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9-2188
  • 国内刊号:43-1335/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23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外科学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79例经乳晕切口双平面假体隆胸术的回顾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经乳晕切口实行双平面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通过分析79例行乳晕切口双平面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小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评价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运用BREAST-Q中文版隆乳术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满意度评价.数据通过QScore软件进行百分制的转换. 结果 所有隆乳术患者术后无血肿形成、无感染发生,近期出现乳头溢液2例,假体异位1例,乳头、乳晕感觉障碍6例(其中1例为双侧),无菌性静脉炎4例.在71位完成远期随访的患者中,出现乳头、乳晕感觉障碍1例,包膜挛缩1例.所有患者术后双乳对称,外形自然逼真、丰满圆润,活动度良好,不影响哺乳,满意度高. 结论 经乳晕切口双平面假体隆胸术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帆;周伟;郑梁;刘薇;徐凤瑞;李江华;赵坤;张翔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ESD术后追加胃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前期是否行ESD术对后期胃切除手术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2月间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其中2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追加胃切除术,而32例行单纯根治性胃切除术,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总量及住院总费用;记录两组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方式、清扫数目以及手术总时间,术后发热或感染例数;观察两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两组术后3年内复发情况及3年存活率. 结果 术后ESD追加胃切除组除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较单纯胃切除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指标两组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在符合ESD适应证的前提下行ESD诊疗,并不会对后期行根治性胃切除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可以作为一种将早期胃癌的诊断和分段治疗相结合的诊疗模式.

    作者:朱袭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目的 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寰枢椎管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45 ±37)min(115 ~210 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 (140 ~29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寰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 ~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 ±2.2改善到14.8±1.8(P <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寰枢椎管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 (P <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 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屈巍;胡慧敏;宋宗让;郝定均;吴起宁;刘继军;王欣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喉返神经入喉处解剖暴露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入喉处解剖暴露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5月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中喉返神经暴露方法分为两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喉返神经入喉处解剖暴露,对照组采用甲状腺下动脉下方解剖暴露.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3 ±10.1) min和(34.5±10.2) ml,对照组分别为(115.8±12.3)min和(46.8±11.5)ml,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 (P <0.05).试验组VAS评分平均(2.1±1.0)分,低于对照组的(4.3±2.1)分(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喉返神经入喉处解剖暴露可以加快手术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唐巍;张显岚;曾繁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非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非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应用研究.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非跨关节组和常规组,每组23例,常规组患给予常规外固定架治疗,非跨关节组患者给予非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估治疗疗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疗效、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非跨关节组患者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跨关节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可有效缩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负重锻炼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武全;郭军;徐锦良;黄冠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肘关节镜术后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肘关节镜二次手术病例初次手术失败原因,总结翻修手术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我科自2010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例肘关节镜术后失败的病例,通过术前检查及术中关节镜下所见分析首次手术失败原因,记录术中处理措施及术后临床疗效.手术操作流程采用北医三院程序及崔国庆自7分区法.结果 首次手术失败原因如下:7例骨关节炎病人骨赘清理不彻底;4例类风湿性关节患者滑膜切除不充分;1例滑膜软骨瘤病人软骨瘤没有清理干净.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肘关节Mayo评分从术前(53.8±14.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96.3±6.8)分(P<0.05);VAS评分从术前(4.9±1.4)分改善到术后12月随访时的(0.3±0.5)分(P<0.05).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均主观满意.结论 初次肘关节镜手术失败原因主要由于关节腔内病变清理不彻底,二次手术困难较大.术前详细及完善的检查,术中按序不留遗漏的检查及操作,是肘关节镜翻修成功的关键.

    作者:马振华;李云;徐迈;刘玉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缺损

    目的 总结转移背阔肌肌皮瓣在修复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缺损中的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 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32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胸壁缺损修复方式分为两组:27例采用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根治性切除术后胸壁缺损(转移背阔肌肌皮瓣组);5例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胸壁缺损(中厚皮片植皮组).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或植皮坏死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放疗实施等情况. 结果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组27例中无肌皮瓣坏死,术后血清肿6例,腋窝积液5例,伤口感染1例;术后2月均予以放疗.中厚皮片植皮组5例中术后植皮坏死3例,其中2例患者再次植皮术后恢复,1例以邻近皮瓣转移修复;伤口感染1例;完成辅助化疗后术后2月3例患者行放疗.两组患者转移皮瓣或植皮坏死率、术后2月开始放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缺损安全、成功率高,利于术后放射治疗的顺利实施.

