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大学生自尊在尴尬与完美主义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在尴尬与完美主义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哈尔滨市2所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771人[男327人,女444人;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0±3)岁],采用尴尬易感性量表中文版(SES)、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FMPS,积极完美主义包括条理性维度,消极完美主义包括担心错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维度)和二维自尊量表中文版(SLCS-R)进行测量.结果:SES总分与FMPS总分及担心错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行动疑虑、消极完美主义得分均呈正相关(r=0.15~0.54,均P<0.01),SES总分及其4个维度得分与SLCS-R总分及其2个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58~-0.25,均P<0.01).自尊在尴尬与积极完美主义、尴尬与消极完美主义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2~-0.14)和(0.14 ~0.21).自尊在尴尬与消极完美主义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7.5%;自尊在尴尬与积极完美主义间的中介效应为遮掩效应[直接效应| 0.13|、间接效应|-0.18|>总效应|-0.05|].结论:尴尬与完美主义、自尊的关系密切,完美主义可间接通过自尊对尴尬产生影响.

    作者:刘艳丽;陆桂芝;张守臣;金童林;张亚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宽恕与心理健康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运用meta分析来了解宽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通过系统检索CNKI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检索系统,收集有关宽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对宽恕与心理健康各指标的相关系数进行点估计及其95% CI分析.结果:共有26篇文献满足meta分析的要求,总样本量为12 060.宽恕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正相关(r =0.29,95% CI:0.26~0.32),宽恕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负相关(r=-0.31,95%CI:-0.26~-0.36).宽恕的测量工具对宽恕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宽恕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均有调解作用(Q =47.75、71.72,均P<0.001);宽恕的衡量指标对宽恕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宽恕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均无调节作用(Q=0.04、1.73,均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宽恕与心理健康存在着联系,不同宽恕测量工具能够调节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作者:付伟;张绍波;李欣;韩毅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冲动水平男大学生的注意偏向特点

    目的:探究不同冲动水平男性大学生对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选取男大学生161人,根据Barratt冲动性量表-11 (BIS-11)总分,按前后各16%的比例选出高冲动组和低冲动组各25人进行行为实验.行为实验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表情图片为线索,采用线索-靶子任务来考察注意偏向.结果:线索-靶子任务的反应时结果显示,冲动性、线索和面孔表情三重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1),高冲动组在有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和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6.17±10.71)ms vs.(351.36±11.53)ms,(351.45±11.31)ms];在无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慢[(380.91±12.91)ms vs.(374.78±12.32)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78.73±11.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冲动组在有效和无效两种条件下均显示,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9.60±9.01)ms vs.(355.17±9.88)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51.83±9.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冲动和低冲动男大学生均对高兴表情存在注意偏向,但是高冲动男大学生比低冲动男大学生更难从注意中解脱出来.

    作者:李文辉;李婵;但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大学生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婴儿面孔是否存在注意偏向.方法:选取大学本科生80名(男40名,女40名),采用2线索效度(有效/无效)×2视野(左侧/右侧)×2是否独生(是/否)×2性别(男/女)的混合实验设计,运用点探测的实验范式考查大学生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有无性别与家庭结构的差别.结果:对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效反应时小于无效反应时[(293.9±4.3) ms vs.(298.0±4.3) ms,P<0.001];独生子女对靶刺激的反应时小于非独生子女[(278.2±6.0) ms vs.(313.6±6.0) ms,P<o.oo1];视野与性别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学生对婴儿面孔存在注意偏向,且非独生子女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更加明显,而男女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可能没有差异.

