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年8期文献
  • 工作场所欺负与员工抑郁和工作满意度: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

    目的:考察工作场所欺负与员工抑郁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明确工作场所欺负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应对方式的应对效果.方法:以工作半年以上的企业全职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团体匿名施测的方式发放负性行为事件问卷修订版(用来考察工作场所欺负,包括工作相关欺负和个人相关欺负2个维度)、自编欺负应对方式问卷(包括自我提升、反欺负、问题解决和同避4个维度)、抑郁问卷和密歇根组织评估问卷工作满意度分量表( MOAQ-JSS),共获有效问卷240份.结果:欺负总分及工作相关欺负、个人相关欺负分量表分均与抑郁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 =0.29、0.26、0.27,P<0.01),而与工作满意度得分呈负相关(r=-0.23、-0.20、-0.22,P<0.01).自我提升型应对方式在工作场所欺负和抑郁(△F=9,79,P<0.01)、工作满意度(△F =5.57,P<0.05)之间起调节作用.自我提升得分越低,欺负对抑郁、工作满意度的预测效应越强(β=-0.52,P<0.01).结论:工作场所欺负的存在可能会损害员工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使其抑郁水平上升、工作满意度下降,但自我提升型应对方式可以缓冲欺负的负面作用.

    作者:蒋奖;董娇;王荣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男同性恋大学生性身份认同的定性研究

    目的:探讨男同性恋大学生的性身份认同框架,进一步完善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理论.方法:选取10位19~25岁的男同性恋大学生,他们在青春期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当前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有6年以上的同性恋恋爱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并利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同性恋大学生的性身份认同经历了儿童期无意识的非典型性性别偏好和行为、青春期的同性情感困惑和探索、成人期的同性身份接受和认定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时期都存在关键性事件,如青春期的同性性经验和性行为对同性恋个体所产生类似“印刻”效应的影响.结论:同性恋自我认同发展是以年龄为线索,以认同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为标志的一系列过程.

    作者:王中杰;冯成亮;耿耀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公平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组织公平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模型指出[1],当个体感受到不公平时就会产生很大压力,持续的工作压力将会对个体的健康状况造成负面影响.实证研究也表明,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2],二者是工作倦怠较强的预测源[3].作为一种个人资源,心理资本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倦怠[4].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公平、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相关部门矫治和预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爱群;李志勇;吴明证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藏族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

    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受年龄、性别、学科因素的影响[1-2].本研究以汉族大学生为对照,调查藏族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状况及相关因素,为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方便取样,选取西藏三所高校中的藏汉大学生.在每所高校每个年级抽取文理各1个班,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

    作者:贺淑红;马慧芳;马海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压力对完美主义、抑郁、焦虑的中介作用

    完美主义是预测成年群体消极心理效应的重要个体差异指标[1],成年人的一般完美主义倾向与消极情感[1],包括抑郁、焦虑和敌意[2]呈正相关.杨宏飞等[3 ]就完美主义对正向情绪的研究表明,压力对消极完美主义和生活满意度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选择抑郁、焦虑两个负面情绪指标,探索压力对完美主义与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

    作者:严天连;杨宏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的编制

    目的:编制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AAES),评估成人在儿童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方法:根据Main等提出的经典的成人依恋访谈技术编制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选取≥18岁成人受试844人,通过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终结构.采用孤独分类量表(DLS)中的家庭孤独分量表和自尊量表(SES)为效标.随机选取其中152名受试在两周之后进行重测.结果:问卷共36个条目,包括安全型,过度投入型,淡漠型和未解决型4个分量表.各拟和指数为x2 /df=2.18,GFI=0.92,TLI =0.90,CFI =0.91,IFI =0.91,RMSEA=0.04.依恋总分与家庭孤独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9),而与SES得分呈正相关(r=0.29),均P<0.01.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各分量表α系数为0.51 ~0.72;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各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69~0.86.结论:本研究编制的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结构清晰,信效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供成人的依恋研究和实际应用.

