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婚恋价值取向代际传递的关系。方法:在9所高校选取712名大学生及其父亲、母亲同时参与研究。使用婚姻健康测验(MHT)调查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婚恋价值取向的父子传递、母子传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逐步多元回归对大学生的父母婚姻关系与婚恋价值取向代际传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父母婚姻关系的6项因子与婚恋价值取向父子传递、母子传递均呈正相关(r =0.24~0.58,均 P <0.01);通径分析显示,父母婚姻关系到婚恋价值取向父子传递、母子传递的通径系数分别是0.59和0.75(均 P <0.001);分组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关系对“母亲-女儿”传递、“父亲-儿子”传递的解释率更大(R2=0.49、0.35)。结论:父母婚姻关系能促进婚恋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且同性亲子间的价值取向传递更易受父母婚姻关系好坏的影响。
作者:童辉杰;杜珍琳;赵郝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频(2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起效时间。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5例首发患者,随机分为 rTMS 组(33例,接受20 Hz 的 rTMS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刺激,每周5次,连续4周,共20次)和 MECT 组(32例,接受 MECT 治疗,每周3次,连续3周共8次)。两组均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20 mg /d)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3、4、8周末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的变化和减分率。结果:治疗后第1、2、3、4周末,rTMS 组 HAMD 减分率低于MECT 组[(25.0.±3.1,(34.4±7.7),(52.2±7.8),(69.1±8.3)vs (28.2±5.4),(38.8±5.1),(57.7±6.8),(75.4±8.6),均 P <0.05],治疗8周末,两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9±8.8)vs (85.0±7.5),P >0.05]。治疗第1、2周末,rTMS 组 HAMD 自杀分数高于 MECT 组[(1.5±0.5),(0.8±0.6)vs (1.1±0.45)(0.5±0.5),均 P <0.05]。结论:20 Hz 的 rTMS 或 MECT 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均能在1周后起效,但 MECT 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能在快速起效和降低急性期自杀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李凝;王学义;李小倩;余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初步调查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同意能力状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3名连续入院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在住院72 h 内完成评估。采用麦克阿瑟知情同意能力评估工具临床用版本(MacCAT-T)评估知情同意能力,同时记录一般情况、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自知力,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分析其与知情同意能力的关系。结果:45人(84.9%)知情同意能力不同程度受损,以理解(1.58±1.85)和鉴别维度(2.40±1.47)受损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 MacCAT-T 总分与自知力水平呈正相关(r =0.73, P <0.01),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BPRS 总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自知力(OR =0.69)为知情同意能力的保护因素而思维障碍(OR =1.39)为危险因素。对非自愿入院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34.1%的患者保留知情同意能力。结论: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同意能力受损可能是常见的,以理解和鉴别能力为明显。知情同意能力与自知力和思维障碍相关,是否自愿入院并不能完全代表知情同意能力水平。
作者:易嘉龙;唐宏宇;陈经纬;于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电话和短信干预改善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178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电话干预组(63例)、短信干预组(n =61)和对照组(n =54),电话和短信干预组患者接受“立足于解决问题干预”的服药依从性干预,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于基线和第1、3、6、9和12个月时进行服药依从性、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结果:整体上,电话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短信组(P <0.001),短信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01);电话组和短信组的 PAN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5),但均低于对照组(P <0.001);随访期间,对照组的再住院率高于电话组和短信组(9.3% vs.0%、1.6%,P =0.014)。结论: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电话和短信干预均可有效提高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精神症状和降低再住院率。