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儿童T形硅胶管喉气管狭窄成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0~1998年间收治的43例儿童T形硅胶管喉气管狭窄成形术的术前准备、术式选择和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行1次手术治愈者22例,2次者11例,3次以上者8例,总治愈率95%,手术死亡率为0.结论儿童T形硅胶管喉气管狭窄成形术只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按照其临床特点加强术后护理,就能够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作者:高鹏飞;李贵泽;陈文弦;阮炎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的应用价值.方法14只健康白色红目豚鼠分成用药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用药组每天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30mg/kg,持续5d.记录两组动物的前庭诱发电位.结果扫描电镜证实该组动物壶腹嵴、囊斑毛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基底膜毛细胞形态正常,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测试,见该诱发电位P1~P4各波振幅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两组未见显著性改变.结论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可以作为显示前庭系病变客观和直接的观察指标,并有定位诊断价值.
作者:郭毓卿;王泉良;朱惠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面瘫不同病损部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7例手术病人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17例中10例达Ⅰ级恢复;4例达Ⅱ级恢复;3例达Ⅲ级恢复.结论绝大多数颞骨外伤性面瘫患者经乳突、上鼓室径路面神经减压术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只有少数患者需行颅中窝径路或联合径路面神经减压术.
作者:张胜兰;沈平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内耳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切除岩骨骨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头标本的内耳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乙状窦沟、内听道孔、颈静脉孔、耳蜗、岩嵴和后半规管后点等可作为手术标志.后半规管后点和内听道孔后缘到乙状窦沟距离为9.8mm及22.0mm,岩骨后面到面神经管垂直部距离9.1mm,岩嵴到颈静脉球窝顶距离15.1mm,岩嵴后点到耳蜗距离为28.6mm.结论熟练掌握内耳及相邻结构的解剖,严格限制骨质切除范围,就能既得到满意的手术暴露,又不引起更多并发症.
作者:尤永平;申长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中耳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中耳鳞癌、中耳炎性组织和正常鼓膜中的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PCNA在中耳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P<0.01);②单纯炎性肉芽和正常鼓膜PCNA表达阴性;③PCNA表达指数与中耳癌分化程度负相关.癌组织分化越差,PCNA指数越高,相差有显著意义(P<0.05);④PCNA指数与中耳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PCNA高表达与中耳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不良相关.
作者:吴正虎;徐建青;梁成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及[3H]-TdR掺人法检测苯乙酸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FCM检测苯乙酸对C6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C6细胞增殖与苯乙酸剂量及应用时间呈负相关,苯乙酸2.5,5.0 mmol/L组用药第5d,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74.7%,95.0%;第ld,3d上述两组用药组G0/G1期比例分别为45.1%,56.2%和31.3%,31.4%.对照组为56.3%.58.2%.结论苯乙酸对C6细胞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使细胞周期抑制于G1期.
作者:田宇;赵兴利;陈宝琴;田洋;赵丛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CT(HRCT)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影像分析,探讨其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54岁患者30例,常规冠状位HRCT扫描和横断面扫描,并采用适宜的窗技术观察.结果 HRCT能直接显示慢性鼻窦炎病变的范围、程度以及OMC的阻塞部位;且能清晰显示解剖变异,骨质改变.结论 HRCT对FESS有肯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韩再德;陈科;邹志广;陈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耳聋的机理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取胎龄为4~7月的膜迷路制备人类胚胎耳蜗抗原(Human embryo cochlear Ag,HEC-Ag).取HEC-Ag液为兔子做皮内注射,留取血清作阳性血清对照.健康兔血清作阴性血清对照.收集76例患者的血清为耳聋组,34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组.对血清进行HEC-Ab的检测.结合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耳聋组光密度值为0.164±0.058,对照组光密度值为0.063±0.031(P<0.01).在耳聋组中13例阳性(17.1%),2例强阳性(2.6%),阳性率为19.7%.在对照组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5.9%(P<0.01).结论提示HEC-Ab的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耳聋诊断的初步筛选方法.
作者:张建国;黄振先;张子学;严小玲;陈一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舌异位甲状腺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2例舌异位甲状腺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采用异位甲状腺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次全切除加带蒂移植1例,次全切除加游离移植1例,次全切除加部分带蒂移植加游离移植1例.所有病人经半年以上随访.结果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复发3例,其余8例术后情况良好.结论作者强调同位素扫描在舌异位甲状腺诊断中的作用,活检应谨慎,术前应了解甲状腺功能及颈部正常位置有无甲状腺的存在.治疗上,如患者无症状,异位甲状腺无恶变,可不予治疗;如患者有明显症状,颈部尚存正常甲状腺,可作全切除术;若颈部无正常腺体,同时进行带蒂移植和游离移植是合理的手术方法.
