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07年4月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选取鼻中隔不同部位出血的41例患者,在控制性降压全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加出血侧鼻中隔黏膜划痕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斌;张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耳廓假性囊肿为耳科常见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病因未明.可能与耳廓外伤、硬枕及变应反应有关.临床方法以保守治疗多见,易复发,造成耳廓增厚、变形等后遗症,疗效不佳.2008年以来,笔者采用显微镜下囊壁全切除术治疗难治性假性耳廓囊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凯;李雪芬;林煌;秦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鼻腔粘连是鼻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影响鼻腔手术的效果和术后鼻腔功能的恢复.为解除鼻腔粘连,江苏省江苏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从2002年开始用双面创可贴隔离法治疗鼻腔粘连6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国昌;吴峻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鼻内镜手术过程中术野清晰和出血量少是鼻内镜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1-5].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04年6月~2010年12月应用Foley管对14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发现该技术对于保持术野清晰及减少术中出血有较好帮助,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海燕;吴英鹰;朱汉平;韦富贵;磨宾宇;谢华;孙文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窦受真菌侵犯而引起的病理免疫性反应,为良性、非转移性鼻窦病.近年来,由于广谱高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滥用等因素,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耳鼻咽喉科医生的日益重视[1].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临床上的误诊漏诊率,现将湖南省新化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04年3月~2008年7月住院诊治的5 6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诊断及其治疗情况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鄢凯初;邹争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时间短,但安置喉镜时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福建省厦门市174医院麻醉科采用1%丁卡因咽喉腔黏膜表面麻醉,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灿辉;李爱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内镜下经鼻蝶扩大手术入路切除侵犯鞍外的鞍区肿瘤的临床经验,并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 选择侵犯鞍外的鞍区肿瘤13例,在鼻内镜下经鼻腔切除鼻中隔后端,进入蝶窦,再磨去鞍底及周围骨质,进入鞍区及鞍外,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3例患者中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4例,脑膜瘤1例;8例肿瘤完全切除(61.5%),4例部分切除(30.7%),1例死亡.术后发生的主要并发症有尿崩症、脑脊液鼻漏、脑膜炎、下丘脑衰竭等.结论 侵犯鞍外的鞍区肿瘤可以经鼻内镜下手术切除,但具有一定风险,需要谨慎选择.
作者:谭国林;贺广湘;陈江波;李和清;蒋明;刘国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慢性鼻窦炎手术前后血清和鼻腔分泌物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的变化,探讨EGF在鼻内镜术后术腔上皮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2、3、4、6、8周血清和鼻腔分泌物中EGF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与正常对照比较,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及鼻腔分泌物中EGF含量均升高,后者更为明显(P<0.05);术后第1周鼻腔分泌物中的EGF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4周后开始升高;血清中EGF水平手术后呈缓慢下降,第6周后者开始上升.结论 慢性鼻窦炎手术后血清和鼻腔分泌物中EGF水平存在一定归律的变化,这种变化模式与术后黏膜的转归以及创面修复有关,表明EGF术后鼻腔黏膜修复与上皮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鹏举;沈莹;吴莉;曹红;李江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在鼻腔黏膜的表达水平,探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45例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为MEBT/MEBO组,对照组为空白组,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检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2周术腔黏膜组织中的MMP-9和EOS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术腔黏膜组织中EOS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MMP-9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着色强度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创面处理,能够明显加速术腔上皮化,可能与通过抑制MMP-9降低EOS在鼻黏膜局部的浸润有关.