相对而言,电话干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屈金莲;张涛;宋杰;房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检测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血浆中差异表达微小 RNA (miRNA),探寻有精神分裂症诊断价值的生物标记。方法:选择6例首发、未用药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筛查样本),采用 TaqMan Array 人类微小 RNA 芯片(TaqMan Array Human MicroRNA A +B Cards Set v3.0)高通量检测了754个 miRNA (SangerhumanmiRBase v14)的血浆表达水平,并用 SAM 软件的 t 检验分析病例和对照组间 miRNA 表达水平的差异;进而在独立的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验证样本)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RT-PCR)方法进行检测与分析,采用 t 检验比较两组 miRNA 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筛查样本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有20个 miRNA 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并通过 FDR 多重比较校正;根据差异表达 miRNA 的显著性和既往文献报道,选择其中8个差异表达 miRNA 进行独立样本验证,发现这些 miRNA 在验证样本的精神分裂症血浆中表达下调,且其中4个 miRNA:hsa-miR-15b-5p 经过 FDR 多重比较校正后仍有统计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有多个 miRNA 低表达,这些低表达的 miRNA 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作者:董立彩;卢天兰;岳伟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微观分析法用于评估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C)熟练者与初学者会谈特征的有效性。方法:选取熟练者5人(每人累计学习并实践 SFBC 的时间≥5年)和初学者9人(每人累计学习并实践 SFBC 的时间≤3个月),收集两组参加 SFBC 课程考试的会谈录音各5份和9份。对会谈录音进行编码分析,比较两组在会谈中反映和提问的使用情况及语言表达性质(积极、消极、中性)。结果:熟练组使用复杂反映的次数多于初学组[(4.4±2.5)vs.(1.6±1.1),P <0.05];熟练组使用开放式提问的比率高于初学组[(0.83±0.14)vs.(0.61±0.18),P <0.05];熟练组使用积极表达的次数多于初学组[(16.0±7.0)vs.(8.7±2.4),P <0.05]。结论:微观分析方法能有效分辨熟练者和初学者在复杂反映、开放式提问和积极表达方面的不同会谈特征,可有效评估出熟练者与初学者的会谈技能水平。
作者:黄玉琛;骆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0~12.9岁儿童38例,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本,以及心理推理能力、执行功能测查,评定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行为商(ADQ)、智商、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情况。结果:ADQ 为(85.4±20.9),其独立因子 T 分(40.2±17.3),认知因子 T 分(43.3±15.7),社会自制因子 T 分(42.0±16.0)。总智商为(102.1±24.0)。控制年龄和智商因素后,心理推理能力测试中一级错误信念得分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社会自制因子 T 分呈正相关(r =0.50、0.45,Ps <0.05)。执行功能中,复杂图形即刻细节评分和延迟细节评分均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 =-0.46、-0.47,Ps <0.05),Stroop 第2试所需时间、第4试所需时间、第4试错误个数、数字字母连线错误个数均与经济活动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 =-0.63、-0.57、-0.45、-0.57,Ps <0.05),第2试所需时间与个人取向分量表评分和社会自制因子 T 分呈负相关(r =-0.46、-0.50,Ps <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呈中度相关,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越好,社会适应性越好。
作者:姚丽;刘靖;李雪;杨文;周娱菁;王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教育量表中文版(C-PEP)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以发展适合我国孤独症儿童的评估工具。方法:在北京、武汉、深圳、长春四地的医疗或康复教育机构中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2~11岁儿童438例,在普通幼儿园选取488例2~7岁正常儿童。以孤独症样本为对象,检验 C-PEP 的效度和信度。通过 Pearson 相关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揭示 C-PEP 的结构效度。采用皮博迪图词测验(PPVT)、联合型瑞文智力测验(CRT)、适应行为量表(AB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等效标测验分数和年龄为效标,获得正常组与孤独症组间差异的区分效度等手段以检验效标效度。采用 Cronbach α系数检验 C-PEP 的内在一致性,采用评分者变异源方差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评定者信度。结果:C-PEP 的内部结构分析显示,发展功能(r =0.55~0.87)和病理行为领域(r =0.46~0.79)各自的分测验间相关为中等相关;发展功能(r =0.74~0.93)和病理行为(r =0.66~0.95)的分测验与其领域总分间相关为高相关。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各指标拟合良好(χ2=319.57、CFI =0.94、TLI =0.92、NFI =0.93、IFI =0.94、SRMR =0.04、RMSEA =0.13)。在控制年龄变量后,C-PEP 的发展功能量表总分与 CRT 智商、PPVT 智商及适应商 ADQ 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 =0.61、0.43、0.56,均 P <0.001),病理总分与 CARS 总分呈正相关(r =0.31,P <0.01)。组群间 t 检验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 C-PEP 功能发展总分都低于正常儿童组(均 P <0.001),呈现出明显的发育落后。C-PEP 的发展和病理总量表的内在一致性 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8和0.95;评分者组内相关系数 ICC 均在0.97以上,评分者的变异源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均 P >0.05)。结论:修订后的中文版 C-PEP 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我国孤独症儿童临床评估的有效工具。
