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年11期文献
  • 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表现及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大学生在多种情绪图片与表情图片刺激下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以及考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通过网上招募广州某大学本科生42例(男女各21例;年龄21 ~ 25岁),选用3种效价情绪图片和5种面部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被试在情绪性刺激与中性刺激下的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诱导的错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图片诱导的反应时长于中性图片[(654±92) ms vs.(636±77) ms,P<0.05],而积极图片与中性图片诱导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7±81) msvs.(636±77) ms,P>0.05];厌恶表情诱导的错误率高于中性表情[11.3% vs.3.4%,P<0.001],开心(2.6%)、伤心(4.2%),生气(3.2%)与中性表情诱导的错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5种表情诱导的反应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伤心(638±92) ms,开心(633±83) ms,厌恶(650±98) ms,生气(645±96) ms,中性(645±90) ms,Ps>0.05];且反应时和错误率均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结论:情绪stroop任务中,消极图片和厌恶表情刺激可诱导出大学生的情绪注意偏向,分别表现为反应时延长和错误率增高;情绪注意偏向的行为学表现性别差异不明显.

    作者:戴美霞;杨文翰;梁晶晶;林力孜;肖启蓬;郭翠华;静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我损耗源量表的编制及测评研究生样本的信效度

    目的:编制自我损耗源量表(EDS-S)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结合文献分析与208名研究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构建了EDS-S的理论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始问卷.选取北京市某高校801名研究生,随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n =400)用于条目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部分(n=401)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内部一致性检验;以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RF-S)为效标检验效标效度;2周后随机选取其中406名被试进行重测以检验重测信度.结果:量表包含48个条目,分为想法抑制、冲动控制、情绪控制、高难度任务、强制性任务、决策、社交困扰、自我呈现、拖延、未完成目标、习惯改变等11个因子,共解释68.45%的方差变异;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x2=2517.39,df=1072,x2/df=2.35,RMSEA =0.05,NFI =0.97,NNFI =0.98,CFI =0.98,IFI =0.98,GFI =0.83,SRMR=0.05);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与SRF-S得分呈正相关(r=0.15 ~0.48,均P<0.001).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4,各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5 ~ 0.91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各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41 ~0.66.结论:本研究编制的自我损耗源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我国研究生群体自我损耗源的评估.

    作者:唐义诚;高文斌;王经纬;王利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交网络和应对技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与社交网络、应对技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5972名大学生,借助自杀意念问卷、社交网络问卷及应对技能量表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构建偏小二乘通径模型探讨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之间的调控关系及影响通径.结果:大学生过去一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7.27% (434/5972),社交网络贫乏(如,没有稳定的恋爱关系,β =0.305,P=0.013),缺乏成熟的应对技能(如,应对技能分量表中“逻辑分析”T≥55时,β=0.393,P=0.041)是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偏小二乘通径模型结果显示,社交网络、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潜变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效应,同时也通过心理症状潜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结论:应对技能不成熟,社交网络贫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干预策略上,通过构建健全的社交网络、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技能等措施可能会避免或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可能性.

    作者:唐芳;覃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农村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家庭平衡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农村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现状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农村幼儿园女教师187名,采用工作-家庭平衡问卷(WFBQ)和工作满意度问卷(TJSI)进行施测.结果:WFBQ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共享、家庭平衡、工作平衡;不同婚姻状况、幼儿园性质、个人月收入的幼儿女教师WFB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FBQ的3个因子得分与TJS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16 ~0.61,均P<0.05);幼儿园性质、月收入、工作平衡、资源共享、工作-家庭平衡对TJS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 ~0.52).结论:农村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家庭平衡对工作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金霞;王吉春;张雪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和人际困扰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和人际困扰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23名大学生,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测量成人依恋(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人际信任量表(ITS)测量人际信任、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CDS)测量人际困扰.根据ECR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安全型依恋者和不安全型依恋者(不安全型依恋包括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依恋).结果: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恐惧型为主(占39.0%);安全型依恋者的ITS得分高于3种不安全依恋者,安全型和冷漠型依恋者的IRCDS得分低于专注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均P<0.001);通径分析表明,人际信任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影响人际困扰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比例分别为5.3%和14.2%.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值得重视,成人依恋既直接预测人际困扰,又通过人际信任间接预测人际困扰.

