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年9期文献
  • 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

    目的:探讨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受艾滋病影响的青年群体中发放问卷,终参与研究的有效被试为209名(自己身体健康,父母一方或双方感染艾滋病毒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分别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S)、创伤事件反刍量表(ERRI)、自尊问卷(SES)和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探讨心理弹性、反刍、自尊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PTGI得分(3.6±0.9);CDRS得分对PTGI得分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49);CDRS得分还可以通过自主反刍得分正向预测PTGI得分(中介效应值为0.12),或通过侵入性反刍得分经自主反刍得分正向预测PTGI得分(中介效应值为0.03);SES得分在CDRS得分至侵入性反刍得分的通径上起调节作用,表现为只有低自尊群体的CDRS得分对侵入性反刍得分有预测作用(简单斜率值为0.57),而高自尊群体不存在这种关系(简单斜率值为0.10).结论: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心理弹性可以直接作用于PTG,也可以通过反刍的多重中介作用于PTG,低自尊个体还会通过侵入性反刍促进自主反刍,实现创伤后成长.

    作者:黄静静;刘岩;邓春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和自我肯定的调节效应

    目的:探讨大学生反刍思维和自我肯定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关系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高校大学生265名,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A)状态焦虑分量表、反刍思维量表(R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自我肯定分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和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讨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和简单斜率检验探讨自我肯定的调节效应.结果:城镇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自我肯定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均P<0.05).负性生活事件能够直接预测状态焦虑(Jβ=0.57,P<0.001);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9.7%;自我肯定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13,P<0.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状态焦虑,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间接作用于状态焦虑;自我肯定调节了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作者:刘慧瀛;王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大学生情境评价对状态性宽恕发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学生状态性宽恕的发生条件.方法:选取某高校学生208名,将其随机分入8个实验处理组,以自编的8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2(行为意向:有意、无意)×2(伤害程度:高、低)×2(道歉诚恳:诚恳、虚假)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被试对情境故事中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和道歉诚恳的认知评价对其状态性宽恕发生的作用.结果:个体在无意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有意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1±1.8)vs.(4.0±1.5),P<0.001];在低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高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0±1.7)vs.(4.2±1.7),P<0.001];在道歉诚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道歉不诚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4±1.7)vs.(3.8±1.3),P<0.001].结论:情境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的发生,无意冒犯、低伤害和诚恳道歉情境下更容易产生状态性宽恕.

    作者:周炎根;卢家楣;张萍;汪海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相对剥夺感在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索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相对剥夺感在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某高校413例大学生(男200例,女213例,年龄16~21岁),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RD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网络成瘾量表(CIAS-R)分别对大学生相对剥夺感、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水平进行测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Bollen-Stine解靴带法和Bootstrap法对领悟社会支持和相对剥夺感在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相关分析显示,PSSS得分与ASLEC得分、RDQ得分和CIAS-R得分分别呈负相关(r=-0.11~-0.36,Ps<0.05),ASLEC得分、RDQ得分和CIAS-R得分之间呈两两正相关(r=0.14 ~0.23,Ps<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ASLEC得分对CIAS-R得分的直接通径无统计学意义(β=0.11,P>0.05),PSSS与RDQ得分在ASLEC与CIAS-R得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模型的Bollen-Stine Bootstrap P值为0.003,PSSS和RDQ得分的中介作用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的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10,0.103)、(0.002,0.032)和(0.005,0.061).结论:本研究提示生活事件可能会降低个体领悟社会支持,增强相对剥夺感,间接促进个体网络成瘾的产生.

    作者:高峰强;耿靖宇;任跃强;杨华勇;韩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高功能孤独症成人隐喻语义加工的弱中央统合特点

    目的:探究高功能孤独症(HFA)成人深层次的非字面语义加工中是否存在弱中央统合特点及其与隐喻熟悉性的关系.方法:从孤独症康复机构及普通学校选取HFA认成人以及智商匹配的正常发育(TD)成人各20人参与行为实验.启动任务以传统隐喻句和新异隐喻句为启动句,以隐喻关系解释词,喻体关联词,无关词及假词为目标词,考察两组受试者对隐喻语义的加工情况.再认任务以启动任务的目标词为主要材料进一步考察两组受试者对启动句的加工深度情况.结果:HFA成人在新异隐喻和传统隐喻启动条件下对喻体关联词加工效率高,反应时为(960.7±9.7) ms、(747.5±12.8) ms,正确率为94.8%、98.4%;TD成人在新异隐喻和传统隐喻启动条件下对隐喻关系解释词加工效率高,反应时为(817.4 ±9.O)ms、(619.5±9.9)ms,正确率为93.3%、98.2%.再认任务中,HFA成人在新异隐喻和传统隐喻条件下对喻体关联词再认效率高,反应时为(732.2±11.9) ms、(788.8±11.7) ms,正确率为78.9%、81.8%;TD成人在新异隐喻和传统隐喻条件下对隐喻关系解释词再认效率高,反应时为(694.0±10.8) ms、(696.1 ±11.2) ms,正确率为76.7%、84.2%.结论:在隐喻等深层语义加工层面,高功能孤独症成人存在弱中央统合的认知加工特点,且在隐喻语义加工中,该特点随句子的熟悉度降低而更加明显.

