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方法:在四川、重庆3所高校中选取879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96名,无留守经历483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多群组分析法检验有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SLEC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者[(9.0±3.8)vs.(6.8±3.1),P<0.001].大学生留守经历与ASLEC和SDS得分呈正相关(r=0.22~0.28,均P<0.01),与RSCA和SES得分呈负相关(r=-0.29~-0.56,均P<0.01).SES得分和RSCA得分在ASLEC得分与SDS得分中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8、0.13、0.07,均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 CI=0.13 ~0.68);留守经历对自尊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限制模型的拟合度变差△x2= 2120.68,△f--8,P<0.001).结论:自尊和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的调节.
作者:韩黎;王洲林;张继华;吕林;王金霞;廖传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PMS)及D型人格的发生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高校女大学生856人,使用经前期综合征量表(PMSS,总分≥6分为患PMS)、D型人格量表(DS-14,包含负性情感和社交抑制2个因子,2个因子分均≥10分者为具有D型人格)进行调查.结果:共检出PMS者280人,检出率为32.7%;D型人格者272人,检出率为31.8%.PMS组的DS-14总分及2个因子分均高于非PMS组(均P<0.001).D型人格者的PMS检出率低于非D型人格者(11.76% vs.25.34%,P<0.001).结论: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D型人格有关,提示制订干预方案时要考虑人格特征的评估.
作者:喻琴;王红霞;宫建美;单福兵;李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哈尔滨市4所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929人[男314人,女615人;年龄17~ 25岁,平均年龄(20±3)岁],采用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测量儿童期虐待,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情感平衡量表(ABS)测量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测量公正世界信念,自尊量表(SES)测量自尊.采用Bootstrap法对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自尊分别在儿童期虐待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独立中介效应,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26~-0.001)(-0.141 ~-0.058)和(-0.235 ~-0.122).个人公正世界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虐待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链式中介效应,95%可信区间为(-0.059~-0.004).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情感平衡间起到独立中介效应,95%可信区间为(-0.308~-0.181).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儿童期虐待与情感平衡间起到链式中介效应,95%可信区间为(-0.046~-0.001).结论:儿童期虐待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及自尊均有关系,公正世界信念和自尊在儿童期虐待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田志鹏;刘爱书;李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考察监狱警察工作倦怠与其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心理脱离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河南省内5所监狱的监狱警察253人(男186人,女67人),使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分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3个维度)、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心理脱离问卷(PDQ)进行调查.结果:监狱警察MBI-GS总分及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3个维度得分与SWLS得分均呈负相关(r=-0.41、-0.38、-0.36、-0.21,均P<0.001);PDQ得分与MBI-GS总分及情绪衰竭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21、-0.31,均P<0.001),而与SWLS得分正相关(r=0.22,P<0.001).心理脱离在工作倦怠和生活满意度中起调节作用(β=0.58,P<0.001).结论:工作倦怠可能会降低监狱警察生活满意度,心理脱离可以调节工作倦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王明辉;陈萍;李苏蓉;高冬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析社会资本与城市老年人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925名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采用自编社会资本调查表测量调查对象社会资本状况,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社会资本因子.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测量调查对象焦虑与抑郁状况.基于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社会资本因子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SAS标准分均值为(35.8±6.9)分,符合焦虑者占4.4%;SDS标准分均值为(41.9±8.7)分,符合抑郁者占19.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抑郁与“社会支持感”因子、“信任、互助与安全感”因子、“社会参与”因子关联(均P <0.05);“社会支持感”(OR=0.29,95%CI:0.20~0.44)、“信任、互助与安全感”(OR=0.49,95%CI:0.33~0.72)、“社会参与”(OR=0.66,95% CI:0.45~0.98)是抑郁的保护因素;“人际关系”与抑郁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社会资本因子与焦虑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认知型社会资本以及社会参与和老年人心理健康正相关,应关注城市老年人能否在家庭与社区中获得足够的支持感、信任感与安全感,同时增加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
