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特点及其与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选取本科大学生4000名,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MPA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主观幸福感量表(SWB)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者1420人,占37.9%;手机依赖组的PSS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SWB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除消极情感外)均低于非手机依赖组(均P<0.001);回归分析显示,MPAI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均有负向预测作用,PSSS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中介效应检验显示, PSSS及各因子在 MPAI 与 SWB 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例依次为24.89%、16.11%、17.33%、17.78%。结论: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密切,手机依赖既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又间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作者:王月琴;张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自我分化在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在北京、江苏选取三所高校的大一学生584名,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我分化量表(DS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调查。结果:自我分化在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其中高自我分化组生活事件对消极应对的预测通径系数无统计学意义(通径系数为0.03,P>0.05),低自我分化组生活事件对消极应对的预测通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通径系数为0.27,P<0.001)。结论:大学新生的高自我分化水平可以缓冲生活事件对应对方式的消极影响。
作者:曹娟;安芹;戴彦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考察感恩、负债感、快乐3种情绪状态对助人行为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选取河南某高校3个班的190名大学生,采用感恩、负债感、快乐3种情景实验来激发被试的相应情绪,每班随机接受一种情景实验,采用人性的哲学量表(PHN)中的利他主义分量表、自编的助人和主动助人测评工具测量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助人和主动助人上,协变量利他观念的效果显著[F (1,186)=9.24、10.52,均P<0.01];情绪状态的主效应显著[F (2,186)=3.50、3.45,均P<0.05]。进一步多重事后比较发现,感恩状态下被试的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得分均高于快乐状态下的得分[(4.21±0.10)vs.(3.86±0.09),(4.22±0.09)vs.(3.90±0.0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恩能正向预测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β=0.33、0.20),快乐能正向预测主动助人行为(β=0.16)。结论:排除利他观念的影响后,感恩状态下的被试比快乐状态下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感恩比快乐更有助于助人行为的培养。
作者:惠秋平;何安明;刘华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考察大学生生命意义寻求对抑郁的影响通径以及视角转换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研究以116名大学生为对象,分三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和2.5个月进行纵向问卷追踪,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测量生命意义寻求倾向和生命意义感,用意义取向应对量表中的“调整角度和视野”维度测量个体进行视角转换的能力,用流调中心抑郁问卷(CES-D)测量抑郁状况。结果:视角转换得分与意义感得分呈正相关(r=0.29,P<0.01),与CES-D得分呈负相关(r=-0.34,P<0.001),视角转换得分在意义寻求得分和意义感得分之间起调节作用(β=0.22,P<0.01),该调节作用通过意义感得分的中介作用影响CES-D得分。对于视角转换得分低于一个标准差的个体,生命意义寻求得分通过降低意义感得分进而提升CES-D分数,95%的可信区间为(0.07~0.33);在视角转换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的个体中,不存在该中介通径。结论:视角转换策略通过调节意义寻求和意义感的关系进而缓解抑郁,提示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视角转换在生命意义寻求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王玉;吴欣洋;甘怡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 I. N. 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 I. N. 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作者:辛立敏;陈林;吉振鹏;张索远;王君;刘艳红;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学习的付出-回馈失衡评价量表(LERIS )进行修订,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陕西省2所初级中学的学生230名,进行LERIS中文版初测(回收有效问卷214份),通过条目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正式量表。选取陕西、山东两省4所初级中学的510名学生正式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74份),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同时选取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SSQMSS)作为效标。1个月后,选取其中260人以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结果:LERIS中文版包含10个条目,分为付出、回馈以及过度投入3个分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RMSEA=0.08, NFI=0.901,CFI=0.910,GFI=0.905,PGFI=0.521)。LERIS的3个分量表得分与SSQMSS总分均呈正相关(r=0.27~0.43,均P<0.01)。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6~0.89之间,重测信度在0.63~0.71之间。结论:学习的付出-回馈失衡评价量表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初中学生学业压力的测量工具。
