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分析自我接纳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按大庆市各高校学生构成比分层整群抽取2000名大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评定主观社交焦虑体验、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评估性别角色类别、自我接纳量表(SAQ)测量自我接纳特征。结果:大学生中4种性别角色分布依次为双性化656例(34.9%),未分化650例(34.6%),男性化287例(15.3%),女性化284例(15.1%)。IAS 和 SAQ 得分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在性别角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女性化 IAS 得分高于另三者,双性化和男性化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女性化和未分化的 SAQ 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均 P <0.05)。Bootstrap 检验显示,男性化、未分化、女性化(vs.双性化)对 IAS 的影响受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大小依次为0.76(95%CI:0.09~1.42)、4.14(95%CI:3.43~4.93)、4.03(95%CI:3.47~4.64),存在中介作用,哑变量未分化(vs.双性化)和女性化(vs.双性化)对 IAS 均有直接影响(均 P <0.05)。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性别无关,与性别角色有关,女性化者社交焦虑水平高;性别角色类型通过自我接纳水平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作者:栾雅淞;曹建琴;周郁秋;杨军;李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国内地和香港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的现状与差异,为两地教师的工作特征改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两地教师共504名(内地教师242名,香港教师262名),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JCS-PSST,包括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2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各含6个因子)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地教师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得分均高于中位数3。香港教师的工作负荷、情绪要求、学生不良行为、角色压力及硬件条件、自主控制、工作回报得分均高于内地教师,而同事支持得分则低于内地教师(均 P<0.05)。内地教师的工作负荷和职业道德要求存在性别差异,工作负荷、职业道德要求、组织支持、同事支持、硬件条件和工作意义存在教龄差异(均 P <0.05),而香港教师则是组织支持、硬件条件和工作回报存在学段差异(均 P <0.05)。结论:两地教师的工作特征均属于“高要求-高资源”类型,但在“高”的程度以及人口统计学特点上存在差异。
作者:齐亚静;伍新春;胡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引入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RF-S),并在青年人群中对其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方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一年级研究生238名和某国企青年职工315名,通过条目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条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选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DMSC-S)为效标,考察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对研究生样本进行间隔2周的重测,评定量表的重测信度。结果:SRF-S的条目鉴别力良好,各条目与所属分量表的相关在0.38~0.67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剔除2个因子载荷低于0.32的条目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χ2/df=5.08、RMSEA =0.09、NFI =0.90、NNFI =0.90、CFI =0.92、IFI =0.92、GFI =0.90),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在0.37~0.71之间;SRF-S 总分及3个分量表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冲动系统得分均呈正相关(r =0.25~0.58,均 P <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和控制系统得分呈负相关(r =-0.22~-0.47,均 P <0.00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4,3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64~0.69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3,3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2~0.67之间。结论:本研究形成的包含16个条目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适合用于评估我国青年人的自我调节疲劳状况。
