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效应分析有助于揭示心理现象间复杂的间接关系,也有助于间接分析横断研究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常用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有依次检验法、Sobel方法、区间估计法,从统计功效和适用广度来看,区间估计法中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为优秀.中介效应分析不仅要探明效应是否存在,还需要计算效应量大小,效应量指数有ab/c、k2和R2三种,相比较而言,R乙在衡量效应量时较为稳定.中介效应分析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复杂中介模型的理论架构及分析方法探讨将是未来中介效应研究的趋势.
作者:杜岸政;古纯文;丁桂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职业健康心理学杂志》)所发表论文进行分析,以初步评估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职业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013年间所发表论文从发文数量、作者分布、研究主题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职业健康心理学杂志》共发表论文333篇,763位作者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281家机构;有工作-家庭、职场攻击与情绪劳动等12个主题领域;高频关键词有压力、绩效与健康等;发文多的国家为美国,发文多的机构为Utrecht University.结论:《职业健康心理学杂志》10年间所发表的文章,无论从主题领域,还是关键词、被引文献等方面,都反映了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者:杜江红;李永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涉及中介效应的分析,中介效应检验是探索变量间关系机制的重要统计方法.《心理学研究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意义及方法评述》一文,给读者介绍了常用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并分析其原理及优劣[1].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文推荐了区间估计法中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称之为“为优秀的统计方法”.中介效应分析的应用背景,统计原理和经典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有详细准确的论述,此处就不赘述.本文针对心理研究中中介效应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的新发展和常见的问题,作一简短补充.
作者:甘怡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城市居民婚姻倦怠状况及其与婚姻压力、离婚意向的关系.方法:在7个城市选取已婚居民640人,采用婚姻倦怠问卷(CBM) [≥3分为有婚姻倦怠,其中3~4分(不含4分)轻度倦怠,4~5分(不含5分)中度倦怠,≥5分高度倦怠]、婚姻压力量表(MPS,包含感情压力、经济压力和性生活压力3个维度)和离婚意向问卷(DII)进行调查.采用频数分析计算婚姻倦怠的检出率,并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婚姻倦怠、婚姻压力和离婚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轻度、中度和高度婚姻倦怠的检出率分别为16.3%、8.4%和1.9%,累计检出率为26.6%.CBM总分及感情压力、经济压力、性生活压力维度得分与DII总分的两两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11 ~0.60,均P<0.01).感情压力得分对离婚意向得分有直接预测作用,感情压力得分和经济压力得分通过婚姻倦怠得分对于离婚意向得分产生预测作用.结论:本研究提示,城市居民的婚姻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婚姻压力通过婚姻倦怠影响个体的离婚意向.
作者:李艺敏;吴瑞霞;李永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在态度-意向-行为的中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预先应对这一时间知觉特征变量,探索其对健康态度、健康意向和健康行为3个变量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企业员工220人,分两次进行施测.采用自编健康态度问卷测量健康态度,风险与健康行为量表(RHB)测量健康意向和健康行为,未来取向应对量表(PCI)测量预先应对,用PROCESS程序考察条件化的间接效应,即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将健康意向作为因变量,健康态度与预先应对的交互项无统计学意义(P=0.995),预先应对对健康态度和健康意向的调节作用不成立,因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不成立;健康态度到健康意向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93,P<0.001),健康态度与预先应对的交互项对健康行为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04,P<0.01).事后分析表明,只有在高预先应对(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的情况下健康意向的中介效应才成立,低预先应对(得分低于一个标准差)的情况下中介效应不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结论:预先应对调节健康意向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而预先应对对健康态度和健康意向之间的关系影响不大,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不成立.
作者:柳之啸;李其樾;甘怡群;苗淼;冯莹;聂晗颖;陈炜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编制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CSISQ),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以马斯洛对安全感-不安全感的定义为理论依据,通过查阅文献、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安全感开放式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式访谈,形成初始问卷(版本1);选取741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筛选与修改形成再测问卷(版本2).为了检验CSISQ(正式版)的信效度,选取139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将奇数组问卷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将偶数组问卷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采用安全感问卷(SQ)、社交回避及苦恼问卷(SADS)和自尊问卷(SES)进行效标效度检验.选取79名大学生间隔4周进行重测以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结果:CSISQ包含26个条目,分为5个因子.因子负荷在0.41 ~0.73之间,可以解释总变异的52.45%;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指标(x2/df=2.95,RMSA=0.05,GFI =0.91,RMR=0.05);CSISQ总分及5个因子分与SQ、SADS得分呈正相关(r=0.11~0.71),而与SES得分呈负相关(r=-0.11~-0.49)(均P<0.01).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各因子的α系数为0.64 ~0.81;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2,各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67 ~0.81.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安全感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适宜测量我国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
作者:胡媛艳;郑羽彤;葛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在大学生恋人样本中检验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选取37对大学生恋人,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测量成人依恋情况;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进行15分钟的冲突解决讨论,讨论过程被录像并进行编码,使用婚姻互动全面编码系统(MICS-G)测量冲突解决行为;用关系指数质量量表(QRI)测量亲密关系满意度.采用行为者-同伴相依模型(APIM)分析个体和伴侣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个体自身的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APIM结果显示,男性的成人依恋回避与男性自身的亲密关系满意度有负向关联(B=-2.48,P=0.006),女性的成人依恋回避与女性自身的亲密关系满意度有负向关联(B=-3.72,P=0.006),男性的建设性冲突解决行为与其女性伴侣的亲密关系满意度有正向关联(B =6.08,P=0.019).结论:青年恋人的亲密关系满意度与个体自身成人依恋密切相关,女性的关系满意度还与伴侣冲突解决行为相关.
