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特殊环境下空军军人的人际敏感特点及其与人格特征、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驻地偏远、环境封闭、作业环境特殊的空军军人365人(年龄17 ~49岁;军龄1~26年),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敏感因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内外向和神经质分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进行测量.结果:特殊环境空军军人人际敏感因子均分为(1.85±0.85),人际敏感因子阳性筛查率为21.1%.人际敏感阳性症状组神经质、消极情绪得分高于阴性症状组,而内外向得分低于阴性症状组(均P<0.01).人际敏感得分与神经质、消极情绪得分呈正相关(r=0.47、0.64,均P<0.01),而与内外向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1).神经质、消极情绪得分对人际敏感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 =0.14、0.52),内外向得分对人际敏感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1).模型结果显示,内外向对人际敏感具有负向直接效应(β=-0.21),消极情绪在神经质与人际敏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为27%.结论:特殊环境下空军军人人际敏感处于较高水平;人际敏感与神经质、内外向、消极情绪密切相关;在神经质与人际敏感的关系中,消极情绪起部分中介作用;内外向对人际敏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作者:王佳;徐朝霞;汪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公务员倦怠发生发展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考察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与人格在倦怠动态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模式.方法:以158名药监系统公务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为3个月两个时间点(时间点1、时间点2)的半纵向研究,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测量倦怠三维度(情绪衰竭、讥诮感、专业效能感低落)、工作压力源调查表(OSI-2)测量工作要求、美国流调中心的问卷(MIDUS)测量工作资源、大五人格问卷(NEO-FFI)测量人格特点.结果:时间点1的工作要求直接正向预测时间点1的情绪衰竭(β=0.45),同时通过情绪衰竭间接影响讥诮感和专业效能感低落;时间点1的工作资源直接负向预测时间点2的讥诮感(β=-0.39);时间点1的责任性正向预测时间点2的倦怠(β =0.25),时间点1的神经质正向预测时间点2的倦怠(β=0.36),时间点1的宜人性负向预测时间点2的倦怠(β=-0.31);时间点1的外向性通过工作资源间接影响倦怠(β=0.25),时间点1的开放性通过工作要求间接影响倦怠(β=0.27).结论:工作要求与情绪衰竭存在高相关,而工作资源缺乏与讥诮感高相关,人格则以一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倦怠感.
作者:朱嘉亮;甘怡群;甘廷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考察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方法:选取12名高社交焦虑(SIAS得分超过中国常模均值1个标准差)大学生参加半结构式访谈,了解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受到正性评价的情形和经历及对正性评价的反应,并归纳其解释正性评价的方式;另外选取大学生43人(高社交焦虑21人,低社交焦虑22人),采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自编正性评价解释方式评定问卷评定其负性评价恐惧、正性评价恐惧水平及对正性评价解释方式,检验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结果:访谈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在受到正性评价时易产生负性情绪,其解释路径可归纳为“正性评价提升他人期望”,“正性评价增加人际冲突”两类.高社交焦虑组的BFNE-S和FPES评分均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0.001);高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消极解释评分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积极解释评分低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 <0.05).结论:高社交焦虑大学生认为正性评价会提升他人期望或带来关注,且相对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更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解释他人期望提升与关注的后果.
作者:杨鹏;蒋婧琪;李松蔚;姚泥沙;余红玉;王小玲;林沐雨;钱铭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起病年龄<18岁的患者78例(抑郁发作38例,躁狂发作28例,混合状态2例,缓解期1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总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史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双相障碍组AHRBI总分与攻击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 (38,119) vs.46 (38,65),P<0.05].有自杀自伤行为患者与无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相比,起病年龄较大[14.0 (10.0,17.0) vs.14.0 (9.0,16.0)],总病程较短[12.0 (1.0,65.0) vs.26.0 (1.0,103.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自伤与起病年龄(OR=1.92,95%CI:1.20~3.02)、性别(OR=5.92,95% CI:1.48~23.52)、抗精神病药治疗史(OR=0.14,95%CI:0.02~0.66)、吸烟饮酒(OR=3.88,95% CI:1.40 ~ 10.84)、破坏纪律(OR =4.16,95%CI:1.08 ~ 16.08)等因素关联;破坏纪律与攻击暴力(OR=26.74,95% CI:4.16~171.68)、健康妥协(OR =6.66,95%CI:1.08 ~41.10)关联(均P<0.05).结论:早发型双相障碍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起病晚、女性、吸烟喝酒、破坏纪律是自杀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是保护性因素.健康妥协和攻击暴力是破坏纪律行为的危险因素.
作者:田野;刘靖;李雪;周娱菁;王慧;刘静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调研,探讨当前躁狂发作不同亚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26个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多中心、横断面研究,376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组.评估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量表,并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将所有样本分为6个亚型(Ⅰ型,轻躁狂;Ⅱ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Ⅲ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Ⅳ型,混合状态;Ⅴ型,复发性躁狂发作;Ⅵ型,缓解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并用Cox-Snell法和Nagelkerke法测定伪R2.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躁狂5种亚型,既往维持期未用药相对于规范用药均为危险因素(OR =4.05~7.09);单用抗抑郁药则为除Ⅴ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 =4.1~5.24);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为除Ⅰ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1.05~1.08);而对于Ⅱ、Ⅲ型来说,较早的首次发病年龄为危险因素(OR =0.96~0.99);此外,Ⅳ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和既往抑郁发作次数(OR=1.05);而Ⅴ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OR=1.71)及首发类型为躁狂/轻躁狂相(OR=1.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部分重复了上述结果.结论:不同躁狂发作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潜在差异,包括规范用药史、首次发作类型、首次发作年龄、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既往躁狂/抑郁发作次数,既往精神疾病共病史等,可能有助于识别本次的躁狂发作.
