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纵向设计,选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和应对效能问卷(CEQ)测量267名大学新生(男137人,女130人;年龄19 ~21岁)心理应激水平、适应状况和应对效能,每次测量间隔2个月,共测3次.结果:CCSPSS得分与CCSAS得分、CEQ的认知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29~-0.08,均P<0.05)、与测量时期(采用连续的虚拟变量表示)呈正相关(r=0.08,P<0.05);CCSAS得分与CEQ的认知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25,P<0.01)、与测量时期呈负相关(r=-0.13,P<0.01);CEQ的认知维度得分与测量时期呈负相关(r=-0.14,P<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测量时间与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45.7%、33.6%.结论:心理应激和测量时间不仅能直接作用于适应,并且通过应对效能间接作用于适应.
作者:马爱民;瞿正伟;颜军;傅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欺负事件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其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选取608名大学生(年龄17~ 25岁)完成网络欺负量表(CI,包括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2个维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CSOSS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SIC).结果:网络社会支持分别在网络欺负维度、网络受欺负维度和心理状况间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分别为24.1%和22.0%(Ps <0.05);心理弹性对网络欺负和心理状况关系的调节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1,P>0.05);心理弹性能调节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状况的预测作用(β=-0.08,P<0.05).结论: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既可能与个体心理症状直接相关,又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相关,心理弹性可能缓冲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症状的作用.
作者:刘慧瀛;何季霖;胡悦;王婉;李恒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文献计量和词频分析,探讨心理卫生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方法: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016年间载文的基金、作者、作者所在单位和关键词进行分析.采用SPSS22.0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0年间共载文2075篇,提取出高频关键词49个.多维尺度分析显示,该杂志的载文可区分为4个领域.领域1中的核心关键词为生活质量和抑郁,围绕领域1中关键词的研究处于该杂志心理卫生研究的中心.领域2中的核心关键词为自尊和精神卫生,领域3中的核心关键词为主观幸福感和自杀,领域4中的核心关键词为影响因素和执行功能.围绕领域2~4中关键词的研究处于该杂志心理卫生研究的中心之外.老年人等研究处于该杂志心理卫生研究的边缘.结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近10年的研究反映出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主题多样.生活质量、抑郁等主题受到较多关注,老年人心理卫生等主题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作者:李静;郝坚;方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妇科癌症患者与配偶的夫妻支持应对与亲密关系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所三甲医院的180对妇科癌症患者与配偶,用夫妻支持应对量表(DCI)和婚姻调适测定(MAT)进行调查,并建立患者和配偶的夫妻支持应对与亲密关系的主体-客体互倚模型(APIM)分析患者和配偶的夫妻支持应对与亲密关系的关系.结果:APIM结果显示,在主体效应方面,患者和配偶的相互支持应对、代办支持应对以及共同支持应对与自身的亲密关系均存在正性关联(B =1.77 ~4.41);消极支持应对与各自自身的亲密关系存在负性关联(B=-2.81、-2.66).在客体效应方面,患者的相互支持应对、代办支持应对与配偶的亲密关系存在正性关联(B=1.00、4.07);配偶代办支持应对、共同支持应对与患者的亲密关系存在正性关联(B =2.67、2.60);患者和配偶的消极支持应对与对方的亲密关系均存在负性关联(B=-1.67、-1.40).结论:妇科癌症患者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与个体自身以及配偶夫妻支持应对有关.
作者:罗群;周利华;王维利;倪倩倩;张珊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正念在肿瘤科护士人格特征和心理困扰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肿瘤科护士172名[平均(32±7)岁],采用大五人格问卷(BFI)、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Kessler10量表(K10)调查其人格特征、正念水平及心理困扰情况.采用Bootstrap检验进行中介作用分析.结果:肿瘤科护士的K10平均得分为(22.3±6.5),50.6%的肿瘤科护士存在心理困扰问题.K10得分与BH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得分及MAAS总分均呈负相关(r=-0.29、-0.31、-0.31、-0.48,均P<0.01),而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r=0.40,P<0.01).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正念在神经质人格和心理困扰间的95%CI为0.05~0.2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1%.结论:肿瘤科护士的人格特征和正念与心理困扰关系密切,正念可以中介神经质人格与心理困扰之间的关系.
