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食管异物较常见,我院1985年1月~ 1998年12月期间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食管异物28例,占同期住院老年耳鼻咽喉科疾病病人的 5.3%(28/529),占同期食管异物病人的 29.2%(28/96),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滕清晓;姚长有;王梅英;毛永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属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其特点是上皮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高复发性、破坏性生长方式及易恶性变为其临床特性,手术切除是治疗NIP的佳选择.以往所采取的手术方式为鼻侧切开术、Caldwell-luc手术及鼻内径路肿瘤切除术,国内许庚、韩德民早将鼻内镜手术技术应用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作者:倪志军;马文波;杨燕;孟昭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肌皮瓣在修复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方法和适应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额瓣、舌骨下肌皮瓣、斜方肌皮瓣、胸大肌皮瓣等四种带血管蒂肌皮瓣,为31例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病人的大片缺损,实行一期整复与重建.结果 31例中1例( 3.2%)肌皮瓣全层坏死;3例( 9.7%)皮岛皮肤部分坏死,但肌层存活,换药后自愈;肌蒂下血肿3例( 9.7%);深部感染4例( 12.9%).本组病例Ⅰ期成活率 87.1%(27/31),Ⅱ期成活率 9.7%(3/31).30例重建术后行40 Gy~70 Gy放疗,未见肌皮瓣坏死、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26例随诊6个月以上,术后3~5个月肌皮瓣均有轻度萎缩,其中胸大肌皮瓣肌蒂萎缩较明显,外表颜色接近正常,腔内皮瓣衬里逐渐黏膜化发展.18例追踪3年以上局部功能和形态均有较大改善.结论 4种带血管蒂肌皮瓣制作简便,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放疗耐受力,临床应用主要根据肿瘤部位、缺损范围等进行选择.
作者:赵晓明;黄健男;熊国军;窦晓晖;李小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4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可以安全切除哑铃型颈静脉孔区肿瘤.术中应注意保护好后组颅神经.
作者:梁传余;古庆家;周锐先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耳廓开放性外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23耳耳廓开放性外伤经彻底清创,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对位缝合.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丹参扩张血管、罂粟碱改善微循环.结果 23耳中2耳失访,18耳完全成活,1耳部分成活,2耳完全坏死.结论耳廓撕裂伤、断伤、带有皮蒂的耳廓离断伤,由于断端双侧血管丰富,经对位缝合后容易成活.但耳廓完全离断伤由于缺乏血供,经对位缝合后不易成活,可采用去皮血管植入包埋法,带肌蒂皮瓣移植法或尝试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血管吻合,以提高耳廓完全离断伤的成活率.
作者:李莹;刘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并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对1998年10月~2002年10月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并完成随访6个月以上、有完整病历记录的儿童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病人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照FESS-97海口疗效评定标准,43例中治愈20例( 46.5%),好转18例( 41.9%),无效5例( 11.6%),总有效率 88.4%,其中7例发生并发症( 16.3%),包括2例眶纸样板损伤, 3例鼻腔粘连,2例失血过多.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术前仔细阅片、术中细心操作、处理伴发疾病、控制性降压、术后鼻内镜下换药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解军;吴新一;谢民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食管异物梗阻部位、异物类型及病程长短的不同,探讨食管异物严重并发症的临床诊治.方法通过对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0例食管异物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食管异物并发症的发生与异物的形状、性质有明显的关系;病程在3d以上的病例,大多数有继发感染或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异物病人若没有及时就诊并取出异物,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作者:王晓萍;杨代茂;周卫东;李继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明显耳漏症状的胆脂瘤型中耳炎临床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17耳)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本病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12例无耳漏史,3例幼年时及2例发病早期曾有短时耳漏.鼓膜看不到穿孔4例,松弛部及紧张部后上方有轻微体征13例,其中瘢痕及内陷囊袋各3例,上皮痂、耵聍覆盖5例,针尖样穿孔2例.听力下降以轻、中度传导性聋为主.鼓室导抗图为B型.CT诊断符合率为 76.5%(13/17).结论无明显耳漏症状的胆脂型中耳炎常以无明显耳漏,轻、中度听力下降及鼓膜体征轻微为主要临床特征,易发生漏诊、误诊.轻、中度听力下降可为其唯一症状,也是诊断的重要线索.仔细检查鼓膜并结合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才可减少漏诊,防止耳源性并发症.