作者:应民政;刘崇梅;刘理;杨柏球;易敏;简敦炳;游舟;陈艳;王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鼻中隔穿孔患者手术前后鼻腔主客观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18例鼻中隔穿孔患者术前、术后分别行鼻阻力测量(Rhinomanometry,RM)、鼻呼吸量测量(Nasal spirometry,NS),并同时利用视觉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鼻塞症状进行评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手术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VAS评分和RM、鼻呼吸量比率(nasal partitioning of airflow ratio,NP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前RM、NPR和VAS评分分别为(0.365 ±0.124)kPa·s/L、0.28±0.14、3.46±1.02,术后分别为(0.32±0.112)kPa·s/L、0.18±0.12、1.74±0.64;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M、NPR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VAS评分和RM、NPR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0.687.,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手术前后RM、NP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相关系数为0.864.结论 鼻中隔穿孔患者鼻阻力、鼻呼吸量客观通气功能和主观通气功能VAS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选择手术侧别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天振;张庆泉;姜绍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64排)重建技术对小儿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疑有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透明成像(Raysum)、CT仿真内镜(CTVE)、容积再现(VR)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异物诊断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100%,3例未见异物,经抗炎治愈.结论 螺旋CT(64排)成像技术诊断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X线,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邓铭;何晓松;刘强和;栗子芳;周智鹏;尹本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R和NAR患者1647例,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实验(skin fastinsertion test,SPT)、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检查等评价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 鼻炎患者中AR占72.4%,NAR占27.6%;AR患者发病年龄(25.8±13.5)岁,显著低于NAR患者发病年龄(31.4±16.0)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R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NAR发病受季节性影响不大.鼻部症状中,AR易出现打喷嚏(AR,88.4%;NAR,4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痒症状AR占84.4%,NAR占4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AR易出现鼻塞(NAR,96.3%,AR,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流涕(NAR,93.5%,AR,9 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占50.1%±33.1%,血总IgE(359.7±323.4)IU/ml,且显著高于NAR患者20.1%±30.5%,123.0 IU/ml±205.6 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AR与NAR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血总IgE上有明显差异.
作者:王志颐;张勇;陈伟;江满杰;李泽卿;王秋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鼻眶筛复合骨折的鼻整复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 2011年4月40例鼻眶筛复合骨折的病例资料,其中25例在外伤后2周内手术,15例在2周至2个月内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钛板内固定技术对移位的骨组织进行复位固定.结果 40例患者均愈合.鼻面部外观匀称,鼻通气功能正常.结论 鼻眶筛复合骨折需要尽快手术.对闭合复位手术效果不佳、创口污染较轻,且周围无化脓性病灶,清创后行钛板的内固定手术对形态和功能重建非常重要.
作者:陈东;王珮华;吴晴伟;徐成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依次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依次选择Ⅰ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 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段、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Ⅰ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Ⅰ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段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 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蒋卫红;章华;谢志海;柒琳;吴平;张俊毅;陈香;付维;肖健云;赵素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影响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79例(105侧)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用药及术后鼻内镜定期复查.结果 79例(105侧)患者,术后经12个月以上随访,治愈55例(70侧),好转14例(22侧),无效10例(13侧),治疗总有效率87.34%,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CT检查、术中有效的止血及找准解剖标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江殿立;廖俊;王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喉结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2例喉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喉结核主要症状为声嘶(5 6%),其次为咽痛(28%),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少见(9%),结核抗体(TB-Ab-IgG)多数阳性(81%).结论 喉结核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声嘶、咽痛等局部症状严重,而全身症状轻;综合详细的病史,结合电子喉镜、胸部X线、血沉及结核抗体检查(TB-Ab-IgG)对诊断有帮助,确诊需病理检查.
作者:文剑雪;彭增龙;刘寒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合理途径.方法 收集2006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诊治的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例术前化疗,手术后放疗;2例行手术+术后放疗.结果 3例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9-54个月,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需尽早诊断,综合治疗,定期随访,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易彬;石润杰;王珮华;陈东;孙艺渊;吴晴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观察与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采用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优点.