作者:冯秀娟;赵迪;康晓菲;方跃艳;厉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困扰及其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和乳腺外科就诊的癌症患者,取样主要照顾者208份.采用简易心理困扰状况评定量表(K10)、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分别测量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困扰、成人依恋及社会支持水平.结果:样本K10总分为(21.5±7.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性别、在病人治疗花费方面的压力、依恋焦虑对心理困扰有正向预测作用(β=2.30、3.02、0.13),居住地对心理困扰有负向预测作用(β=-3.22).结论: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困扰与依恋焦虑及社会支持水平相关.
作者:丁晓彤;李惠萍;杨娅娟;苏丹;张婷;肖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描述赤峰市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以多级抽样的方法在赤峰市≥18岁居民中取样,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计算机辅助访谈版(CIDI-3.0-CAPI)进行人户访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诊断标准诊断焦虑障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8人完成调查,焦虑障碍12月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4.62% vs.2.61%,P<0.01),女性高于男性(4.92% vs.2.82%,P<0.01),未婚离异或丧偶者高于已婚者(5.91% vs.3.7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受教育年限7~9年是焦虑障碍的保护因素,女性、未婚离异或丧偶是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焦虑障碍患者求助精神科医生的比例仅为3.1%.结论:焦虑障碍是赤峰市常见的一类精神障碍,而患者很少求助精神科医生.应该针对焦虑障碍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和知识普及,重点关注农村、女性及低文化水平的高危人群.
作者:李国华;黄悦勤;崔广伟;刘肇瑞;耿洪春;李艳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本文通过对国际上流行的强制社区治疗(CCT)施行现状、制度设计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建议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精神卫生需求和资源条件的强制社区治疗制度,以提高特定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精神专科医院压床率及减少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发生率.
作者:刘勇;谢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卫生逐渐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人口基数大,但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供需矛盾突出,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简要概括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及障碍的现状,并对诊断界定及可能的对策进行了分析思考.
作者:静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主观家庭生活水平不同的初中生系统家庭动力学特征和自尊水平以及两者关系.方法:在上海浦东新区5所初中学校的预备班到初二学生中取样1059名,采用自编一般社会人口学问卷、自尊量表(SES)、系统家庭动力学问卷(SSFD)评定自尊和系统家庭动力学水平,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的主观家庭生活水平的初中生评定结果.采用相关、逐步回归、AMOS结构方程等建立模型,分析系统家庭动力学与自尊的关系.结果:相对于主观家庭生活水平较差的初中生,主观家庭生活水平较好的初中生有较高的SES得分和较低的家庭气氛得分、个性化得分、疾病逻辑得分(均P<0.05).在总样本中,自尊得分与家庭气氛得分、个性化得分、系统逻辑得分、疾病观念得分均呈负相关(r=-0.41~-0.12,P<0.01);除系统逻辑得分与疾病观念得分呈负相关(r=-0.18,P<0.01)以外,SSFD的4个维度得分之间均为正相关(r=0.15 ~ 0.51,P<0.01);家庭气氛得分、个性化得分对自尊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9、-0.23,均P<0.01).以上的关系也存在于不同主观家庭生活水平分组中.结论:主观家庭生活水平较好的初中生有比较好的自尊和系统家庭动力学特征;初中生的系统家庭动力学特征可以预测自尊水平.
作者:徐佳;赵旭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认知行为治疗(CBT)疗效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自身对照设计,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成人ADHD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85例,进行12周认知行为治疗,使用ADHD评定量表(ADHD-RS)评估ADHD核心症状,根据治疗后ADHD量表减分率≥25%分为治疗有效组(n=41例),减分率<25%分为治疗无效组(n=44例),采用t检验/x22检验比较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在人口统计学、疾病特征及早期疗效(治疗第4周ADHD量表减分率≥25%为早期起效)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BT疗效相关因素.结果:在治疗有效组中,早期起效者比治疗无效组更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IS运动冲动分数较高(OR=1.27)、早期起效(OR=11.87)的患者CBT更易起效.结论:运动冲动症状越重、早期起效的成人ADHD患者CBT疗效较好.