作者:常捷;马伟;王束枚;伊向仁;王淑康;孙晓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适应与童年期负性事件的关系,并探讨人格特征在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四川某重点高校大学新生523名,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童年期负性事件调查问卷(ACE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进行施测.结果:大学新生至少经历过一种童年期负性事件的发生率为87%.CCSAS总分与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总分及神经质得分呈负相关(r=-0.13、-0.51,均P<0.01),与内外向和掩饰性得分呈正相关(r=0.47、0.25,均P<0.01);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总分与内外向得分呈负相关(r=-0.08,P<0.05),与掩饰性得分呈负相关(r=-0.12,P<0.01),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r=0.17,P<0.01).内外向和神经质在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效应量为51.65%和58.10%.结论:大学新生适应与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人格特征在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作者:徐慊;宗焱;徐慰;郑日昌;王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快感缺乏的不同成分(肖费性快感缺乏和抽象性消费快感)在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超高危、急性期和稳定期)中的严重程度和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2例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23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急性期患者(急性期组)和18例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稳定期组),以及22例正常对照.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阳性症状严重程度、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价阴性症状严重程度、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PS)评价快感缺乏严重程度.采用ANOVA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及其两组间差异的比较分析4组快感缺乏的特点,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快感缺乏自评与他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高危组、急性期组患者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37±9),(34±8)vs.(44±9),P<0.01]和抽象性消费快感缺乏得分[(24±6),(21±7)vs.(28±6),P<0.01]高于正常对照.稳定期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的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和抽象性消费快感缺乏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TEPS期待性快感缺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危组和急性期组中,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和期待性快感缺乏得分与SANS快感缺乏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组中,TEPS消费性快感缺乏得分和期待性快感缺乏得分与SANS快感缺乏得分高度负相关(r=-0.60~-0.80,均P<0.05).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超高危人群,而非稳定期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消费性快感缺乏而非期待性快感缺乏.快感缺乏的自评和他评结果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超高危人群中可能缺乏一致性,而在稳定期患者中具有一致性.
作者:蒲城城;郑敏婕;石川;原岩波;陈楚侨;于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损伤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分为集体治疗组(n=30)和健康教育组(n=30).对集体治疗组每周2次,每次2h,共10次集体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组每周2次集体健康教育.采用眼区情绪识别任务和心理推理能力故事图片任务对所有被试进行基线和5周后测评,比较治疗前后心理推理能力的变化.结果:集体治疗组在干预结束时脱落7人,健康教育组在5周后测评时脱落1人.有效数据集体治疗组23人,健康教育组29人.5周后测评时集体治疗组眼区情绪识别测试的总分、悲、恐的眼区情绪辨别以及心理推理能力图片故事任务测试的总分、理解初级错误信念、次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现实感、个人对欺骗的侦测高于基线(P<0.05);健康教育组对喜的眼区情绪辨别及理解初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和总分高于基线(P<0.05).治疗后集体治疗组TOM-PST的总分、理解次级错误信念、理解三级错误信念得分高于健康教育组(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可以部分改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促进其社会认知功能康复.
作者:钟慧;汪凯;朱春燕;沈怡芳;程丽;曹小梅;方萍;莫大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创伤后成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的46名当地中学生,运用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和PGTI创伤后成长量表对其进行了2.5年的追踪调查,再结合追踪数据特征、运用目的分层抽样筛选出9名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通过Nviv08.0软件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集中在发生新的可能、个人力量增强、人生哲学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有积极转变四个方面,利他行为与精神改变并不明显.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存在个体差异,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拥有更多的保护性因子和较少危险性因子,其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变化相对更多.结论: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有其独特性.心理复原力对灾后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过去的积极经验和对事件的积极反思及行为可促进个体创伤后成长.
