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9-2188
  • 国内刊号:43-1335/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23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外科学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左心转流在胸部降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左心转流在降主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11例降主动脉癌患者,均行左心转流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结果 全部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十分满意,1例术后胸腔出血并肺部感染,经再次开胸止血,联合应用抗生素和全身支持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左心转流下行胸部降主动脉瘤手术是积极安全有效的.

    作者:姚昊;张杰;刘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 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56例,均行经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受累50例:T101例、T112例、T1217例、L119例、 L29例、 L32例; 双节段受累6例:T12和L15例、 T11和T121例.Frankel分级: A级11例, B级23例,C级15例,D级5例,E级2例. 结果 所有病例脊髓均获有效减压,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脊柱后凸畸形及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伤椎高度由术前(1.5±0.2)cm恢复到(2.9±0.3)cm, 后凸Cobb角由术前25°±3°恢复到5°±2°.Frankel分级: A级3例, B级8例, C级20例,D级16例,E级9例. 结论 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直视下直接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畸形矫正、重建脊柱稳定一次性完成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慎松;文益民;张军华;葛宝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与异氟醚组(I组),每组20例.两组静注异丙酚2 mg/kg、维库溴胺0.05 mg/kg,随即S组吸入8%七氟醚或I组吸入4.5%异氟醚2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 术中分别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 .监测围术期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及认知恢复的时间. 结果 麻醉诱导后, S组与I组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 心率加快 (P<0.01); 气管插管后MAP、 HR均升高 (P<0.05或P<0.01).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均满足手术要求,两组麻醉苏醒顺利,不良反应少,但S组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及认知恢复的时间均快于I组(P<0.01). 结论 七氟醚或异氟醚全麻均适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七氟醚的麻醉苏醒比异氟醚快.

    作者:叶庆明;慕晶晶;杨琼;罗晓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 对24例阑尾炎合并胆囊良性病变患者实施胆囊阑尾腹腔镜联合切除.其中急性阑尾炎伴胆囊结石9例,急性阑尾炎伴胆囊息肉样变7例,胆囊结石伴慢性阑尾炎8例. 结果 全部病例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65(50~100)min,术后平均住院4.8(3~6)d,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以一次手术、一次麻醉解决两种病痛,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但应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李志洪;欧阳迪平;李见强;罗亮;李劼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 探讨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 方法 83例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 结果 76例平均随访1.5(0.5~6)年.疗效采用Nakai评分标准:优59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2.1%.1例因多节段双侧椎板间开窗导致医源性腰椎失稳行二次手术. 结论 双侧椎板间开窗法是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长庆;李振宇;周文钰;曾腾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LOT全脊柱拼接技术在青少年脊柱侧弯成像的应用

    目的 探讨SLOT全脊柱拼接在青少年脊柱侧弯畸形成像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日本岛津公司Sonialvision Safire II设备系统和具有全脊柱拼接功能的SLOT后处理工作站对76例青少年分次所摄的脊柱正位、侧位、左、右侧弯位影像进行拼接处理后作必要的测量. 结果 63例(82.9%)密度均值D<1.0者,颈4至尾椎骨均能显示清晰,胸腰椎体照片密度值范围在0.5~1.0之间,照片图像符合良好X线诊断密度值的范围;13例(17.1%)密度均数D>1.2者影像显示欠佳,密度值的范围在1.0~1.8之间, 其对比度和清晰度略差, 但都能达到诊断及脊柱侧弯测量的要求. 结论 SLOT全脊柱成像技术克服了以往颈、胸、腰、骶椎单独成像后测量上的误差,可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更精确的参考.

    作者:彭晓阳;李佐华;胡中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支气管加肺血管、上腔静脉联合成形治疗肺癌

