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9-2188
  • 国内刊号:43-1335/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23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外科学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5年1期文献
  •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手术69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手术在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腹腔其他疾病的联合切除术,其中LC联合阑尾切除术28例、肝囊肿开窗术8例、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5例、腹股沟斜疝修补4例、肠粘连松解术3例、子宫次全切除12例、卵巢囊肿剥除术8例及右侧肾上腺肿物摘除术1例. 结果 69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LC联合手术在同一麻醉下完成两种以上手术,创伤小,花费少,住院时间短,病人痛苦少,充分体现微创外科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作者:王润;周全宝;唐存亮;王秋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88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其中,因入院时即诊断肠绞窄而行急诊手术5例;先保守观察后手术治疗83例: 腹部体征加重,辅助检查提示向绞窄性肠梗阻发展45例; 造影剂24 h内未能到达结肠12例;保守治疗4~5 d无好转15例;肠梗阻反复发作11例.手术方式包括粘连松解术80例,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4例,肠短路吻合术3例,小肠内固定术1例. 结果术后发生肠外瘘1例,经保守治疗45 d后痊愈;切口感染10例,经Ⅱ期缝合后治愈. 结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发现早期肠绞窄的线索,果断决定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宜早勿迟,手术指征宜宽勿严.

    作者:唐春笑;唐才喜;冯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处理(附109例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1月109例剖宫产术中出血量≥5 00 ml的临床资料、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 结果 65例经药物和子宫按摩后止血,应用血管缝扎+子宫修补16例,子宫动脉结扎17例,宫腔内纱布填塞6例,子宫次全切除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药物和子宫按摩对大部分宫缩乏力引起的剖宫产大出血有效,对难治性大出血应果断地行手术处理.

    作者:张长业;沈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后路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Meyeding分度:Ⅰ度9例,Ⅱ度14例),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系统(AF系统13例,RF-Ⅱ系统10例) 复位内固定并椎体间融合. 结果 23例均获随访,平均2.5(1~5)年,经X线证实均骨性融合,18例合并神经系统受损症状者手术后1年JOA评分优良率88.9%(16/18). 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作者:李康华;李强;龙文荣;李人杰;雷光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胸骨前径路内镜下甲状腺手术20例报告

    目的探讨胸骨前径路内镜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 方法对2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行胸骨前径路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治疗. 结果手术均顺利,其中腺瘤摘除术4例,单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0例,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5例,1例乳头状癌早期病变行患侧全切、对侧次全和峡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24(50~24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3~6)d.随访1年,未见复发,无手术并发症,颈部无疤痕,治疗和美容效果满意. 结论此术式对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也可有选择地用于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和Ⅱ度肿大的甲亢病人.

    作者:李丹;刘升峰;李树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栓塞术诊治空回肠出血性疾病

    目的探讨经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选择性栓塞术治疗空回肠急慢性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对2001年12月~2004年12月经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诊断为急慢性空回肠出血的9例患者,均予超选择性微导管靶血管插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再造影复查确认止血成功. 结果 9例患者中,空肠壁血管畸形4例,回盲部溃疡并出血3例,7例动脉血管栓塞即时止血成功;2例空肠间质瘤患者予栓塞止血后择期行手术切除,均痊愈出院.平均随访1.8年(6个月~3年),未再出血,无肠管坏死、穿孔及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空回肠出血部位、性质难以确定,出血量大而时间较久的患者内科疗法效果不理想,剖腹探查有较大的盲目性;经皮肠系膜上动脉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栓塞止血,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同时进行诊断、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作者:成建初;王群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膀胱针刺造瘘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的应用(附32例报告)

    目的总结膀胱针刺造瘘配合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经验. 方法采用单纯汽化电极和汽化切割电极配合膀胱针刺造瘘施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32例. 结果平均切除腺体28.5(19.5~60.2)g,平均手术时间50(30~110)min,手术结束时血钠浓度平均为133.5(132.0~136.5)mmol/L. 结论膀胱针刺造瘘配合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能降低膀胱内压,增加灌洗液流量,使视野更清晰,同时减少灌洗液的吸收,避免膀胱逼尿肌损害,降低经尿道电切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确切.

