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18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16例,屈曲型2例;Gartland型Ⅱ15例,Ⅲ型3例),应用Grandfix可吸收螺钉行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伤口恢复、肘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及手术部位的炎症异物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18例均获随访,平均8(3~1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异物反应,无骨折不愈合及肘内、外翻畸形,无神经血管迟发性损伤.疗效评价:优15例,良2例,可1例.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蔡羽中;何爱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食管不同手术入路中应用直线型缝合器行食管胃吻合以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效果.方法 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直线型缝合器纵向缝合食管胃吻合口后壁,使吻合口后壁延长至3 cm以上,应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前壁,完成食管胃侧侧吻合12例.术后随访观察进食情况,纤维胃镜、造影评估吻合口内径.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食管胃吻合术,胸内吻合10例(83.3%),颈部吻合2例(16.7%).经左胸切口行食管胃弓下吻合6例,经左胸切口行食管胃弓上吻合2例,经腹部正中切口、右胸切口行食管胃胸顶吻合2例,经三切口行食管胃颈部吻合2例.术后无吻合口瘘,切缘无癌残留,但发生腹部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1~18个月,进食通畅,行胃镜检查4例,造影检查8例,吻合口直径平均1.5(1.4~1.7)cm,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应用直线型缝合器行食管胃吻合通过增加吻合口内径、改变吻合口位置减少了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是替代传统管型吻合器吻合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沈祯云;王可毅;宋金涛;王京弟;王通;刘丹丹;梁正;闫天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隐匿性肝癌治疗的临床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隐匿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合并肝硬化,47例HBsAg阳性;AFP<20μg/L 12例,20~400μg/L31例,>400μg/L 17例;肝功能Child-Pugh A级36例,B级24例.42例予不规则肝切除(7例同时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予不规则肝切除加无水酒精注射,15例予肝左外叶切除(2例同时取出门静脉左支癌栓).结果 术中中位出血量800(400~2 500)ml,输血745(400~2 000)ml,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出现腹水12例(20.0%),胸腹积液6例(10.0%),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胆漏及肝创面渗血各1例(2.2%),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66.7%,40.0%.结论 除AFP外,多种肝癌标志物的研究有可能提高隐匿性肝癌的诊断效果,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结合肿瘤位置、大小、患者肝功能分级等因素确定手术及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林帆;李瑜元;范少峰;罗育其;赖越元;翁杰峰;伍兆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内压力的变化,探讨其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方法 42例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中将1根乳胶引流管和2根分别为10号、6号的吸痰管固定在一起,通过肛门置于肠腔,达吻合口上方约5 cm处,并将这3根引流管缝合固定在肛周皮肤上,分别接引流袋,术后采用中心静脉压测压系统,以静止测压法测定术后1~6 d内肛门直肠内压力的变化.结果 术后2例发生吻合口瘘,未瘘组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内压力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第4 d压力高;而吻合瘘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内压基本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吻合口瘘组第4、5、6 d的压力均高于未瘘组.结论 术后肛门直肠内压力的变化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导致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少全;李培峰;王瑜;黄盛;王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肝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内胆管结石15例,胆管癌12例,胆囊癌2例,血管瘤5例,肝外伤7例,肝囊肿4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59例,B级14例.行左半肝切除12例,单纯左肝外叶切除10例,左外叶切除+右肝肿瘤挖除6例,右半肝切除6例,右肝三叶切除2例,其他肝叶肝段不规则切除21例,肝楔形切除或肿块挖除16例.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5例、肝功能衰竭6例,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与胸腔积液4例、胆汁漏2例及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死亡,死因为术后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于肝脏良性疾病患者(38.1% vs.19.4%),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详细评估患者肝功能储备及相应心肺功能情况,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管理是防治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见强;欧阳迪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患者发生PCS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单纯性胆囊炎8例,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27例,急诊手术17例,择期手术13例.结果 本组引起PCS原因:胆囊管残留结石2例,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胆总管结石的13例,其中8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6例治愈,2例无效而行开腹手术,另5例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肝内胆管结石6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其中2例因出院后1年症状再发分别行左肝部分切除和肝内胆管取石术后好转.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均转消化科保守治疗后治愈.冠心病3例,转心内科专科治疗后症状缓解.胃癌1例,住院期间再次行胃癌根治术好转出院,术后1.5年因远处转移死亡.急性胰腺炎1例,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肾结石1例,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 老年患者PCS常见原因是胆道系统本身的病变,完善术前准备,注重术中操作是降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关键.