作者:何超;戴熙善;李全胜;简洁君;付彦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鼻息肉(NP)鼻内镜术中术后的表达情况,探讨iNOS在预测NP的复发及客观判断内镜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取50例NP鼻内镜术中术后NP组织、中鼻道黏膜组织和37例行下鼻甲切除的下鼻甲黏膜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组织中iNOS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NOS在50例鼻内镜术中NP组织的上皮及腺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在炎症细胞也有表达;在37例对照组鼻黏膜上皮及腺上皮组织均无表达(P< 0.01).②NP组在术后1~4个月中鼻道黏膜iNOS表达机率逐渐减少,大多数可见弱阳性表达.结论 iNOS在NP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P鼻内镜术后的iNOS动态监测可以作为制定手术疗效客观标准的参考和预测NP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
作者:倪建国;周宣岩;陈冰;李淑洁;陶谦;高振峰;吴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术式选择及适应证.方法对1986年4月~1999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16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扩展范围分别采用经鼻内镜或手术显微镜下硬化剂注射加电灼及面中部翻揭-上颌窦联合径路切除肿瘤.结果全部16例经2~14年随访,治愈率为 75.0%.复发4例均为Ⅲ期肿瘤.术中出血量,经鼻径路均少于100 ml,经面中部翻揭-上颌窦联合径路切除平均为1 550 ml.结论肿瘤术前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根据病变范围合理选择术式,对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复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大章;郭京;李原;张黎;张小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ASA-610V神经外科影像导航系统对2例鼻腔、鼻窦肿瘤侵及眼眶、前颅底、5例蝶鞍区占位病变及3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手术,并复习有关文献资料.结果该系统平均注册误差 <2.5 mm.在影像导航辅助下,10例手术均获较好疗效.术中未损伤海绵窦、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等重要结构.结论影像导航技术可以帮助手术医师术中对瘤体准确定位,正确判断鼻窦、颅底手术区域的解剖标志,避免损伤邻近的重要结构,减少手术的侵袭性和并发症,使颅底手术更为精确、安全.
作者:吕秋萍;孙敬武;陈晓虹;汪银凤;孙家强;姜晓峰;凌士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喉癌术中和术后的气道并发症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我科近10年所做的875例喉癌术中和术后气道并发症,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预防方法.结果共发生各种呼吸困难并发症42例,其中严重并发症8例.经归纳共有6种不同并发症发生.结论喉癌手术结束时,将气管造口两侧皮肤与气管壁两侧各缝合一针是很好的预防方法;认真细致的气管切开护理;对术后病人细心的传授、耐心指导,可有效减少术后的气道并发症.
作者:戴嵩;孙兴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鼻咽血管纤维瘤病人,先行颈外动脉结扎术,再经鼻内镜应用电动切割器行血管瘤切除术.结果 11例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未见肿瘤残留.随访9个月至2年,未见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杨滨;曾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依据MRI推断垂体腺瘤的质地、侵袭性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MRI信号特点及手术情况.结果 138例T2像为高信号,肿瘤质软.T2像稍高信号 24例,质地中等.T2像等、低信号38例,腺瘤质韧.MRI显示165例侵袭周围结构,术中发现有侵袭征象126例,病理报告显示139例鞍底硬膜被肿瘤侵袭,36例蝶窦黏膜有肿瘤侵袭.结论 MRI检查T2像信号强度与垂体腺瘤的质地有关;对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应根据MRI、术中所见及病检作综合判断.
作者:沈晓黎;雷霆;舒凯;万锋;薛德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利用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对前颅底部分骨质缺损和脑脊液鼻漏进行修补的研究.方法在20具尸头上测量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相关径线的数值和面积.结果鼻中隔黏骨膜瓣面积为 17.06 cm2,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6.16 cm2,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23.22 cm2,即可覆盖前颅底约5 cm× 4.5 cm以下的骨质缺损.结论在鼻腔、鼻窦肿瘤侵蚀到前颅底的手术病例中,对于骨质缺损较大和/或形成脑脊液鼻漏时,可据此数据转移适当的鼻中隔黏骨膜瓣同步修补前颅底骨质缺损,若缺损过大可将鼻中隔骨与软骨一并转移或联合下鼻道黏骨膜.