    作者:王佑权;刘国文;黄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 2015年9月我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85例肾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 结果 85例患者共成功植入85枚球扩式肾动脉支架,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血压较术前呈逐渐下降趋势,服用降压药数减少,肾功能-血肌酐稳定.85例患者随访6个月~7年,平均(21.3±18.4)个月.随访期间发现肾动脉再狭窄8例(9.4%),均为无症状性狭窄.无责任血管相关的肾功能恶化.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能解除血管狭窄,可有效改善血压,防止肾功能恶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绍发;梁柯;巫颖;李登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线型电刀在尿路狭窄梗阻电切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线型电刀在泌尿外科梗阻或狭窄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男性尿道梗阻或狭窄性疾病患者80例,其中尿道狭窄20例,狭窄长度为0.5 ~2.8 cm;输尿管狭窄34例,狭窄长度为0.5~3 cm;UPJ02例;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2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线型电刀组(观察组)和钬激光组,各40例,在输尿管镜下分别行线型电刀电切术和钬激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20例尿道狭窄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34例输尿管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示患侧输尿管通畅无梗阻;2例UPJO患者经钬激光手术后狭窄解除;24例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患者术后23例狭窄解除,1例(钬激光组)狭窄未解除,经开腹手术后狭窄解除.组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大尿流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线型电刀组手术时间短,尿道扩张次数少,而术中出血量高于钬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型电刀组膀胱痉挛发生率、复发率及再手术率均低于钬激光组(7.5% VS 17.5%,10.0% VS20.0%,2.5% VS 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下行线型电刀经尿路成形术治疗泌尿外科梗阻或狭窄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适应证广等优势,在治疗更为复杂的泌尿外科梗阻或狭窄性疾病中可能优于钬激光切除术,临床应用前景良好可期.

    作者:韩超;程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两种半硬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两种半硬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11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碎石时选用的输尿管镜型号分为两组:研究组64例,采用27010L(7/8.4~ 9.9Fr)输尿管镜,对照组53例,采用27002L(8/9.5 ~ 12 Fr)的输尿管镜.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共有105例患者一次性清除结石,总体结石清除率(SFR)为89.74%.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冲洗液用量少于对照组,一次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失败3例,其中结石移位进入肾盂2例,输尿管扭曲无法到达结石部位1例;对照组失败9例,其中结石移位5例,术中视野不清3例,输尿管扭曲无法到达结石部位1例.研究组术后无一例发热、输尿管穿孔或撕脱等并发症;对照组术中输尿管穿孔2例,撕脱1例,术后发热(体温> 38.5℃)3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尿道半硬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宜选用较细的具有独立冲洗通道,且冲洗通道开口垂直于手术视野的输尿管镜.

    作者:程文龙;平浩;纪世琪;韩志兴;张海建;王建文;刘庆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的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其余32例则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 内固定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多于外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外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小于外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后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均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但是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疗效更为显著,且避免了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志刚;甘霖;叶俊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N-Trap拦截网在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82例单纯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N-Trap组(41例)和封堵取石导管组(41例),分别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N-Trap拦截网和联合封堵取石导管进行治疗,比较术中(结石取净率和取石次数、结石移位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术后情况(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发热率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 N-Trap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为显著高于封堵取石导管组,取石次数、结石移位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低于封堵取石导管组(P< 0.05);N-Trap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术后发热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封堵取石导管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44% vs.7.32%,P>0.05). 结论 与联合封堵取石导管相比,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较高的结石清除率,可以明显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降低再次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陈昊;杨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易误诊为胆囊癌的结石性胆囊炎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临床极易误诊为胆囊癌的结石性胆囊炎临床鉴别及手术治疗要点. 方法 回顾性总结2例术前均误诊胆囊癌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术后病情平稳,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分别随访16个月和12个月,均生存良好. 结论 有效地认识此类疾病,良好的病史采集、实验室、影像检查与术前评估,可有效减少此类疾病的误诊;术中细致精巧的处理和完善的术后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刘昌军;龚伟智;邓维成;刘玲;刘佳新;王鹏;罗凤球;高政;丁国建;吴金术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异丙酚TCI镇静靶控技术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麻醉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择期进行宫腔镜手术患者100例,年龄26~42岁,体重46~60 kg,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TCI组和对照组各50例;外科医生消毒时静脉滴入芬太尼2μg/kg.对照组按常规经验首次注射1%异丙酚2~3 mg/kg后,依患者表情及体动情况分次静注异丙酚20 ~ 30 mg以加深麻醉;TCI组利用Graseby3500TCI微量泵进行异丙酚血浆MASH模式TCI,初始目标血浆浓度(Cp)设定为2μg/ml,当警觉-镇静评分(OAAS)达到2分或以下时为入睡浓度,维持入睡浓度,依患者表情及体动情况适当调节,记录术前、手术扩宫、进镜、宫内操作及清醒时的HR、SBP、DBP、SP02,及TCI组各时间点效应室浓度(Ce),统计两组的异丙酚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照组异丙酚总用量为(391.3 ±74.5) mg,平均用量为(0.21±0.08) mg/kg,明显高于TCI组(209.7±83.0) mg和(0.11 ±0.02) mg/kg(P <0.01).同时对照组在扩宫、进镜、操作中SBP与HR指标比术前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CI组术中血浆效应室浓度维持在(1.7 ~2.3) μg/ml. 结论 在宫腔镜手术的麻醉中,TCI技术能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药总量及平均用量,术中血浆效应室浓度维持在(1.7 ~2.3) μg/ml.