    作者:廖春望;李新;张能勇;付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30例原因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原因与治疗效果. 方法自1989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30例,其中22例采用有限接触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4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4例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植骨固定.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8月~3年),未发生骨髓炎等并发症.经X线片检查,骨折均骨性愈合,其中6~12月愈合17例,12~18个月愈合11例,大于18个月愈合2例. 结论骨折区段的血供、内固定材料、操作技术三大综合因素是造成骨不连的主要原因.自体髂骨植骨加可靠内固定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德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浅低温阻断与不阻断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血清心肌酶学变化比较

    目的观察浅低温阻断与不阻断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方法 24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阻断组与未阻断组各12例.于肝素化时、开放主动脉后30 min(未阻断者于复跳后30 min)、术后4 h、8 h、24 h抽取血标本,测定以下五种心肌酶的浓度: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ic dehydrogenase,α-HBD)、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 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心肌酶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在术后4 h、8 h未阻断组AST、LDH、CK明显低于阻断组(P<0.05),CK-MB(术后4 h、8 h)、α-HBD(4 h)非常显著低于阻断组(P<0.01). 结论浅低温不阻断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可以减少心肌的再灌注损伤.

    作者:谢才姣;刘流;陈启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对2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行MRCP检查,根据手术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评价MRCP诊断率. 结果 MRCP检查的定位诊断率为100.0%(22/22),良性疾患定性诊断率为87.5%(14/16),恶性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0%(6/8),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1.8%(18/22). 结论 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勇;杨闻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钝性伤致支气管断裂的外科诊治(附33例报告)

    目的探讨钝性伤致支气管断裂的外科诊疗体会. 方法 33例支气管断裂病人确诊后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肺切除5例,支气管袖状成形术4例,支气管重建术24例. 结果本组治愈29例,死亡4例;随访24例,时间6月~2年,除2例吻合口周围出现肉芽组织予以剪除外,余22例吻合口通畅良好. 结论支气管断裂多有特定的临床表现,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一经确诊即应手术治疗,首选支气管重建术.

    作者:王相臣;梁宗敏;刘建华;马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T型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骨折的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T型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21例上述患者采用T型解剖钢板固定,总结分析治疗效果及操作体会. 结果 21例病人均获得满意效果,所有病例均达解剖复位,无一例感染或骨折不连发生,无骨折再移位发生,膝关节功能完全正常8例,屈伸轻度受限10例,3例因屈伸度小于30°而行膝关节粘连松解术. 结论 T型解剖钢板不但可对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进行可靠固定,而且具有支撑作用,能使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均达到理想要求.

    作者:戴斌;何爱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防治(附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防治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5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乌司他丁2×106 U静脉滴注,2次/d,连续6 d,病情改善后减半量给药2 d,病情重则延长使用时间;对照组21例,除不予乌司他丁外其余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与治疗组相同.对比分析两组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 结果治疗组SIRS和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75.9%(22/29)和44.8%(13/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2%(20/21)和76.2%(16/21)(P<0.05),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3.8%(4/29)和19.0%(4/21),无显著差别. 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SIRS和MODS的发生率.

    作者:张煌杰;陈干农;刘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尿道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附56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尿道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56例. 结果术后52例获得随访(92.9%),平均21(6~36)个月,术后3个月内复发2例,3~6个月复发3例,6~12个月复发5例,12~24个月复发4例,24个月内复发率为26.9%(14/52),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尿道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安全性高,易掌握,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作者:范星球;张国富;李波涌;唐秀英;李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严重肝外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总结严重肝外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3年12月45例严重肝外伤病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损伤程度、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肝外伤Ⅲ级24例,Ⅳ级16例,Ⅴ级5例.行肝缝合修补术21例,大网膜填塞缝合4例,肝血肿清除3例,清创性肝切除14例,规则性肝切除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次(38.6%),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次,术后再出血3例次,胆漏3例次,膈下脓肿3例次,切口感染2例次,败血症1例次,肺部感染1例次;死亡7例(15.6%),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再出血死亡2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 结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再出血、胆漏和膈下脓肿是严重肝外伤术后常见并发症.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可降低严重肝外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郑进方;陈劲松;王海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两种方法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近期结果分析

    目的对比采用脾动脉栓塞(splenic arterial embolization,SAE)和开腹脾切除(splenectomy,SPM)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结果,探讨处理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合理方法. 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门脉高压性脾亢患者17例,分别采用SAE 8例和SPM治疗9例,就两组病例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发热时间、出院时有无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SAE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分别为(21.38±9.58)d和(19.38±10.73)d,SPM组则分别为(13.00±4.77)d和(4.78±4.32)d.SPM组明显短于SAE组(分别为P=0.042,P=0.007),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SAE组,出院时的有症状率也明显低于SAE组(P=0.0036). 结论目前SAE应用于门脉高压性脾亢的治疗尚存在术后住院时间长、发热时间久、并发症多等弊端,作为常规应用于门脉高压性脾亢的治疗尚待进一步改进和积累更多的经验.

