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年3期文献
  •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

    目的:编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MPATS),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方法编制题目.方便选取中部大城市641名大学生进行MPATS施测,通过项目分析筛选题目,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n =290)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351).另抽取同质被试67名大学生进行MPATS施测,并间隔1周后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16个项目,4个因素: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各因素负荷在0.51~0.79之间,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四因素模型拟合良好.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4个因素的α系数在0.55~0.80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4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在0.75~0.85.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未来相关领域使用.

    作者: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况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335例在校学生,包括初中生2695名、高中生3937名、大学生703名.采用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人口学资料、近12个月内的自杀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样本的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3%,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9%,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2.1%,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1.0%.自杀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年级越低(OR=0.92)、求助行为越少(OR=0.6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OR=1.15)、孤独感越多(OR=1.4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 =1.40),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求助行为越少(OR=0.67)、孤独感越多(OR =1.2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9),自杀计划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不安全感(OR=1.16)、失眠(OR=1.33)、抑郁情绪(OR=2.30)、自我伤害行为(OR =2.45)越多,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 <0.05);年级越高(OR=1.28),抑郁情绪(OR=3.78)、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2.53),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自杀问题可能与孤独、不安全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和缺少社会支持等有关.

    作者:田琪;汪晓敏;章荣华;陈卫平;祝一虹;朱婉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Young图式问卷(简版)中文版的信效度

    目的:探讨Young图式问卷(简版)(YSQ-SF)中文版在正常人中的信效度.方法:经YSQ-SF版权所属机构授权,将YSQ-SF译为中文版,其中包含75个条目,15个因子.采取方便取样以293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以YSQ-SF中文版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工具,由评定者采用统一指导语介绍后,由受试者进行YSQ-SF和SCL-90自我测评,分析YSQ-SF内部一致性及与SCL-90的相关性.4周后随机抽取其中104例受试再次进行YSQ-SF自我测评,检验YSQ-SF的重测信度.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YSQ-SF各维度进行结构效度分析.结果:YSQ-SF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0 ~0.92;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0,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9~0.89之间,均P<0.01.YSQ各因子分与SCL-90各因子分呈正相关(r=0.11~0.53,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共得到15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9.9%.结论:Young图式问卷(简版)中文版在正常人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筛查工具.

    作者:张丽霞;冀成君;范宏振;谭淑平;王志仁;杨清艳;郑军然;邹义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学生的休闲性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

    休闲性身体活动(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LTPA)是指个体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为了满足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适应性的和竞技性的需求而从事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1].Kouvonen等研究表明休闲性身体活动与心理压力有关[ 2];Birkeland和Bernaards等发现,身体活动能缓解抑郁心境[3-4];休闲性身体活动可能会降低倦怠中的情感耗竭[4-5].本研究探讨大学生LTPA与学习倦怠、知觉心理压力和正性情绪的关系.

    作者:吴萍萍;骆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一综合性大学2009届大一新生789名,收回有效问卷750份.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幸福感量表(GH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P<0.01).幸福感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0.51,-0.47,P<0.01),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和自杀意念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6.8%.结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柳迎新;黄文倩;朱婉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阿戈美拉汀的药理机制及临床疗效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和高致残性疾病,现有的治疗药物主要是以单胺递质系统作为靶点.阿戈美拉汀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同时具有褪黑激素能激动和5-HT2C受体拮抗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出明确的抗抑郁效果,并且表现出起效时间早、药物耐受性好等特点,成为抗抑郁治疗的新选择.本综述总结了阿戈美拉汀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希望有助于临床实践者更清楚认知该药,合理使用.

    作者:戴雯姬;司天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强迫症患者在风险明确及不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分离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在风险明确及不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方法:对45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 OCD诊断标准的患者和48名性别构成、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对照组被试进行爱荷华博弈任务(IGT)、色子任务(GDT)、连线任务(TMT)、Stroop色词任务(SCW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 WCST)测试,同时对OCD患者进行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定.结果:OCD组IGT净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GDT净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MT、SCWT和WCST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CD组在IGT及GDT上的净得分与发病年龄、病程、Y-BOCS、HAMA、BDI得分不相关,OCD组中接受药物治疗与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的IGT和GDT净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CD患者在风险不明确情境下决策受损,而在风险明确情境下决策未受损,即OCD患者在风险明确及不明确情境下决策出现明显的分离.

