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编制大学生同一性风格问卷(ISQCS),为揭示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提供测量工具.方法:在对同一性风格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构ISQCS的理论维度.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事件进行访谈和调查,将发生频次前10位的事件确定为问卷的条目主题.采用结构化情境故事问卷形式,初步编制ISQCs.根据条目质量分析结果,对初始问卷进行修订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问卷共4个维度44个条目.条目通俗性为(0.50±0.09);条目区分度为(0.51±0.08),P<0.00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拟合指数良好(x2=2753.54,f=896,x2/df=3.07,CH=0.89,NNFI=0.88,RMSEA=0.07).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0.81,重测信度为0.84 ~0.90.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同一性风格问卷具有良好的通俗性、区分度和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同一性风格的工具.
作者:江楠楠;李晓文;顾海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家长的正念特质和养育胜任感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家长自身的正念教养及一般健康水平在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山西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4所小学的儿童家长共395人.使用正念注意知觉量表(MAAS)、养育胜任感量表(PSOC)、正念教养量表(IM-P)及一般健康问卷(GHQ)进行测量,调查数据来自家长的自我报告.结果:家长的MAAS得分与PSOC、IM-P、GHQ得分均呈正相关(r=0.47~0.57,均P<0.01),家长的PSOC得分与IM-P、GHQ得分均呈正相关(r=0.52~ 0.58,均P<0.01).家长正念教养对正念特质和养育胜任感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为0.10~0.22;家长的一般健康水平对正念特质和养育胜任感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为0.05~0.16.总的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71.55%.结论:正念特质水平高的家长更容易具备高水平的养育胜任感,家长的正念教养和自身一般健康水平对这一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作者:马颖;王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工作绩效常被企业作为员工招聘选拔、员工晋升、薪酬管理和培训等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根据生涯建构理论,生涯适应力作为个体应对当前和预期的生涯问题时具有的社会心理建构资源[1],可以帮助员工快速有效的完成工作,提高工作绩效.生涯适应力作为生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是个体获得生涯发展的核心和生涯成功的重要的因素[2-3],可以预测员工的行为结果[1],生涯适应力强的员工会带来更大的绩效[4].因此,生涯适应力与工作绩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职业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整体的职业生涯满意程度的一种自我评判和自我感受的评价[5],也是员工对其所从事职业的满意感,以及自己在职业生涯内会取得成功的预期[6].职业满意度高的员工,他们在工作中能体验到更多的满足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功预期高,工作中更加自信,更积极,更易提高绩效[7].
作者:舒晓丽;王娜;叶茂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的农村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情感虐待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989人,其中有留守经历者327人,无留守经历者662人.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儿童期创伤问卷(CTQ)、简版心理韧性量表(SFRS)进行测试.选取CTQ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2个维度合成情感虐待(EM)得分,EM得分>2分为遭受过儿童期情感虐待.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IAS总分及EM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均P<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EM得分与IAS总分呈正相关(r=0.21),与SFRS总分呈负相关(r=-0.24);SFRS总分与IAS总分呈负相关(r=-0.33),均P<0.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情感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5%.结论:儿童期留守和情感虐待经历与成年后的较高社交焦虑水平相关,增强心理韧性水平可能缓解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作者:梁洁霜;张珊珊;吴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认知行为治疗(CBT)对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PsycINFO、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CNKI发表的CBT用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者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主要结局为自杀意念的变化或消除,次要结局为自杀和自伤行为、抑郁症状.用Cochrane协作网研究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估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2707名患者.CBT可短期降低自杀意念(SMD=-0.30,95% CI=-0.42~-0.19);CBT对自杀意念的中期和长期疗效和对照组无差异(SMD=-0.27、-0.18,95%CI:-0.61 ~0.07、-0.41~0.05).CBT对自杀和自伤行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OR=0.68、0.73、0.50,95% CI =0.48 ~0.97、0.54~0.98、0.31~0.80).CBT对抑郁症状短期、中期和长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SMD=-0.35、-0.28、-0.35,95% CI=-0.51~-0.19、-0.51~-0.05、-0.55~-0.15).结论:短期内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降低自杀意念;认知行为治疗也能减少自杀和自伤行为风险,改善与自杀相关的抑郁情绪.
作者:张迎黎;冯飞;梁炜;方莉;周云飞;位照国;刘铁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情绪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方式及二者的关系.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日照市四所中学的1231例中学生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KADS-11)进行抑郁情绪、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进行认知调节策略的测评,并对抑郁情绪与认知调节策略特点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女性KADS-1 1焦躁不安因子得分高于男性,女性CERQ-C量表得分在以下条目均高于男性: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计划、积极重新评价以及积极认知情绪调节.15~18岁年龄组CERQ-C量表得分在以下条目高于11 ~ 14岁年龄组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及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以KADS-11评分9分为分界值为抑郁分类(有或无抑郁情绪)作为因变量、以CERQ-C量表的9个分条目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责难(OR=1.095,95% CI:1.032~1.161)、沉思(OR=1.077,95%CI:1.021~1.135)与抑郁为正向关联.结论: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更倾向使用自我责难和沉思的认知调节方式.