作者:李仁莉;戴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情绪智力和自尊在人际主动和积极适应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某两所农村中学的留守初中生331人[男165人,女160人,缺失6人;平均年龄(14.5±1.2)岁],采用初中生人际自立量表(ISSS-MSS)中的人际主动维度、情绪智力问卷(EIQ)、自尊量表(RSES)和简版社会适应评估问卷(SAS-YB)中的积极适应问卷进行测试.结果:积极适应得分与人际主动得分、EIQ、RSES得分均呈正相关(r=0.47 ~0.67,均P<0.001).人际主动既可直接预测积极适应(3=0.47,P<0.001),也可通过情绪智力、自尊的中介作用预测积极适应(x2/df= 3.03,TLI=0.87,CFI=0.89,RMSEA=0.08).结论:并行式多重中介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情绪智力和自尊在人际主动特质与积极适应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作者:曾昱;胡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类障碍,发病机制不明确.该疾病躯体疼痛为常见表现[1].有研究表明,痛觉对于注意有“先占优势”,使得注意很难再集中到其他刺激[2].注意偏向(attention bias)是个体在面对多种刺激时,仅注意到其中某类特定刺激的现象.国外有研究采用Stroop范式发现该类患者存在对负性词语的注意偏向[3],我国采用点探测范式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对负性情绪图片有注意偏向[4],但是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疼痛症状与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躯体形式障碍疼痛患者进行点探测情绪图片注意偏向任务和整体疼痛状况进行测验评估,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疼痛症状与注意偏向的关系.
作者:汪西莹;李江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抗抑郁药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所有关于rTMS联合抗抑郁药治疗PS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统计过程选择加权均数差(W MD)法,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疗效的改善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3个RCT研究,共计1033人,将所纳入的文献分为低频及高频分组分析,低频(WMD=-4.24,95%CI:-6.57~-1.92)、高频(WMD=-4.00,95%CI:-4.56~-3.65)干预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WMD=-2.21,95%CI:-3.04~-1.38)、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WMD=-7.00,95%CI:-7.64~-6.36)及Barthel指数或改良的Barthel指数(BI或MBI)(WMD=-17.49,95%CI:-21.26~-13.72)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rTMS联合抗抑郁药较单纯使用抗抑郁药可能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认知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李丽君;胡卫疆;高雅坤;黄晶;张宁;陈琦;王春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7月-9月在江苏省8家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171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信息,采用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S)的抑郁分量表(HADD)对抑郁症状进行筛查,以得分≥9分判定为具有抑郁症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OR=0.45)、受教育程度较高(初中/高中/中专OR= 0.65、大专及以上OR=0.28)、BMI≥24(OR =0.71)可能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BMI< 18.5 (OR= 1.52)、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0元及以上(OR= 1.37~ 1.96)、日常活动受限(OR= 1.72)、主观睡眠质量不好/非常差(OR= 1.45)、负性生活事件(OR= 1.62)可能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江苏省,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BMI、日常活动是否受限、主观睡眠质量、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是影响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
作者:冯建秀;李晓玲;刘文辉;何海浪;曹振东;张桂才;栾荣生;杨艳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洪灾13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预后情况,以及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200例经历1998-199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特大洪灾且经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被归类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的灾民再次进行调查.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再次进行筛查,实际入组184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组(n= 162例)和PTSD症状阳性组(n=22例);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测查两组的人格特征.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结果:洪灾13年后PTSD症状持续阳性比率为12.0% (22/184).康复组EPQ-RSC外向人格得分高于PTSD症状阳性组[(51.8±10.7) vs.(45.1±13.2),P<0.05],神经质人格得分低于PTSD症状阳性组[(46.5±10.1) vs.(58.3±1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等变量后,神经质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持续阳性的危险因素(OR= 3.63,95%CI:1.05~ 12.54).结论:洪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持续存在的情况值得重视,神经质人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相关.
作者:吴鑫;陈龙;戴文杰;谭红专;刘爱忠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