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编制我国文化背景下上级不当督导行为量表(ASBSS),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结合文献分析与32名企业员工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构建了ASBSS的理论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始问卷.选取200名企业员工,对于初始问卷进行条目分析.选取445名企业员工,将其分为样本1(n=223)和样本2(n=222),样本1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2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两周后用样本2进行重测.结果:量表包含11个条目,分为忽视诋毁、蓄意阻挠及苛责下属3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66.25%;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RMSEA=0.06,GFI=0.94,NFI=0.92,CFI=0.96,IFI=0.96).总量表及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7、0.79、0.78和0.76;重测信度分别为0.85、0.80、076和0.82.结论:本研究编制的上级不当督导行为量表信效度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来测量中国文化背景下上级的不当督导行为.
作者:丁桂凤;张璐;张雅薇;杨森;古纯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情绪调节的潜在类别,并探讨各类别在性别、年级、网龄等变量上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某高校大学生421名,使用网络情绪调节问卷(OERQ)进行调查.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网络情绪调节行为,并比较不同性别、年级、网龄者的网络情绪调节潜在类别.结果:大学生网络情绪调节分为网络情绪抑制-忽视型(37.6%)和网络情绪宣泄型(62.4%)2个类别,不同性别、年级、网龄者在2个类别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男生较多分布在网络情绪忽视-抑制型上(32% vs.7.6%),女生较多分布在网络情绪宣泄型上(56.6% vs.3.8%,);大一学生多为网络情绪忽视-抑制型(20% vs.5%,),大二和大三学生多为网络情绪宣泄型(36.3% vs.11.9%,23.4%vs.3.1%,);网龄≤36个月者多为网络情绪宣泄型(31.6% vs.18.8%).结论:大学生网络情绪调节可以分为网络情绪抑制-忽视型和网络情绪宣泄型2个类别;网络情绪调节的二类潜在类别在性别、年级和网龄的分布上呈现差异.
作者:解登峰;谢章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和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数据,描述历年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情况,并通过纵向比较历年治疗康复率,总结精神残疾人接受治疗康复的变化趋势.方法: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是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每年一次的追踪调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全国734个县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2 526 145人,首先通过筛查发现疑似残疾人,然后由精神科医生依据ICD-10和WHO DASⅡ标准,将患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WHO DAS Ⅱ得分≥52分者,诊断为精神残疾.自2007至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每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734个样本县中每个县抽取1~2个调查小区,通过入户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生活在小区中残疾人的生活、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情况.结果:分析发现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康复率大幅上升,自2007至2013年,≤17岁有精神残疾的儿童接受治疗训练率从23.5%上升至43.9%,≥18岁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率从49.5%上升至66.9%,接受康复率从21.8%上升至58.7%.但是,关于治疗康复效果,历年调查中认为效果“一般”的有精神残疾者均远远多于认为效果“好”或者“较好”者.并且≥18岁有精神残疾者治疗康复的形式多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日间照料与托养;参加工疗、农疗和职业劳动技能训练者相对较少.结论:从2007到2013年的几年里,我们国家精神残疾治疗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大幅提高.未来在继续增加治疗康复服务覆盖率的同时,需关注如何提高治疗康复质量.
作者:刘天俐;陈功;温煦;郑晓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系统分析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睡眠结构的特征性改变.方法:使用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和“睡眠结构”(或“睡眠紊乱”或“多导睡眠图”等)在MEDLINE、Embase、Springer、PsychINFO、谷歌学术、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发表时间为1980年-2015年,筛选针对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结构特点的对照研究,终共纳入15篇文献,使用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用Stata13.0软件完成meta统计分析.结果: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P<0.01),睡眠效率下降,快动眼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1).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快动眼1期睡眠所占比例增加,4期和慢波睡眠期所占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排除药物的影响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表现为总睡眠时间减少(以慢波睡眠减少为著),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下降等.
