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借助生态主义的观点审视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分析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发生机制、反思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及效果.并提出,对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治疗要有生态的意识,既要考虑对问题和症状本身的澄清与聚焦,也要考虑与症状有关的人格基础的修复与成长;既要探索与症状有关的心理缺陷,亦应考虑对解决问题和疗愈症状有作用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推动有助于个体心理复愈的良性的外在环境的建构.
作者:訾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治疗联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治疗联盟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关系变量,强调治疗师与患者在治疗任务与治疗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双方的情感联结.治疗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治疗师和患者的特征以及双方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它对治疗进程和治疗结果具有显著的临床解释效应和预测作用.未来应从明确治疗联盟的影响因素、扩展治疗联盟的临床应用以及加强本土化的探索等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
作者:王礼军;陈巍;郭本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高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对心理测量伦理的认知和态度,探究学习过伦理课程是否对于研究生掌握测量伦理有积极影响.方法:选取高校心理咨询以及临床方向研究生76人[正在学习伦理4人,学过伦理27人,未学过伦理45人],使用心理测量伦理认知和情景态度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分为心理测验认知调查问卷(PCQ)、心理测验情境判断问卷(SJQ)、心理测验态度调查问卷(PAQ)3个分问卷,PCQ和SJQ调查伦理认知掌握情况,PAQ调查伦理态度和行为倾向.结果:学过及正在学习伦理组对PCQ和SJQ条目的回答正确率为76.5%、75.1%,未学过伦理组对PCQ和SJQ条目的回答正确率为73.9%、74.2%.学过及正在学习伦理组在PCQ中有3个条目上的正确率高于未学过伦理组(90.3% vs.88.9%,67.7% vs.66.7%,74.2% vs.44.4%,均P<0.05),两组SJQ条目的回答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学过及正在学习伦理组与未学过伦理组在PAQ的3个条目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研究生对于心理测量伦理的认知和态度掌握情况较好:学习相关伦理课程对心理测量伦理知识的掌握有一定助益和必要.
作者:张琪;王浩宇;章秀明;叶怡君;魏海洋;张运红;钱铭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检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性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湖南长沙4所中学的1362名学生,筛选出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的学生68人[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HBICA)无保护性行为分量表(US)得分≥1],随机分配为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由咨询师对CBT组进行一对一的认知行为治疗.治疗采用会谈形式,每周1次,每次50~ 60 min.在此期间对照组不接受来自咨询师的干预措施.以US、性态度量表中文版(ATSS)为评估工具,对所有入组对象在基线水平、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估.结果:CBT组US得分的减分率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在80%以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US及ATSS评分的分组处理、测量时间、分组处理及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CBT组的US、ATSS得分自干预后1个月开始低于基线测试水平[(2.2±2.9)vs.(4.7±3.1),(3.2±1.6)vs.(4.7±3.1);(38.2±4.9)vs.(40.9±5.1),(37.2±5.4)vs.(40.9±5.1),均P<0.01],对照组3次US、ATSS测量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间US、ATSS得分差异的效应量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Cohen's d =0.50~0.70).结论: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性态度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作者:陈于宁;姚树桥;朱熊兆;蚁金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北京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伦理遵守的现状及对知情同意伦理遵守的观点和看法.方法:选取北京市心理咨询师11名[平均咨询年限为(7.4±4.4)年],对其知情同意过程和相关观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定性研究编码方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分析.结果:心理咨询中知情同意涉及4个主题,分别为知情同意的内容、影响因素、问题与困惑及重要性.咨询师普遍肯定知情同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执行知情同意的相关规定,但受访者在知情同意的形式和长度、特殊群体和网络咨询的知情同意等方面尚存在困惑和问题.结论:目前北京地区心理咨询师基本能遵守知情同意伦理规范,肯定知情同意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也认为现存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
作者:王浩宇;缑梦克;钱铭怡;孙文婷;庄淑婕;杨晶晶;米田悦;刘天舒;杨剑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国内心理咨询领域一对一督导的伦理实践情况.方法:采用网络和纸质版两种方式收集问卷,共获得高校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41人(学校督导组)、参加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心理动力学培训的学员38人(CAPA组);采用督导伦理实践量表(EPSS)进行调查.EPSS分为两部分,分别调查督导师的伦理实践状况和当督导者言行不符合伦理或不专业时对被督导者的消极影响.结果:在伦理实践状况中,两组有7个条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督导组在保证督导时间、开放地讨论伦理问题、不做被督导者的咨询师方面得分低于CAPA组,而在现场督导、查看被督导者咨询的录像录音、告知来访者接受督导、与督导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方面得分高于CAPA组(均P<0.05).在第二部分中,55%以上的被督导者认为如果督导所为不符合伦理时会消极地影响他们对督导者和督导联盟的看法,并且将近50%的被督导者也认为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来访者咨询的质量.结论:一对一督导师在监督被督导者的表现和专业活动实践情况,保持适当的专业界限方面做得较好;但在定期查看被督导者咨询的录音、录像等具体方面所做尚有待改进.