    作者:谢文彪;王佑权;童玲玲;唐志晗;张长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56例股骨颈骨折(GardenⅡ型6例、Ⅲ型27例、Ⅳ型23例)采用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 5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1.6(18~62)个月,骨折愈合率达96.1%(49/51),股骨头缺血坏死率27.5%(14/51);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骨折愈合者平均93分,缺血坏死者平均57分. 结论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使骨折获得较高的愈合率,但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仍较高.

    作者:谢京平;刘志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髋臼骨折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0月67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包括Kocher-Langenbeck入路44例,Ilio-inguinal入路12例,Extened Ilio-femoral入路5例,Ilio-femoral入路1例及联合入路5例.分析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结果平均随访36.4个月(6月~7年),根据Matta临床标准和X线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76.1%和73.1%.主要并发症为:坐骨神经损伤9例(13.4%),异位骨化10例(14.9%),股骨头缺血坏死3例(4.5%),创伤性关节炎11例(16.4%),经相应处理,疗效良好,无一例死亡,未再发生感染、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髋臼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良好;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佳入路,术中减少手术创伤,良好复位和妥善固定,术后对症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姜德红;李定国;王万春;倪江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造瘘管留置方法的改进

    十二指肠残端瘘是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十二指肠造瘘是预防其发生的有效措施,临床常采用的方法是:直接置管并用利用十二指肠残端缝闭固定.2004年9月笔者采用胃窦浆肌层包埋法完成十二指肠造瘘1例,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蔡晓军;韩承新;武金虎;徐红;贾元利;张新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儿男,14岁,因摔伤后左肘外翻畸形10年,加重2年入院.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左肘关节明显外翻40°,肘关节为假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前臂旋转活动正常.X线片示左肱骨外髁、滑车撕脱,向前、上、外移位明显,断端已部分硬化,与肱骨构成假关节,肱骨外髁已变形,骨质疏松,骨骺闭合,肱桡关系正常,肱尺关系为假关节,尺桡关节正常,外翻40°.

    作者:樊纯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成人包皮环切手术方法

    包皮环切是门诊常见的手术之一,方式各家不一.我院2003年6月~2004年3月采取改进的方法行成人包皮环切术120例,报道如下.

    作者:贺大桥;林育梅;吴怡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132例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2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方法分成4组:保守治疗组19例,化疗组38例,手术切除组20例,综合治疗组55例. 结果保守治疗组、化疗组、手术切除组与综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6.8、10.0、13.8个月.综合治疗组术后0.5、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36.4%、30.9%和12.7%,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肿瘤大小、肝切缘有无癌残留及术后化疗次数是影响手术切除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结论门静脉癌栓患者能耐受手术者应积极行肝癌切除并术中取栓治疗,而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的疗效佳.

    作者:左朝晖;欧阳永忠;莫胜川;周德善;吴飞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温对大鼠重型脑挫裂伤的病理学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重型脑挫裂伤时高温对其脑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影响. 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外伤组与脑外伤后高温组,根据Feeney法制备大鼠重型脑挫裂伤模型.其中108只(每组取36只),各组按处死时点(伤后4 h、12 h、24 h、3 d、5 d、7 d)分为6个亚组,用光照法达到肛温38.5℃~39.5℃;余36只(各组12只)按处死时点(处死前4 h、24 h),各组分为2个亚组,处死前1 h注射伊文氏蓝;取伤灶周边脑组织进行水含量、伊文氏蓝及电镜检测. 结果外伤后脑组织水含量于第1 d达高峰,第3 d仍持续,在第5 d下降,第7 d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而高温组在第5 d仍持续,第7 d仍高于正常;组间各时间点比较,高温组明显高于脑外伤组;伊文氏蓝在伤后4 h达高峰,且高温组明显高于脑外伤组. 结论脑外伤后高温可加重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的破坏,并阻止或延迟脑损伤的恢复.