作者:边云;梁伟业;岳伟华;韩笑乐;林晨;张静;王智雄;马泊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照料负担和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上海市静安区5个街道内知情同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312人,使用Zarit护理负担量表(ZBI)调查照料负担,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和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20)调查生存质量.ZBI得分≥39分为高护理负担,ZBI得分< 39分为低护理负担.结果:高护理负担199人(占63.8%),ZBI总分为(52.1 ±10.8)分;低护理负担113人(占36.2%),ZBI总分为(23.1±10.4)分.本研究对象的WHOQOL-BREF 4个领域得分、SWBS-CC20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均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患者为夫妻关系者的照料负担重(β=-7.76);年龄与WHOQOL-BREF总分负向关联(β=-0.18),而与患者关系、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与WHOQOL-BREF总分正向关联(β=1.65、1.68、1.66).结论: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平均月收入低、与患者为夫妻关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照料负担重、生存质量低.
作者:陈玉明;冯辉;庄晓伟;刘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特点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医院开展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临床教学和教学管理相关的专家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和专题小组访谈,了解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特点、实践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结果:该院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视实践操作、心理治疗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特点,在完善保障机制、融合门诊和病房教学模式以及丰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仍在联合培养、培训形式和科研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制定完善的联合培养考核标准,健全培训机制和培训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作者:王丰;刘翰林;李雪;唐妮;张莹;陈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静息态局部脑功能的影响.方法:被试包括10例18 ~ 65岁、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Ⅵ)ADHD诊断标准的患者及1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对成人ADHD患者在CBT治疗前分别使用ADHD评定量表(ADHD-RS)及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自评问卷(BRIEF)进行症状、执行功能的评估,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扫描,此后进行12次CBT治疗,治疗完成后进行第2次症状、执行功能评估及MRI扫描,以观察ADHD症状、执行功能及静息态局部一致性(ReHo)的变化;对正常对照进行一次ADHD症状、执行功能评估及MRI扫描.结果:CBT治疗后ADHD患者的ADHD症状量表总分[(43 ±7) vs.(31 ±7),P<0.01]、注意缺陷分及多动/冲动分降低,BRIEF中的监控[(15±2)vs.(11±2),P<0.01]及组织因子[(19±5)vs.(14±4),P<0.01]的分数降低.在脑功能层面,治疗前,成人ADHD患者默认网络内脑区(左侧海马旁回)及双侧前扣带回ReHo值低于正常对照,治疗后,成人ADHD患者默认网络内脑区(右侧海马旁回)及额-顶网络内脑区(右侧中央前、后回及左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但右侧额上回的ReHo值仍低于正常对照(P<0.05,团块体积>3051 mm3,校正后P<0.01).结论:CBT治疗可以改善成人ADHD患者的核心症状及认知功能,对默认网络内(海马旁回)及额-顶网络内(双侧中央前后回)脑区功能可能有影响,此脑功能的改变可能是ADHD症状和执行功能改善的神经基础.
作者:曹庆久;王晓丽;曲姗;王鹏;吴赵敏;孙黎;王玉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索集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终纳入对照组(n=25)与干预组(n=33),两组均服用度洛西汀30 ~ 120 mg治疗.干预组除药物外,接受集体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8次.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评估量表(CGI)在基线、第4周及第8周进行评估.CGI包括病情严重程度(SI)、疗效总评(GI)和疗效指数(EI)3个条目.结果:HAMA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 =4.35,P<0.05).干预组HAMA第4周及第8周的相对于基线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而第4周的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第8周测评点时,干预组HAMD相对于基线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而CGI-SI与CGI-EI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独的药物治疗相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集体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早期起效,更为显著地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总体病情.