    作者:张龙;汪凯;季益富;朱春燕;杨平;马慧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顽固性幻听

    目的:探讨左背外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顽固性幻听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 DSM-Ⅳ)的诊断标准,选取122例伴顽固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n=88)和对照组(n=34).治疗组共接受6周的rTMS治疗,对照组接受伪刺激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幻听量表(AHRS)、临床疗效总印象量表(CGI)评定临床症状,采用UKU副作用量表评估不良反应.对治疗组于治疗结束后在1、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共有108例(88.5%)患者完成治疗.两组间治疗6周末PANSS、AHRS、CGI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组病程≤10年、病程10 ~20年的患者AHRS评分低于同病程的对照组(均P<0.05),病程在20年以上的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29,F=0.008).治疗组除4例患者治疗时出现头痛外,余无不适主诉.结论:1Hz左背外侧前额叶低频rTMS治疗能减轻病程20年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顽固性幻听,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性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权文香;乔宏;赵志宇;张五芳;任艳萍;谭云龙;王志仁;田菊;杨淑珍;周东丰;王向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苯海索的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苯海索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病历458份,比较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苯海索使用情况,分析苯海索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抗精神病药物的苯海索联用率为53.9% (247/458),与苯海索联用多的药物前4位依次为氟哌啶醇(19/20,95.0%)、齐拉西酮( 15/16,93.8%)、帕利哌酮(7/10,70%)、利培酮(52/83, 62.7%).第1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苯海索联用率比第2代药物高( 72.9% vs.49.6%,P<0.01).合并用药的苯海索联用率比单一用药高(61.1%vs.50.2%,P<0.05).女性(OR=1.73,P<0.05)、住院时间长(31~60d,OR =3.80,P<0.01;>60d,OR=6.96,P<0.01),苯海索联用率越高;与其他精神病药物相比,使用利培酮(OR =2.40,P<0.001)、氟哌啶醇(OR=27.64,P<0.001)、齐拉西酮(OR=19.61,P<0.01)和帕利哌酮(OR=4.40,P<0.01)时更容易联用苯海索.结论:本研究显示,女性、住院时间长,使用利培酮、氟哌啶醇、齐拉西酮和帕利哌酮可能是苯海索使用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任峰;王涌;姚贵忠;蒲城城;庄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妇产科临床实践中的医患沟通要点

    妇产科的医疗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医疗纠纷发生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已知超过95%的医疗官司属于医疗纠纷,其中80%直接缘于医患双方沟通不畅,其余20%虽与医疗技术相关,也与医患沟通欠佳密切相关[1].

    作者:杨曦;白文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中文修订版的信效度

    目的:构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WFPTS)中文修订版,用来测量我国患者的信任水平.方法:在原量表翻译的基础上经专家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方法去除了原量表1个条目,又增加了2个条目,构成11个条目的初步修订量表.方便选取上海三级医院门诊候诊患者500名,获得有效问卷313份.将受试随机分为2个样本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总样本进行项目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选用医疗服务满意量表( MCSS)和患者信任行为与态度量表(PTBAS)为校标.间隔15 d后,随机抽取其中的67人进行重测.结果:项目分析剔除不满足条件的条目8;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订量表有“仁爱”和“技术能力”两维结构,每个因子各有5个条目,总共可解释61.41%的总变异;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二维度模型;修订量表总分与两个效标量表总分均呈正相关(r =0.76,0.48;均P<0.00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仁爱”和“技术能力”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5和0.87;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仁爱”和“技术能力”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1和0.87.结论: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中文修订版具有良好心理学属性和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患者信任的有力工具.

    作者:董恩宏;鲍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疾病观念与求医行为自评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目的:编制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疾病观念与求医行为自评问卷( SSICHSB).方法:根据理论构想,初编了含60个条目的问卷,在昆明市选取不同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801例受试进行施测.4周后对其中的120例进行重测.结果:SSICHSB共16个条目,分为3个因子.16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14~0.60之间,与所在因子的相关在0.43 ~0.71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1.5,NFI =0.89,CFI=0.92,IFI =0.92,RMSEA=0.04.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3个因子的α系数在0.62~0.79之间;整个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2,3个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61 ~0.78之间.结论:疾病观念与求医行为自评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疾病观念与求医行为的评估.

