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7-1520
  • 国内刊号:43-1241/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7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1996年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编校优秀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5年1期文献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良性肿瘤,但因其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及有一定的恶变率而受到临床的重视.外科手术治疗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过去常规运用鼻外径路方法,主要包括鼻侧切开术和面正中掀翻术切除肿瘤[1].近年部分学者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2].收集我科1992~2002年运用鼻侧切开术和鼻内镜手术两种外科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0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金斌;董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技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上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有下鼻甲黏膜下硬化剂或激素注射、微波、射频、激光、冷冻等,但这些方法仅对症状较轻的早期病例有效,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疗效差且复发率高.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可能发生萎缩性鼻炎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且出血较多,病人痛苦大.近年来我科采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技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人5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勤峰;郎军添;沈小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喉气管外伤的救治体会

    喉气管外伤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易引起呼吸道阻塞,危及病人生命,如处理不当可遗留呼吸、发音障碍或拔管困难.对我院1980年2月以来收治的18例资料完整的病例及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朱同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鼻内镜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附9例报告)

    随着鼻内镜技术发展,鼻内镜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鼻腔疾病,而且延伸到颅底等领域.蝶窦的解剖部位深在,常规检查较难发现阳性体征,随着CT与MRI的临床应用,诊断水平已明显提高,本文报道应用鼻内镜治疗9例蝶窦病变情况.

    作者:祝小林;刘月辉;罗英;刘红兵;张少容;马长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耳内镜在鼓膜修补术中的应用(附96例报告)

    自1967年Mer首先运用内镜行中耳检查以来,内镜在耳科及耳神经外科临床中的应用得到不断发展.我科自2000年10月~2003年12月在耳内镜下应用自体耳屏软骨膜或自体颞肌筋膜行鼓膜修补术共96例(136耳),取得了令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振铎;张喜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

    岩斜区由于解剖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和处理相当困难.近年来通过乙状窦前入路切除23例岩斜区肿瘤,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万宏;吕然博;王景波;韩玉河;宋传臣;范学飞;张建平;李国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切除和眶顶重建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收集我科1996年1月~2003年7月入院的32例颅眶沟通瘤病人中经病理确诊为脑膜瘤的14例病人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手术操作、病理特点和预后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采用额下或额颞侧方入路,单纯硬膜外切除9例,联合硬膜外、硬膜下切除5例.全切11例,大部切除3例.随访8例,3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例未行放射治疗;复发3例,均未行术后放疗.结论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可以侵犯颅眶结合部许多重要解剖结构,且有复发倾向;本病治疗应强调充分暴露、彻底切除、骨性重建和术后放射治疗.

    作者:贺晓生;章翔;费舟;刘卫平;张剑宁;傅洛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诊断与微创手术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诊断及微创手术方法.方法对收治的28例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8例病人术前均经CT或/和MRI及鼻内镜确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蝶窦炎症6例(其中伴后鼻孔息肉4例)、蝶窦真菌感染7例、蝶窦黏膜下囊肿10例、蝶窦黏液囊肿4例(其中2例侵犯颅底及眼眶、1例至鼻中隔)、蝶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28例全部治愈.结论对临床上有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眼部症状、回缩涕血有必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及鼻内镜检查,以便早期确诊.鼻内镜下鼻腔进路联合切割吸引器对蝶窦病变进行微创手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幼珍;李彩云;赵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发性鼻息肉的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原因及包含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26例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病人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和口服皮质激素,术中尽量保持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完整性,术后严密随访等综合治疗.结果病变彻底清除,窦口开放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中鼻甲粘连、前筛额隐窝病灶残留是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主要原因,上颌线、脓液来源及鼻顶、上鼻甲是再手术的重要手术标志,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原则.

