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自我妨碍、防御性悲观和成功恐惧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91名大学生,采用自尊量表(SES)、学业自我妨碍问卷(ASHQ)、防御性悲观问卷(DPQ)和大学生成功恐惧问卷(FOSQ)分别测量其自尊、自我妨碍、防御性悲观及成功恐惧的水平。结果:自尊能负向预测成功恐惧中的生活品质(β=-0.16)、工作压力(β=-0.17)和人际关系(β=-0.14)。在自尊分别经由自我妨碍、防御性悲观到成功恐惧的路径中,Bootstrapping 输出的95%置信区间下限分别为-0.29、-0.14、0.47,区间上限为-0.14,-0.01。结论:自我妨碍和防御性悲观在自尊与成功恐惧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洪明;范兆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对积极与消极心理状况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786名在校学生,使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LBUS,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3个因子)调查学习倦怠,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调查积极心理健康状况(MHC-SF 将心理健康分成颓废萎靡、中等程度、振作向上3种状态),28项一般健康问卷(GHQ-28)调查消极心理状况(GHQ-28将心理状况分成病理和非病理两种)。结果:大学生 LBUS 总分及3个因子分与 MHC-SF 得分呈负相关(r =-0.48~-0.14,均 P <0.01),LBUS 总分及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因子分与 GHQ-28得分呈正相关(r =0.14~0.41,P <0.01)。判别分析表明,学习倦怠能预测积极心理状况,对颓废萎靡、中等程度和振作向上的正确预测率分别为63.2%、51.2%和64.1%,总的预测率为56.4%;学习倦怠的3个因子对预测积极心理均有贡献。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能够正向预测消极心理状况,对病理和非病理被试的筛选正确率分别为67.5%和55.9%,总正确预测率为62.0%。情绪低落因子对消极心理状况具有正向预测作用(OR =1.11)。结论:学习倦怠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心理状况。
作者:钱康杰;尹可丽;张丽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考察不同手机依赖程度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为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从150名大学生中筛选出高、低手机依赖大学生各30名(MPAI 的17个条目中有8个及以上条目做出肯定回答者为高手机依赖组,8个以下条目做出肯定回答者为低手机依赖组),采用停止信号范式来比较两组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差异。结果:高手机依赖大学生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长于低手机依赖大学生[(292.0±89.4)ms vs.(241.1±95.7)ms,P <0.05],而无信号反应时(NSRT)短于低手机依赖大学生[(494.2±103.8)ms vs.(597.6±108.9)ms,P <0.01]。结论:本研究提示,高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差于低手机依赖大学生。
作者:汪海彬;陶炎坤;徐宏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老年患者的急性期躯体症状特征及治疗后转归,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对老年患者躯体症状的鉴别和处理提供依据。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抑郁发作、单次或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老年患者(≥60岁)69例,62例完成12个月随访。分别在基线、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及12个月末随访时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病情,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因子(SSS-S)评估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12个月末随访时增加了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估社会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抑郁发作期躯体症状发生率100%,胃肠道症状(91%)、头晕头痛(65%)、心血管症状(58%)等常见;SSS-S 评分在治疗2周末和4周末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下降[(13.6±3.2),(12.4±2.8)vs.(17.1±4.8),P <0.05]。分层线性模型分析显示 SSS-S 评分改善与 HAMA 评分改善以及躯体病影响生活程度正向相关;康复期躯体症状残留与焦虑程度正向关联(OR =2.13,P <0.05),与抑郁程度、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水平无关联。结论:抑郁障碍住院老年患者在急性期存在丰富的躯体症状,有效抗抑郁治疗后躯体症状随着抑郁病情改善而减轻,康复期仍有躯体症状残留。躯体病影响生活的程度和焦虑症状是躯体症状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贵淳;梁英;王骁;李涛;程瑶;孙新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帕利哌酮、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体质量、血糖、总胆固醇)的影响。方法:检索 Medline 网络数据库(MEDLINE),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全文电子期刊(VIP)。由三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应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 RevMan5.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49篇。对各代谢指标的变化值采用连续性变量的合并平均差(defferencs of means,MD)值及其95%CI 表示,存在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奥氮平引起的体质量增加大于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体质量增加大于氨磺必利;奥氮平引起的血糖升高水平大于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血糖升高水平大于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利培酮、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结论:某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更显著的导致代谢副反应。在选择某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患者的治疗药物时,必须充分评估、权衡患者的个体特征、潜在引起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药物疗效。
作者:李洁;姚贵忠;刘丽娟;杨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和强迫障碍(OCD)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修订版(DSM-IV-TR)或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28例 GAD、25例 OCD 及39例健康对照。全部研究对象完成高分辨率结构磁共振成像扫描,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估患者的焦虑或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在全脑范围内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分别比较各组研究对象之间灰质体积的差异,并探讨 GAD 和 OCD 患者全脑灰质体积与 HAMA 和 Y-BOCS总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GAD 左侧前扣带回脑区灰质体积增加(P =0.016,小体积校正),OCD 患者双侧眶额皮层等脑区灰质体积下降(P <0.001,未校正);GAD 患者较 OCD 患者在双侧眶额皮层等多个脑区灰质体积增加(P <0.001,未校正)。GAD 患者的 HAMA 总分与右侧颞叶的灰质体积增加相关,而 OCD 患者的 HAMA 总分则与眶额皮层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变化相关(P <0.001,未校正)。讨论:GAD 和 OCD 患者并未共享相同的灰质体积异常脑区,两种疾病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大脑结构特征,并且其焦虑症状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作者:阎浩;黄悦勤;刘肇瑞;韩鸿宾;张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正念训练对男性长刑期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招募的54名服刑人员分为正念训练干预组(n =25)和对照组(n =29)。对干预组进行每周1次共6次的正念训练,此阶段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训练结束1周后对照组进入训练。在干预组被干预的前、后对两组进行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攻击性问卷(A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结果:干预组有效数据19人,对照组21人。经过6周正念训练,干预组 FFMQ 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1),而 AQ、PSQI 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正念训练能有效改善男性长刑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及睡眠质量。