作者:赵学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对6 4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修正性手术治疗.结果 治愈40例(62.5%),好转15例(23.4%),无效9例(14.1%).并发眼眶血肿3例,大出血3例,术后溢泪2例,鼻腔粘连5例.结论 修正性鼻内镜手术能有效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对改善术腔粘连、堵塞有较好疗效.选择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解剖参照点是手术安全的关键.术中结合术前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许超;程真容;房清玉;彭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会厌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成人急性会厌炎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结果 69例患者均有咽喉痛,吞咽时加重,其中伴言语含糊45例(65.2%),流涎咽堵感20例(29.0%),并发窒息者8例(11.6%).61例保守治疗,6例环甲膜切开及2例气管插管,本组中无1例死亡.结论 急性会厌炎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咽喉痛是其首发症状,间接喉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手段、尽早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即时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Toll样受体-4(TLR-4)和Toll样受体-9(TLR-9)mRNA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儿童扁桃体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检测20例变应性鼻炎(第1组)、20例慢性鼻窦炎(第2组)和20例无鼻部疾病正常儿童(第3组)的扁桃体组织中TLR-4、TLR-9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TLR-4、TLR-9 mRNA在第1组儿童扁桃体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TLR-4 mRNA在第1组、第2组儿童组织中的相对含量较第3组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组较第2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9 mRNA在第1组的相对含量与第2组及第3组间相比,第1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第2组与第3组中的TLR-9 mRN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4、TLR-9可能在变应性鼻炎儿童扁桃体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彬雅;赵斯君;任基浩;祝益民;彭湘粤;董友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含SH2结构域的Ⅱ型5’肌醇磷酸酶2(SH2 domain containing 5’-inositol phosphatase-2,SHIP2)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HIP2蛋白在54例喉鳞癌组织及16例喉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HIP2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其表达与喉鳞癌T分期、临床分期、转移及复发密切相关(P<0.05);生存分析表明SHIP2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9.2%和64.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6.9%和85.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SHIP2表达水平为喉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HIP2蛋白可能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具有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周小娟;张俊杰;谭国林;刘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为安全实施耳内镜手术,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对12例24侧成人尸头样本进行解剖,暴露面神经全程,对面神经进行相关解剖测量,从外耳道、鼓窦、迷路(乙状窦)后径路用耳内镜对面神经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标本均能通过上述径路在耳内镜下完整观察面神经全程,且清晰显露面神经隐窝以及咽鼓管鼓口周围结构.面神经垂直段恰位于骨迷路中轴线位置,面神经水平段介于外半规管和镫骨头之间;面神经鼓室段和上半规管顶、外半规管上缘距离分别为(8.59±1.75)mm和(3.83±1.11)mm,面神经乳突段距后半规管下缘距离为(3.13±1.53)mm;面神经乳突段和外耳道前、后壁距离分别为(10.50±1.91)mm和(3.85±0.99)mm;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和面神经鼓室段之间垂直距离为(2.21±0.76)mm,鼓索神经和面神经乳突段间夹角为27.30°±5.97°,内耳门外侧距乳突骨质表面水平距离为(33.82±2.80)mm,内耳门上缘距岩骨上缘距离为(4.96±1.40)mm.结论 耳内镜可以清晰显示显微镜难以暴露的手术区域,能清晰分辨并避免损伤面神经,在耳显微外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杭军;张建东;孙秀兰;马新军;袁林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后复发率高,预后差,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笔者曾收治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现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男,43岁.2008年9月12日因进行性鼻塞、涕中带血1年伴头痛数月余入院.
作者:饶青锋;吴晓峰;曾鼎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糖尿病病史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上组牙痛及麻木感,于2010年9月3日就诊,考虑“牙髓炎”,给予抗感染及止痛治疗后略好转.2010年9月25日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左侧上组牙痛,并波及左侧面颊部,疼痛加重,夜间明显,难以忍受,无法入睡,就诊于某口腔医院,考虑“牙髓炎、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患者每日需同时口服去痛片、卡马西平片、酚卡氯平片止痛药物方可入睡,再次就诊于该医院,口腔X片提示左侧上颌窦炎,建议专科就诊,遂于2010年9月27日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耳鼻咽喉科.
作者:张俊伟;张延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圆柱瘤型腺癌、筛状癌,多发于口腔大、小涎腺及呼吸道黏膜腺体,原发于外耳道者罕见.营口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1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维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因反复嗳气、咽部异物感1个月入消化科.胃镜检查见贲门息肉,慢性胃窦炎.病理活检:(贲门)鳞状上皮显著增生.胃镜下行贲门息肉电凝切除术.术后行电子喉镜检查咽喉部未见肿物,胸部CT示左心房水平以上食管壁增厚,腔内内容物增多,遂转入耳鼻咽喉科.
作者:唐乔;魏运军;张学渊;蔡鑫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发病率高达1%~4%[1],手术后复发倾向强.即使行鼻内镜手术后,其复发率仍高达20%~40%.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认为是慢性感染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包含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增生扩张的病变.
作者:李祥翠;李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