作者:于松梅;贾美香;杨晓玲;孙敦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移情发展特点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我国5个地区共抽取157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 Buss-Warren 攻击问卷中文版(BWAQ-RC)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和移情进行评估。结果:女生的移情水平高于男生(P <0.01)。共情关注得分存在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P <0.01)。观点采择对间接攻击、躯体攻击、敌意和愤怒有负向预测作用(P <0.001);共情关注对间接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和愤怒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 <0.001)。采用 K-Means 聚类分析,将移情得分划分为无卷入组、高认知移情组、高情感移情组、高认知/情感移情组。其中,无卷入组的躯体攻击得分高,高认知/移情组躯体攻击得分低而言语攻击得分高,高情感移情组的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总分高(P <0.05)。结论:移情两种成分的不平衡发展可能与青少年选择不同的攻击形式有关。
作者:李小芳;卞晨阳;陈艳琳;黄娟;马玉巧;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小学生父母对子女躯体暴力行为发生情况,探讨父母对子女躯体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在辽宁某城市2所普通小学,对1164名1~6年级小学生父母进行了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其在过去3个月里对子女施加躯体暴力状况,分析相关因素。躯体暴力定义为有1项或以上的下列行为者:用力推搡/摇晃孩子;掐/拧/捏/抓孩子;徒手拍打孩子的屁股;徒手拍打孩子的手/脚/胳膊/腿/背;拿物品打孩子屁股;用力徒手拍打孩子的脸或头;拿物品打孩子屁股以外的其他部位;用拳头揍/用脚踹/踢孩子。结果:在被调查的1164名小学生父母中,有53.1%报告在近3个月里曾对子女施加过轻度躯体暴力(51.0%)和/或重度躯体暴力(19.8%)。儿童为男孩(OR =1.49)、年龄较小(OR =1.38)、学习成绩差(OR =1.85),容易受到父母的躯体暴力;母亲(OR =2.09)、童年期有被自己父母躯体暴力伤害经历(OR =1.53)、对体罚儿童持容忍或赞成态度(OR =3.15)、对儿童躯体暴力伤害认识不足(OR =2.31)、家庭经济状况差(OR =1.47)是小学生父母对子女施加躯体暴力的危险因素。结论:小学生父母对子女施加躯体暴力现象较为普遍。不正确的体罚观念和较低的躯体暴力危害认识水平是父母对子女施加躯体暴力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晶琦;孔艳秋;李向梅;李景壹;冯亚男;赵晓侠;张文静;罗晓玲;陈大光;金怡晨;于卜一;邱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 a-latrotoxin 受体基因 latrophilin 3(LPHN3)基因多态之间的统计学关联。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 ADHD诊断标准的1052例 ADHD 儿童和921例健康对照。采用儿童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评定患儿临床亚型,该量表将 ADHD 分为3个亚型: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采用 ADHD 评定量表对患儿 ADHD 核心症状进行评估,包括注意缺陷分、多动分、冲动分。通过病例对照关联研究方法,对 LPHN3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通过χ2检验对单个 SNP 位点与 ADHD 及其各亚型、性别间进行等位基因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 LPHN3基因与 ADHD 核心症状之间的关联。结果:rs11131347与 ADHD 总体存在名义统计学意义[P <0.05,OR =0.86(0.76~0.98)],小等位基因 C 在病例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0.409 vs.0.445;分性别分析发现,rs11131347与男性 ADHD 存在关联[P <0.05,OR =0.82(0.71~0.96)],小等位基因 C 在病例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0.402 vs.0.449。分亚型分析,结果显示 rs11131347位点与 ADHD-C [P <0.05,OR =0.85(0.74~0.98)]及男性 ADHD-C 存在名义统计学关联[P <0.05,OR=0.82(0.70~0.97)],小等位基因 C 在病例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407 vs.0.445及0.401 vs.0.449。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rs11131347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在 ADHD (隐性模型,P <0.05)、在ADHD 男孩(加法模型,P <0.05;显性模型,P <0.05;隐性模型,P <0.05),ADHD-C (隐性模型,P<0.05)及男性 ADHD-C (显性模型,P <0.05)中,病例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名义统计学差异,校正后关联消失。