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大学生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加工差异,探讨情绪标签的时程.方法:选取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情绪标签任务和性别标签任务,分别记录选择正确的情绪标签词和性别标签词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同时收集脑电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参数分析,包括P1、早期负后波(EPN)和晚正波(LPP)三个脑电成分.其中,LPP由于时间窗口跨度宽,以50ms为间隔,分为7段(450~500 ms、500~550ms、550~600 ms、600~650ms、650 ~ 700 ms、700~750ms、750~ 800 ms).结果:情绪标签反应时长于性别标签[(1095.6±218.1)msvs.(1007.6±219.3) ms,P<0.01],但两者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5.8)%vs.(91.5±4.6)%,P>0.05].情绪标签仅在550~600 ms的时间窗口内,LPP波幅大于性别标签[(5.9±3.2)μv vs.(4.8±2.8) μ.v,P<0.05].其他脑电成分及其他时间窗口内的LPP,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与性别标签相比,情绪标签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从而导致LPP波幅先上升,而标签情绪之后,又使LPP波幅下降,形成内在的情绪调节过程.
作者:邓欢;江琦;马静;纪婷婷;朱梦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初步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资料逐字转录,使用Nvivo 7.0管理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后的个体会经历强烈的哀伤,他们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葬礼仪式、处理遗物、归因、背鬼、压抑、回避、投身事物、社会交往、葬礼后仪式和保持联结.这些应对策略又可以归入到丽个更高级别——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的分类中.每个丧亲者均会使用不同形式的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随着时间的变化,丧失指向的应对变少,恢复指向的应对增多.丧亲者在两种应对之间有良好的摆动.结论:农村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有其独特性,对哀伤平复有良好的作用.仪式对哀伤平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唐信峰;贾晓明;侯力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引入Gagne编制的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并在小学和中学生群体中对其信效度进行验证.方法:选取上海市四到八年级的中小学生526名,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量表的项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选用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BMSLSS)和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CSOC)为效标考察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对55名中学生间隔两周重测,评定重测信度.结果:BPNS各题目项目鉴别力良好,项目与其所属分量表的相关在0.40~0.72之间.修订后的量表中文版符合三阶因子结构(x2/df=2.43,RMSEA=0.05,NFI=0.97,NNFI=0.97,GFI =0.95,CFI =0.98,IH =0.98),各项目在其所属分量表上的载荷在0.42 ~0.79之间;3个分量表得分与BMSLSS、CSOC得分均呈正相关(r=0.32 ~0.59,均P<0.01).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3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57 ~0.72之间;3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8 ~0.83之间.结论: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作考察我国中小学生基本心理需求研究的工具.
作者:刘俊升;林丽玲;吕媛;魏超波;周颖;陈欣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群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第1阶段使用16条目前驱期问卷(PQ-16)对57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筛查,PQ-16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入第2阶段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后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对符合诊断的PRS个体进行访谈,评估共病情况.结果:PRS的检出率约为3.5%.精神病风险症状特征表现为轻微阳性症状多于其他症状,其中常见的是“异常思维内容”(65%)和“知觉异常/幻觉” (50%).检出的PRS者目前或既往共病至少1种精神障碍的比例为63.2%,其中抑郁障碍(31.6%)和特定恐惧症(31.6%)多见.结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个体,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较为普遍.
作者:陈发展;王璐;袁加贝;史靖宇;HEERAMUN-AUBEELUCK Anisha;赵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湖南省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果为无/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违法/犯罪精神病人,接受强制治疗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利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湖南省2005-2009年间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无/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所有1808违法/犯罪精神病人,进行资料收集.结果:1808例病人中,接受强制治疗者为284人(15.7%),未接受强制治疗者1524人(8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OR=2.35,95%CI=1.51 ~3.67)、患有精神病性障碍(OR=3.44,95% CI=1.55 ~ 7.62)或器质性精神障碍(OR=3.55,95%CI=1.31~9.64)、犯故意杀人罪(OR =6.56,95%CI =4.05~ 10.62)或故意伤害罪(OR=2.60,95%CI=1.55~4.35)、被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OR=11.81,95%CI =5.43 ~25.67)的违法/犯罪精神病人接受强制治疗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湖南省违法/犯罪精神病人接受强制治疗的比例较低,司法系统应按现行法律规范违法/犯罪精神病人接受强制治疗的程序.