作者:黄悦琦;洪武;邱美慧;吴志国;高晨阳;彭代辉;方贻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咨询师与非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态度.方法:选取咨询师91人(年龄23~ 63岁)和普通大众及来访者(非咨询师)91人(年龄14 ~44岁),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排在前3位的是“突破空间障碍”、“可以不用真实姓名”、“网络咨询更放松”.关于心理咨询的合理收费,咨询师认为的心理咨询收费的合理价格与非咨询师认为的合理价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咨询师及非咨询师在网络心理咨询伦理态度的23个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咨询关系、咨询收费与设置的态度上.结论:本研究提示,在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态度上,咨询师和非咨询师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赵晨颖;岸本鹏子;刘源清;唐亚彬;肖丹;殷云路;钱铭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心理咨询督导关系中存在的权威性的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市两所高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15人,组成两个焦点小组(分别有7人和8人,平均从业年限7年,接受督导次数为10 ~400次)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对逐字转录所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运用类属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督导师的权威性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及评价方面;督导师的权威性应通过信任、包容、安全、平等的督导关系呈现;督导师的专业权威性与督导关系中的平等、“非权威性”并不矛盾;督导师的人格魅力提升督导权威性;咨询师在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咨询存在问题和难点时、遇到困惑抉择时、意见不一致时更需要督导的权威性和明确指导.结论:心理咨询的督导关系中存在权威性,心理督导的权威性特征促进了督导的有效性.
作者:周蜜;贾晓明;赵嘉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手咨询师在首次心理咨询实践中专业技能表现的特点.方法:选取某高校心理咨询方向一年级研究生8名为新手咨询师,在同校招募8名大学生志愿者为来访者,对首次心理咨询实践录像,转录文本后进行定性分析,依据Jennings和Skovholt提出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准的认知、情绪及关系模型分析新手咨询师专业技能的表现.结果:新手咨询师在单次心理咨询会谈中旨在建立关系所占比例高,占总体反应的38.48%;对情绪的探索和关注所占比例低,仅为20.98%.在认知方面,新手咨询师容易受到自身认知的制约,或认同来访者被动接纳或拒绝来访者试图引导改变;在情绪方面,新手咨询师容易忽略来访者的情绪而陷入讲道理的困境,因急于影响来访者而焦虑;在关系方面,新手咨询师很难整合不同角色使专业关系出现问题,或放低专业姿态或执拗于咨询师身份.结论:新手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关注不足,认知的开放性尚需提高.
作者:安芹;贾晓明;戴彦清;曹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设立非特异因素对照组来考察正念训练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以了解正念训练的效果在剔除非特异因素(如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团体情景影响)后是否存在.方法:将招募的55名大学生随机分成3组,其中系统正念训练组(n=17)参加每周1次集中正念训练,并进行至少每周4次的个别正念练习;团体正念训练组(非特异因素对照组;n=18)只参加集中正念训练而不进行个别练习;对照组(n=20)不参加任何训练.实验持续6周.用简式心境状态量表(BPOMS)评估3组训练前后的心境变化,BPOMS包含5个消极情绪分量表和2个积极情绪分量表,并能得出心境失调总分(TMD).结果:训练前后三组量表得分差值的比较显示,系统正念训练组TMD及疲劳、慌乱、精力分量表得分差值均高于团体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均P<0.01).对每组训练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训练后,系统正念训练组TMD及5个消极情绪分量表得分均下降,2个积极情绪分量表得分均上升(均P<0.05);团体正念训练组紧张分量表得分下降(均P <0.05);对照组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正念训练对改善心境有较明显效果,而且是在剔除非特异性因素后的独立作用.
作者:俞林鑫;朱婉儿;陈海贤;祝一虹;梁社红;李娟;刘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手咨询师在接受督导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好的和不好的体验,以及这些体验所带来的影响.方法:运用定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对6名接受完1年督导的新手咨询师进行回溯访谈,访谈主要聚焦于新手咨询师在督导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好的和不好的事件,也包括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事件对新手咨询师学习的影响,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的录音逐字稿进行分析.结果:新手咨询师好的被督导体验包含感受到来自督导师的情感支持、咨询师被督导师的个人特质所打动、咨询师获得了专业知识、督导的结构化和良好的督导关系;新手咨询师不好的被督导体验主要是督导设置和督导关系所带来的不好体验.新手咨询师好的被督导体验对她们有正面、积极的影响,大部分不好的督导体验对新手咨询师的专业学习反而有正面的影响,但督导同盟不够坚固的不好的学习体验,对新手咨询师有负面的影响.结论:新手咨询师好的被督导体验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支持这个方面,影响较大的不好的被督导体验体现在督导关系的破坏,在督导同盟坚固的情况下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被督导体验对新手咨询师的专业学习与成长都有帮助.
作者:王伟;贾晓明;张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用诊断试验研究,探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综合医院门诊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筛查功能,检验其对不同严重程度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分界值.方法:选取综合医院心理科就诊者646例,包括300例不符合任何精神科诊断的咨询者和346例精神障碍患者.所有受试均完成GAD-7自评,以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评估做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为“金标准”,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结果:GAD-7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因子分析显示GAD-7具有较好结构效度.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107例,针对全部受试者(n=646)GAD-7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86(95%CI:0.83~0.89);以6分为分界值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和71%.以HAMA为标准,GAD-7对轻度、中度、重度焦虑障碍的分界值为4分、9分、12分.结论:广泛性焦虑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综合医院中对广泛性焦虑障碍初筛、识别和严重程度评估.量表制定者推荐的分界值在国内综合医院心理科应用中需稍加调整.
作者:曲姗;胜利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