    作者:王朝;肖晶;王争艳;吴东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希望特质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以及与抑郁情绪、希望特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大学一年级全部新生4372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第15项评估自杀意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希望量表(DHS)评估抑郁症状和希望特质.收回有效问卷4211份.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5%( 189/4211),女生自杀意念率高于男生(6.7%vs.3.7%,P<0.05).有自杀意念学生的SDS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42.0±7.3) vs. (34.2±6.3),P<0.05],DHS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者[(43.6±8.8) vs. (49.8±8.1),P<0.05].SDS得分越高,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OR=1.15,P<0.01);而DHS得分越高,自杀意念产生的可能性越小(OR=0.95,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提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可能与抑郁情绪相关,而希望特质可能是保护因素,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应重视抑郁情绪的评估.

    作者:安静;孙启武;郭兰;童永胜;张亚利;李献云;黄悦勤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的情感信息选择特征

    目的:考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对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特征.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和心理测验选取接受住院治疗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和中学生对照组被试各25人,采用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式进行研究.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 (557.6±93.3) ms vs.(533.9±85.3) ms,(532.1±88.9) ms,P<0.001],对照组对组成中性词的反应时长于消极词[ (509.5±80.3) ms vs.(496.1 ±72.3)ms,P<0.0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P<0.05),而对组成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表现出对消极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

    作者:吴文丽;郑希付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了解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探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因素和病程限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出院病历404份;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指使用3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经过足量足疗程治疗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反应未达临床痊愈的患者,年龄为18~60岁.比较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之间,以及难治组中5年及以上病程与5年以下病程患者的各种临床相关因素.结果:与非难治组(n=312)相比,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n=92)首发年龄更小[(21±7)岁vs.(25±9)岁,P<0.05]、总病程更长[(9±13)年vs.(6±7)年,P<0.05]、住院次数更多[(2±3) vs.(1±1),P<0.05]、住院天数更长[(69±48)dvs.(52±44)d,P<0.05].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OR=1.72)、有自行停药史(OR=1.82)、家族史阳性(OR=1.91)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均P<0.05).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病程5年及以上者与病程5年以下者相比,除了年龄更大[(37±11)岁vs.(22±4)岁,P<0.05]、首发年龄更大[(22±8)岁vs.(17±2)岁,P<0.05]和已婚比例更高(27.5% vs.4.3%,P<0.05),其他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提示男性患者、家族史阳性、有自行停药史可能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以病程是否在五年以上来界定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蒲城城;姚贵忠;任峰;庄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特点及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神经心理特征及其与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关系.方法: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试,智商≥70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2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22名正常儿童进行执行功能(复杂图形记忆任务、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数字字母连线任务、数字广度任务、汉诺塔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和心理推理能力(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 ADOS)测查,将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评分与两组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差异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复杂图形记忆任务中即时细节记忆[(5.2±5.7)vs.(10.8±6.5)]、延时细节记忆[(5.1±6.1)vs.(11.3±6.4)]、言语流畅性任务正确数[(15.6±6.9)vs.(21.1±5.2)]、Stroop色字命名任务第1试耗时[(24.8±17.3) svs. (16.3±4.1)s]和第4试耗时[(61.0±33.3)svs.(41.3±11.2)s]、汉诺塔完成情况[(5/15) vs.(16/6)]和错误步骤数[(3.7±2.2) vs. (0.8±0.9)]、表征变化任务中自我信念正确数/错误数[ (15/5) vs.(22/0)]和错误信念任务正确数/错误数[ (13/7) vs.(22/0)]的测试成绩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P<0.05).相关分析显示,复杂图形记忆任务成绩、言语流畅性任务成绩与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中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部分项目得分呈负相关(r=-0.45 - -0.73,P<0.05),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汉诺塔任务、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成绩与ADOS得分呈正相关(r=0.44~0.57,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可能存在执行功能及心理推理能力的缺陷;执行功能与儿童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均相关,心理推理能力与儿童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和局限性兴趣相关.