作者:陈淑燕;谢稚鹃;黄薛冰;高兵玲;唐登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鲁甸地震灾区学龄前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检出率及其与创伤暴露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鲁甸震后1~2个月,在龙头山安置点及龙头山镇(地震中心)自西向东进行走访,共访谈6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采用学龄前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半结构式访谈和由CBCL的15个条目组成的学龄前儿童创伤后行为量表(CBCL-PTSD),分别了解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和创伤后的行为反应.结果:根据CBCL-PTSD,震后1~2个月得分在9分及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占51.9% (27/52).而根据访谈(同时满足创伤后应激症状3个主要症状检出标准),学龄前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检出率为26.9% (14/52).除闯入症状数与高警觉症状数的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创伤后应激症状数、各子症状数、CBCL-PTSD得分之间呈显著相关(0.30 ~0.73,P<0.05).经历地震个体的闯入症状检出率高于未经历地震的个体(96.2%vs.60.0%,P<0.01),地震中受伤的个体闯入症状检出率高于未受伤的个体(100% vs.84.6%,P<0.05),其他创伤暴露条件的各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检出率相对较高,地震时目睹房屋倒塌或石头滚落以及有被困经历的学龄前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更多.
作者:程锦;刘正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初中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活方式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1597例初中生,年龄10 ~ 17岁,采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青少年生活方式量表(CALS)分别测量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及生活方式.结果: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6.4%和17.2%,GAD-7得分、PHQ-9得分与CALS饮食习惯因子得分、睡眠状况因子得分、卫生习惯因子得分、学习习惯因子得分、体育锻炼因子得分、娱乐活动因子得分、人际关系因子得分、应对方式因子得分、生活满意度因子得分均存在负相关(-0.57≤r≤-0.15,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CALS睡眠状况因子得分、生活满意度因子得分、体育锻炼因子得分对GAD-7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7,-0.15,-0.05;均P<0.05),卫生习惯因子得分对GAD-7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8;P<0.001);睡眠状况因子得分、生活满意度因子得分、饮食习惯因子得分对PHQ-9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1,-0.16,-0.06;均P<0.05).结论:初中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方式相关,生活方式中的部分因子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刘洋;张伟波;蔡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认知灵活性是一种心理表征转换能力,可分为反应灵活性和自发灵活性,是执行功能的重要成分.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反应灵活性和自发灵活性均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认知灵活性障碍.认知灵活性的主要脑区是大脑前额叶,童年期虐待经历通过损伤额叶的发育,导致认知灵活性障碍.未来的研究可通过行为学测验和脑损伤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认知灵活性的两成分及其脑机制同时进行细化研究.
作者:王湃;刘爱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经历、非自杀性自伤、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病理症状.结果:CTQ-SF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 =0.20,P<0.01),与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1);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其各维度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控制户口所在地、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和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57%,3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12% ~ 13.85%.结论: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刘婉;万宇辉;陶芳标;郝加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同时经学龄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终身版(K-SADS)评定无严重精神共患病的6~17岁孤独症儿童共46例.以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其社会交往能力,以复杂图形记忆、连线试验、言语流畅性、Stroop色词命名和一、二级错误信念任务评定其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水平.将SRS总分及各因子分(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与执行功能各项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组和非通过组的SRS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均数t检验.结果:执行功能方面,Rey复杂图形记忆任务的各项得分均与SRS孤独症行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1、0.33、0.41、0.38,Ps<0.05),即时记忆结构分与SRS社交动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0,P<0.05),延时记忆结构分与SRS总分呈正相关(r=0.34,P<0.05);Stroop色词命名任务中第1试错误数与SRS社交认知因子分呈正相关(r=0.32,P<0.05),Stroop色词命名中其他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及连线任务结果与SRS结果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r=-0.21 ~0.24,Ps≥0.05).心理推理能力方面,错误信念通过组与未通过组的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73,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其执行功能有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其心理推理能力无明显关系.
作者:齐军慧;刘靖;李雪;张晓丽;杨文;周娱菁;王慧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状况与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选取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的医务人员分别为67例、5例、4例和2例.选用压力知觉量表(PSS-4)、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于暴露时、暴露后1个月、暴露后2个月、暴露后4个月4个时间点的感知压力、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水平进行纵向调查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讨暴露人群心理应激反应的时间效应.结果: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PSS-4总分、PCL-5总分、HADS-A得分、HADS-D得分自暴露时均开始增高,暴露后1个月时达到高,暴露后2个月、4个月的水平逐渐下降(Ps <0.05).结论:提示医务人员接受暴露后预防后1个月的感知压力、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等水平高.
作者:孙继伟;韩瑜;白华羽;曹枫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