    目的 探讨支气管袖式或楔形切除加肺血管、上腔静脉成形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全组106例肺癌患者,行支气管袖式切除38例,楔形切除59例;支气管肺血管成形99例,支气管上腔静脉成形7例. 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其中出血1例,支气管胸膜漏1例,肺不张2例,心衰4例,肺部感染3例,无围术期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0%、54.0%、32.4%. 结论 支气管成形加肺血管、上腔静脉成形对扩大肺癌手术指征,缩小切除范围,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广;周石林;肖高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骶前肿瘤手术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及经验. 方法 骶前肿瘤患者27例, 21例初发,6例为复发.均行肛指检查、CT和(/或)MRI作出诊断.肿瘤直径平均6.3(2.4~10.3)cm.单纯经腹手术2例,单纯经骶手术20例,经腹经骶联合手术5例. 结果 切口一期愈合21例.病理类型:皮样囊肿7例,表皮样囊肿6例,畸胎瘤4例(1例恶变),平滑肌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感染形成脓肿3例,皮脂腺囊肿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14个月.3例经骶手术复发,其中2例为皮样囊肿切除后引流不畅形成积液,再行手术切除引流治愈;1例畸胎瘤手术后复发,再行经骶切除后成功.1例感染形成的脓肿复发,经加强局部引流后愈合. 结论 骶前肿瘤诊断并不困难,CT等检查可指导手术方式.大多数肿瘤都可以采用经骶入路切除,手术后引流通畅是保障愈合的关键.

    作者:崔龙;孟荣贵;王中川;陈卫;陈大伟;杨明;杜鹏;徐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 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 980(700~3 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 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作者:廖海浪;靳安民;张辉;杨文彬;何福仙;杨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和术式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的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方法 123例ABP患者,梗阻性31例,其中9例重症者在观察治疗24~48 h后病情恶化,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或取石术(EST)、鼻胆管引流(ENBD); 余22例轻症者经非手术治疗病情得到控制,10 d后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EST、ENBD,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限期内镜胆管内支架放置术或开放根治术.非梗阻性ABP 92例,均为胆囊结石、胆囊炎所致,在入院10~14 d急性胰腺炎控制后行胆囊切除术60例,32例未行手术. 结果 31例梗阻性ABP在及时和限时行胆道引流解除梗阻后均控制了胰腺炎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二期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非梗阻性ABP患者中,60例住院行一期胆囊切除术,治愈率100%, 余32例保守治疗患者, 1个月到1年内胰腺炎复发24例(75.0%), 均再次入院行胆囊切除术.结论 ABP应根据胆道有无梗阻分型论治:梗阻性应尽早引流解除胆道梗阻,EST+ENBD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非梗阻性宜积极保守治疗,病情缓解后在同一住院期内手术.