    作者:奉光举;罗怡君;罗晓敏;聂玲;吕倩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4例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予以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对照组104例,予以腹腔镜Billroth Ⅰ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饮水时间、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营养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恢复饮水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8/100),对照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62% (10/104),经x2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x2=0.743,P=0.102). 结论 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是胃癌患者比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方法.

    作者:丁海涛;韩智君;曹杰;迪米拉;帕尔哈提·阿布都热衣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的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18例早中期ONF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9)和对照组(n=59),治疗组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头颈部开窗打压植骨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Harri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2种手术均对ONFH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髓芯减压植骨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对髋关节功能改善良好,且并发症少,患者较满意.

    作者:王才成;刘春林;周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腹股沟疝治疗中改良Kugel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的选择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手术中改良Kugel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的临床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8月149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Ⅰ型2例,Ⅱ型12例,Ⅲ型119例,Ⅳ型16例;直疝50例,斜疝99例;均采用改良Kugel修补术(改良Kugel组).以同期行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的171例腹股沟疝患者(Lichtenstein组)作为对照,其中Ⅰ型4例,Ⅱ型13例,Ⅲ型141例,Ⅳ型13例;直疝60例,斜疝111例.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Kugel组手术时间较Lichtenstei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补片感染率、阴囊水肿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5(6 ~24)个月.改良Kugel组与Lichtenstein组腹肌沟疝复发率分别为0.67%和4.68%,均为Ⅲ、Ⅳ型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Ⅰ、Ⅱ型腹股沟疝患者,改良Kugel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而对于Ⅲ、Ⅳ型患者则更宜选择改良Kugel修补术.

    作者:陈佳栋;孙颢;高友福;米娜瓦尔·亚合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外科清创后VSD联合自体刃厚皮片治疗糖尿病足合并感染

    糖尿病足是指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破坏[1].在西方国家,5% ~ 1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大约1%糖尿病患者被截肢[2].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血管、神经病变,常易发生感染、足部坏疽等,治疗棘手.传统的清创换药、抗感染等治疗手段存在疗程长、感染不易控制、创面迁延难愈合等弊端,处理不当易导致全足坏疽甚至高位截肢.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科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自体皮片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梁尊鸿;潘云川;毛汉儒;潘南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12基因模型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复发风险预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评估12基因模型对中国人群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复发预测效能. 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79例DCIS患者的术后石蜡组织标本采用PCR方法进行基因检测,根据12基因模型计算DCIS评分并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CIS复发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不同层次DCIS评分对DCIS复发的影响.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IS病理核分级是其复发的高危因素,高核分级者的复发风险是其他分级者的4.581倍,而其他病理因素(肿块大小,ER、PR及HER2阳性,Ki67阳性表达)以及是否术后行内分泌治疗与DCIS复发并不相关(P>0.05).对79例患者根据12基因模型计算出的DCIS评分进行分组,低危风险组30例、中危风险组20例、高危风险组29例,随访发现其肿瘤复发/转移者分别为1例(3.3%),2例(10%)和4例(13.8%).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危风险组在较早出现DCIS复发,而中、低风险组出现复发时间相对较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结论 12基因模型能初步区分中国人群DCIS患者的复发风险等级;利用其进行DCIS预后预测时,结合相关临床病理参数能更好地指导治疗决策.

    作者:简文静;唐静;王先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