    作者:许学华;麻丽丽;李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共情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共情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及门诊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70例(年龄13~18周岁),分为共情训练组(n=35)和对照组(n=35),有效样本分别为23、29人.共情训练组接受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共情能力训练,每周2次,每次2h,共5周;对照组进行5周的健康宣教.在基线和5周干预后,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失言识别测验(FPR)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共情训练组5周干预后EBEDT总分及“恐”和“悲”分测验得分、失言相关问题总分及“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分测验得分均高于基线水平(均P<0.05).组间干预前后得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共情训练组的“恐”、“悲”、失言相关问题总分、“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通过共情训练后有所提高.

    作者:张立花;朱春燕;汪凯;李丹丹;吴姗姗;钟慧;方萍;孙娜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一例“母子难分离”系统式个体治疗的团体督导

    目的:以一针对三角化个案如何自我分化的系统式个体治疗的团体督导过程来论证督导提高咨询师实践系统性思维和相关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在连续的封闭式团体督导情境中,1位督导师带领11位团体成员运用角色扮演等团体督导方法以受督咨询师的咨询片段(转录稿)为督导材料进行督导.结果:督导过程突出关系取向在系统式个体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有利于被督者的系统性思维、运用情境化技术和探索互动模式,终利于三角化个体化解自我分化僵局.结论:本次系统式个体治疗的团体督导对关系取向的系统思维和临床实操均有推进作用.

    作者:姚玉红;许倩倩;刘翠莲;魏珊丽;孟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农村初中生学习焦虑现状及其与学业表现的关系

    目的:考察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焦虑现状、学习焦虑的相关因素以及学习焦虑与学业表现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8128名农村初中生,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量学习焦虑,采用标准化数学考试测量学业表现.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OLS回归分析探讨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焦虑现状、学习焦虑的相关因素以及学习焦虑与学业表现的相关关系.结果:63.5% (5159/8128)的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焦虑倾向得分在8分及以上.年级(β=0.03)与学习焦虑倾向得分成正向关联,性别(β=-0.13)、母亲受教育程度(β=-0.03)、数学成绩(β=-0.08)、师生关系得分(β=-0.11)与学习焦虑倾向得分成负向关联.学习焦虑倾向得分与农村初中生的标准化数学考试成绩成负向关联(β=-0.08,P<0.001).结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普遍具有学习焦虑倾向;女生、高年级、成绩较差、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及师生关系得分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存在学习焦虑;农村初中生的学业表现与学习焦虑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作者:史耀疆;闵文斌;常芳;王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青少年抑郁情绪在体形不满与进食障碍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青少年体形不满、抑郁情绪和进食障碍倾向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进食障碍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以班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长沙市某高中518名高一学生,采用自评体形不满问卷(BD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食态度量表(EAT-26)对青少年的身体部位满意程度、抑郁情绪、进食障碍倾向进行测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结果:BDQ得分、CES-D得分、EAT-26得分两两正相关(r=0.21 ~0.38;P<0.01).CES-D得分在BDQ得分与EAT-26得分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5.8%.男、女生中介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郁情绪是体形不满对进食障碍倾向影响的中介变量,有效控制青少年体形不满与抑郁情绪的程度,对于预防进食障碍倾向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赫才茜;王警可;郭桂平;陈贵;肖水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抑郁障碍儿童的执行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抑郁障碍儿童的执行功能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共患抑郁障碍(ADHD+ DD)、ADHD未共患抑郁障碍(ADHD-DD)儿童,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各30例,采用Rey复杂图形测试、连线测试、Stroop色词命名任务对其执行功能的各个维度进行评估.结果:ADHD-DD组完成连线测试任务B试所需时间长于对照组[(125.0±60.8) svs.(92.6±50.0)s,P<0.05],ADHD+ DD组及ADHD-DD组的转换时间z分高于对照组[(0.2±0.7),(0.3±1.0)vs.(-0.5±1.1),P<0.01].ADHID+ DD组及ADHD-DD组完成Stroop色词命名任务4试耗时均长于对照组[(40.3±10.8)s,(40.8±10.2) svs.(34.0±7.6)s,P<0.05].ADHD+ DD组及ADHD-DD组在任何任务成绩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D患儿在反应抑制能力、定势转换能力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缺陷,共病抑郁障碍可能并不加重ADHD患儿的执行功能缺陷.