    作者:李雪;刘靖;杨文;曹白丹;何笑笑;李泽华;李海梅;郭延庆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基于任务的生活能力测验简版的临床信效度

    目的:对用于测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基于任务的生活能力测验简版( UPSA-B)中文版临床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80名,接受UPSA-B、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 MCCB)、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以及住院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同时选取社区正常对照116名,接受UPSA-B和MCCB测验,用于计算平均完成时间、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区分效度、关联效度等.在上述患者和正常对照中各选取5名,由6名主试共同评定,用于计算评定者间信度.再随机选取30名患者,进行两次UPSA-B测量,间隔4周,用于计算重测信度和学习效应.结果:UPSA-B的平均完成时间为(11.6±2.8)分钟,各有1人次出现“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零分和满分各为0.6%).4周重测效应量(ES值)为0.07 (P =0.626),UP-SA-B的重测信度为0.75(P<0.001);评定者间信度(ICC值)为0.91;患者和正常对照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3和0.72.患者的UPSA-B平均得分比正常对照低1~2个标准差(P<0.001),ES值为0.76~0.93.判别分析显示,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78.4%,符合率为71.6%.UPSA-B总分与MCCB总分,SQLS的动力和精力量表分及NOSIE的总积极因素、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和个人整洁分均呈正相关(r=0.18~0.64,P<0.01或0.001);而与PANSS阴性量表分、NOSIE的迟缓分呈负相关(r=-0.36,-0.20; P<0.01或0.001).结论:UPSA-B作为一个基于任务的生活能力测验,可大程度地反映被试的生活能力,应用于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信效度较好,值得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作者:崔界峰;邹义壮;王健;陈楠;范宏振;姚晶;段京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协调功能与前额叶白质及皮质脊髓束完整性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系统软体征中的运动协调功能与前额叶白质及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比值(FA)的关系.方法:纳入42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6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两组研究对象均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评定神经系统软体征,并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组基线和半年后的临床症状.用感兴趣区测定的方法,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神经系统软体征中的运动协调领域分与前额叶白质及皮质脊髓束各层面(内囊、大脑脚、小脑中脚水平)FA值间的关系.结果:神经系统软体征中的运动协调领域分在患者组中与前额叶白质FA值呈正相关(r =0.35,P<0.05),在健康对照中则与小脑中脚水平皮质脊髓束FA值呈正相关(r=0.34,P<0.05).将患者按半年后阴性症状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高分组运动协调领域分与前额叶白质(r=0.68,P<0.05)呈正相关,与小脑中脚水平皮质脊髓束(r=-0.67,P<0.05)FA值呈负相关;低分组则与内囊FA值呈正相关(r=0.60,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半年后阴性症状高分组、低分组及正常人群中,运动协调功能相关的脑区分别为前额叶、内囊和小脑中脚层面的皮质脊髓束,提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运动协调功能相关的脑区不同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

    作者:程章;韩雪;杨磊;王煦;陈楚侨;于欣;洪楠;原岩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文版精神病高危症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目的:检验中文版精神病高危症状量表( SOP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经原著者同意,汉化英文版精神病高危综合征定式访谈( SIPS)工具,该工具包括精神病高危症状量表(SOPS).应用中文版SIPS在心理咨询中心筛选出104例精神病高危综合征(PRS)个体,对其进行SOPS评分.用组内相关法(ICC)计算评估者间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计算单项与总和的Spearman相关系数;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测SOPS的结构效度;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SOPS与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 PANSS)的同时效度;半年后对PRS个体随访,观察向精神病性障碍的转化率,评估预测效度.结果:中文版SOPS评定者间一致性系数为0.96;Cronbach α系数为0.71;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19到0.66之间(P<0.05);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43.9%,除了P3夸大观念、P4知觉异常/幻觉,其余项目的因子载荷均高于0.4;同时效度分析,SOPS总分与PANSS总分显著相关(r =0.63,P<0.01);半年后随访发现PRS个体向精神病性障碍的转化率为5.8%.结论:中文版SOPS评估精神病高危症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评估及研究我国的精神病高危患者.