    作者:张言;徐峰;李启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胸腔积血腔内血管外科治疗(附20例临床报告)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腔积血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的早、中期疗效. 方法 20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腔积血患者,均行支架形人工血管植入腔内修复术.术后3、6、12个月及每年一次复诊. 结果 本组共植入支架20个,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显示第一破口封堵率为100%.13例术前胸腔积血进行性减少的患者在术后胸腔积血完全吸收.7例术前胸腔积血进行性增多的患者,术后2例胸腔积血得以控制并逐渐吸收减少;另5例患者于术后第1~3 d胸腔积血仍呈进行性增多,于术后第3~6 d胸腔积血得以控制,遂于术后第3~12 d进行多次控制性胸腔穿刺抽吸积血,呼吸功能均能维持.无围手术期死亡.19例平均随访16(3~57)个月,支架覆盖段胸主动脉情况稳定,术后5例胸腔积血进行性增多的患者发生胸部并发症. 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腔积血患者在进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后近期、中期内观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全明;舒畅;姜晓华;黎明;李鑫;何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掌侧入路T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目的 总结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3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结果 随访6~18个月,除1例老年患者14个月愈合外,其余32例均在术后6~8个月内愈合.按改良Mcbride评分,优18例(54.5%),良10例(30.3%),可4例(12.1%),差1例(3.1%),总优良率84.8%. 结论 掌侧入路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损伤相对小,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雄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体表中间型软组织肿瘤的整形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体表中间型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及其疗效. 方法 33例体表中间型软组织肿瘤,其中25例(75.8%)为术后复发病例,8例为首次病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在足够的深度、广度下切除肿瘤,一期修复创面. 结果 本组行邻近皮瓣+皮片移植修复18例,远位皮瓣+皮片移植修复7例, 皮片移植修复8例.3例游离皮片部分坏死, 补充植皮后创面修复; 1例后斜角肌肌瓣坏死后锁骨外露, 行胸大肌肌瓣转移+皮片移植后创面修复.随访0.5~4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中间型软组织肿瘤手术治疗时需注意切除的深度和广度,以减少复发机率;采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创面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侯祚琼;章宏伟;姚刚;周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与开腹良性卵巢畸胎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术与开腹术两种方法行良性卵巢畸胎瘤剔除术的效果. 方法 94例良性卵巢畸胎瘤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48例)与开腹术组(46例),分别行腹腔镜和开腹畸胎瘤剔除术. 结果 两组在年龄、体重、开腹术史、肿瘤的大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日、镇痛剂使用率均低(短)于开腹组,其恢复日常家务、工作及性生活等方面亦明显优于开腹组(P<0.01或P<0.05). 结论 腹腔镜行良性卵巢畸胎瘤剔除术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永来;杨秋花;金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肝切除组(A组)96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Ⅰ期行肝切除术,83例同时行FOLFOX方案化疗或TPVCE介入治疗;未切肝组(B组)90例,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行FOLFOX方案化疗或TPVCE介入治疗58例,联合术中瘤体注射无水酒精20例,联合放疗12例.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生存率. 结果 A组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致肝昏迷, 1例吻合口漏致腹腔感染死亡,B组1例死于吻合口漏所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A组分别为79.8%和44.2%,B组分别为55.1%和20.1%,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9(5~38)月,B组为14(3~37)月,两组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手术切除是直肠癌肝转移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及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唐卫;左朝晖;谭春祁;莫胜川;江勃年;欧阳永忠;陈菊英;王心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34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 按AO分型: A型19例, B型5例, C型10例.股骨髁间骨折12例, 股骨髁上骨折22例, 均行LISS钢板内固定. 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 经切开引流、抗感染及再次钢板固定治愈; 并发膝外翻1例,于术后4个月进行翻修治愈.本组均获随访,平均15(10~3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5(3~10)个月.疗效评价按HSS膝关节评分:优26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8.2%. 结论 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云;付伟标;汪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悬吊式腹腔镜与腹腔镜联合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估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mini-incision myomectomy, LAMM)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AMM组40例,在腹腔镜下剥离肌瘤一半后扩大腹壁正中辅助穿刺点至4~5 cm长切口,在腹壁切口外完成整个肌瘤剔除术及子宫创面的缝合;40例行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 LM)(LM组),即全部手术操作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血红蛋白浓度差(△Hb)、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 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LAMM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5.5±25.7)min、(71.9±19.0)ml, LM组分别为(96.0±26.2)min、 (96.3±32.4)ml,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LAMM组△Hb为(1.2±0.6)g/L, 明显低于LM组的(1.7±0.6)g/L (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AMM组发生皮下气肿1例,肩背酸痛2例;LM组皮下血肿1例,肠梗阻1例,术后1年有1例复发. 结论 LAMM术保留了腹腔镜手术的优点,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潘晓华;李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微创穿刺术在外伤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外伤性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 外伤性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微创组接受微创穿刺术,开颅组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结果 微创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颅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微创组昏迷患者平均清醒时间明显少于开颅组(P<0.05).微创组总有效率为88.9%,开颅组为75.0%. 结论 微创清除术治疗外伤性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适应证广等诸多优点,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操作要点并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袁凌竹;王文彪;麦心;黄天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睾丸扭转诊断与随访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在睾丸扭转的诊断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7例睾丸扭转患者,术前均经CDFI诊断,其中发病至确诊<6 h者6例,1例手法复位,5例手术复位;12~24 h者4例,1例手术复位,3例行睾丸切除术;>48 h的7例均切除睾丸. 结果 17例患者诊断符合率100%,CDFI显示扭转睾丸其大径较健侧缩小,血流峰值速度降低,阻力指数升高(P<0.05).睾丸扭转切除率为58.8%(10/17).保留睾丸的7例中,4例随访3年,3例随访6个月,其中1例术后伤口感染,睾丸坏死并自行排出体外,2例睾丸复位后萎缩. 结论 CDFI技术是诊断急性睾丸扭转的首选方法,同时对扭转睾丸复位后的随访也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周丽娟;钟伟;祝志臻;李喆;陈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荷包缝合法在胃代食管造口关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荷包缝合法用于关闭食管癌胃代食管造口的临床效果. 方法 44例(双荷包组)食管癌根治术胃代食管造口采用双荷包缝合法关闭,与同期行丝线间断缝合和闭合器关闭的4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双荷包组完成闭合时间平均(1.5±0.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9±1.6)min.双荷包法术后发现颈部吻合口漏3例,经对症治疗治愈,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复发5例;对照组发生吻合口漏5例,术后吻合口狭窄3例,肿瘤复发7例. 结论 双荷包缝合法关闭胃代食管造口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及省时等优点.