作者:林令瑜;钱铭怡;王浩宇;庄淑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考察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从业者177人(年龄21 ~65岁),采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人际关系问卷中的4个维度(和谐度、面子、人情、纪律性)测量人格,采用咨询师对双重关系行为接受度问卷测量咨询师和治疗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分为身体接触和性相关、职业相关、工作相关、经济相关、社交类、费用类6类双重关系)的接受程度.结果:人际关系4维度高低分组在职业相关的6个条目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其他5类双重关系上分别有6个条目(9%)、10个条目(15%)、12个条目(18%)、21个条目(32%)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对社交类接受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较多.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人际关系性人格可能与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存在相关.
作者:邓晶;钱铭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高校心理咨询方向研究生临床实习课程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参加30天暑期临床实习的心理咨询方向研究生26名[平均年龄(24±1)岁],采用自编临床实习效果调查问卷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评价.结果:实习生对临床实习活动的参与率为50.0%~96.2%;实习生的总体满意度为(3.8±0.8),带教对实习生的总体满意度为(4.0±0.8);有92.3%的实习生出勤超过224 h并完成实习任务;临床实习后,实习生8个方面的专业能力提升(均P<0.05).结论:临床实习课程化管理对提高心理咨询方向研究生临床技能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者:刘陈陵;吴和鸣;王煜;黄海;杨琴;周春燕;郭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心理治疗以人际互动为基础,情境化特征显著,作为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且常用的治疗手段已被证实具有切实的疗效,但是对其疗效之外的其他作用关注较少.本文依据国内外文献对心理治疗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陈发展;赵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短程集体咨询对改善研究生拖延行为的效果.方法: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招募存在拖延行为的研究生33人[Pure拖延量表(PPS)得分≥3.5分],随机分入焦点解决短程集体咨询组(n=16)和普通集体咨询组(n=17),普通集体咨询组脱落1人,均进行3次集体咨询(间隔时间为1周、1月),在基线期和干预1周、1月后,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控制量表(SCS)、PPS评估干预效果.结果:SCS、PPS得分的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两组基线期3个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焦点解决短程集体咨询组每次干预后的SCS得分均高于普通集体咨询组,PPS得分均低于普通集体咨询组.结论:焦点解决短程集体咨询能够持续、较为有效的提升自我控制,改善研究生的拖延行为.
作者:张泽仑;何玲;史占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型大多属于阶段模型.然而,心理危机干预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是线性发展过程.按照阶段模型的固定顺序执行心理危机干预,可能会既没有效率又没有效果.任务模型呈现了众多心理危机干预模型的主要成分,即3个连续任务(评估、保障安全、提供支持)和4个焦点任务(建立联系、重建控制、问题解决、后续追踪),强调心理危机干预的灵活性.这个理论框架将有助于保障并检验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操作的标准化和有效性,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培训与督导以及有效性研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高雯;董成文;窦广波;李晓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集体心理咨询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41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人,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40)或对照组(n=40).干预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集体心理咨询,在此期间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基线水平、干预8周后及干预结束1个月后随访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UCLA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SES)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共37人完成研究,1个月后的随访有32人参加.对照组共39人完成8周随访.干预组干预后STAI的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及SCSQ消极应对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均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两组患者(基线得分-干预后得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及SCSQ消极应对维度得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随访发现干预组患者状态焦虑得分及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呈下降趋势(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集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
作者:刘媛媛;张晓燕;张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心理测量在医院的应用现状和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方法:来自6所专科医院,5所综合医院的11名心理测量师接受了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平均从业年限为(10.8±8.8)年,平均日测量人数为2~ 30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测验工作者的资质、测验的使用、知情同意、计分与解释、保存等方面,对访谈誊录稿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医院专职心理测量师以1~4人为主.受访者中有2名不具备心理测量资质;有3名指出医生在选择测验项目上有错选、多选等现象;有6名反映测验的常模陈旧;有8名认为测验收费过低,影响测验解释的主动性.结论:医院心理测量的规范使用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测量过程中决策、执行主体的伦理意识,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胜任力.
作者:章秀明;魏海洋;张琪;庄淑婕;钱铭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当前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的规范性以及机构差异、地域差异.方法: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对142家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收费标准进行统计,从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总体情况、地域和机构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有91家机构根据专业人员的职称或资历制定了高低悬殊的收费标准;私立机构的面谈咨询平均低收费与高收费均高于公立医院(均P <0.001);不同区域的面谈咨询高收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东部地区面谈咨询高收费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会城市面谈咨询高收费高于非省会城市(P<0.05).结论: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缺乏整体规范,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需综合考虑机构性质、所处地区、人员资质及来访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当收费标准,以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爱莲;王宗谟;黄希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教指委“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016教学研讨会”于2016年6月13 ~ 14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办.正式参会代表共97人,分别来自65家教学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处王立英处长到会讲话,希望高校成为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事业人材培养的主力军.会议内容包括3个主旨报告,4个主题发言,10个圆桌会议发言以及4场圆桌会议讨论.
作者: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016教学研讨会工作组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