作者:苑泉;贾坤;刘兴华;刘卫丹;杨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在心理治疗中使用治疗信件已成为许多心理治疗流派的共同发展趋势。对治疗信件应用多的流派当属叙事治疗。本文对叙事治疗信件的目的、类型、写作要点与个案记录的差异,应用进展、研究进展和本土化应用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旨在推动治疗信件在国内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和本土化。
作者:赵兆;赵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对伴有轻至中度抑郁情绪的在校女护生自我效能及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方法:在长沙市3所护理本科院校中,选取伴有轻至中度抑郁情绪[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Ⅱ)测量得分在14~28分]的在校女护生74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集体心理治疗组(n =34)和对照组(n =40)。集体心理治疗组接受8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治疗措施(在研究结束确定治疗方法有效或对照组需要治疗时,向对照组提供相应治疗)。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幸福感指数(IWB),分别在基线、集体心理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后第6个月对两组的自我效能和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GSES、IWB 得分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两组间各量表的基线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集体心理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后第6个月集体心理治疗组的 GSES、IWB 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 <0.05)。结论:8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可提高伴轻至中度抑郁情绪在校女护生的自我效能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效果。
作者:郭玉芳;李树雯;陈偶英;张庆华;齐秀杰;张静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中国与菲律宾两国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全球学校健康调查数据中的中国与菲律宾两国的数据资料。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国9173名和菲律宾7338名年龄为11~16岁少年的受伤、受欺负、孤独感、失眠、绝望、有无好友、吸烟、饮酒、吸毒和运动等情况,并将在过去12个月里曾认真想过自杀者认定为有自杀意念,没有认真想过自杀者为没有自杀意念。结果:中国、菲律宾的少年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7.4%(1544/8881)和19.3%(1371/7089)。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国少年女性(OR =1.45)、初中二、三年级(OR =1.30、OR =1.43)、受过严重的伤(OR =1.35)、受欺负(OR =1.87)、有孤独感(OR =1.47)、失眠(OR =1.55)、绝望感(OR =3.36)、饮酒(OR =1.45)及吸毒(OR =1.55)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要好朋友(OR =0.66)、经常运动(OR =0.78)则是保护因素。在菲律宾少年中,女性、年级、孤独感、失眠、吸毒都不是危险因素,而受过严重的伤、受欺负、绝望感、饮酒、有要好朋友、经常运动是危险或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国少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低于菲律宾少年,且两国相关因素类似,但中国的危险因素偏多。因此,两国的自杀预防工作应各自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秦瑞;赵玉遂;方乐;俞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城乡居民样本在设定条件下自杀的可能性。方法:本现况调查以18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北京市区10个居委会和河北武安10个村庄作为调查现场,共1007人完成了调查,其中城市503人,农村504人。评定工具为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列出24种特殊境遇,评估设定遭遇时可能和肯定考虑自杀的可能性。结果:本样本中,在设定遭遇列举的特殊境遇时会考虑自杀的累计百分比之和位居前7位的依次为患不治之症(65.2%)、是别人的累赘且未来没有希望(62.0%)、吸毒成瘾(61.2%)、因赌博而大量欠债(57.3%)、被强奸或被强暴(54.2%)、严重抑郁或忧郁(51.6%)、年老无人赡养(50.7%);任何情况下不会考虑自杀的仅占14.6%,可能考虑自杀的占50.7%,肯定考虑自杀的占34.8%。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城乡居民对24种负性生活事件的感受不同,在经历某种相同的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考虑自杀的可能性存在差别。结论:当城乡居民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心理帮助是必要的,且应建立个体化的干预措施,以期有效降低自杀率。
作者:牛雅娟;杨少杰;杜宝成;吴承京;徐东;梁红;王绍礼;张亚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18岁及以上居民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对象来源于2011年7月-12月进行的天津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有11618名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睡眠质量的评估,以及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是否可能存在心理障碍的筛查。PSQI 总分>7分为低睡眠质量。用χ2检验分析各变量组间低睡眠质量检出率的差异,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11618人中低睡眠质量980人,调整后天津市低睡眠质量的检出率为6.6%。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1.47,95%CI:1.19~1.82)、年龄越大(30~39岁 OR 值1.72,95%CI:1.10-2.69;40~49岁 OR 值2.55,95%CI:1.66-3.91;50~59岁 OR 值4.41,95%CI:2.85-6.83;60~69岁 OR 值5.34,95% CI:3.32-8.59;70岁及以上 OR 值5.40,95% CI:3.21-9.08)、医疗花费为自费(OR =1.52,95% CI:1.15~2.00)、职业为失业/无业(OR =1.46,95% CI:1.05~2.03)或离/病退(OR =1.45,95%CI:1.02~2.06)、吸烟(OR =1.49,95%CI:1.22~1.83)、因躯体疾病难以从事日常工作或活动(OR =2.30,95%CI:1.85~2.85)、GHQ -12得分≥4分(OR =6.51,95%CI:5.46~7.46)为低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天津市18岁以上居民低睡眠质量的检出率虽然较同类研究低,但睡眠问题依然值得关注。女性、年龄较大、医疗自费、无职业、有躯体疾病及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是低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作者:谷岩;徐广明;尹慧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本刊是反映我国心理卫生(精神卫生)领域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之一,是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本刊在第1届(2008年)、第2届(2011年)和第3届(2014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评选中连续获奖,2009-2013年连续5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唯一获此殊荣的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类期刊)。
作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