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考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系统检索CNKI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检索系统、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和PsyclNFO等数据库,收集有关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相关联的国际国内研究.通过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软件,分析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汇聚相关系数.结果: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49篇(N=40683),研究发现,个体孤独感与网络成瘾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0.3 (95% CI,0.26~0.34),k=49,z=13.06,P<0.001].亚组检验发现,孤独感类型、网络成瘾测量工具、文化差异对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关系有调节作用,被试年龄和调查方式对效果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相关为中等水平;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强度受到孤独感类型、网络成瘾测量工具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作者:赵陵波;陈珊瑜;苏文亮;任志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编制平静心境量表(IPSS)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内心平静水平,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结合文献、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形成初测平静心境量表,以355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为被试,进行初测问卷测查,完成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选取336名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正式量表测查,完成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效标效度检验.以简式简明心境量表(POMS-SF)、安适幸福感量表(POM)、幸福感指数量表(IWB)、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和简式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为效标.选取32名被试1个月以后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IPSS为7个条目的单一维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接受这一模型(x2/df=1.34,NFI=0.99,IFI=0.99,TLI=0.99,CFI=0.99,RMSEA=0.03);IPSS得分与POMS-SF总分及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迟钝、紧张-焦虑、迷惑-混乱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62 ~-0.22,均P<0.001);而与POM、IWB、FFMQ及WHOQOL-BREF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呈正相关(r=0.29~0.59,均P<0.001).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r)为0.71.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平静心境量表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测量内心平静的工具进行进一步的检验与完善.
作者:王诗茗;张振铎;刘兴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特征、主题内容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CSSCI来源期刊为检索数据库,选取1998-2014年的308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频次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ninet6进行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结果:科研产出量经历了先稳步发展后缓慢下滑的趋势;发文量前3的均为心理学期刊;作者合著率为62.41%,核心作者发文占总文献的32.88%;排名前10的核心学术机构中,9所为高校;经典文献集中于《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种刊物;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占比61.7%;仅有2个研究主题稳定增长.结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术热度近年来有所下降,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实证研究为主流方法,研究热点未展现出清晰的动态趋势.
作者:廖友国;何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高情绪智力大学生在面对情绪刺激时的情绪激发特点.方法:根据情绪智力评估问卷(EIAQ)得分选取高、低情绪智力大学生各17名,采用Brain Products公司64导脑电系统记录被试对高负性(HN)、低负性(LN)、中性(Ne)、低正性(LP)、高正性(HP)5种情绪效价强度图片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事后被试对情绪图片进行认知评定.结果:高情绪智力组对5种情绪效价强度图片归类时的反应时均快于低情绪智力组(Ps <0.01).在情绪图片出现的310ms后,高情绪智力组对所有情绪效价强度图片的波幅更往正波方向偏移(P3和N3);材料的正性程度越高,诱发的ERP波幅越正性(P2、N2、P3、N3).结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体现在与情绪刺激有关的事件相关电位上,高情绪智力大学生比低情绪智力大学生投入的资源更多.对情绪激发的生理差异可能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基础.
作者:余芬;袁璐;王晓钧;廖国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伴激越症状和不伴激越症状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临床特点、住院治疗全过程所采用的临床干预措施和出院时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以151例连续入院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新人院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编一般情况和疾病信息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收集疾病信息、评估精神病理症状、院外攻击行为和疾病严重程度,根据PANSS中兴奋激越因子评分≥15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伴激越患者组和不伴激越患者组,然后组间比较上述收集和评估的信息变量.结果:伴激越患者组58例,不伴激越患者组93例;伴激越患者组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MOAS总分、平均既往住院次数、既往暴力/攻击史均高于不伴激越患者组(均P<0.05);两组患者人院时医生处方口服药物均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使用比例为68.9%,其后为奥氮平(13.2%)、喹硫平(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伴激越患者组氟哌啶醇注射和保护性约束使用率明显高于不伴激越患者组(79.3% vs.44.1%,34.5% vs.10.8%,均P<0.05),出院时平均住院时间长于不伴激越患者组[(69.2±48.4) vs.(53.1±34.7),P<0.05].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患者的病情较重,攻击暴力行为较多,住院期间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和保护性约束等措施应用较多,住院时间较长.
