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考察大学生感恩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省2所高校的大学生312名,进行10个月的纵向追踪.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AG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先后两次测量(T1和T2),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探讨感恩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两次测量的AGS总分与SDS得分均呈负相关(r=-0.22、-0.44,均P<0.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T1的SDS得分后,T1的AGS总分负向预测T2的SDS得分(β=-0.22);在控制了T1的AGS总分后,T1的SDS得分负向预测T2的AGS总分(β=-0.27).结论:大学生的感恩与抑郁症状可以相互预测,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为因果关系.
作者:惠秋平;何安明;李倩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阈上安全感启动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在浙江某高校选取有留守经历大学生62人,随机分入阈上安全感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每组各31人,通过阈上安全感启动技术实现对安全感的操控.在启动前施测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自杀态度问卷(QSA)和自杀意念测查问卷,来检验启动的有效性;在启动后施测安全感启动有效性测查问卷(SPVQ)、书写有效性测查问卷(WVQ)、C-MLQ、QSA和自杀意念测查问卷,来探究不同启动方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结果:阈上安全感启动组的SPVQ总分高于中性启动组[(4.3±0.6)vs.(3.2±1.0),P<0.001].C-MLQ总分及寻求意义感维度得分、QSA总分及“对自杀行为的认识”维度得分、自杀意念得分的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启动前两组的各变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启动后阈上安全感启动组的C-MLQ总分及寻求意义感维度得分,QSA总分及“对自杀行为的认识”维度得分均高于中性启动组(均P<0.05),而自杀意念得分低于中性启动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阈上安全感启动可以降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作者:干瑜璐;杨盈;张兴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明显的记忆障碍和睡眠障碍,但是睡眠紊乱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记忆损害和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复杂,难以界定[1].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主观睡眠质量对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供潜在的干预靶点.
作者:王智雄;林晨;马泊涛;朱瑜;岳伟华;边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行为抑制系统在强迫信念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13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OCD患者,126例年龄、性别等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测量强迫症状严重度;强迫信念问卷(OBQ-44)测量强迫信念;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IS/BAS)量表测量行为抑制/激活水平.结果:OCD组OBQ-44总分高于对照组[(184 ±47) vs.(153 ±55),P<0.01],而BIS/BAS量表的行为抑制系统(BIS)得分低于对照组[8(5,16) vs10(5,20),P<0.01].强迫症患者OBQ-44的责任感/威胁评估、完美主义/确定性得分及总分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 =0.23、0.21、0.22,均P<0.01);BIS/BAS量表的BIS得分与Y-BOCS总分呈负相关(r=-0.33,P<0.01).Bootstrap结果显示行为抑制系统在强迫症患者的强迫信念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02(95% CI:0.01 ~ 0.03).结论:OCD患者的行为抑制系统可能在强迫信念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作者:王佩;许婷婷;赵青;王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与强迫信念、元认知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门诊及住院的强迫症患者55名(年龄15~46岁),另外选取医护人员及学生62名为正常对照(年龄16 ~ 45岁).采用耶鲁布朗量表(Y-BOCS)、强迫信念问卷(OBQ)和元认知问卷(MCQ)进行测量.结果:强迫症患者Y-BOCS总分及因子分、OBQ总分及因子分、MCQ总分及因子分(除担忧的积极信念外)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回归分析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对强迫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8、0.37).结论:研究提示,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与强迫信念、元认知密切相关,其中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信念、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越多,强迫症状越严重.
作者:朱志先;高艳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Jorm等[1]1997年将精神卫生知识(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定义为:帮助自身及他人识别、管理以及预防精神障碍的知识及理念.自此,有不少关于精神卫生知识的研究.但既往相关研究多关注普通人群[2-5],较少在精神障碍患者的照料者中开展.而在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及康复过程中,照料者承担着早期发现患者的症状、协助患者进行诊治、监管患者服药以及为患者康复提供基本生活支持等重要职责[6].因此,照料者的精神卫生知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疾病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精神障碍患者照料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本文重点关注照料者对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知识知晓率的异同,而对精神分裂症知识的知晓情况见另一篇文章[7].