    作者:施永谋;罗跃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的关系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自杀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和山东的城乡居民共1172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和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BIS)来了解被试的自杀意念、自杀倾向和冲动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的关系.采用Bootstrap程序对自杀意念在冲动性人格与自杀倾向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居民忧郁时的自杀意念率是18.1%.BSI-CV得分与BIS得分呈正相关(r=0.14、0.15,均P<0.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杀意念在冲动性与自杀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6%.结论:冲动性人格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进而影响自杀倾向,因此有必要对高冲动性和自杀意念强的个体予以关注,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作者:安静;黄悦勤;童永胜;李献云;杨甫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Ⅱ期睡眠纺锤波密度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Ⅱ期睡眠纺锤波密度的特征性改变.方法:使用关键词“schizophrenia”和“spindles”(或“sleep”)在MEDLINE,Embase,Springer,PsychINFO和谷歌学术中检索相关的英文文献,中文文献在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以“精神分裂症”和“纺锤波”(或“睡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使用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纺锤波密度的meta分析由Stata1 3.0软件完成.结果:纳入的10篇文献NOS分值在4~8之间,90%为高质量文献,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纺锤波密度明显减少(标准化均数差值:-1.22;95%CI:-1.53~-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7.62,P<0.001).亚组分析显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纺锤波密度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70、11.19,P<0.001),但两组之间的异质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结论:Ⅱ期睡眠纺锤波密度减少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改变,抗精神病药物可能起到一定的影响.

    作者:边云;王智雄;梁伟业;马泊涛;韩笑乐;陈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病理机制的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综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尚缺乏客观的、协助诊断的物理检查指标或工具.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作为一种新的脑成像技术,已有研究者将其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旨在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病理机制,希望NIRS可以成为一种生物标记来辅助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本文主要讨论其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现况,以探究NIRS成为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新工具的可能性及应用前景.

    作者:罗晓玉;王惠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精神分裂症感觉门控电位P50和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电位P50和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的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正常对照9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精神病理症状;使用脑电生理记录仪,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进行P50检测;使用SR-HLAB惊跳反射监控系统测查听觉惊跳反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S1波幅低于对照组[(2.9±1.7)μVvs.(3.7±2.0)μV,P <0.05];S2波幅高于对照组[(2.0±1.2)μVvs.(1.4±1.5) μV,P<0.001];P50抑制率比值(S2/S1)精神分裂症组高于对照组[(0.8±0.5)vs.(0.4±0.4),P<0.001],P50抑制率差值(S1-S2)低于对照组[(0.9±1.7)vs.(2.3±1.8),P <0.001].精神分裂症组的惊跳反射的波幅低于对照组[(1037.5±1048.6) ms vs.(1367.7±952.3)ms,P<0.001],习惯化百分比亦低于对照组[(33.9±20.8)% vs.(48.8±34.7)%,P=0.002];精神分裂症组的PPI60和PPI120均低于对照组[(24.1±9.1)%vs.(29.8±11.5)%,P =0.020;(31.2±10.1)% vs.(42.6±15.4)%,P<0.001].在精神分裂症组中,P50各项分析指标与PPI各项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50与PPI各项分析指标与PANSS总分、PANSS阳性症状总分、PANSS阴性症状总分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惊跳反射的波幅与s1波幅与s2波幅呈正相关(r=0.28、0.27,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感觉门控的缺陷,P50和PPI缺陷与临床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无关,反映感觉门控的两种测量模式P50和PPI间可能无相关性,二者可能相互独立.

    作者:石晶;王志仁;谭云龙;谭淑平;张进国;刘小蕾;周晨辉;安会梅;杨甫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年龄13~18岁,同时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对照18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分别对AHRBI量表各因子分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维度危险行为的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AHRBI总分和健康妥协行为、破坏纪律行为、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行为、吸烟饮酒行为5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1.5 (0,130) vs.47(38,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健康妥协行为因子、破坏纪律行为因子、无保护性行为因子、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关联(均P <0.05);破坏纪律行为是攻击与暴力行为(OR=1.57,95%CI:1.13 ~2.19)、无保护性行为(OR=1.32,95%CI:1.08~1.61)的危险因素,吸烟与饮酒行为是健康妥协行为(OR=2.79,95%CI:1.01~8.33)、无保护性行为(OR=1.83,95% CI:1.29~2.58)的危险因素,攻击与暴力行为是自杀自伤行为(OR=1.39,95% CI:1.15 ~ 1.68)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OR =0.12,95%CI:0.14~0.95)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OR =0.95,95% CI:0.90~0.99)的保护因素,无保护性行为是吸烟饮酒行为(OR =2.38,95% CI:1.11 ~5.13)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各危险行为间有一定关联.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的保护因素.