作者:许耀东;陈伟良;陈洁珠;郑亿庆;彭解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完整切除侵及前颅底区肿瘤,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颅-面联合径路,其中单用带血管蒂帽状腱膜-颅骨膜瓣4例,帽状腱膜-颅骨膜瓣加肋骨片或钛网板各2例修补颅底.8例未做颅底重建.结果肿瘤全切16例,无1例手术死亡、长期脑脊液漏或/和颅内感染,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存活3~5年;3例存活1~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另4例在2年内分别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4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诊1~7年未见复发.结论颅-面联合径路前颅底区肿瘤切除术,具有术野大、显露清楚、安全可靠,有利于肿瘤整块切除.硬脑膜修补和颅底重建,可有效地防止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作者:黄健男;张勇;张学辉;利伟军;包荣华;李赞;彭树文;刘庆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喉癌部分喉切除术的方法.方法总结59例喉癌部分喉切除经验.其中喉裂开声带切除2例;垂直喉部分切除38例;水平喉部分切除10例;次全喉切除加同侧颈廓清术2例;水平喉部分切除加同侧颈廓清7例.结果本组病例的3年生存率为83.8%,5年生存率为68.2%;59例中56例顺利拔管;全部病人术后发音清晰,吞咽正常.结论声门癌与声门上癌(T1~T2)病人行部分喉切除是更佳选择.
作者:李志春;杨劲松;肖文惠;程金妹;张榕;易自翔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应用凡士林油纱条进行鼻腔填塞是大多数鼻科手术中常规使用的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术腔的止血和支撑,常常造成患者难以忍受的张口呼吸、头部胀痛等并发症.我科自1997年起,在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使用硅胶管填塞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硅胶管鼻腔填塞法与传统油纱条鼻腔填塞法及其血气分析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宝华;魏永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对慢性肥厚性鼻炎以往我科采用下鼻甲注药水、电凝术和下鼻甲部份切除术,患者痛苦大,治疗时间长,疗效不够理想.自1998年以来我科用桂林科达生产的KD618型射频电离综合治疗仪治疗此类病人10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开伦;刘世明;邓晓奕;袁龙;贾全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自1996年以来我院应用经纤维喉镜YAG激光治疗声带息肉112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12例患者中,男45例,女67例.双侧23例,单侧89例.年龄21~47岁.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声嘶,次为喉痛、痒、灼热感等.间接喉镜检查见声带慢性充血、肿胀,前中1/3交界处游离缘可见绿豆或黄豆大小、广基或带蒂、表面光滑之新生物,病理检查报告为息肉.激光:阳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AG-100C型激光仪,波长1.06um,功率0~100W可控可调,光纤直径0.5mm.纤维喉镜:日本产Olympus ENF-T3.表麻下将纤维喉镜经鼻腔导入喉腔.鼻腔狭窄者经口腔插入.将激光光纤伸出纤维喉镜前端1.0cm以上,对准病变组织,用脚踏开关控制,视息肉大小进行凝固气化、碳化和切割,操作功率20~30W.术后禁声1周,常规服消炎药物、类固醇激素及喉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1月内低声讲话.84例患者治疗1次,23例患者治疗2次,5例患者治疗3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个月.
作者:李世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误诊原因,并就如何减少误诊和早期确诊鼻咽癌进行探讨.方法报告23例鼻咽癌误诊病例,对误诊科室、误诊疾病及误诊经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调查发现鼻咽癌误诊科室有内科、外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及耳鼻咽喉科.误诊疾病依次为淋巴结炎、淋巴瘤、鼻息肉、鼻咽纤维血管瘤、慢性咽喉炎、视力下降查因、偏头痛、皮肌炎等.结论误诊原因主要与鼻咽癌起病位置隐蔽、早期无特异症状及临床医生缺乏对鼻咽癌合并症与并发症的认识.推荐对怀疑鼻咽癌者行鼻内窥镜检查并活检.