作者:陈淑宝;吴秋霞;王绪轶;齐畅;龙江;何浩宇;熊一凡;刘铁桥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性别差异、残留症状与治疗时间和治疗方式 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ICD-10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后患者1503例(男性559例,女性944例),此次抑郁发作已治疗8~12周,应用抑郁症状快速评定量表(QIDS)评估分为残留症状组(n =733)和无残留症状组(n =770),比较残留症状与治疗时间(8~12周)、药物治疗(单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治疗)之间的性别差异.结果:男性残留症状总分、感觉沮丧、反应迟钝得分高于女性,夜间睡眠得分低于女性(均P <0.05).治疗11周男性的残留症状数目多于女性;随治疗时间增加,女性残留症状数目减少(P<0.05),残留症状轻度比例高于中度及以上(P<0.05).使用单种抗抑郁药物治疗,男性残留症状中度及以上比例高于女性(P<0.05);女性联合两种及以上抗抑郁药物残留症状中度及以上所占比例高于使用单种抗抑郁药物(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治疗时间和治疗方式对残留症状有影响.
作者:赵娜;王晓红;师晶晶;丰雷;朱雪泉;王刚;胡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和日本的认知行为治疗专业组织陆续开展了认知行为治疗师的认证工作.本文对这些国家的认证制度进行了介绍,发现他们的认证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与心理治疗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相互独立;由行业协会负责的自愿认证;认证标准一般包括培训、实践与督导、学位与专业标准;认知行为治疗师的培养更侧重于非学历教育;注重持续专业发展,引入维持认证.这些特点值得我国在今后发展认知行为治疗师的培养和管理体系时借鉴和参考.
作者:杨华;李飞;张迎黎;马云;王纯;张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中文版非快速眼动相关异态睡眠评定量表(PADSS)在儿少患者中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58例非快速眼动相关异态睡眠(NREMPS)患者(6~14岁)、60例快速眼动睡眠行为异常(RBD)患者(49 ~ 81岁)和60例正常睡眠者(6~13岁).使用PADSS评定NREMPS严重程度(PADSS包含A睡眠相关异常行为、B发生频率、C所致危害),Epworth困倦问卷(ESS)评价日间嗜睡程度,视频多导睡眠监测(vPSG)明确诊断和评估睡眠结构和事件.间隔27 ~ 93 d,22例NREMPS患者接受了PADSS的复测.结果:NREMPS组的中文版PADSS呈现正态分布,而且PADSS分值与ESS分值、SWS比例和SWS的觉醒事件次数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ADSS趋向于2因子结构(行走和复杂性动作因子、暴力和操作性动作因子),方差解释值为54.7%,各条目载荷为0.36 ~0.84.受试者的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ADSS (0~ 50)的佳划界分为12/13(灵敏度0.85、特异度0.85).PADSS和PADSS-A的Ch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4和0.82,Spearman Brown分半信度分别为0.91和0.77.结论:中文版PADSS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作为儿少NREMPS患者的筛查和评估工具.
作者:谢植涛;张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对湖南省青少年的受虐待经历与进食障碍症状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研究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对被试被父亲、母亲和其他家人虐待的情况进行评估,采用进食态度调查表(EAT-26)对有进食障碍症状(11≤EAT-26得分<20)和可能患进食障碍(EAT-26得分≥20)的被试进行筛查.共有3743名中学生的调查资料纳入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学生报告自己被父亲、母亲和其他家人虐待的发生率分别为17.7%、15.6%和2.8%,报告自己有进食障碍症状和可能患进食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2.0%和7.1%.女生中,进食障碍症状越严重的分组中,被试报告自己被父亲、母亲和其他家人虐待的发生率也越高(x2> 15.21,均P<0.001),控制人口学因素以后,被母亲(OR=1.76,95%CI=1.31~2.34)和其他家人(OR=1.68,95%CI=1.00~2.81)虐待对其进食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增加具有风险预测作用.男生中,不同进食障碍症状等级组之间三种来源儿童期虐待的筛查率均无显著差异(x2<6.29,均P>0.05).结论:湖南省青少年被虐待和进食障碍症状的自我报告发生率均较高;女生的被虐待经历与其进食障碍症状密切关联,男生中两变量的关联性并不明显.