作者:黄玉明;何宋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胸和经腹人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胸入路65例(经胸组),均行左后外侧切口经6、7肋间进胸手术;经腹入路47例(经腹组),行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经腹组上切缘癌残留率达25.5%(12/47),明显高于经胸组的1.5%(1/65),P<0.01.两组无围术期死亡,近期并发症无差异.经胸组、经腹组获随访人数分别为58例和42例,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8%(8/58)vs.31.0%(13/42),吻合口狭窄分别为5.2%(3/58) vs.21.4%(9/42),差异显著(P<0.0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9% vs.52.4%,41.4%vs.35.7%,31.0%vs.28.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胸入路手术治疗贲门癌具有手术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高峰;孙战文;朱汉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复杂Pilon骨折延期切开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复杂Pilon骨折(Ruedi-Allgower Ⅲ型)均行延期切开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3例经植皮治愈,1例经反复换药2.5个月,3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物后愈合.骨折延迟愈合2例,均为大块髂骨植骨,髂骨面重建踝关节面患者,术后1.5年骨折愈合.26例均获随访,平均31(22~56)个月,按Mazur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为84.6%(22/26).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条件,采用延期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复杂Pilon骨折能有效减少局部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
作者:雷震;赖仁欢;张华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探讨再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7例常规髓核摘除术后症状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再手术治疗.结果 再手术原因:神经根管狭窄22例,腰椎不稳6例,手术失误8例(间隙错误3例,术侧错误3例,间隙遗漏2例),术后椎间隙感染1例.37例均顺利完成再手术,术后脑脊液漏2例,经头低脚高位及拔管后腹带加压治愈.37例均获随访,平均3.2(2~6)年.采用侯树勋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19例,可7例.结论 继发性神经根管狭窄和腰椎不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徐彪炳;罗铁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路椎体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 1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均行ALIF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比较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时间8~28个月.15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1例仍有轻度腰痛.术前平均VAS和ODI评分分别为7.7±1.1和38.7±2.3,术后分别为2.3±0.2和12.6±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 A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胡朝晖;谢湘涛;梁博伟;罗同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后-前胆囊三角解剖入路法在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价值.方法 在265例困难型LC术中应用联合解剖后-前胆囊三角入路法切除胆囊.结果 260例顺利完成LC,中转开腹手术5例,原因为胆囊壶腹冰冻样粘连无法解剖出胆囊后-前三角3例,胆囊床肝中静脉属支裸露分破出血中转开腹缝合止血2例.另有2例术中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镜下夹闭成功;术中出血3例予镜下止血满意,无胆道损伤病例.结论 联合解剖后-前胆囊三角入路法对预防困难型LC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有一定的价值,是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果的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吴小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毒品注射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emoral pseudoaneurysm,FP)的急诊救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毒品注射所致FP患者急诊手术临床资料,其中39例(84.8%)行近端髂外动脉+远端股浅股深动脉缝扎,4例(8.7%)首次手术采用隧道旁路人工血管重建,3例(6.5%)经瘤腔行人工血管重建.结果 行动脉缝扎的39例中,4例(10.3%)术后出现患肢缺血,1例非手术处理恢复,2例再次手术经隧道旁路行人工血管重建,1例于当地医院截肢.首次手术行隧道旁路人工血管重建的4例,术后均恢复正常;经瘤腔行人工血管重建的3例中,1例发生人工血管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去除人工血管后恢复.23例(50.0%)完成1年以上随访,其中18例动脉缝扎者中1例(5.6%,1/18)长期间歇性跛行,另5例人工血管重建者通畅.结论 规范毒品注射所致FP的手术抉择和操作流程,注意术中细节,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周忠信;万恒;叶玲;刘正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176例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病例,在处理剖宫产术中出血时,研究组69例应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107例采用8字缝合血窦与官腔填纱.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34.6±6.4)min、(407.6±29.4)ml与(443.8±21.2)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9.3±10.2)min、(520.7±42.3)ml及(562.4±31.7)ml(P<0.05).所有产妇无腹痛、恶露排出不畅等不良反应,术后42 d超声检查示子宫复旧好,切口愈合佳,恶露均已净.结论 应用B-Lynch缝合术可以有效控制剖宫产产后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