    作者:郑丽娜;王继军;张天宏;李惠;李春波;江开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症状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94例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Ⅳ)诊断标准的神经性厌食患者,其中限食型41例,暴食/清除型53例;选取72例某精神专科医院实习护士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MMP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查.结果:病例组抑郁症状(85.1%vs.8.3%)和焦虑症状(75.5%vs.2.8%)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MMPI测试结果除男子-女子气、说谎量表、诈病量表、校正量表的T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均P>0.05),精神病态、抑郁、癔病、疑病、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及社会内向的T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分高的量表分为精神病态(Pd)(63.8 ±11.2),其次是抑郁(D)(61.0±12.8),两点编码呈现24/42编码.暴食/清除型患者的疑病(Hs)的T分高于限食型[ (53.3±9.9) vs.(58.7±9.3),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有其特定的人格特征,尤其是精神病态和抑郁更为突出.

    作者:李亚玲;陈珏;虞一萍;王莲娥;贾秀珍;蒋文晖;肖泽萍;张明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神经症知信行的定性研究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神经症防治知识理解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传播模式.方法:采用个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4所有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中心的45名来访者进行访谈.结果:受访者多数人听说过神经症,知道神经症不同于“精神病”,两者在严重程度和性质上是不同的;对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对社交焦虑症和惊恐障碍则知之甚少;对神经症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大多数人不愿意到医院就诊或用药物治疗,主要原因是对医生治疗神经症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且对药物的成瘾性、副作用、疗效等有不恰当认知;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者对待神经症大多是比较理性的态度,对疾病和患者的包容度比较高,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或者提供帮助;对人群进行神经症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是必要的,高校受访者认为讲座、开设课程和心理咨询是有效的方法,非高校受访者同样认为讲座是好的方式.结论:大部分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对社交焦虑症和惊恐障碍的了解很少;对神经症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而态度则比较理性,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或者提供帮助;开展神经症和心理健康主题的教育活动是有必要的.

    作者:汪洋;黄悦勤;刘肇瑞;程瑶;罗晓敏;唐登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抑郁症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皮质醇水平的相关因素,了解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200例.根据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分为皮质醇升高组(n=100)和皮质醇正常组(n=100),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查抑郁严重程度,用自编问卷调查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及病程等信息,计算体质量指数,测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两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8周,使用HAMD减分率评估疗效.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化血红蛋白≥6.5%(6.5% ~8.0%,OR=2.72;≥8.0%,OR =5.69),HAMD评分≥20分(OR=3.31)、体质量指数≥25 (OR=3.56)、年龄35~50岁(OR =2.37);保护因素包括每周运动时间≥4h(OR=0.28)、抑郁病程>12个月(OR=0.10).帕罗西汀治疗8周后,皮质醇升高组患者的HAMD减分率低于皮质醇正常组[(0.66±0.11) vs.(0.86±0.05),P<0.01],HAMD减分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β=-0.26,P <0.05)和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β=-0.17,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导致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可能为糖化血红蛋白高、体质量指数高、抑郁症状重、年龄35~50岁;保护因素可能为运动多、抑郁症病程长.皮质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帕罗西汀疗效可能较差.

    作者:任会鹏;王育梅;宋美;王学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

    目的:评价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方法:选取在北京协和医院就医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192例.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测量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已有研究中的一般人群的得分进行比较;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测量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结果:除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维度之外,ILD患者SF-36其他维度评分均低于一般人群[如,总体健康分(44.3±21.9) vs.(66.0±20.9),均P<0.001];HAD焦虑平均分为(5.0±4.3),抑郁平均分为(4.4±4.3).焦虑、抑郁症状阳性者分别为43例(22.4%)、42例(21.9%),焦虑和抑郁共存者33例(17.2%).SF-36各维度评分与HAD焦虑、抑郁评分均呈负相关(r=-0.34~-0.73,均P<0.001).进入焦虑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呼吸困难、年龄(β=0.44、-0.23),进入抑郁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呼吸困难(β=0.37).结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一般人群,且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ILD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越重、年龄越小,焦虑症状越重;呼吸困难程度越重,抑郁症状越重.

    作者:赵希平;余丽君;许文兵;张莹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