作者:苏中华;张明;张怀晨;徐芳芳;王中刚;张鸿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杀死亡率数据,为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检索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基础上,筛选得到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11篇,并对其中的有效数据采用单组率meta分析,以人年自杀死亡率为效应量,软件Stata/SE12.0进行统计.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例总数合计为1696例,自杀死亡例数合计为116例,所有研究均为队列研究,样本来源为初始治疗为住院而出院后继续随访者,随访时间约一半在10年以上.单组率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得到总的人年自杀死亡率为0.6%,95%可信区间0.5% ~0.8%.以meta回归处理异质性,得随访年数可以解释81.34%的异质性.结合森林图、随访年数和异质性处理结果提示随访年数越短,自杀死亡率越高.以漏斗图法和剪补法检测发表偏倚,得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但结果是稳定的.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人年自杀死亡率高,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杀风险需要尽早干预.
作者:杨帆;王晓彦;童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学生品格优势、应激生活事件与情感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初一至高三学生576人,采用中文版品格优势问卷(CVQ)测量品格优势水平,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测量生活应激水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测量情感幸福感水平.使用Bootstrap程序对应激生活事件在品格优势与情感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CVQ得分与PANAS得分呈正相关(r =0.47、0.55、0.31,均P<0.01),与人际关系因子(r=-0.43、-0.36、-0.28,均P<0.01)、学习压力因子得分(r=-0.29、-0.37、-0.33,均P<0.01)呈负相关,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得分与PANAS得分呈负相关(r=-0.28、-0.66,均P<0.01).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因子得分共同解释了情感幸福感28%的变异,亲和力优势、生命力优势、意志力优势得分共同解释了另外9%的变异.人际关系得分在亲和力优势与情感幸福感得分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值为0.36,95%CI:0.25~0.43);学习压力得分在意志力优势与情感幸福感得分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值为0.39,95% CI:0.26~0.44).结论:本研究提示,人际关系在中学生的亲和力优势与情感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学习压力在意志力优势与情感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李婷婷;刘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高中生的成长不仅包括学业上的发展,还应包括身体、心理等个性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学生个性发展相关的活动[1];高中生成长动力是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升学、未来就业、个人素养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展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2],如果高中生动力不足或者出现动力偏颇,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学业失败[3]、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等.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一个科学的高中生成长动力测量工具,来考察高中生成长动力的指标和现状,以期为高中生的成长和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王元元;曲振国;董守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调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探究青少年体质量与其抑郁和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调节因素.方法:样本由北京18个区县的94所高级中学的10 773名中学生组成,年龄12 ~18岁.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BMI)分类标准”对青少年的体质量状况进行超重和肥胖筛查,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测量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和行为问题.采用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人口学资料与青少年BMI的关系,及其对青少年体质量与抑郁症状和行为问题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1.6% (1075/9282)和6.2% (571/9282).对于女孩,体质量指数与其抑郁症状得分和行为问题得分之间存在正向关联(β=0.27、0.37,均P<0.01).家庭经济状况对女孩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家庭经济状况低下的女孩因超重肥胖更易产生抑郁症状(β=0.61,P<0.001).父亲受教育程度对男孩超重肥胖与行为问题得分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其男孩不易因超重肥胖而发生行为问题(β=0.20,P<0.05).结论:青少年与超重肥胖相关的抑郁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和父亲受教育程度对体质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作者:阳秀英;李新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引进医师信任患者量表(Physician Trust in the Patient Scale,PTPS)翻译形成中文版,并评价其效度和信度.方法:对原英文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及预实验,形成PTPS中文版,采用该量表对300名医生(从事临床工作的年限范围为2~42年)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内容效度指数评价其效度,通过内部一致性和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其信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2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3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x2/df=2.59,RMSEA=0.07,NFI=0.87,RFI =0.92,CFI=0.92,TLI=0.90;内容效度指数I-CVI在0.83~1.00之间,S-CVI/Ave为0.96,S-CVI/UA为0.75.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2,2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90和0.89;2周后重测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3和0.95.结论:医师信任患者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在我国医患信任的相关研究中使用.