作者:曹伟;王晨虹;陈丽华;江丽金;傅玛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不稳定型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端均有移位但无明显骨质缺损,均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7例均获随访,平均10(8~12)月,均获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平均6.4月,腕关节活动范围在106°~128°之间.疗效评价:优11例,良5例,差1例.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腕舟状骨骨折的加压固定可靠,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对腕关节损伤小,是治疗不稳定腕舟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欣文;何爱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的直肠癌根治的手术策略及其对男性直肠癌患者术后泌尿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男性PANP联合TME直肠癌根治术后病人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并与同期29例常规TME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PANP+TME组与常规TME组术后排尿功能0级者(可自行排尿,且残余尿量<50 ml)分别为28例(80.0%)和13例(44.8%),有显著性差异(P<0.01);性功能0级者(阴茎勃起,可完成性交,且能射精)为23例(65.7%)和9例(31.0%),差异显著(P<0.05);局部复发者分别为4例(11.4%)和2例(6.9%),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中实施PANP策略,可以改善男性病人的排尿及性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且不增加局部复发率.
作者:秦章禄;郭朝阳;胡自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经皮肝动脉超选插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确诊肝血管瘤患者.超选至肝动脉后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治疗.结果 31例1次栓塞,6例行2次栓塞.随访2~12个月,瘤体缩小>50%者21例,缩小20%~50%者9例,<20%以下者7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经皮肝动脉超选插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确切.
作者:唐代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联合内镜微创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5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β-HCG水平接近或大于5 000 IU/L的30例CSP患者,行子宫动脉插管灌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加双侧子宫动脉栓塞,然后行宫腔镜引导下刮宫术,必要时加腹腔镜监视.根据胚胎存活与否及绒毛活性将病灶分为4型,比较各型之间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除1例中转经腹行病灶切除加子宫修补术外,29例(96.7%)微创治疗成功.本组平均住院时间(20.3±9.8)d,平均医疗费用(10 276±4 295)元,血β-HCG平均转阴时间(25.4±9.9)d.在临床各型之间,代表病情严重程度的治疗前血β-HCG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代表疗效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血β-HCG转阴时间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管介入联合内镜的微创方法治疗CSP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并能改善重症CSP患者的预后.
作者:邵华江;马建婷;徐丽萍;杨秀儿;傅云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谐波超声刀在开腹胃癌D2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谐波超声刀施行的42例开腹胃癌D2根治术患者(超声刀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4例应用常规电刀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电刀组)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2±34.1)min和(165.6±40.5)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4.2±39.4)ml和(274.6±64.6)ml,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5±0.8)d和(5.2±1.1)d,术后腹腔引流总量分别为(173.9±30.2)ml和(289.8±46.1)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9)d和(12.9±3.6)d,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3.5±5.1)枚和(21.5±5.5)枚,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97.9±27.2)h和(109.1±33.1)h,住院费用分别为(26295.3±3 816.6)元和(25 190.8±3 763.8)元,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超声刀组1例、电刀组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P>0.05).结论 谐波超声刀应用于开腹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创伤、加快术后恢复,且不增加住院费用.