作者:楚克群;王志卉;马超超;宋国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青少年多次丧友的哀伤反应类型及特点,为有效心理介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某高校进行公开招募,选取在青少年期经历过多次丧友事件的在校大学生3人,年龄为19~20岁,其分别在9岁、12岁以及15岁、17岁两次丧友。对3位入选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其丧友后的哀伤反应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被访者在经历丧友后的常见哀伤反应主要有震惊、后悔、愤怒、否认、难以置信、害怕死亡、哭泣、寻找支持、回避,以及认知到死亡的残酷等;特有的及再次丧友的哀伤反应有:关心逝者亲朋、对朋友角色产生阴影、减少社交、寻求刺激与发泄、反抗学校、暴力倾向、努力学习等。结论:青少年在多次丧友后的哀伤反应具有多样性,并呈现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恰当心理介入。
作者:姜彤;贾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小学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利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流动儿童1198人、留守儿童1631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中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维度(CAPBQ-A)评估儿童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生活事件量表(LEQ)评估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社会心理处境分化量表中的父母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P)和教师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T)评估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结果:流动儿童CAPBQ-A得分高于留守儿童(P<0.001)。对CAPBQ-A得分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的是儿童类别(β=-0.07)、LEQ 得分(β=-0.04)、SPRQ-P 得分(β=0.13)、SPRQ-T得分(β=0.31);SPRQ-P得分对流动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留守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SPRQ-T得分对留守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流动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均P<0.01)。结论: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更差。人际关系对两类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相比负性生活事件更大;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留守儿童,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流动儿童。
作者:杨静;宋爽;项紫霓;张兴慧;罗玉晗;王耘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目前国内使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评估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了解中国儿童心理弹性现状及该领域研究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Database)、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四个中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12月发表的文献,纳入使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量表)测量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现状的研究。运用均数和标准差的统计学公式对心理弹性数据进行合并;选取RSCA量表测量数据并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运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儿童内部的差异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39项研究共计16493名儿,RSCA量表心理弹性总均分为(3.3±0.6),处于良好心理弹性水平。Meta分析结果显示,女童、非留守儿童、城市儿童、汉族儿童和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总均分分别高于男童[SMD (95%CI):0.09(-0.14~-0.05),P<0.05]、留守儿童[SMD (95%CI):-0.37(-0.56~-0.19)]、农村儿童[SMD (95%CI):0.26(0.13~0.38)]、少数民族儿童[SMD (95%CI):0.12(0.04~0.21)]和非独生子女[SMD (95%CI):0.30(0.16~0.44)]。结论:目前中国儿童的整体心理弹性水平良好,但不同群体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差异。
作者:文一;刘琴;张帆;黄轲;逯嘉;郭雪;王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儿童的拒绝上学行为问卷(SRBQC)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在文献检索、访谈、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条目,选取中小学学生573人试测并形成正式问卷。选取中小学学生946人施测正式问卷,用于进行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为效标检验效标效度;2周后,随机选取其中41人进行重测,检验重测信度。结果:问卷包括19个条目,分为违抗行为、学校疏离、负性情绪、学习能力、躯体感受5个因子,共解释59.793%的方差变异;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较好(χ2=329.51,df=142,χ2/df=2.32,CFI=0.97,GFI=0.93, IFI=0.97,NFI=0.95,NNFI=0.96,RMSEA=0.05,SRMR=0.05);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SASC得分呈正相关(r=0.18~0.34,P<0.01或0.05)。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各维度的系数在0.55~0.78;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4,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66~0.78。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儿童拒绝上学行为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我国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评估。