    作者:冯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晚期扁桃体癌放疗后复发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晚期扁桃体癌放疗后复发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3年6月~2000年8月诊治的23例晚期扁桃体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病例,采取颈-下颌骨正中切开外旋入路切除扁桃体复发肿瘤,带蒂的胸大肌皮瓣I期修复缺损,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0年,3年生存率26.1%(6/23),3年无瘤生存率17.4%(4/23),3年内局部再复发19例,其中死亡16例,失访1例.皮瓣下、颈部局部感染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2例,呼吸困难1例,误咽2例.结论晚期扁桃体癌放疗后复发的预后差.对适合病例作下颌骨正中切开外旋入路切除肿瘤,带蒂胸大肌皮瓣I期修复缺损,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可延长病人生命,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伟泉;黄文喜;廖卫国;漆其光;温清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及随诊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鼻咽血管纤维瘤的发生病理、复发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1982~1998年我科收治的28例鼻咽血管纤维瘤病人的诊治和随访情况资料.结果 28例中24例行经腭手术,2例行鼻侧切开,另2例行经腭及齿槽经路.9例术后复发,3例有颅内肿瘤侵犯,其中1例肿瘤发生自然消退,1例因颅内广泛侵犯,未再手术,现带瘤生存.经腭部入路的手术切口适当予以延长,去除翼板,扩大手术野,可提高手术疗效.结论肿瘤的复发为病灶本身未彻底切尽、残余肿瘤再生而致,手术中视野的充分暴露是彻底切除肿瘤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作者:邓毅;陈兆和;沈晓辉;张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分析--附17例报告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38例气管切开术中17例并发出血的原因,从临床解剖学角度探讨出血的发生机制.结果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3.9%(17/438),占所有并发症的41.5%(17/41).11例出血发生在术中,6例出血分别发生在术后1~6 d,出血致死1例.损伤部位以颈前静脉、颈前静脉弓、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为常见.结论熟悉颈段气管周围的血管解剖学特点,并熟练地掌握气管切开技术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良嗣;张思毅;吴佩娜;张鸿彬;李志坚;罗小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近10年经青岛海慈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确诊的41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病人经1次或多次组织病理检查,部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39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病.结论 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特征性不明显,与耳鼻咽喉科某些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相似,易误诊或漏诊.提高对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的认识、应尽早行相关辅助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确诊恶性淋巴瘤,为早期治疗赢得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秦作荣;孙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44例慢性咽炎细菌学分析

    目的初步研究慢性咽炎的细菌学特征.方法取各种类型的慢性咽炎的咽后壁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44例病人中,29例报告正常菌群生长,15例(34.09%)出现细菌学异常,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8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产气肠杆菌1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肺炎链球菌1例、卡他莫拉菌1例.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耐药,而头孢菌素对各种细菌的敏感性较好,其他抗生素对各种细菌的敏感性较分散;细菌检出率与病人各主要症状、体征的轻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细菌感染不是慢性咽炎的主要病因,但慢性咽炎的病人可出现细菌学异常,必要时应根据药敏选用适当抗生素配合治疗.

    作者:许昱;华清泉;陶泽璋;施菁玲;吴玉珍;肖伯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部各类病变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998年5月~2003年10月我科应用胸大肌肌皮瓣对47例病人头颈部病变术后组织缺损进行Ⅰ期修复,皮瓣面积为5 cm×6 cm~15 cm×30 cm.结果 44例(93.6%)胸大肌肌皮瓣完全存活,3例(6.4%)胸大肌肌皮瓣部分坏死.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血供可靠、组织量多、修复操作简单,能满足头颈部各类病变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郑有华;廖贵清;张志光;杨小平;曾融生;陈亦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累及舌根晚期咽喉恶性肿瘤的手术及舌根重建

    目的探讨累及舌根恶性肿瘤的手术及功能重建.方法对手术治疗的57例原发舌根及咽喉部累及舌根的恶性肿瘤病人进行总结,其中舌根癌7例,软腭癌累及舌根6例,扁桃体癌累及舌根14例,声门上区喉癌累及舌根30例,分别实施经口、咽侧、舌骨区、下颌骨正中裂开外旋入路切除肿瘤,术后行切除舌根的修复及舌功能重建,应用颈阔肌皮瓣、胸骨舌骨肌肌筋膜(皮)瓣、颞肌肌筋膜瓣、胸大肌肌皮瓣、喉气管瓣及局部拉拢缝合喉体上提修复缺损.结果全部病人术后经锻炼逐步恢复了饮食功能;除行喉气管瓣修复5例外,全部恢复了言语功能;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0/57(70.18%)、33/57(57.89%).结论术前对肿瘤原发部位及范围的准确评估是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修复方式及彻底切除肿瘤的重要前提;适合的手术入路及修复方式,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得以功能重建,提高了生活质量,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对这类肿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宋西成;栾信庸;潘新良;许风雷;雷大鹏;张立强;刘大昱;张庆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地洛他定片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地洛他定片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作出初步评价,同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多中心、氯雷他定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共有225例病人入组,地洛他定片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地洛他定组与氯雷他定组总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地洛他定片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副作用发生率为13.3%,以口干居多,嗜睡、头晕其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相似,国产地洛他定片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作者:赵素萍;谢志海;蒋卫红;王承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按Ann Arbor分期,IE期24例,其中IE期超腔10例;ⅡE期及Ⅳ期各2例.B组症状病人(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者)7例.23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T细胞性来源(CD2+、胞浆型CD3+)16例,T/NK细胞性(CD56+)5例,B细胞性(CD20+)2例.28例均行病检,但13例首诊时未考虑到本病未行病检,临床误诊率达46.4%(13/28).1次病检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17例经2次或2次以上病检,其中2例多达5次,病检假阴性率达60.7%(17/28),所有病例后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本病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特别是早期表现与慢性鼻炎、鼻窦炎相似,组织学检查易出现假阴性,常被误诊误治.提高对本病认识,及时准确取材或重复病检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是防止误诊的关键.