作者:杨解军;谢民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灌洗(Bronchial lavage.BL)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并发肺部感染或伴有肺不张病例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儿行支气管镜检并异物取出术后进行病变支气管段灌洗(BL组),与12例单纯行异物取出术的病例(对照组)进行治疗后的起效时间与病程作比较.结果灌洗后起效时间和病程明显缩短.结论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加灌洗,能有效清除阻塞物,改善肺通气,并通过局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促进病变好转,缩短病程.
作者:刘贤安;陈伟;黄芙蓉;周顺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鼻中隔混合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1985~1997年所收治鼻中隔混合瘤10例(其中3例已于1992年报道[1]);7例经鼻腔手术切除,2例行CO2激光气化术,1例行鼻侧切除术.结果随访3~14年,9例无复发,1例因肿瘤复发穿出鼻背拒绝治疗而失访.结论鼻中隔混合瘤属良性肿瘤,但部分可有恶变,手术切除预后良好.疗效的关键是第一次手术应彻底.
作者:鲍学礼;孔旭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中IgG4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40例健康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G4)水平,同时对患者组和对照组作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瑞氏染色计数和吸入物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IgG4水平为对照组的2.09倍,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t=5.745).患者组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为44.3%,吸入物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率为49 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往往有变应性因素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是在一般炎症的基础上引起变态反应,而变态反应的发生又加重了炎症.
作者:高海燕;彭诗东;韩德民;诸小侬;秦淑贤;王鸿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提高中颅底内侧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例侵及鞍旁、海绵窦、岩尖部的中颅底内侧肿瘤的治疗,均采用截断颧弓、颞肌下翻的低位颞部骨窗人路.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术时只需轻抬颞叶即可获得良好暴露.结论中颅底内侧肿瘤切除应用颧颞入路可获理想的暴露,术中应注意面神经额支的保护.
作者:田新华;王元;丁美修;田俊敏;刘宝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治疗术后复发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经验.方法对术后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124侧(62例)再次FESS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经鼻内窥镜术后随访3~6月,治愈72侧(58.1%),好转52侧(41.9%).结论术后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例施行FEss时需熟悉中鼻甲前上附着处、上颌窦口上骨嵴等解剖标志,重点处理好病变的中鼻甲和完整切除钩突.
作者:蔡志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简述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与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并做综述性报道.结果动脉造影对颈动脉体瘤的正确诊断率可达100%.术前评估对颈动脉体瘤手术意义重大.血管外膜下切除和颈动脉重建技术可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结论动脉造影数字减影技术(DSA)是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有效的手段.准确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和操作顺序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刘兵;姜晓钟;赵云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鞍区结构复杂、重要,该区肿瘤以垂体瘤多见,其次为颅咽管瘤和脑膜瘤,术后并发症多,其中视神经损害多为手术创伤所致,且难以恢复;而手术18h后突发的、进行性双眼视力障碍则报道不多.我科1996~1999年收治的200余例鞍区肿瘤病人中,曾有3例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君宇;姜冰;张明宇;马建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70岁,因右耳廓牛角样新生物3余月而入院.3个月前自觉右耳廓发痒不适,后逐渐长出~肿物,不断增大、变硬、变尖,曾自行用剪刀剪除2次,无效,反而加速新生物生长,后长成牛角样.即往有糖尿病、肾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心、肺、腹无异常发现,左耳正常,右耳廓舟状窝中下部有一牛角尖样新生物,长约2cm,底部直径1cm,深灰色,表面坚硬如牛角样,根部红肿,较尖部软,与耳廓软骨无粘连.化验室检查:血糖6.4mmol/L,余均正常.术后新生物送病理检验,结果:耳廓脂溢角化病伴皮角形成.术后10天痊愈出院,随诊2月无复发.
作者:赵允沛;封新荣;张增;赵青松;孙兆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医学研究离不开数据,医学论文摘要的方法和结果部分包含了大量的数字.英文摘要中数字的表达直接影响到摘要的简洁性和准确性.本文例举几组与数字表达有关的问题,供医学论文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们参考.
作者:孙晓玲;周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HNE1细胞株端粒酶的表达.方法采用TRAP PCRELISA法检测人HNE1、白血病HL60、肺癌TUL1、正常骨髓细胞2例、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人血管平滑肌细胞株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人HNE1,HL60及TUL1细胞株中端粒酶均为阳性表达;其余3种正常对照组细胞全部为阴性.HNE1细胞株热灭活后的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而在102个HNE1细胞中亦能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在鼻咽癌HNE1细株中具有高表达.端粒酶活性测定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
作者:文忠;肖健云;唐发清;田勇泉;赵素萍;李远斌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