作者:涂小煌;张再重;宋京翔;黎成金;陈少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一种关节镜下新式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技术矫正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08年6月应用关节镜下新式支持带紧缩技术对11例髌骨脱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本组随访10例,平均(19.8±6.0)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脱位.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79.2±5.9)分,术后提高至(93.0±2.4)分,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该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紧缩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虎;张春礼;李明全;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老年胆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37例老年胆道感染患者,其中坏疽性胆囊炎6例,化脓性胆囊炎17例,AOSC 4例,胆总管结石并感染10例,并发胆源性胰腺炎2例,行经皮肝穿刺胆囊造口术(pereutaneous transhepatie cholecystostomy,PTC)4例,局麻下开腹胆囊造口4例,胆囊切除15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 biliary drainage,ENBD)5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9例.结果 34例治愈,2例AOSC伴MSOF患者手术后抢救无效死亡,1例术后死于心肌梗塞.结论 老年胆道感染病情严重,合并症多,应在积极内科处理的同时,尽量选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去除胆道感染和梗阻,以缓解病情,为进一步处理提供机会.
作者:杨建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与开放手术取石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发生率.方法 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60例,分别采用经皮肾镜超声碎石(微创取石组)和开放手术取石(开放手术组),各30例.结果 微创取石组术后SIRS发生率为10.0%(3/30),持续时间(38.4±14.4)h,开放手术组分别为43.3%和(60.0±14.4)h.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微创取石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患者术后SIRS发生率低,手术创伤小;加强术后护理对及时明确SIRS的诊断,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玲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贲门、食管病变行食管胃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多种,术后吻口漏的发生率较高,约4%~12%.作者2005年1月~2009年2月对60例患者采用胃~食管隧道式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无吻合口漏发生,且能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返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华;刘占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因中下腹痛2 d于200r7年4月入院.腹痛呈持续钝痛,无阵发加剧及放射痛,平卧加重,侧卧可缓解;呕吐少量胃内容物1次,不伴返酸、暖气、腹胀、腹泻.腹部X线、B超、CT检查提示左肾、左输尿管结石,保守治疗无效而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
作者:徐明;吕会增;陈图峰;郑宗珩;黄勇;卫洪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方法.对于单纯腹腔镜下难于判断病变部位者,术中应用胃镜进行病变定位,可以保证腹腔镜手术顺利进行,避免中转开腹手术.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7月应用胃镜术中病变定位完成20例腹腔镜下胃间质瘤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静;严立俊;汤乐毓;陈勇;丁耀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综述颏下岛状皮瓣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此皮瓣旋转弧度大,供皮面积大,术后皮瓣易成活.功能与外观满意,是修复头颈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选择.
作者:邓宇元;杨荣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肝脏是大肠癌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正确地处理肝转移是提高大肠癌总体疗效的主要措施之一.手术切除为治疗肝转移的首选,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并发症的减少,手术指征逐步放宽,对手术时机掌握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肝转移不能切除的病人,术前化疗是使病人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的重要方法,术后辅助治疗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肿瘤射频消融与手术联合应用,能使初始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机会.因此,积极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能有效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昌保;江晓红;江晓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对颞下窝进行显微解剖并分析其手术学意义,为相关手术入路和影像学研究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5具成人头颅干标本,在显微镜下对颞下窝及其周围的骨性结构、神经和血管进行解剖,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拍照记录,对解剖结果进行详细描述.结果 颞下窝是由骨性结构包围的颅外间隙,位于中颅窝下方,并与上颌窦、翼腭窝、咽旁间隙等区域毗邻并交通;颞下窝内的主要结构包括翼内肌、翼外肌、下颌神经和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以及翼丛静脉;以上结构的位置和走行具有一定的规律.结论 精细的显微解剖操作和观察有助于全面掌握颞下窝的解剖知识,从而指导相关颅底外科的显微手术.
作者:李茗初;于春江;杜长生;王社军;封耀辉;徐档;唐红;李钟铭;王建祯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