作者:陈伟华;邬力祥;黎芝;肖水源;周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得分的年龄效应.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390例正常被试用MCCB完成认知功能评估,之后将所有被试以5岁为间隔分为10个年龄组,比较各年龄组MCCB得分的差异.结果:除情绪管理分测验外,其余MCCB 9项分测验及总分均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效应(F=2.99~21.22,均P<0.01).其中21 ~25岁组的各分测验及总分成绩好,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MCCB总分及分测验得分总体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关分析显示,除情绪管理和言语流畅两个分测验外,其余8项分测验及MCCB总分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0.57,均P<0.01),其中符号编码与年龄的相关性大(r=-0.57).结论:正常人群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得分有年龄效应,测验成绩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作者:谭淑平;邹义壮;崔界峰;陈楠;范宏振;谭云龙;周东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n=352);同时在心理中心建设较健全的4所高校的咨询室中调查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n=99).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两组被试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1).从未求助组女生的DES得分均高于男生[(13.8±2.4)vs.(12.7±2.7),(13.0±3.2) vs.(11.7±3.0),均P<0.001],但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得分低于男生[(26.9±4.5) vs.(28.1±4.6),(4.2±0.8)vs.(4.5±0.8),均P<0.01].主动求助组男生的SSOSH和DES的预期风险得分均高于女生[(12.4±4.2)vs.(10.6±3.9),(12.3±3.7) vs.(10.2±3.0)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与男、女生的求助行为均负相关(B=-0.86、-1.31),而间接求助经历与男、女生求助行为正相关(B=0.80,1.36).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女生求助行为负相关(B=-0.31),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与女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和态度与男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8、0.10).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可解释女生求助行为变异的37.6%,解释男生求助行为变异的23.9%.结论:男女生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态度都较为积极,心理问题的归因越不可控,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他们越可能求助.女生在预期求助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预期风险越低,越倾向于求助;而男生的求助行为的发生与积极的预期效用和积极的态度有关.
作者:纪骁纹;张宁;王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职业动机特征及其与从业意愿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郑州、宁波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的学员509名,采用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修订版(IBT-R)问卷(包含职业利他、追求卓越、自我与人际和谐、人际卷入、职业回报、坎坷道路、人际疏离、他人激励、家庭烦扰、助人榜样)和自编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意愿调查表进行测查.结果:88.6%的学员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兼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专职[(5.3±1.8)Vs.(4.9±1.9),P=0.001];大专及以下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本科学员[(4.9±1.9)vs.(4.2±2.3),P =0.002];心理学专业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非心理学学员[(4.7±2.1)vs.(4.1±2.4),P =0.001];教育工作者的兼职从业意愿得分高于无职业和其他职业者[(5.5±1.9)vs.(4.5±2.4),(4.3±2.7),P =0.002、0.045].职业利他、职业回报、自我与人际和谐、他人激励得分与学员专职从业意愿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β=0.22、0.18、-0.11、0.11,均P<0.05),兼职从业意愿与职业利他得分呈正相关(β=0.11,P=0.013).有、无职业学员的从业意愿多元回归方程不同;职业利他、职业回报和他人激励得分高,自我与人际和谐、家庭烦扰得分低的非心理学专业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更强(β=0.30、0.25、0.14、-0.17、-0.16,均P<0.05),职业利他得分高的非心理学学员的兼职从业意愿也较高(β=0.15,P=0.019);而心理学专业学员的从业意愿与动机、经历各因子得分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重要的职业动机可能是职业利他、自我与人际和谐、职业回报,人际卷入动机较弱.职业利他、职业回报、他人激励对学员的专职从业意愿有促进作用,自我与人际和谐则可能削弱他们的专职从业意愿.学员的职业和专业对动机和从业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许丹;李强;俞蓉蓉;韩玉伟;黄建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交互作用.方法:在湖南浏阳农村社区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共调查了839名≥60岁的常住居民(应答率为89.2%).用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LESE)评估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及其刺激量,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社会支持,用6条目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样本QOL得分为(20±4),SSRS得分为(40±8),负性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得分在0 ~ 240分之间,中位数M=12(P25=2,P75=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配偶一起生活(b=-0.55)、收入较高(b=0.52)、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较低(b=1.63)、社会支持较高(b=-0.69)的老人有较高的生活质量.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评分与社会支持评分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2.72,95%CI =0.48 ~4.97;交互作用指数为2.42,95% CI=1.25~4.62).结论:本研究提示对农村老年人,尤其是遭遇了负性生活事件的农村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田园;胡宓;肖水源;周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从北京市某区选取离退休老干部848名(离休234人,退休614人).使用中国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MHIE-UV)[根据总分将心理健康水平分为良好(>600分)、普通(400~600分)、危险(300~ 400分)、异常(<300分)]4个等级]和老年人心理需求问卷(PNIE)进行测量,并与全国常模得分进行比较.结果: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处于良好(22.6%,25.9% vs.15.9%)和普通(73.5%,69.5% vs.69.7%)水平的比例均高于常模,而处于危险(3.9%,4.4% vs.11.4%)和异常(0.0%,0.2% vs.3.0%)水平的比例均低于常模(均P<0.001);离、退休老干部MHIE-UV总分及情绪体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维度分均高于常模[如,总分(529.5±82.4),(537.7±80.8) vs.(500±100);P<0.01];离、退休老干部PNIE总分及交往需求、自我实现维度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如,总分(3.63±0.59), (3.81±0.49) vs.(3.56±0.60),P<0.01].女性(β=0.17)、受教育程度高(β=0.09)、离退休前级别高(β=-0.09)、居领导岗位(β=0.12)、参加老年大学(β=-0.07)、无受骗经历(β=-0.16)和无重大变故(β=-0.09)的老干部心理健康得分更高.结论:与全国老年人平均水平相比,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健康较好,心理需求更高,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求强烈.