作者:王利刚;张静怡;王佳;陶婷;樊春雷;高文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慈善行为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方法:选取某校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194名,使用“囚徒困境”任务(测查慈善行为倾向)和捐款实验(测查实际捐款额)评估慈善行为、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评估生活满意度。采用偏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慈善行为倾向、捐款额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结果:大学生慈善行为倾向评分与 SWLS 评分呈正相关(r =0.22,P <0.05),捐款额与 SWLS 评分呈正相关(r =0.21,P <0.05);生活满意度与慈善行为倾向、捐款额均有正向关联(β=0.21、0.19,均 P <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生活满意度越高,个体越倾向于做出慈善行为。
作者:李晔楠;任孝鹏;陆柯雯;刘海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适应与人格特质、家庭人际动力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某高校2013级本科新生1850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新生适应状况(SCL-90单项因子得分≥2.5者考虑适应不良,分入阳性组;单项因子得分均<2.5者适应良好,分入阴性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评价人格特质、大学生多重人际动力特征问卷(MIDQ-U)评价家庭人际互动特征。结果:SCL-90阳性组(n =50)在16PF 上焦虑性人格因素得分高于阴性组(1800人)[(7.2±1.4)vs.(4.6±1.9),P <0.001],而外向性、安详机警性和果敢性得分低于阴性组。SCL-90阳性组在 MIDQ-U 上冷漠、顺从因子得分均高于阴性组[(17.3±6.0)vs.(14.9±4.2),(11.5±3.2)vs.(10.3±3.1);均 P <0.01],独立因子得分低于阴性组[(18.7±3.0)vs.(19.8±3.4),P <0.05]。通径分析显示,16PF 焦虑性、外向性人格特质部分直接作用于新生适应(β=0.57~-0.01),部分通过 MIDQ-U 冷漠因子中介作用影响新生适应(β=0.031~-0.004),而16PF 果敢性人格特质则完全通过 MIDQ-U 冷漠因子产生间接影响,通径系数为0.008;除 MIDQ-U 冷漠因子部分直接作用于新生适应(β=0.10),部分通过16PF 中焦虑性人格因素间接作用于新生适应(β=0.084),其他因子均完全通过16PF 焦虑性人格特质产生间接影响。结论:大学新生适应受其人格特质、家庭人际动力特征的影响,且人格特质与家庭人际动力特征互相作用进而影响新生适应。
作者:毕晨虹;姚玉红;陈增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哈尔滨市4所高校选取475名大学生,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查,其中 CTQ 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负向预测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β=-0.38、-0.52);情感忽视和性虐待负向预测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β=-0.35、-0.31);躯体忽视负向预测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β=-0.23);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正向预测抑郁(β=0.78、3.20)。POS 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21~0.029);DES 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性虐待与抑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7~0.040);ANG 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抑郁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6~0.019)。结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作者:王佳慧;刘爱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是用于评定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由 Kay 等[1]编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PANSS 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0余年,但包含的因子和条目数仍观点各异[2]。何燕玲等[3]在2000年建立了 PANSS 中文版常模和探索性5因子模型(30个条目),其认为模型较合理,但将 P5“夸大”归入阴性因子,G12“判断和自知力障碍”归入抑郁因子,G5“装相和作态”归入认知因子不合理。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发展, Wallwork 等[4]形成了新的“共识”模型(20个条目)。Emsley 等[5]也验证了5因子模型(30个条目)较适用,认为删除部分条目不影响因子结构。为了优化 PANSS 的因子和条目组成,使其更准确方便快捷地应用于临床症状评估,本研究建立PANSS 的新5因子模型(20个条目)。
作者:肖春玲;范宏振;崔界峰;杨贵刚;宋崇升;谭淑平;邹义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探讨国内团体咨询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1996-2013年间的团体咨询研究中文文献,从文献数量、文献来源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研究质量、团体领导者专业素质6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得到文献516篇,其中期刊文献占51.0%,学位论文占49.0%,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从2000年前单一的效果研究和定量研究发展至过程研究、过程-效果研究、定性研究、定性定量结合、理论研究等多种类型和主题。研究主题集中于效果类研究(92.6%),以定量研究为主(54.5%)。研究质量方面,核心期刊论文占发表论文的40.7%,22.5%的实验研究未设立对照组,其中43.3%的研究没有或未说明采用随机或者匹配的方式分组,75.5%效果研究没有进行追踪;65.4%的文献未说明团体带领者的情况。结论:国内团体咨询研究呈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类型及主题更为多样化,但研究质量亟待提高,团体领导者的专业素质仍待考量。