    作者:何超;戴熙善;简洁君;余滋中;李全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鼻咽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表达与鼻咽癌(NPC)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992~1994年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完成全程根治性放疗、随访5年以上的115例NPC放射治疗前活检标本(经病理证实均为低分化鳞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urvivin基因蛋白在N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urvivin的表达与NPC分期、放疗敏感性、生存率、转移和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NPC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7%.Survivin的表达活性与鼻咽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放疗敏感性、3年和5年生存率及复发倾向有密切关系.结论 Survivin高表达对判断病变进展、预测放疗敏感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趋势、生存率及转移复发有指导意义.

    作者:姜武忠;伍海军;廖遇平;戴幼艺;刘海峰;张静;卢景琛;朱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组织微阵列研究eIF4E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eIF4E在鼻咽癌及其癌旁组织和鼻咽上皮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组织微阵列,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IF4E在鼻咽癌及其癌旁上皮组织和鼻咽上皮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eIF4E在鼻咽上皮组织、癌旁上皮组织和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0%(58/95)、84.6%(77/91)和87.3%(199/228),鼻咽癌和癌旁上皮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鼻咽上皮组织(P<0.01),鼻咽癌和癌旁上皮组织两者阳性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IF4E的表达与鼻咽癌的转移和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放疗是否耐受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 eIF4E在鼻咽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IF4E可作为预测鼻咽癌放疗是否耐受的分子指标之一.

    作者:黄东海;田勇泉;肖健云;赵素萍;马丽娟;章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豚鼠鼻黏膜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A)对豚鼠鼻腔黏膜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BTA组和对照组.BTA组左侧鼻腔以浸有10U (0.2 ml)BTA的Merocel作用1 h,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BTA.分别于用药后第1周、2周、4周全麻下切取豚鼠左侧下鼻甲黏膜(每组3只),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和AB-PAS染色.结果 BTA局部应用第1、2周豚鼠鼻黏膜腺体及腺上皮中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1),第4周凋亡指数恢复正常.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浆液腺.结论 BTA可诱导豚鼠鼻黏膜浆液腺细胞凋亡.

    作者:陈福权;王锦玲;刘顺利;米文娟;王荫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喉癌病人外周血中期因子水平与喉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喉癌病人外周血中期因子(midkine,MK)水平与喉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喉癌病人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MK水平,通过SPSS软件分析MK与喉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喉癌病人血清MK水平为(400±229) pg/ml,对照组为(118±9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300 pg/ml为分界值,MK阳性率随喉癌进展呈上升趋势(P<0.01):I期53%(10/19),Ⅱ期60%(18/30),Ⅲ期62%(28/45),Ⅳ期75%(15/20).MK水平与T分期成正相关(P<0.01).随访病例58例,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年生存率MK阳性者为53%,阴性者为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MK(≥300 pg/ml)与不良预后相关.血清MK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喉癌病人的生存期的一个临床指标.

    作者:崔树勋;滕博;金春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耳神经外科手术中听觉监护的技术及评价

    综述听觉监测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价值.听觉监测主要是通过对术中听觉通路的监测和预警作用来保护听觉.常见的听觉监测有听性脑干反应、耳蜗电图、听神经直接动作电位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其中听神经直接动作电位比其他方法更能体现实时监测的优势.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经验的积累,听觉监测能在耳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为听觉的保护起到更大的作用.

    作者:贾欢;吴皓;陈向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微波照射治疗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性炎症,夏秋季多发,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痛苦.临床上多按常规治疗(成熟疖肿的切排、全身使用抗生素),有时效果仍不理想.为了观察微波照射治疗外耳道疖的临床疗效,我们作了以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增龙;吴莉;林湘如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医学论文的写作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5%~20%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的70%~80%,全球信息公路完全建成后将提高到90%.科技期刊在传播先进科技、启发思考、激励创造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与国外科技期刊比较,中国期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影响因子和引文率普遍较低.为了提高医学论文的写作水平,现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李冬红;肖健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