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不同任务下精神病态特质罪犯的决策特点.方法:选取某监狱罪犯364人,终入组58人,精神病态组28人[精神病态检核表(PCL-R)得分≥25分],非精神病态对照组30人(PCL-R得分≤15分).采用个人决策的杯子任务和两人决策的囚徒困境任务(PDG),考察两组的决策特点.统计两种情境任务下的风险和安全选项的选择比例以及合作与背叛选择次数.结果:在杯子任务中,精神病态组选择较多的风险选项[F(1,56) =4.92,P<0.05];组别与期望水平(EV)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6) =3.51,P<0.05],在风险较大的情境下,精神病态组比对照组选择更多风险选项.在PDG中,精神病态组背叛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即使在同伴选择合作的前提下,其选择背叛的次数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个人风险决策任务中,精神病态罪犯倾向于选择冒险来获益而不顾潜在风险;在社会合作决策任务中,精神病态罪犯则倾向选择背叛来追求利益,不考虑与同伴进行合作,提示精神病态罪犯在个人和人际互动中均存在决策缺陷.
作者:王强龙;黄秀;杨波;张卓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Mental Health对应五个汉译术语的使用现状.方法: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4.0,分别以mental health、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精神卫生、精神健康和身心健康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收录的1992年以来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结果:Mental health相关的3287篇引文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较少;数量逐年波动增长.五个对应汉译词“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卫生、身心健康和精神健康”使用频率依次递减,研究者、研究机构侧重不同,并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领域.心理健康频度高,使用者主要是心理学科研院所人员;后四种译法使用者主要为精神科从业人员;心理卫生中心性高.这表明mental health是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交叉点,但对应汉译词使用者和机构学科间或学科内合作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结论:译法取决于概念界定,使用者则属于不同学科.Mental health五种汉译使用频率不同,在心理学、精神病学二十五年发展中各有侧重.
作者:詹丽玉;练勤;韩布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大学生性取向变化的分布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2年期随访追踪法,选取某大学学生3289例,获得有效数据2291例(男生803例,女生1488例);性取向调查(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性取向不确定)用于基线测试与2年随访测试,以测量个体性取向类型,自杀行为问卷(SBQ-R)用于随访测试,以测量自杀风险.结果:大学生性取向发生变化者182例(7.9%),其中性少数人群性取向变化的例数多于异性恋人群(x2 =680.14,P<0.05),女性比男性有更多性取向改变(x2=5.74,P<0.05);性取向变化者自杀行为得分高于性取向稳定者[(4.3±2.0)vs.(3.6±1.2),P<0.05].结论:大学生人群中性少数者或女性更容易发生性取向改变,且性取向变化者存在更高的自杀风险.
作者:滕姗;赵久波;张小远;赵静波;杨雪岭;陈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大学生内控归因和共情在宜人性和宽恕关系中的多重中介效应.方法:选取503名大学生(男170人),运用人格五因素问卷简版(NEO-FFI)、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和青少年宽恕量表(FSCA)进行调查,使用MPLUS7.3在大学生宜人性、内控归因、共情和宽恕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内控归因和共情在大学生宜人性和宽恕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大学生宜人性得分与内控归因、共情、宽恕得分均呈正相关(r=0.19、0.21、0.34,均P<0.01);内控归因、共情得分与宽恕得分呈正相关(r =0.20、0.35,均P<0.01).大学生宜人性对宽恕具有正相关作用(β=0.40,P<0.001).引入内控归因和共情两个中介变量后,Bootstrap检验显示宜人性对宽恕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95%的可信区间为0.05~0.23,区间不包括0,表明内控归因、共情在宜人性和宽恕之间的并行中介效应.其中总效应为0.40,直接效应为0.28,总中介效应为0.12.结论:内控归因和共情在大学生宜人性对宽恕的关系中起到并行多重中介效应.