作者:邵瑾;樊富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情绪变异性与自评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四川省一所初中抽取129例学生(初一42例,初二47例,初三40例),采用日重现法(DRM)连续两周记录情绪变异性分数(情绪体验的标准差/情绪体验的均值),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学生的自评性精神症状,青少年情绪调节问卷调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情况。结果:日重现法得到的积极情绪分数显著高于消极情绪分数(2.7±0.7)vs.(1.4±0.3),P <0.001,消极情绪变异性显著高于积极情绪变异性(0.4±0.1)vs.(0.3±0.1),P =0.012。消极情绪变异性、积极情绪变异性均与 SCL-90总分有显著正相关(r=0.34,P <0.001;r =0.24,P <0.001)。消极情绪变异性和积极情绪变异性对 SCL-90分数的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28和0.21,P <0.001)。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对 SCL-90分数的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24,P <0.001),认知沉浸的情绪调节策略对 SCL-90分数的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14,P =0.037)。认知沉浸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消极情绪变异性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13,P =0.041)。结论:积极情绪变异性和消极情绪变异性均可能导致初中生的自评精神症状增加。
作者:王艳梅;吴天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50例(抑郁状态29人,躁狂状态19人,混合状态2 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同时由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AHRBI-P),评估双相障碍青少年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双相障碍组青少年 AHRBI 总分与攻击与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5(38,119)vs.46(38,65);P <0.05]。其中,26项行为条目双相障碍组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 P <0.05)。双相障碍组 AHRBI 和 AHRBI-P 总分及 6项因子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变量赋值抑郁发作=0,躁狂发作=1),AHRBI 和 AHRBI-P 自杀自伤因子得分与发作状态呈负相关(r =-0.32、-0.33;均 P <0.05),AHRBI 攻击与暴力维度下的毁坏财物行为得分与发作状态呈正相关(r =0.32,P <0.05)。结论:双相障碍青少年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青少年,并且,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评估期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而躁狂发作患者更易出现毁坏财物行为。
作者:田野;李雪;刘靖;杨文;周娱菁;王慧;刘静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强迫性障碍(OC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男性患儿延迟厌恶的特点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门诊8~16岁 OCD 男性患儿40例,ADHD 男性患儿40例,以及年龄、性别、智商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40例,运用选择延迟任务1、2分别进行常态和高态生态效度的延迟厌恶研究,任务的等待时间和得分反映各组常态生态效度和高态生态效度下延迟厌恶功能。结果:OCD 组选择延迟任务1 [(30.9±3.2)vs.(27.6±3.8)]和选择延迟任务2[(31.3±4.4)vs.(28.5±4.9)]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01),ADHD 组选择延迟任务1 [(25.0±4.3)vs.(27.6±3.8)]和选择延迟任务2[(26.2±4.6)vs.(28.5±4.9)]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01)。结论:OCD 男孩更倾向于选择等待时间长而得分高的任务,而 ADHD 男孩更倾向于选择等待时间短而得分低的任务,提示该任务反映的多动/冲动控制的发病机制在 OCD 和 ADHD 延迟厌恶中可能不同。
作者:朱云程;江茜茜;陈玄玄;刘丽;张郦;曹爱爱;鞠康;李欣馨;李国海;季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从甘肃某藏族聚居区选取2所藏族中学,选取1149名藏族中学生(男生586人,女生563人),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和谐量表(SCCS)评估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学生自我与经验的协调程度。结果:SCCS 总分低于选项中值[(2.8±0.3)<中值3分];EMBU 正性因子得分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3)vs.(2.7±0.4),P >0.05],男生 SCCS 自我灵活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2.9±0.5)vs.(2.8±0.5),P <0.05];EMBU 正性因子与 SCCS 之间呈负相关(r =-0.20,P <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 SCCS 负向关联(β=-0.16,P <0.01),母亲拒绝和否认因子与 SCCS正向关联(β=0.16,P <0.01)。