    作者:李瑞华;曾智豪;吕晔;李静;欧阳惠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外科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20例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B超、CT或MRI检查,并行DSA 8例,IVP 28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88例,姑息性切除18例,未切除14例.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1例,切口感染9例,腹腔感染6例,切口裂开5例,术后出血4例,肠梗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8/120).88例肿瘤根治性切除者1、 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 91.2%和25.1%, 姑息性肿瘤切除者1、 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4.1%、 27.7%和7.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B超、CT、MRI和血管造影对判断肿瘤周围器官是否受累和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提高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生存率的重要的手段,联合脏器切除能提高肿瘤的完整切除率,良好的手术技能是提高手术切除率的关键.

    作者:汤明;左朝晖;莫胜川;江勃年;周征宇;周德善;陈菊英;欧阳永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腔镜下胸顶壁层胸膜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胸顶壁层胸膜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 21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术中肺尖部发现肺大疱15例,未发现肺大疱6例.肺尖部肺组织局部切除17例, 结扎法处理肺大疱4例; 20例行胸顶壁层胸膜切除, 1例继发性气胸除胸顶胸膜切除外同时行滑石粉胸膜固定术.留置多侧孔胸顶引流管,引流量少于100 ml/d后拔除.结果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平均87(60~19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7(20~100)ml.手术后拔管时间平均4(3~7)d.无切口感染,无术后胸腔活动性出血.术后胸部X线发现胸顶胸膜增厚8例.术后平均随访12(6~30)月,无复发. 结论 胸顶壁层胸膜切除在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中可以作为有效的胸膜固定方法,对于术中未发现明显肺大疱者尤为重要.

    作者:沈祯云;宋金涛;王京弟;王通;王可毅;曹文功;游选清;闫天生;梁正;刘丹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

    目的 总结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 VAMT)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体会. 方法 6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行VAMT.对于直径≤1 cm的9例肺大疱行单纯结扎,对直径>1 cm的39例行切除,对未发现明显肺大疱的15例行肺尖部分切除. 结果 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有1例患者切口液化,1例肺尖部切除范围较大者出现胸顶部少量积气,经对症处理后愈合良好. 结论 VAMT肺大疱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损伤较轻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邸永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外伤致乳糜池损伤一期修复成功1例报道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5岁,因左上腹被刀刺伤1 h急诊入院.查体:血压80/50 mmHg,脉搏110次/min,呼吸急促,左上腹直肌可见人字形伤口,用棉签试探与腹腔相通,并有鲜血涌出.迅速完善相关检查后,立即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有鲜血约1 500 ml,沿凝血块找到出血处为肠系膜上静脉根部左侧壁有0.7 cm大小裂口,全部小肠呈暗紫色.

    作者:陈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距骨骨折18例治疗体会

    距骨骨折脱位临床并不常见,但其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可导致患足严重功能障碍,其治疗与解剖和力学原理的关系十分密切.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18例距骨骨折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林阳;欧迪军;梁江山;李康养;卓清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距骨缺血坏死手术治疗进展

    距骨缺血坏死是距骨骨折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大多数表现较典型,但如对其认识不足,术式选择不当,较易误诊、误治.本文从距骨生理解剖,距骨坏死的临床表现以及各种手术方法等方面做一简单介绍.

    作者:李亚伦;于明军;杨茂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TEN和COX-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TEN和COX-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24例、扁平瘢痕20例、增生性瘢痕32例和瘢痕疙瘩16例组织中PTEN、COX-2蛋白的表达. 结果 病理性瘢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扁平瘢痕(P<0.05),而COX-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扁平瘢痕(P<0.05);4类组织中PTEN蛋白和COX-2蛋白呈负相关(P<0.05). 结论 COX-2及PTEN是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中重要的调控因子,两者呈负相关.

    作者:刘斌;刘伟峰;赵柏程;姜任武;唐江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