进行基因型与 ADHD 核心症状间的协方差关联分析,发现 rs11131347位点与 ADHD冲动症状存在名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LPHN3基因多态可能参与 ADHD 的病理机制并对ADHD 的冲动症状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艺;李海梅;刘璐;钱秋谨;王玉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心身医学学术会议(北京·2015)于2015年8月1日-2日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名心身医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心身医学学术会议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6次,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以心身医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精神卫生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向群教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社长兼编辑部主任、中残联副主席黄悦勤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共举行4场主题报告,分别为“二步重归因模式与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处置”(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曹建新主任医师)、“心身因素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宏伟教授)、“依法行医--医患双方权益的保障”(北京大学法学院孙东东教授)、“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的心身取向治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心身病房主任陈珏主任医师);以分会场的形式举办1场心身医学专题会和8场专题报告,分别就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诊断治疗、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的识别与处理、躯体疾病伴发焦虑抑郁的诊治、综合医院躯体疾病的认知、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性进展、临床心身症状都突出的病例讨论等主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作者:赵志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描述内蒙古赤峰市≥18岁人群4类常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级分层容量比例概率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选取赤峰市≥18岁的居民6376名,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计算机版(CIDI-3.0-CAPI)进行入户访谈,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标准对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进行诊断。结果:实际接受访谈4528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30天调整患病率(95%CI)分别为2.5%(2.08%~2.99%)、0.9%(0.67%~1.23%)、0.5%(0.34%~0.76%)、0.6%(0.41%~0.86%);12个月调整患病率(95% CI)分别为4.5%(3.93%~5.15%)、2.4%(2.0%~2.90%)、1.1%(0.84%~1.45%)、1.0%(0.74%~1.32%);终生调整患病率(95%CI)分别为6.6%(5.92%~7.36%)、6.5%(5.81%~7.24%)、2.7%(2.26%~3.21%)、1.4%(1.23%~1.95%)。结论:内蒙古赤峰市4类精神障碍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及冲到控制障碍。
作者:李国华;黄悦勤;李艳祥;刘肇瑞;耿洪春;王建伟;袁瑷琳;陈永丽;王立杰;韩雪;陈艳芳;李志娟;韩朝娟;王铸英;白福臣;张赫男;屈风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有精神障碍诊断来电者的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热线心理干预服务。方法:应用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电脑咨询操作系统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为2002年12月-2008年12月间拨打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24217例来电者,根据来电者自我报告是否有精神机构就医诊断史将其分为有精神障碍诊断史组(n =6516)和无精神障碍诊断史组(n =17701),比较两组在求助问题类型、人口学特征及自杀相关因素上的差异性。结果:有精神障碍诊断组咨询的前五位问题为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家庭关系、工作问题及家庭外的人际关系,在两组中,精神疾病问题均为首个咨询问题;相比之下,女性、20~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组、教育年限≥10年和非现职者更多见于有精神障碍诊断组。来电者11个自杀相关因素评估结果显示,有精神障碍诊断史组在来电时的自杀意念或行为、既往自杀未遂史、高抑郁情绪、严重躯体疾病、受虐待史、害怕被攻击、亲友自杀行为史、高无望感的出现率均高于无精神障碍诊断史组(P <0.001或0.05)。结论:热线咨询员对有精神障碍诊断的来电者进行热线干预时要特别注意评估来电者的抑郁程度以及其他自杀相关因素;为这些人群提供帮助时,要注意识别和处理他们生活中各种应激事件。
作者:王翠玲;赵丽婷;范宏振;安静;李献云;王绍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通过介绍“甘特起诉阿尼塞特”案,分析了精神障碍患者伤医案在法律适用上的争议,并对国内外有关责任认定的观点进行了法律评价,试图从立法层面和行政政策层面如何构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者职业保障制度提出观点。
作者:邓勇;刘威;刘翊峰;霍增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