作者:周炎根;张鹏程;张岩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检验个人意义清单简版(Personal Meaning Profile-B,PMP-B)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2份样本共1016名在校大学生,样本1(n=946)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MLQ-C)进行效标关联效度检验,并检验同质性系数和合成信度;样本2(n=70)用于进行间隔3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量表的二阶因子模型拟合良好(GFI=0.91,CFI=0.95,NNFI=0.94,RMSEA=0.07,SRMR =0.06),PMP-B得分与MLQ-C得分呈正相关(r=0.55,P<0.01);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5,同质性系数为0.81,7个维度的合成信度为0.59 ~0.81.结论:个人意义清单简版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效度和信度较好,可以用来测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作者:梁群君;徐瑾;杨薇薇;姜思仪;郑雪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正念特征类型及其在情绪状态及心理弹性上的差异.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在岗护士292名,平均年龄(29±6)岁,运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以及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施测,对护士正念特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比较不同正念类型护士在情绪和心理弹性指标上得分的差异.结果:护士正念类型可分为低正念(n=115)、不判断地觉知(n=106)、有判断地观察(n=18)、高正念(n =53)4类.不同类型护士在FFMQ总分及正性情绪、负性情绪、CD-RISC-10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其他3组相比,低正念组的正性情绪和CD-RISC-10得分均较低,负性情绪得分偏高;不判断地觉知组正性情绪和CD-RISC-10得分低于高正念组,而有判断地观察组负性情绪得分高于不判断地觉知组和高正念组;高正念组FFMQ总分高于其他3组.结论:临床护士正念特征存在4种潜在类别,且低正念和有判断地观察类型护士心理适应状况相对较差.
作者:方跃艳;康晓菲;冯秀娟;赵迪;厉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考察大学生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及主观幸福感在乐观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北京某高校大学生484人[男101人,女383人;平均年龄(20±1)岁],采用修订版生活定向测验问卷(LOT-R)测量乐观和悲观,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ANAS)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测量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量表(PWB)测量心理幸福感.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分析检验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及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在乐观、悲观与心理幸福感中都起部分中介作用(CMIN/DF=2.25,CFI=0.998,GFI=0.998,RMSEA=0.051).乐观能够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乐观对心理幸福感的总效应为0.31,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幸福感的间接效应为0.20,中介效应比例为64.52%;悲观能够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悲观对心理幸福感的总效应为-0.33,通过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幸福感的间接效应为-0.13,中介效应比例为39.39%.Bootstrap分析结果发现各条通径的95%可信区间都未包括0.结论:乐观和悲观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心理幸福感,乐观更多的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促进心理幸福感,而悲观更多的是直接损害心理幸福感.
作者:孙猛;毕蓉;王岩;郝亚楠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治疗强迫症(OC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所有关于rTMS治疗OCD患者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CMA 2.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终纳入16篇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共有强迫症患者5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rTMS组相比,rTMS组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合并的Hedge's g值为0.65,(95% CI =0.34 ~0.96,Z=4.12,P<0.001),总体有效率54.6%,合并的OR值为3.28 (95%CI=1.79 ~6.00,Z=3.85,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TMS组较安慰剂rTMS组显示在高频(Hedge's g=0.54,95% CI=0.23 ~0.84,Z=3.39,P=0.001)、低频(Hedge' s g=0.80,95% CI=0.25 ~ 1.35,Z=2.86,P=0.004)、刺激部位为背外侧前额叶(DLPFC) (Hedge' s g=0.60,95% CI=0.31 ~0.89,Z=3.99,P<0.001)均更能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rTMS组与安慰剂rTMS组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数据提示高频、低频刺激部位为DLPFC区rTMS治疗强迫症有效.
