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年12期文献
  • 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及对伦理事件决策的影响

    目的:探索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对其伦理决策的影响.方法: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研究1采用问卷法和情境实验法(自编价值观调查问卷和情境问卷),调查156名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及其在给定情境中的伦理决策.研究2对16位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考查影响伦理决策的因素.结果:研究1发现,价值观问卷得分前5位的是尊重、责任、诚信、自我觉知、自主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价值观可以分为3个因素:原则性、操作性和维持专业水准的价值观;但是价值观的得分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其在情境实验部分的伦理决策(预测率为32.4%~47.8%);研究2发现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价值观与其伦理决策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可解释研究1中价值观不能预测伦理决策的结果.结论: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价值观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其伦理决策,研究结果提示咨询师的价值观和伦理决策受文化因素影响,因此在制定临床心理伦理规范时需注重本土化因素.

    作者:李扬;钱铭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咨询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情感态度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态度的内隐情感倾向,考察咨询师对这些伦理行为的内隐情感、外显认知态度差异,以及中美咨询师的态度差异.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177名正在从事或正在学习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从业人员,用自编“咨询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接受度”调查问卷进行内隐情感态度调查,并选取中美已有的关于认知态度的研究,来比较与已有研究中咨询师对伦理行为的态度差异.结果:咨询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情感态度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咨询师对10个条目(33.33%)的伦理行为的接受程度高于女性.咨询师对某行为是否符合伦理有较清晰的认知判断,但从主观情感角度出发对21个条目(70%)的行为更加宽容,在内心中更能接受和容许这些行为的发生.本研究和已有研究的中国被试对15个条目(50%)在认知判断和情感评价两个角度认为符合伦理的人数均低于美国被试.结论:从本研究调查情况和与前人研究比较结果来看,中国咨询师对部分条目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缺乏一致性,而中美咨询师对待某些条目的态度具有明显文化差异.

    作者:邓晶;钱铭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相关人员的伦理意识

    目的:了解我国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应用心理系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的伦理意识现状.方法:对全国范围内601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广州、珠海市344名应用心理系学生,以及广州201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以自编“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三组人员伦理判断有统计学差异的26个条目中,应用心理系学生认同比例较高的有19条,参加培训人员认同比例较高的有4条,心理咨询师认同比例较高的有3条.43.9%的心理咨询师认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气了”,远高于心理系学生的19.8%及参加培训人员的21.9%.同时,14.5%认可“因对来访者愤怒而提高嗓音对其说话”,远高于心理系学生的6.4%及参加培训人员的6.5%.三组人员中均有超过30%认可“和朋友不提名字地讨论来访者的事”,“向自己的学生或被督导者、雇员提供咨询”及“与以前的来访者成为生活中的朋友”,约80%赞成“在来访者可能自杀或杀害他人时突破保密原则”,约50%赞成“因为自己的某些突发事件,更改固定的治疗时间”.52.5%心理系学生、37.3%心理咨询师及34.3%培训人员认同“使用计算机化的测验解释报告”.结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内部,咨询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及应用心理系学生的伦理判断有一定差异.其中,心理系学生的伦理意识与其他两组人员相差较大,在多个条目中的伦理判断较差,需引起重视.

    作者:侯艳飞;赵静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多基线个案实验设计,先后对6例患者进行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治疗,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 YBOCS)、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来进行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追踪评估,其中YBOCS采用周测施测.结果:多基线个案设计的图形观察分析表明,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强迫症状有明显减轻的趋势,其治疗效果在追踪期得到了维持.Wilcoxon相关样本检验发现,患者SCL-90的躯体化、强迫症、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及YBOCS总分、强迫思维分量表分、强迫行为分量表分均是后测低于前测,而FFMQ的观察、描述、正念行动和不判断得分均是后测高于前测.结论: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有效,未来需要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索该疗法的效果.