结论:本研究提示,藏族中学生具有较高程度的自我和谐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藏族中学生自我和谐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周鹏生;焦锋;吕欢;杨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国 HIV 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抑郁、焦虑状况,探讨抑郁、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在 MSM 社区 HIV 感染者小组的帮助下,在 HIV 阳性 MSM 中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共招募 HIV 阳性 MSM 600人,采用电子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获有效问卷541份。使用自编 HIV 阳性 MSM人群健康状况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健康行为等,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抑郁(CES-D 评分≥16分者为有抑郁症状)、焦虑(SAS 评分≥50分者为有焦虑症状)状况。结果:研究对象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4.7%(242/541)和25.1%(136/541)。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包括近1年考虑过自杀(OR =3.31,95%CI:1.73~5.34)、未将 HIV 感染状况告知男性固定性伴(OR =0.47,95%CI:0.30~0.73)和被歧视经历评分高(OR =1.19,95%CI:1.11~1.29);与月收入≤1500元者相比,月收入为>5000元者有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降低(OR =0.34,95%CI:0.17~0.71)。焦虑症状危险因素包括近1年考虑过自杀(OR =2.43,95%CI:1.40~4.21)、接受抗病毒治疗(OR =1.74,95%CI:1.06~2.84)和被歧视经历评分高(OR =1.12,95%CI:1.05~1.20);与月收入≤1500元者相比,月收入为>5000元者检出焦虑症状的可能性降低(OR =0.44,95%CI:0.20~0.94)。结论:本研究提示 HIV 阳性 MSM 人群抑郁或焦虑症状检出率高,需要引起重视;降低社会歧视、促进性伴交流与支持、改善经济状况可能有助于提高 HIV 阳性 MSM 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陈芳;丁凡;林小杰;王晓冬;何欢;黄文;董燕燕;杨巧红;张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用诊断试验探讨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9)对抑郁障碍的筛查功能,检验其对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症的划界值。方法:选取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者319例,包括80例不符合任何精神科诊断的咨询者和239例精神障碍患者。所有受试均完成 PHQ-9自评,以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评估做抑郁障碍诊断为“金标准”,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结果:因子分析显示 PHQ-9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符合抑郁障碍诊断46例,PHQ-9评分的 ROC 曲线下面积0.94(95%CI:0.91~0.97);以15分为划界值时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患者的抑郁障碍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和90%。以 HAMD 为标准,PHQ-9对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的划界值为6分、12分、15分,以此划界值得出的 PHQ-9等级和 HAMD 得出的严重程度的一致性评价 kappa 值为0.49;以量表制定者推荐的5、10、15分得出的 PHQ-9等级和 HAMD 得出的症状程度的 kappa 值为0.46。PHQ-9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结论: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综合医院中对抑郁障碍初筛和严重程度评估。量表制定者推荐的划界值适用于国内综合医院精神科抑郁障碍患者。
作者:陈曼曼;胜利;曲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抑郁、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产前抑郁、焦虑的早期筛查及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2112人,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焦虑自评量表(SAS)于孕28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产前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孕28周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4%,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低年龄(OR =0.80,95%CI:0.68~0.94)、孕期非坚持工作(OR=1.18,95%CI:1.02~1.36)、对居住环境不满意(OR =1.50,95%CI:1.23~1.83)、期望生男孩(OR=0.86,95%CI:0.77~0.96)、非独子(OR =1.37,95%CI:1.06~1.76)、非计划内怀孕(OR =1.38,95%CI:1.10~1.72);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不满意居住环境(OR =1.64,95%CI:1.19~2.26)、与丈夫关系不融洽(OR =2.01,95%CI:1.20~3.37)、非计划内怀孕(OR =1.50,95%CI:1.05~2.14)。结论:本研究提示,年龄越小、孕期未坚持工作、对居住环境不满意、期望生男孩、孕妇非独子、非计划内怀孕的孕妇,越易患产前抑郁症;对居住环境不满意、与丈夫关系不融洽、非计划内怀孕的孕妇,越易患产前焦虑症。
作者:杨婷;合浩;冒才英;季长亮;曾淑娥;侯亚婷;邓燕;杨蜀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