作者:董照伦;陈长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睡眠质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晨峰血压达标率的差异.方法:采用修订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某院心内科门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10人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根据PSQI总分将患者分为睡眠优良组(0~5分)、睡眠良好组(6~10分)、睡眠较差组(11~15分)与睡眠很差组(16 ~21分).分别130、191、164、125人.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晨峰血压达标标准,比较不同的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达标率.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不良发生率为47.4%;睡眠优良组、睡眠良好组的晨峰血压达标率均高于睡眠较差组和睡眠很差组(54.2%、50.5% vs.37.8%、25.6%,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晨峰血压达标率保护因素为催眠药物应用(OR=2.83,95%CI:2.13 ~3.82)和降压药物联合应用(OR=0.96,95% CI:0.65 ~ 1.72),危险因素是PSQI指数高(OR=-0.85,95%CI:-0.63~-1.55)和高血压分级级别高(OR=-1.81,95%CI:-1.42~-2.98)结论:本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不良发生率较高,睡眠不良与患者晨峰血压达标率低相关联.
作者:胡兴祥;徐维芳;彭漪;杨天伦;孙梅琴;余国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心内科女性就诊患者进行焦虑状态评估,探讨人院前焦虑状态对其临床症状及冠脉造影阳性率的影响.方法:对本院485例临床拟行冠脉造影的女性患者进行焦虑自测量表(SAS)评估,按照自测结果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x2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胸痛类型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胸痛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焦虑组女性患者描述更多非典型的胸痛症状(47.2% vs.33.1%,P<0.05),更少的冠脉造影阳性率(25.8%vs..36.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焦虑状态[OR:0.88,95%CI:0.43~0.97]、典型心绞痛症状[OR:2.78,95% CI:1.24~2.53]、高龄[OR:1.86,95% CI:1.29 ~ 3.98]、高血压[OR:1.58,95%CI:1.16~2.80]是与女性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结果的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入院前焦虑状态的女性患者可表现出不典型的胸痛,其冠脉造影阳性率低于非焦虑组.冠脉造影前进行焦虑状态筛查,可能有助于提高造影阳性率,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及防止造影并发症.
作者:镐振选;刘洋;索森森;王丹莉;刘恒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抑郁症状包括抑郁情绪、兴趣丧失、自责或无用感、食欲不振或睡眠紊乱、疲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1],在我国城市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9.94%[2],在我国老年、中学生和更年期妇女人群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0.8%[3]、42.3%[4]和46.1%[5].评估抑郁症状,对人群中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诊断,特别是对社区人群普查、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普通门诊中抑郁症的筛查具有指导意义.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入抑郁量表,用于临床药物试验的评价[6]、抑郁症的筛查以及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严梦琴;肖水源;胡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家医院的医务人员398人、患者/家属1582人,采用医患关系调查问卷(PDRQ)进行评估.PDRQ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于评价医务人员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认知(DDPRQ-10)、患者/家属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认知(PDRQ-15).结果:31~40岁、本科、中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的DDPRQ-10总分低于其他组;21~ 40岁、本科及以上患者/家属的PDRQ-15总分低于其他组(均P<0.05);高分组医务人员对应患者的评分高于低分组医务人员对应患者的评分[(59.1±4.8) vs.(51.4±6.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职称高的医务人员的医患关系评价更好(OR=1.43 ~ 1.86);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家属的医患关系评价更好(OR=2.15 ~3.43);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因素变量后,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OR=2.22,95%CI:1.23~3.26)和患者/家属对医生的满意度(OR =3.44,95%CI:2.73 ~4.19)分别与医方和患方对医患关系认知水平有关联.结论:本研究显示,医方和患方对医患关系评价的认知水平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称等因素相关联.
作者:孙江洁;张利萍;沐鹏锟;万艳梅;刘金婵;何成森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