    作者:刘栋梁;高倩;程嘉;钱英;李海梅;刘璐;孙黎;钱秋谨;王玉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视知觉发育评估

    目的:通过对有行为问题儿童视觉效率和视觉信息处理能力的评估与分析,了解其视知觉发育情况,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升学习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该因子第98百分位数为判断标准筛选出有行为问题的6~11岁儿童71例,按1:2配对设计筛选同性别且年龄相差不超过3个月的无行为问题儿童142例.采用发育性眼动测试和快速命名测试分别评估儿童视觉效率和视觉信息处理能力.结果:行为问题组儿童发育性眼动测试的异常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纵向测试29.6% vs.5.6%;横向测试26.8% vs.7.0%,P<0.01),行为问题组儿童快速命名测试中的异常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物体命名19.7% vs.10.6%;颜色命名15.5%vs.5.6%;数字命名28.2% vs.4.9%;汉字命名19.7% vs.9.2%;数字汉字命名21.1% vs.7.0%;数字汉字颜色命名33.8% vs.11.3%;均P<0.05).结论:行为问题儿童可能存在视知觉发育的缺陷,对行为问题儿童进行视知觉发育的评估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

    作者:王禹瞳;池霞;吴广强;魏宁;吴兴香;童梅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两家医院外伤住院患者426例,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社会支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抑郁症状,采用PTSD自评量表评定(PTSD)症状.结果: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24.2% (103/426),家人关心减少(OR=2.47,95% CI:1.35~4.53)、入院时意识昏迷(OR=3.02,95% CI:1.39~6.54)、交通伤(OR =2.31,95%CI:1.31~4.05)、院内感染(OR =3.38,95% CI:1.31~8.74)、焦虑(OR =4.31,95%CI:1.11 ~ 16.74)、噩梦(OR =25.34,95%CI:5.30 ~ 121.31)、有些担心/很担心/非常担心死亡(OR=3.89/3.61/2.43,95%CI:1.59~9.53/1.32 ~9.92/0.86 ~6.84)和抑郁症状(OR=7.24,95%CI:3.38 ~ 15.49)是PTSD的危险因素.结论:家人关心减少、入院时意识昏迷、交通伤、院内感染、焦虑、噩梦、担心死亡和出现抑郁症状的外伤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PTSD.

    作者:常雪凝;喻红辉;汪蕾蕾;沈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影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捐献决定的心理因素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影响无血缘相关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捐献决定的相关心理因素.方法:通过对219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进行一对一访谈,筛选出捐献意愿明确的志愿者153名,分为同意捐献组(n=121)和不同意捐献组(n=32).从捐献的心理动机、家庭社会对志愿者的影响、成长经历、捐献的行为意义、捐献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捐献过程中的情绪变化6个维度了解志愿者的相关心理因素,并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测评.结果:除“捐献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维度外,两组在其他5个维度中的“捐献动机是否有变化”、“重要他人对决定影响的程度”、“有无经历过重要他人的重大疾病或死亡体验”、“捐献意义”、“思考过程”、“对采集过程的信任程度”条目上的观点不同(均P <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需要长时间思考”不利于捐献决定[OR(95%CI)=4.04 (1.57~10.40)],而“经历过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他人的重大疾病或死亡体验”[OR(95%CI) =30.23 (2.24 ~407.20)]、“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的信任”[DR(95%CI)=0.18(0.04~0.80)]有利于捐献决定.结论:通过心理访谈可以了解到同意和不同意捐献的志愿者之间相关心理因素的差异,影响志愿捐献者捐献决定的相关心理因素有需要长时间思考、经历过与自己关系密切他人的重大疾病或死亡体验以及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的信任.

    作者:苏力;闫超;郑磊;赵童宇;胡君滔;王凯;谭奕;梁永清;丛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有独生子女的城市老年人亲子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探讨养育独生子女的城市老年人亲子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城市老年人412人,其中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218人,非独生子女老年人194人,采用老年人亲子支持量表(PAC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测量亲子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SWB).PACSSS分为老年人接受成年子女社会支持(RSS)和老年人给予成年子女社会支持(GSS)2个分量表,各包含3个因子(接受物质、接受情感、接受服务和给予物质、给予情感、给予服务).结果: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GSS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老年人,但SWB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老年人(均P <0.05).PACSSS各因子得分、GSES得分与SWB得分均呈正相关(r=0.24 ~0.37,均P<0.01).对有独生子女老年人进行通径分析显示,接受情感、给予服务和GSES得分对SWB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31、0.17、0.30),接受情感、接受物质得分通过GSES得分对SWB有间接预测作用(β=0.06、0.13).结论:养育独生子女的城市老年人接受支持、给予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作者:吴芳;郭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