    作者:王慧;周娱菁;刘靖;李雪;杨文;齐军慧;何书平;田野;刘静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父母情感温暖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研究

    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经历,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分歧[1].本研究拟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技术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异质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分类与父母情感温暖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研究采用简便抽样法,抽取贵州省某地330名留守儿童进行自陈式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312份,有效问卷率95%.留守儿童选取标准: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地打工,且留守时间半年以上的未成年孩子.有效被试中,男生153人,女159人;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2±2)岁.为保证研究质量,本研究中所有测试均由经培训的研究助手进行个别施测,并当场回收.

    作者:李旭;李志鸿;李霞;周云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与师生关系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发展特点,以及与师生关系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市2所小学选取四、五、六年级儿童共460名,采用两难故事情境评估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水平、教师权威认知量表测验儿童对教师各领域权威认同度、学生版师生关系量表测量儿童的师生关系程度.结果:10岁儿童的教师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高于11岁组与12岁组[(10.7±3.1)vs.(9.5±2.9),(10.7±3.1)vs.(9.3±2.6);均P<0.05],12岁儿童的教师情感权威认知得分低于10岁组与11岁组[(18.2±2.6)vs.(18.7±1.9),(18.2±2.6) vs.(18.9±1.7);均P<0.05].处于合理化过渡水平的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低于低水平和自我发展定向水平[(9.4±3.0) vs.(10.3±2.9),(9.4±3.0)vs.(10.3±2.8);均P<0.05].儿童的教师规则和个人生活权威认知得分对师生亲密性[(β=0.20,P<0.05) vs.(β=0.23,P<0.001)]、支持性[(β=0.23,P<0.001) vs.(β=0.17,P<0.01)]、满意度[(β =o.30,P<0.001) vs.(β=0.13,P<0.05)]得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师生之间的冲突性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4,P<0.01)vs.(β=-0.11,P<0.05)].结论: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同存在权威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教师主观方面权威认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教师客观方面权威认知对师生的亲密性、支持性与满意度的建立具有积极预测作用,对师生冲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作者:张凤;高慧贤;雷秀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疗效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建立我国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共入组49例6~1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其中训练组3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对训练组患儿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每周训练1次,每次90min,家长接受同期团体训练以了解患儿训练的内容.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14周结束时,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患儿用异常行为量表评估患儿孤独症症状的变化程度.结果:训练组训练14周后,异常行为量表总分[(53.1±27.6) vs.(37.0±23.4)]和社会退缩[(14.6±8.7)vs.(10.0±6.6)]、不恰当言语[(3.8±2.7)vs.(2.8±2.7)]、情绪不稳[(12.3±8.9) vs.(7.5±6.3)]、刻板行为[(4.9±3.7)vs.(3.8±3.0)]、多动[(17.4±9.4) vs.(12.8±8.2)]等5个因子分均较训练前下降(Ps <0.05).训练前两组间异常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 >0.05),训练14周后训练组异常行为量表总分[(16.1±14.3) vs.(1.1 ±15.5)]和社会退缩[(4.6±6.2)vs.(-0.9±5.1)]、情绪不稳[(4.8±5.3)vs.(-0.7±4.3)]、多动[(4.6±5.5)vs.(0.8±6.0)]等3个因子的基线-终点减分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并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不稳和多动症状.对不恰当语言和刻板行为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周娱菁;刘靖;李雪;杨文;齐军慧;王慧;刘静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患方对医方了解和信任程度影响因素的初步调查

    目的:探讨患方对医方了解和信任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北京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采用自行设计的自评问卷对438名住院患者或家属进行典型调查.结果: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及结构效度和同质性信度符合要求.患方对医院和医生的了解度分别为56.6%和41.8%,患方对医院、医生的技术和医德的信任度分别为98.2%、92.7%和90.9%,了解度和信任度之间呈正相关(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了解和户籍影响其对医方信任,“对医院的信任”、“对医生的了解”、手术治疗和性别影响对医生的信任,患方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和对医生的了解影响医疗结果满意度.结论:三级甲等医院就诊患方在对医方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的信任选择存在不同层面的矛盾心理.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和就医选择指导,帮助患方多渠道获得医方信息,提高正确的医疗决策及参与能力.

    作者:杨莉;王媛媛;黄悦勤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