    作者:刘兴华;韩开雷;徐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

    目的:探讨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的表现及变化特征.方法:采取方便抽样,选取有3~5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7位心理咨询师所做的7例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个案,7名来访者来自征集的志愿大学生.运用质性研究的文本内容分析方法,对7例咨询对话文本进行类属分析.结果:网络咨询关系的外显特征表现为咨询师和来访者昵称的使用、文字特征的使用、其他符号的使用等方面;咨询关系的内隐表现有来访者表达的情感深度、咨询师的自我开放程度、移情与反移情等;表示咨询关系正向发展的现象有:双方字体颜色逐渐协调、笔误更正逐渐减少、双方更多真诚表达等;表示咨询关系负向发展或出现危机的现象有:经常忘记或频繁更改咨询时间、专注度下降,频繁出现多任务操作情况、更换生疏隔离的昵称等.结论:透过对网络文字沟通的外显特征的恰当使用,并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和理解,以体现咨询师的真诚、尊重、共情的态度,方可促进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作者:贾晓明;周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以提升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为主的团体干预对学业拖延状况的改善

    目的:探讨以提升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为主的团体干预对学业拖延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共招募有学习拖延困扰的被试29名,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4).对实验组进行3周6次的团体干预,团体干预方法结合了短程聚焦疗法及认知疗法,干预重点为提高被试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对被试在团体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结束3周后施测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量表( SES-RLS)、贝克抑郁量表(BDI)、Tuckman拖延量表(TPS)简化版,并让被试报告每日拖延时间量以及拖延对学业带来的影响(拖延结果).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与组别在SESRLS得分、拖延时间量、拖延结果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实验组后测、追踪的SESRLS得分高于前测,而拖延时间量、拖延对学业的影响得分均低于前测(均P<0.05),对照组3个时间点的SESRLS得分、拖延时间量、拖延后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时间、组别在SESRLS得分、拖延时间量、拖延后果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时间、组别在特质拖延上的主效应、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团体干预能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从而使个体的拖延行为、拖延不良后果下降;但并不能降低拖延倾向,显示拖延倾向的稳定性,提示以后干预需要更长时程的干预.

    作者:王觅;钱铭怡;王文余;陈瑞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能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也是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努力的方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是CBT治疗师,结合自己多年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践经验和回顾相关文献,从CBT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CBT是真正遵循和体现了“科学家-实践家”的模式,其效果是可以评价的,是有证据支持的.

    作者:王建平;王晓菁;唐苏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自伤行为的心理学评估与治疗

    自伤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在对自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咨询师应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共生性心理障碍、自伤史和自伤的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核心治疗目标是使当事人获得情绪管理技能.从治疗方法看,当前没有专门针对自伤的治疗,经实证检验多的是认知行为类疗法,但没有发现哪种方法的疗效更优越.各种疗法在具体操作上有共同特点.

    作者:于丽霞;江光荣;吴才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持续到成人早期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持续到成人早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2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Ⅳ)中ADHD标准的儿童进行随访研究.随访时,根据Conners’成人ADHD诊断会谈定式问卷评定成人早期ADHD情况.将各候选因素在成人ADHD组与成人期功能缓解之间组进行组间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98名(51%)儿童ADHD持续到成人早期.共患ODD [OR=3.14 (1.33 ~7.40),P<0.01]和接受治疗[ OR =9.56(2.09~43.67),P<0.01]的患者,ADHD更容易持续到成人早期.结论:本研究提示童年期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者与未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者相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持续到成人早期的比率更高;童年期ADHD需要持续治疗者发展为成人ADHD的风险可能更高.

    作者:常卫利;李岳玲;钱秋谨;唐宏宇;王玉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玉树地震后孤儿学校藏族学生的行为问题

    研究显示,灾害对于经历者的躯体和心理健康有着持久的影响[1].而孤儿作为一个缺乏家庭关爱的儿童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于玉树地震发生后3个月对玉树某孤儿学校藏族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为制订科学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庞军;潘爱英;李宇宁;刘琦;朱杰;金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湖南某县农村老年人的自杀行为

    目的:探讨农村社区老年人自杀行为发生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衡阳县1040名≥60岁的农村社区老年人,应用自行编制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自杀行为调查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 PHQ-9)、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LESE)进行调查.结果:样本中近一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1.5%,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为5.5%,自杀准备的发生率为2.2%,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0.8%;将相关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自杀行为相关的因素为自评健康状况差(OR =1.43)、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较大(OR =3.18)、抑郁筛查阳性(OR =20.01).结论:本研究显示衡阳县农村社区老年人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自评健康状况差、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较大、抑郁筛查阳性可能是农村老年人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振华;肖水源;肖亚洲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