作者:陈玉霞;杨升平;戴育红;孟宪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对糖尿病问题量表(PAID)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用以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压力问题。方法:在北京市某综合三甲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搜集2型糖尿病患者203例。采用条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条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入组患者同时完成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患者健康问卷-9(PHQ-9)、世界卫生组织五项身心健康指标(WHO-5)、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 C)数据收集,以检验量表的效标效度。对31例患者完成间隔1个月的重测,评定量表的重测信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糖尿病相关的情绪、治疗、饮食和社会支持感问题4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4.33%,除条目7、20外,未出现横跨多个因子的条目;各条目与所属因子得分的相关性在0.67~0.86之间;PAID总分与HAMD-17、PHQ-9及HbA1C评分呈正相关(r=0.48、0.43、0.21,P<0.001或0.01),与WHO-5得分呈负相关(r=-0.46,P<0.001);抑郁患者PAID得分高于非抑郁患者(P<0.001)。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4,4个因子的α系数在0.81~0.88之间;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5,4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53~0.73之间。结论:糖尿病问题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适用于对内地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压力问题的评估。
作者:任洁;洪霞;赵维纲;段艳平;熊娜娜;李涛;赵晓晖;史丽丽;魏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西盟佤族自治县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居住6个月以上年满18岁的各族居民2381人作为调查对象。以一般健康问卷(GHQ)作为筛查工具,以ICD-10症状清单作为诊断工具进行入户访谈。结果:任何一种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9.86%(419/2110),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烟、酒)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为12.99%(274/2110),神经症、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为6.30%(133/21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为2.94%(62/2110),心境障碍为2.32%(49/2110),精神分裂症为1.00%(21/211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与神经症、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OR=0.43)、年龄较大(35~49岁,OR=1.78;50~64岁,OR=2.59;≥65岁,OR=3.51)、未婚及其他婚姻状况(OR=0.31)、非佤族及拉祜族民族(OR=0.29);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烟、酒)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OR=2.41)、年龄较大(35~49岁,OR=2.29;50~64岁,OR=3.20;≥65岁,OR=4.58)、农民及个体户外的其他职业(OR=0.41)及其他民族(OR=0.32);与心境障碍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OR=0.35)及年龄较大(≥65岁,OR=3.05)。结论:西盟佤族自治县各类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烟酒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障碍防控工作。
作者:鲁文兴;黄悦勤;罗传琳;陈红光;向兴华;刘肇瑞;李建芬;吉宁;胡昌华;黄萍;袁华芬;沙俊杉;廖帮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掌握天津市城镇职工医保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医疗费用,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8-2010年天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30%随机抽样。在2008-2009年间至少有1次精神分裂症诊断,首次诊断时使用抗精神病药且之后持续参保12个月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描述抗精神病药使用类型和个数,并对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17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患者纳入研究时,1461例(84.0%)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747例(43.0%)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813例(46.8%)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179例(10.2%)同时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两种抗精神病药。在随访12个月内,1387例(79.8%)患者坚持使用与首次药物处方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年人均医疗费用为(12498.9±14575.2)元,其中仅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患者的年人均医疗费用低于仅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患者[(9064.1±13209.8)元vs.(11928.6±13767.4)元,P<0.001],此外12个月期间使用过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患者的年人均医疗费用为(18821.8±15702.7)元。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时以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为主;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均处于重要地位;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坚持使用与首次处方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相比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患者的总医疗费用较低。
作者:姚星星;吴晶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医学科研的目的是获得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结果,避免由于系统误差(systemic error)和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导致的错误结论。由于医学科研的对象主要是患病的个体和群体,患者病后的主观感受、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所处的发展阶段、体内外环境的影响、目前的治疗条件、过去治疗的经历以及对治疗措施的依从性等方面均可存在着差别,从而使患同种疾病的不同患者的临床反应复杂化。同时,医生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工作态度的差异,亦可以使他们在观察同一患者时所获得的重要临床特征、做出的临床诊断和获得影响预后的基线信息等方面存在差异。此外,临床工作还可能受到某些机遇或偏倚因素的干扰。所以,医学科研要在研究的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各阶段应用流行病学、统计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复杂的生物医学现象,应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归纳和演绎,即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以一般的共同原理来认识和判断个别事物,获得医学科研的正确结论。
作者:黄悦勤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