    作者:徐立新;刘运生;李玉斌;罗超;赵贤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微波预照射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波预处理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家兔32只,随机分为4组: A组,对照组(假手术组); B组,20 W微波照射20 min组; C组,微波照射+肝门阻断组(预处理组); D组,单纯肝门阻断组.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浓度变化. 结果 B、C、D组手术后2 h、4 h肝功能均有损害,而D组的ALT、AST、LDH均高于C组;C组肝组织MDA浓度为(15.3±0.8)nmol/mg,低于D组的(21.2±1.2)nmol/mg,C组的SOD浓度为(529.5±48.4)U/mg,高于D组的(418.3±9.1)U/mg (P<0.05). 结论微波预处理可能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而减轻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肝脏功能损害.

    作者:刘国文;李永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组(99例)和开腹手术组(57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腹腔镜组包括医用ZT胶粘补溃疡穿孔88例、穿孔缝合及大网膜覆盖修补术11例,其中6例同时行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artietal cell vagotomy,PCV);开腹手术组采用传统缝合修补术. 结果腹腔镜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一般恢复情况、腹腔平均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治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9.2±4.1)d和(11.7±3.2)d,开腹手术组长于腹腔镜组(P<0.05). 结论腹腔镜下行溃疡穿孔医用ZT胶粘补术、缝合修补术及PCV,具有微创的特点,操作较为简单,可望替代传统开腹溃疡穿孔修补术,但在手术方式上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作者:马德奎;张少华;彭和平;任朝林;韦兴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保留迷走神经肝胆支的胃癌根治术对胆囊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附加胆囊切除术的必要性. 方法选取1999年~2001年我院保留迷走神经肝胆支的胃癌根治术80例,测量术前、术后空腹胆囊容积、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结石情况并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术后空腹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2年检查发现有8例(10.12%)胆囊结石发生. 结论胃癌根治术附加保留迷走神经肝胆支不能完全预防术后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发生;胃癌根治术附加胆囊切除术有其必要性.

    作者:赵国华;尹立杰;刘玉忠;娄礼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光动力治疗胃肠道肿瘤

    随着光敏剂和光源的不断改进,光动力治疗的应用技术日益成熟,在某些胃肠道肿瘤的诊疗应用中,体现出定位准、创伤小、副作用少等.

    作者:雷姗姗;李铁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

    在普通外科领域,Rossi[1]和McGahan[2]等1990年首先报道利用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致肝组织深部热损伤的实验研究, 提出不能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有可能通过射频热损伤而毁损.1992年McGahan等又以猪肝进行射频灭活试验,使用单极射频针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消融, 5周后B超影像学及剖腹活检结果证实单次射频治疗肝组织完全坏死范围为1 cm×2 cm,且无并发症发生.可见RFA能够成功地毁损动物肝组织.此后,RFA广泛用于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近来临床上又将其逐步应用于治疗胆道和胰腺的恶性肿瘤.

    作者:陈义发;陈孝平;裘法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微创脊柱外科新器械与新技术

    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or less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 or LISS)这一概念目前已为大多数骨科医师所熟悉,但又很难给出准确定义.我们认为,MISS是通过运用一些新的特殊设备如内窥镜、计算机导航系统、高分辨X光机、特殊穿刺针、自动拉钩和内固定器材等,以获得比传统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而精确率高、效果肯定、术后恢复快为目的新技术和新科学.MISS的价值在于:①损伤小,单纯的小切口并不一定是微创,还必须组织损伤也比传统手术小;②疗效肯定,MISS的疗效不一定要显著高于传统手术,但至少要达到或稍高于传统手术;③恢复快,MISS的真正意义在于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下以微小的损伤使患者获得更快的恢复.任何以牺牲疗效为代价而片面强调微创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作者:黄东生;梁安靖;叶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脏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对机体免疫系统打击大,术后难以早期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近年来,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蓬勃发展,一些外科医生开始探索微创手术治疗肝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蔡秀军;王一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的新型逆行岛状皮瓣.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制作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并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可见掌背动脉与掌侧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皮瓣.2002年6月~2004年8月,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1(2~26)个月,所有皮瓣质软、弹性好,供区无明显畸形,患者满意.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于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大平;肖建德;熊建义;刘黎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