作者:刘泽文;崔萌;韩易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编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NABSCS),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有效工具.方法: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定义,并参考相关文献编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初始问卷.选取大学生985人,按受教育程度、性别、专业将其平均分为两个样本.对其中一个样本(n=491)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另一个样本(n =494)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内部一致性检验.选取36名文科学生间隔2周进行重测.结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共有17个项目,包含网络言论、网络学习、网络侵权3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52.18%;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x2/df=2.43,GFI=0.94,CFI=0.97,IFI =0.97,RMSEA=0.05).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3个因子的α系数为0.73~0.84;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3个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72~ 0.86.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的测量工具.
作者:刘慧瀛;刘亚楠;杜变;黄雪珂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未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病院治疗过程中其父母的应对决策.方法:选取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未婚住院患者的父母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资料逐字转录,并采用解释现象学研究方法分析资料.结果:未婚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其父母的应对决策主要包括其求医过程(对症状进行判断、选择治疗方案、评估治疗结果)、周围信息影响(周围例证、亲友影响、病耻感)、父母反应(各种情绪、归因和自我解释、角色差异).结论:当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时,父母会受到周围信息的持续影响,在各种体验和判断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
作者:马旻;缪绍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及其中强迫症、恐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北京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CIDI-3.0)所获得的社区焦虑障碍患者150例、恐怖症患者103例、强迫症患者60人作为三个独立的病例组;选择调查所获正常人群737人作为共用的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为父母物质剥夺(OR=3.95,95% CI:1.20~12.95)和父母让其做过危险事情(OR=z06,95% CI:1.22~3.51).强迫症的危险因素为女性(OR =2.31,95%CI:1.15 ~4.62)、农村居住地(OR=4.49,95%CI:1.48~13.64)、家庭收入不能满足日常需要(OR=2.15,95%CI:1.14~4.07).恐怖症的危险因素为父母物质剥夺(OR=5.04,95% CI:1.43 ~ 17.82).结论:影响焦虑障碍及其中强迫症和恐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包括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
作者:刘云涛;黄悦勤;刘肇瑞;黄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复发风险;作为增效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对其他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失眠、焦虑和性功能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近新上市了口崩片剂型,为适合该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服药途径选择.
作者:司天梅;方贻儒;李涛;许秀峰;郝伟;徐一峰;贾福军;李惠春;杨甫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根据中医七情理论编制七情评定量表(QAS),检验其效度和信度,并检验其对中医七情状态的评价能力,为临床提供中医七情定量测量的工具.方法:在核心小组讨论和中医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调查大纲,通过预试-分析筛选-测试-项目分析修订-再次测试等环节,确定量表终条目.选取2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住院患者及4个社区居民共509人施测QAS,检验结构效度及信度;其中前150人同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收回有效问卷148份),以评定效标效度;另外选取其中30人间隔2周进行QAS重测,以评定重测信度.结果:量表共42个条目,由7个因子组成,产生2个主成分,共解释总方差的78.61%,其中主成分Ⅰ的方差解释值为63.85%,与“忧、思、悲、恐、惊、怒”6个因子有关,主要指向阴性情绪表达;主成分Ⅱ的方差解释值为14.76%,与“喜”因子有关,主要指向阳性情绪表达;QAS总分及怒、忧、思、悲、恐、惊6个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r =0.42 ~0.59,均P<0.01),而喜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0.18 ~-0.32,P<0.05或0.01).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7个因子的α系数在0.69~0.80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6,各因子的重测系数均在0.70以上.结论:由喜怒忧思悲恐惊7个因子构成的七情评定量表,达到心理学测量标准的要求,可用于临床七情状态的评估.
作者:冯怡;王秀华;张燕敏;丁钰;孙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医患相互信任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近年来国外对医患信任程度的测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对医患信任的概念、医患信任程度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测量患者对医生能力、职业道德的信任两大维度,而在患者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业的信任,以及医生对患者的信任等方面,则较少涉及;在方法学方面,相当一部分医患信任的测量工具缺乏严格的测量学检验.
作者:罗碧华;肖水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浏阳农村社区共调查了839名≥60岁的常住居民.用自杀行为调查表评估其过去1年内的自杀意念;用孤独感量表(ULS-6)评估孤独感情况;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中文版(PHQ-8)评估抑郁情况;用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LESE)评估过去1年内的生活事件及其刺激量;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社会支持.结果:本样本1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5.6% (47/83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ULS-6得分较高[调整后的OR=1.09,95%CI:1.01~1.17]和PHQ-8得分较高[调整后的OR =1.19,95% CI:1.12~1.26]与老年人自杀意念有关.结论:孤独感可能是独立于抑郁的老年人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及时识别老年人的孤独体验可有助于自杀预防.
作者:何军旗;田园;胡宓;肖水源;周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在心理学期刊已发表的论文中,调查以人体为对象的科研论文遵守伦理学原则的现状,为提高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科研伦理意识提供依据.方法:共收集2008-2012年期间《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的以人体为对象的原研性论文3099篇,从人体对象的心身健康保护、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权益保护、研究方案有无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5个方面对论文中关于伦理学原则遵守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仅1156篇(37.3%)论文对科研伦理问题进行了描述;描述人体对象的心身健康保护的仅6篇(0.2%),描述隐私保护的仅75篇(2.4%),描述研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查的仅111篇(3.6%).报告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论文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P<0.0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刊载论文的伦理原则遵守状况优于其他期刊(P<0.05),试验性研究论文的描述伦理状况优于非试验性研究(P<0.05),以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优于非精神障碍者(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学领域的科研伦理意识整体上较弱,今后要不断加强引导和教育,以加强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遵守基本伦理学原则的意识.
作者:张东军;罗艳艳;赵亚楠;杨世昌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