    作者:苏萍;康传媛;李培凯;侯瑜;刘小彦;杨晓斌;赵旭东;寸瑜;杨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8~12岁维、汉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气质

    儿童气质的形成既决定于生物遗传因素,又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1-2].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者,其对儿童的养育态度、方式都将影响儿童气质的形成和发展.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气质与父母养育方式间的关系,本文对8~12岁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和汉族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儿童气质进行比较.

    作者:杨庚林;张薇;马明怡;马玉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遭受多重侵害儿童的执行功能

    目的:探讨遭受多重侵害儿童的执行功能状况.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山东省某市中小学生793人,应用青少年侵害问卷(JVQ)筛查出多重侵害组学生64例,选取班级、年龄、性别匹配的无侵害组和侵害组学生各64名,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GOSTOP冲动测评软件和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自评版(BRIEF-SR)测量各组学生执行功能状况.结果:多重侵害组被试在WMS理解记忆上的得分低于侵害组(P<0.01);多重侵害组BRIEF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高于无侵害组和侵害组(P<0.01).JVQ总分与WMS理解记忆得分无显著相关,与BRIEF-SR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2~0.43,P<0.01).结论:遭受多重侵害儿童在理解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更差,且表现出较差的生态学执行功能.

    作者:刘佳佳;曹枫林;陈倩倩;孔箴;李玉丽;董方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初中生目睹特大火灾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目的:探讨目睹火灾对初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距某特大火灾现场200米某中学六年级及初一、初二3个年级全体387名学生为研究组,抽取另一区与研究学校性质、等级相匹配的某中学六年级及初一、初二3个年级全体48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全体被试施测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TI-KJ)中文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结果:研究组PTSD及疑似PTSD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SCARED量表广泛性焦虑及躯体化/惊恐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DSRSC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SCARED总分≥23分)、抑郁(DSRSC总分≥15分)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0)、既往经历创伤(OR=5.67)及来自目睹火灾学校( OR=1.61)者更易出现PTSD症状.结论:目睹特大火灾的初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惊恐等症状,在进行灾后心理支持及危机干预时需重视目睹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尤美娜;程文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富士康丛集性自杀事件期间龙华厂区心理门诊求助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分析2010年富士康深圳员工丛集性自杀事件中到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求助员工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诊断工具和心理问题的判定标准,收集354名到驻龙华厂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求助员工的人口学特征、诊断类别、心理危机状况、与跳楼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和处理方式,并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的评估.根据在厂工作时间区分为新员工组(≤6个月,103人)与老员工组(>6个月,110人),根据SAD PERSONS得分区分自杀低风险组(0~4分,105人)和高风险组(5~10分,108人),比较组间各项指标差异.结果:主要诊断前2位的为心境障碍(118例,33.3%)和心理问题(107例,30.2%).新员工组的应激相关障碍、跳楼相关精神心理问题更多,老员工组心境障碍更多(均P<0.05).老员工组的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除外人际因子)、IES-R总分及侵扰因子分高于新员工组(P<0.05).与自杀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男性、无伴侣者更多(均P<0.05),SSRS总分及因子分、SCSQ积极应对因子更低,SCL-90总分及因子分、IES-R总分及因子分更高,IES-R的PSD阳性筛出率更多(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CL-90抑郁因子分高(β=0.50)、男性(β=-0.26)、未婚(β=-0.27)、社会支持总分低(β=-0.21)、SCL-90总分高(β=0.42)、IES-R侵入因子高(β=0.22)和总分高(β=0.51),自杀风险越大(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现场心理救援需要兼具精神科和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知识的专业人员,对新、老员工的心理干预应有不同的侧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减轻抑郁程度、增加社会支持、适当回避自杀事件可能是降低丛集性自杀期间员工自杀风险的重要途径.

    作者:方莉;刘铁榜;杨洪;胡赤怡;邹晓苇;刘奋;邱友胜;杨曦;王车;邓洁;林雄标;张文顺;金冬;李秋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