作者:李红娟;李洁;徐海婷;张启录;高家民;宋纪英;尹相菊;陈景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为调查工具,对北京市城区2065例6~11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采用匿名调查法,利用学生家长开家长会的时间进行.由家长独立完成问卷,并由调查员现场统一核对回收问卷.结果:调查表填写有效1876例,有行为问题的儿童350例,行为问题检出率18.7%,其中女孩高于男孩(23.0% vs.14.1%,P<0.001).男孩的行为问题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分裂样(7.0%)、强迫性(6.5%)、交往不良(5.4%)和多动(5.0%);女孩的行为问题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抑郁(18.2%)、性问题(6.35%)、违纪(6.1%)和多动(5.0%).结论: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行为问题较常见,女孩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孩.
作者:闫俊娟;凌文琪;郑毅;崔永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创伤经历、抑郁症状及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市(10~17岁)中小学生5793例,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测评创伤经历,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筛检被试的抑郁症状,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FFI)评定五种人格特征的水平.结果:本调查中青少年抑郁症状(CES-D≥16分认为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 (937/5793).CT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CES-D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CES-D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NEO-FFI神经质人格得分均存在正相关,与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人格得分均存在负相关(均P<0.05).人格特征在早期创伤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β=0.22,95%CI:0.19~0.25,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2.4%.结论: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人格特征可能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张敏莉;韩娟;丁慧思;王开桥;康纯;龚玉莎;韦霁珊;汪思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社会认知中心理推理能力(ToM)相关重要脑区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随年龄发育模式,探讨孤独症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的脑机制.方法:43例6~18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组间匹配的39例正常对照,选取背内侧前额叶(dMPFC)、左侧颞顶联合(ITPJ)、右侧颞顶联合(rTPJ)和右侧颞上沟(rSTS)4个ToM相关的重要脑区,计算其与全脑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通过单变量方差分析探索感兴趣区域的功能连接在被试中的组别及年龄交互作用;并将被试根据年龄分为儿童期(6.0~11.9岁)和青春期(12.0 ~ 18.0岁),探讨不同年龄段的组间差异.结果:rTPJ与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rSTS与双侧额上/中回的功能连接均呈现出组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校正后P< 0.05);其中,在儿童期,孤独症患者rTPJ与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青春期,rTPJ和rSTS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的功能连接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结论:6~18岁孤独症个体在rTPJ及rSTS两个关键脑区的功能连接中表现出多效性的非典型发育模式,该发育模式可能与孤独症患者异常的ToM有关.
作者:梅婷;李雪;曹庆久;鲁彬;周娱菁;王慧;刘静然;杨柳;吉兆正;王菲菲;徐凌子;汤欣舟;马增慧;严超赣;刘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家庭照顾负担进行初步描述,并探讨基本资料、客观负担、主观负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美国DSM-IV诊断标准并接受临床治疗至少半年的ADHD患儿家庭照顾者81例,用自制问卷收集照顾者基本资料以及客观负担情况,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测量主观负担轻重.结果:客观负担部分,照顾者每周额外照顾时间集中在11~15h,每月额外照顾总费用集中在1001 ~ 1500元,患儿确诊前后照顾者社会活动减少.主观负担部分,90.1%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负担.相关分析显示,客观时间负担增加、社会活动减少与较高主观负担得分相关.城镇家庭照顾者社会活动减少程度高于农村家庭照顾者.结论:本研究提示ADHD患儿家庭照顾者主观负担严重,照顾者对时间负担的感知高于经济负担,照顾任务会影响照顾者的社会活动并存在城乡差别.
作者:黎力;钮文异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前国内的肿瘤专科医院医疗资源高度紧张,患者住院日期缩短,这些因素导致患者的许多心理社会需求被忽视.而研究证实给予足够的信息支持、精神心理支持都可以缓解患者的身心症状,也可减轻医疗照护负荷[1-2].
作者:李金江;唐丽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描述赤峰市抑郁症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分层容量比例概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赤峰市18岁及以上居民6376例,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计算机版进行人户访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诊断标准诊断抑郁症.结果:4528人完成调查,抑郁症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4.38%,加权12月患病率为1.71%;抑郁症12月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2.11% vs.1.23%,P<0.05),50~ 64岁年龄组高于18 ~ 34岁年龄组(2.72% vs.0.92%,P<0.01),≥65岁年龄组高于18 ~34岁年龄组(2.65% vs.0.92%,P<0.05);抑郁症首发年龄中位数为40(4,80)岁;抑郁症患者求助精神科医生的比例仅为2.4%.结论:赤峰市抑郁症患病率低于国外同类研究而与国内研究接近,女性及50岁以上群体有较高的患病风险.抑郁症患者求助精神科医生的比例不高,原因和对策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崔广伟;黄悦勤;李国华;刘肇瑞;耿洪春;李艳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失独父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随失独年限变化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国五省十市为调查点,选取373位失独父母开展调查,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5)、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对其心理创伤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失独父母PTSD症状筛查阳性率为57.1%(213/373),症状B、C、D、E的筛查阳性率分别为77.7% (290/373)、75.9% (283/373)、71.0% (265/373)和68.6% (256/373).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能够负向预测PCL-5和症状D得分,即经济状况越好症状得分越低(β=-0.13~-0.10,P<0.05);孩子去世年龄能够负向预测PCL-5、症状B和D得分,即孩子去世时年龄越小创伤症状得分越高(β=-0.12~-0.10,P<0.05);CES-D得分能够正向预测PCL-5及其子症状得分(β=0.67 ~0.78,P<0.05).结论: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筛查阳性率较高,其创伤症状受家庭经济情况、孩子去世的年龄和抑郁症状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作者:张静;刘正奎;马珠江;布威佐热姆·艾力;赵一翀;刘洋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