作者:赵梦婕;黄芳;王延菲;王玉凤;钱秋谨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至今已走过30个年头,从初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呼吁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到逐步开展专题研究和形成特色,并且近年来能成为真正较全面反映中国精神卫生研究水平和领域的代表性期刊,实属非常地不易.虽然本世纪初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提高到了国家和政府层面,但在当初还是存在“万事开头难”的困境的.因为在当初,国内精神科领域有《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心理学领域有《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但各自特点分明、相互间难有互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创立事实上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关注心理健康、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关注非精神病性障碍(即俗称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识别和研究,以及关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季建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之快、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创刊30周年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是伴随着这个大时代而诞生、发展和壮大的.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成立的198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大约为1011元人民币,到201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53 980元,是1987年的50多倍.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对应,我国发生了快速和剧烈的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s),后者必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并因此对心理卫生这个专业和相关的心理卫生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肖水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我开始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工作是在1995年以后,那时杂志已经步入正轨.老主编彭瑞骢老师,也逐步退居2线,担任名誉主编.我不记得初认识彭老师是在什么场合下了,似乎早就知道他是北医的老领导,老书记.但早是怎么开始有个人接触的,则完全没有印象.只是模糊地感到本来就认识,没有领导架子,而且很愿意听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想法.
作者:胜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我是2005年接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主编的.这本杂志起点颇高,是由新中国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沈渔邨院士和北医大原党委书记,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和医学哲学研究者彭瑞骢教授创办.我当时是毛头小子,因为坐在所长的位子上,所以被委以主编,自知能力不行,不免诚惶诚恐.第一次开编委会,面对这一领域的诸多前辈,竟然不知道如何开场.好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默认实行“主编不负责制”,原因是编辑部人员都是我所的业务骨干,从早的方耀奇,汪向东大夫,到后来的田成华,胜利大夫,能文能武,把杂志办的有声有色.主编自然也乐得不操心.
作者:于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于1987年2月,至今已走过30周年,进入了她的而立之年.当年一棵稚嫩的幼苗,在我国一代又一代精神卫生事业开拓者的精心培育下,如今枝繁叶茂.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代里,我们抚今思昔,感慨万端.
作者:周东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1987年2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并出版发行.同年8月,经精研所的老领导沈渔邨教授、许迪教授和吕秋云教授的促成,我从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研究室(简称社会室)工作.
作者:黄悦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从初期的双月刊发展为月刊,从内容单一到涵盖广泛,成为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相关领域的名列前茅的学术期刊.在杂志跨入“三十而立”之年,将以“建设一个在心理卫生领域为广大读者、作者认可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目标,继续为心理卫生学术交流提供高水平的展示舞台.
作者:周东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当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黄悦勤教授打电话邀请我写一篇纪念文稿时,我才突然意识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已经创刊30周年了!30年,我保留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全套的期刊,其中有两本早期的杂志是复印本,是因一个同事借去阅读,在自习室不慎丢失,她看到我着急的样子,后来专程到杂志社也没有买到,结果她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将两本杂志从封面到封底全部自费复印了还给我.
作者:钱铭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眼前是座高山,看风景的人,或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山腰处,鸟语花香,熙熙攘攘;而陡峭崖顶之上,冰雪覆盖,无人探访.每个人都面临选择,是要在山脚仰望,流连山腰,亦或是攀登山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如同一名登山者,憧憬和向往着心理学的顶峰,坚定地迈出向上的每一步,不断奋斗着、攀登着.路途是艰难的,过程是寂寞的.但她始终坚定不移.因为,她的眼中、心中,只有对这座山的挚爱与热情,只有“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的快乐,只有用汗水筑成花路、造福后人的欣慰.她仿佛听见登顶的人畅快的笑声,仿佛看见后面的同僚走着自己开辟的道路,继续向上.
作者:马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30年一路走来,从48页到64页,双月刊到月刊,从蹒跚学步到行业翘楚,今天的成就彰显了三十而立的华彩、充满活力的成熟、拥有积淀的灿烂.祝贺杂志三十华诞,并借此机会向杂志创刊时的老一辈师长致敬、致谢!
作者:汪向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