    作者:李骋诗;胡金生;刘颖;李松泽;王琦;刘淑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伴和不伴污染洗涤症状的强迫性障碍患者的厌恶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伴和不伴污染/洗涤症状的强迫性障碍患者之间厌恶感的差异,为强迫性障碍的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根据是否伴有污染/洗涤症状分为清洗组(n=26)及非清洗组(n=40),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51例.所有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记录被试在核心厌恶词、道德厌恶词和中性词厌恶判断中的正确率、反应时及厌恶程度评级结果,比较三组被试厌恶感的差异.结果:清洗组、非清洗组核心厌恶词[(723±89) ms,(746±95) ms vs.(676±96) ms]及道德厌恶词[(772±98) ms,(796±92) ms vs.(723±94) ms]的反应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前两组核心厌恶词[(6.7±1.5),(6.9±1.6)vs.(5.8±1.7)]及道德厌恶词[(6.8±1.7),(7.2±1.3)vs.(6.3±1.5)]的厌恶程度评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清洗组与非清洗组在两类厌恶词的正确率、反应时及厌恶程度评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迫性障碍患者厌恶感均升高,伴和不伴污染/洗涤症状的患者之间厌恶感无差异.厌恶感升高可能与强迫性障碍的发生及发展均有关,降低厌恶感可能是未来强迫性障碍的一个治疗方向.

    作者:肖季平;李晓驷;周晓琴;朱春燕;余凤琼;谢雯;蔡春岚;穆菁菁;王安珍;靳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综述

    简短认知行为疗法(BCBT)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在大规模实施中的难题,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近年,针对抑郁障碍的BCBT在西方基层医疗机构中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但现有对抑郁障碍采用BCBT治疗效果的研究仍较少且有一定局限性,研究设计和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师彬彬;朱智佩;蒋江灵;李春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消化道癌症患者化疗期的症状群及其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

    目的:了解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存在的症状群并探讨其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省两所三甲医院的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212名,采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和心理一致感量表(SOC)进行测评.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症状群,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症状群与SOC的关系,并通过聚类分析将症状群划分为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SOC得分.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存在心理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疲乏-疼痛症状群和神经毒性症状群,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16%,将疲乏-疼痛症状群依据其症状间相关性的高低分为疲乏症状群和疼痛症状群.5个症状群得分与SO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14~-0.57,P<0.01或P<0.05).聚类分析得到症状群高分组(n=81)和低分组(n=131),高分组的SO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低分组(P<0.001).结论: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存在多个生理心理症状群,这些症状群均与心理一致感存在负性关联.

    作者:王芹;章新琼;王秋萍;吴小婷;葛刘娜;李晓慧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痛苦筛查作为肿瘤临床综合评估常规项目的意义和可行性

    本文通过搜索Pubmed、Medline、CNKI等数据库中近15年有关肿瘤临床痛苦筛查相关研究的文献,讨论痛苦筛查为肿瘤临床带来的获益,介绍目前适用于肿瘤临床进行综合痛苦筛查的工具,并说明具体应用过程,总结我国目前筛查的现况,为将来我国肿瘤临床痛苦筛查提出建议.

    作者:张叶宁;唐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老年人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在湖北、江苏、陕西和重庆4个省市选取409名城乡老年人(年龄≥60岁),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PPQ总分为(118±21),GQOLI-74总分为(54±10);PP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GQOLI-74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15 ~0.53,均P<0.01);PPQ总分正向预测GQOLI-74总分(β=0.46,P<0.001).结论:老年人的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关系密切,提升老年人的心理资本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向琦祺;李祚山;方力维;陈晓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老年人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改善伴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数据,选取其中所有有抑郁症状[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得分>10分]的老年人(年龄≥60岁)2370例,其中有1335例合并躯体疼痛(DP组,主诉至少存在一个部位的躯体疼痛)、1035例未合并躯体疼痛(NDP组).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2370例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中,合并躯体疼痛的检出率为56.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45,95% CI:1.22~ 1.72)、农村户口(OR =2.32,95% CI:1.83~2.95)、患慢性疾病(OR=2.35,95%CI:1.84~2.99)、健康自评越差(健康自评一般OR值为2.09,95% CI:1.69~2.60;健康自评差OR值为3.33,95% CI:2.64~4.20)是老年人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75岁(OR=0.72,95% CI:0.57~0.92)是老年人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症状之一.女性、年龄大、农村人口、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和健康自评状况较差是抑郁症状合并躯体疼痛的相关因素.

    作者:何向阳;刘峥;刘曼云;鲁志威;尹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的评价和影响因素

    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卫生服务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和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结局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卫生服务可及性概念和基本的评价理论,概述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概念和评价,综合目前研究现状,从提供方、需求方和社会三个方面,综述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提供建议.

    作者:江慧;肖水源;方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婴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工具(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筛查工具的研发及临床应用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主要早期迹象,以及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适用于3岁以前婴幼儿的几种早期筛查工具.在保证信效度的前提下,筛查工具的使用及评分方法更趋简化,以适应临床所需,将ASD早期筛查逐渐纳入儿童常规保健正成为新的趋势.

    作者:郭翠华;静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5岁儿童注意网络的性别差异

    目的:考察5岁儿童的注意功能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选取幼儿园大班儿童70名[其中女童31人,平均年龄(62.5±2.6)月;男童39人,平均年龄(63.3±2.8)月],进行注意网络功能测验(ANT),比较女童和男童在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功能上的成绩.结果:儿童完成注意网络任务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男童的警觉网络效应大于女童[(139±54) ms vs.(109±49) ms,P<0.05].男童与女童在定向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岁儿童已有充分能力完成注意网络测验,并且5岁男童的警觉功能可能更强.

    作者:李巧灵;朱湘茹;王明辉;赵国祥;高冬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