作者:张腾霄;王一牛;陈天勇;韩布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核心症状群,在此基础上制定症状清单.方法:采用文献法初步筛选出老年期抑郁症核心症状,并对各症状给予描述性定义.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bi法),按专家纳入标准严格选择咨询专家,终选择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30名老年精神科临床专家与老年心理学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筛选出专家认可的老年期抑郁症核心症状群及其描述性定义.结果:筛选了12个有关老年期抑郁症核心症状条目,按症状重要程度的算数均数大小排列依次为(数值越大,表示专家认为该症状条目越重要)郁闷(9.57)、兴趣减退(9.43)、轻生观念或行为(9.36)、自责(9.00)、缺乏愉快体验(8.79)、无助绝望(8.57)、焦虑不安(8.29)、睡眠紊乱(8.21)、疲乏感(8.21)、躯体不适(8.07)、食欲或体重改变(8.00)、懒散迟缓(7.86).结论:专家咨询法筛选出郁闷、兴趣减退、轻生观念或行为等12个条目为老年期抑郁症临床核心症状群,并确定各症状条目的描述性定义.
作者:谢稚鹃;林凯;吕晓珍;王华丽;于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老年期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其识别是预防和延缓老年期痴呆的一个突破口.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研究人员从临床问诊、神经心理测查、影像分析以及生化标记4个维度开展的MCI识别工作,对单维识别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有效的MCI诊断模型需要将多种技术和手段相结合.进而提出多维识别的核心理念,旨在强调指标的有效性、可获取性以及互不重叠的原则.后提出基于社区的MCI筛查理想模型,包含大样本初筛、疑似人群细筛及诊断后的监控和干预3部分.
作者:喻婧;李娟;张守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对部分大众平面媒体有关精神卫生的报道进行回顾性内容分析,为大众传媒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报道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关键词的检索,收集2007-2012年间6家大众媒体上的精神卫生相关报道共605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报道的主题和类型等进行定量编码分析.结果:6年间精神卫生相关报道的数量逐年增加,一年之中精神卫生报道集中在10月份.报道主题以医疗信息为多(171篇,占28.3%);报道类型主要是消息(占50.5%);信息主要来源于医学专业人员(占65.6%);媒体主要关注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占11.1%).结论:现阶段精神卫生报道存在短期化、表面化、事件化等问题,建议强化媒体职业健康素养,健全行业规范和行业监督.
作者:杜鹃;孟宪鹏;宋军;魏怡真;黄月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描述我国归因于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的残疾率及其人群和地区分布,分析其残疾等级及功能损害程度,以利于制定残疾防治和康复的卫生政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计算归因于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的残疾率并进行人群和地区分布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本次调查共调查全国社区居民2 526 145人,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残疾率为2.3/10万.残疾率的性别分布为女性是男性的2.46倍(P<0.01);无工作者残疾率是有工作者的2.21倍(P<0.01);受教育程度高者残疾率低于受教育程度低者(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学及以下的残疾率分别为9.8/10万、29.3/10万、61.0/10万,P<0.05);而残疾率的婚姻状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疾率在各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广东省高.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的残疾者中四级残疾多,占68%;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残疾者的身体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受到的损害较轻,理解和交流能力、与人相处能力、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受到的损害较重.结论: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残疾率有地区和人群分布的差异,此类残疾的各方面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作者:张婷婷;黄悦勤;马亚婷;李恒;刘肇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造口患者心理控制源、生命质量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135例,用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大肠癌量表(QLICP-CR)和癌症应对方式问卷(CCMQ),分别测评患者的健康心理控制源、生命质量状况和应对方式.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31份.直肠癌造口患者的MHLC的健康内部控制分量表得分为(20.5±5.3)、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分量表得分(23.1±-4.4)、健康机遇控制分量表得分(19.0±4.3);QLICP-CR总分标准分为(57.0±19.7),其中,共性症状和副作用维度标准分高(61.9±24.1),躯体功能维度标准分低(50.4±22.0);CCMQ的面对维度得分高(2.8±0.4),发泄维度得分低(2.0±0.6).直肠癌造口患者MHLC的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分量表得分与QLICP-CR总分及躯体功能、大肠癌特异模块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19、0.27、0.20,均P <0.05);健康内部控制分量表得分与QLICP-CR心理功能维度得分、CCMQ面对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18、0.21,均P<0.05).CCMQ面对维度在健康内部控制和患者心理功能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本研究提示,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倾向明显的患者总体生命质量较高.
作者:汪苗;朱小丽;汪翠云;李远珍;肖国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