作者:贡振扬;王延生;朱春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快速构建成人鼻咽癌组织cDNA文库.方法从人鼻咽癌组织分离总RNA,以含有sfiIB酶切位点的oligo(dT)引物合成第一链cDNA,以含sfiIA酶切位点的SMART寡核苷酸为引物经LD-PCR扩增双链cDNA,双链cDNA经sfiI(IA & IB)酶切,以CHROMA SPIN-400柱分级分离cDNA,收集符合需要的cDNA片段并纯化,随后将之与λTriplEx2载体连接经体外包装成噬菌体cDNA文库.结果经检测共获得 3.64×106个重组子,重组率>94%,文库经扩增后滴度为 3.8×109 pfu/ml.结论用SMART方法构建的鼻咽癌组织cDNA文库质量较高,这为以后筛选获取鼻咽癌特异抗原基因或其他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作者:舒峻;李官成;何小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比较局灶低温治疗与全身低温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在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效果,探讨何者疗效更佳.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改良模型,设定假颅脑外伤模型组、颅脑外伤模型组、全身低温组及局灶低温组(使用25℃水降温).取伤灶处及其相邻区脑组织分别检测其水、Na+、K+含量.同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局灶低温组神经元损伤数显著少于颅脑外伤模型组、全身低温组(P< 0.01);局灶低温组水、Na+含量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组及全身低温组(P< 0.05),K+含量明显高于颅脑外伤模型组及全身低温组(P< 0.01).结论与全身低温疗法相比较局灶低温疗法(使用25℃水降温)在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损伤等方面疗效更佳.
作者:王光伟;刘运生;李创华;梁有明;屈洪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产物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凋亡指数(AI)、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及TUNEL法,对51例鼻咽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蛋白产物及凋亡指数检测.结果在鼻咽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产物表达阳性率为 82.4%,其中高表达占51%,AI平均为 2.6%,Survivin的表达与AI存在相关性且与NPC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P< 0.05).结论 Survivin的过度表达是导致NPC凋亡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NPC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而且对NPC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帅;肖健云;田勇泉;赵素萍;邱元正;王承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大鼠鼻黏膜P物质受体(SPR)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2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行腹腔注射基础致敏,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内标准,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对变应性鼻炎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鼻黏膜SP-R mRNA进行了定量研究.同时利用地高辛标记的 cDNA探针对其行Southern杂交鉴定.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鼻黏膜中均有SP-R mRNA表达,但实验组大鼠中SPR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 0.05).结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SP-R mRNA表达量增多,提示SP-R mRNA表达上调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薛金梅;赵长青;安云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病人,男,50岁.因癫痫发作后,上排4个连体假牙掉入喉部,胸痛不适来我院就诊.查体: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无发绀,咽无充血,间接喉镜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屈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病人,男,60岁,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于2001年3月7日入院,3月16日在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加双扁桃体剥离术加腭咽成形术.术后因咳嗽给予复方可待因口服液15 ml,约2 h后病人出现口唇、龟头肿胀、疱疹,并有疱疹性渗液,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并口服息斯敏10 mg全愈,并停止服用止咳药,尔后症状逐渐减轻,于3月25日出院.
作者:蒋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病人,男,22岁.因双鼻腔通气不畅6个月,右鼻腔阻塞进行性加重,于2003年6月9日入院.平时流涕少量,碰触鼻部易出血,无剧烈头痛,无面颊部麻木疼痛史.
作者:蒋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2001年5月和2003年9月我科收治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又名Rosai-Dorfman disease)2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勇;孙栋梁;侯昌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软骨组织工程是组织工程学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虽然喉、气管软骨组织工程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呈现出发展和应用的良好前景.本文从今后临床需要出发,就喉、气管软骨修复重建对组织工程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对其研究现状做简要介绍.
作者:孙安科;裴国献;李湘平;陈文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科自2001年5月~2003年8月,共收治 5例鼻中隔穿孔病人,均采用医用生物蛋白海绵为贴补材料治疗鼻中隔穿孔,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永汉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