作者:何小燕;侯彩兰;贾福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肠道内存在人体大的微生态环境,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肠脑轴(GBA)影响大脑功能与行为,成为探讨和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新方向.本文回顾了近年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存在联系,并综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作者:郑少君;王志仁;王永前;张琪;赵文暄;李娟;杨甫德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暴力行为及其愤怒情绪特征.方法:选取上海市两所初级中学学生1239例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学生自评和班主任他评标准筛查对象是否有暴力行为,符合学生自评标准或班主任他评标准的均列为具有暴力行为的学生.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作为有暴力行为学生的自评参考标准之一,采用儿童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XI-CA)对学生愤怒情绪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有暴力行为学生的检出率为9.4% (117/1239),男生多于女生(18.0%vs.3.6%,P<0.05).在男生中,特质性愤怒(OR=1.14)和向外表达(OR=1.26)得分高是具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初二(OR =0.51)、向内表达得分高(OR=0.83)是具有暴力行为的保护因素.在女生中,状态性愤怒得分高(OR=1.32)是具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向内表达得分高(OR =0.79)是具有暴力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初中学生中有暴力行为的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有暴力行为的学生有更容易愤怒和缺少愤怒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作者:詹清和;周敏;卞茜;谢斌;邵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索肥胖和青少年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郑州地区9所城乡中小学校10~ 18岁青少年共3143人,采用青春发育量表(PDS)评价青春发动相关事件,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定心理行为问题.以青春发育得分的75%作为青少年青春期发动时相提前的划分标准,以BMI的95%作为肥胖的检出标准.结果:男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组肥胖率均大于发动时相正常组(16.4% vs.8.5%;12.6% vs.5.8%) (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多动因子和亲社会因子与青春发动时相相关(R2adj =0.133,P<0.001;R2adj =0.123,P<0.001),情绪因子与青春发动时相和年龄相关(R2adj =0.231,P=0.047,P<0.001),品行因子和同伴交往因子育青春发动时相、性别和年龄相关(R2adj=0.252,P=0.001,P<0.001,P<0.001;R2 =0.230,P=0.007,P<0.001,P=0.001).结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五种因子均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具有相关性,且情绪因子、品行因子和同伴交往因子同时也与性别和年龄相关联.
作者:李丽;娄晓民;张彦勤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分层抽样选取634名中学生,采用攻击性问卷(BPAQ)、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和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DMSC-S)分别测试被试的攻击性、自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水平.结果:青少年BPAQ得分与RSES、RESE和DMSC-S得分均存在负相关(r=-0.21~-0.45,P<0.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是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的中介变量(95% CI:-0.49~-0.20,-0.45~-0.17),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33和-0.29,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95% CI:-0.29~-0.1),效应估计值为-0.19.结论:链式中介模型能较好解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作者:曹杏田;张丽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面孔信任判断对于许多基于面孔特质的评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根据对方的面孔来作出其是否值得信任的判断[1].有研究证明了面孔表情与信任判断之间是有联系的[2-3],有研究者认为大脑对表情及其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泛化加工,从而使个体能够基于情绪面孔做出多种社会特质推测[4-5].研究发现,7 ~12岁的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在面对第一次见面的陌生面孔时对其作出是否值得信任的评价,并且儿童在其过程中也能作出是否信任对方所说的话、是否分享自己的秘密等决定[6].本研究探究3~5岁幼儿基于不同情绪面孔的信任判断特点及其与面孔表情识别的关系.
作者:李文轩;曹晓君;张莹;夏云川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同伴依恋、自我分化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314名中学生,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测量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同伴依恋,自我分化量表(DSI-R)测量自我分化,攻击性问卷(AQ)测量攻击性行为.结果:IPPA-R的各因子得分与DSI-R得分均呈正相关(r =0.19 ~0.23,均P<0.01);IPPA-R的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得分与AQ得分均呈负相关(r=-0.31、-0.19;均P<0.01);DSI-R得分与AQ得分呈负相关(r=-0.57,P<0.001);DSI-R的4个因子得分对AQ得分均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6~-0.12,均P<0.05);自我分化在母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9.3%,在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可预测其攻击性行为;自我分化可能是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中介变量.
作者:许学华;李颜苗;麻丽丽;李晓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DSM-5儿童少年焦虑量表(DSM-5 Level 2-Anxiety-Child Age 11-17)中文版的效度和信度.方法:使用DSM-5儿童少年焦虑量表中文版、Spence儿童焦虑量表(SCA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对四川省某市1013名中学生[男生322名,女生690名,性别缺失1名,平均年龄(15±1)岁]进行施测,并选取43名被试1个月后进行DSM-5儿童少年焦虑量表的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其存在“一般性焦虑”和“情境性焦虑”2个因子;DSM-5儿童少年焦虑量表总分与SCAS、CDI得分均呈正相关(r =0.65、0.56,均P<0.01).DSM-5儿童少年焦虑量表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2个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0.89、0.73.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4 ~0.78,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3(均P<0.01).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78,2个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67;结论:DSM-5儿童少年焦虑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作者:张又文;章秀明;钟杰;王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