作者:陈贵;郭桂平;张斌;陈于宁;肖水源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6~18岁孤独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异常及其与孤独症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2例6 ~18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以及年龄、性别、智商、头动参数匹配的19例正常对照,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数据,以功能连接强度(FCS)作为测量指标,计算全脑FCS值、局部FCS值及远程FCS值.采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评定孤独症核心症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差异脑区FCS值与ADI-R分值的相关性.结果:孤独症组的左颞下回及左梭状回局部FCS值高于正常对照(校正后P<0.05);孤独症组的左颞下回及左梭状回局部FCS值与ADI-R中刻板、局限、重复的兴趣与行为项目评分呈正相关(r=0.69 P<0.05).结论:6~18岁孤独症患者存在左颞下回及左梭状回局部功能连接异常,上述脑区异常可能参与孤独症的病理机制,与孤独症患者的局限兴趣及刻板重复行为相关.
作者:刘静然;曹庆久;刘靖;李雪;郭延庆;周娱菁;王慧;杨柳;梅婷;吉兆正;徐凌子;汤欣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18岁及以上人群终生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及特征,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2011年在天津市进行的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样本,以18岁及以上且过去半年内在本地居住时间≥3个月的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被试进行筛查,并根据得分进行精神障碍危险等级划分,进行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及终生自杀未遂行为的评估,完成分布特征、危险因素等分析,终共有4438人完成本次调查.结果:76人报告有终生自杀未遂行为,调整后发生率为0.75%(95% CI:0.49%~1.00%).自杀的方法主要是服用治疗药(31.9%)和使用工具(24.3%),自杀未遂者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68.7%,其中以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主(4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精神障碍的诊断(OR=5.38,95%CI=2.44~11.83)、主观睡眠质量差(OR=3.79,95% CI=1.72 ~8.35)、有宗教信仰(OR =4.51,95%CI=1.95~10.45)、主观家庭经济状况差(OR=2.79,95%CI=1.35 ~5.75)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人群中自杀未遂行为较高,多种因素与自杀未遂行为相关.
作者:张燕;尹慧芳;徐广明;陈冬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本文回顾了强迫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前后脑变化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分别从强迫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前后脑功能、脑代谢及脑结构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是通过减弱眶额回、前扣带回的功能,增加N-乙酰天门冬氨酸的浓度及减少眶额回灰质体积的生物学机制来改善强迫症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宗凤;范青;肖泽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DCDC2的位点rs6456593、rs807701、rs2274305及KIAA0319的位点rs4504469、rs9461045多态性间交互作用与阅读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Pscan SNP分型技术对392例新疆维吾尔族儿童的DCDC2的rs6456593、rs807701、rs2274305位点及KIAA0319的rs4504469、rs9461045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在遗传平衡的基础上,应用多因子降维法检测基因与基因间的交互效应,并用logistic回归进行验证.结果:DCDC2的rs6456593在基因型(P =0.020)、rs2274305在等位基因(P =0.033)、KIAA0319的rs9461045在基因型(P<0.05)和等位基因(P<0.01)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多因子降维法提示佳模型是DCDC2的rs6456593、rs2274305及KIAA0319的rs4504469、rs9461 045的联合作用,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检验样本精确度为0.596;由上述四因子组成的交互组合人群是非上述组合人群阅读障碍发病风险的4.66倍(OR=4.66,95% CI:3.03 ~7.16),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DC2的位点rs6456593、rs807701、rs2274305及KIAA0319的位点rs4504469、rs9461 045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可能增加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的患病风险.
作者:任海燕;陈蕴;赵华;张一新;左彭湘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者染色体15q12区域γ-氨基丁酸A类受体基因簇是否存在可能致病的罕见变异.方法:对96例符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患者γ-氨基丁酸A类受体基因簇进行靶向测序,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扩大样本筛查罕见变异,通过连续性校正x2检验比较罕见变异的分布频率在384例儿童孤独症病例组和384例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96例儿童孤独症患者靶向测序发现8个罕见变异,包括GABRG3基因的2个罕见错义突变[rS201602655(p.Val233 Met)和rs201427468 (p.Pro365 Ser)]和GABRB3基因非编码区的6个罕见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后进一步扩大样本,rs201602655杂合型变异在孤独症组出现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2.1%vs.0.3%,P<0.05).功能预测提示rs201602655罕见变异为有害突变,可能导致GABRG3蛋白质的异常.结论:GABRG3基因在儿童孤独症存在影响氨基酸改变的罕见变异,是孤独症的易感基因可能参与孤独症的致病.
作者:王琳彦;汪子琪;卢天兰;张天;贾美香;张岱;王力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