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7-1520
  • 国内刊号:43-1241/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7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1996年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编校优秀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2年2期文献
  • CT联合鼻内镜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联合鼻内镜检查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CT初步诊断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184例,再结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纯CT、CT联合鼻内镜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准确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单纯CT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75.8%,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93.0%,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比单纯CT检查高17.2%,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CT与鼻内镜联合诊断提高了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金兰;李杰恩;陈飚友;骆禹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Orai1蛋白体外干预对小鼠nuocyte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nuocyte细胞是否表达Orai1蛋白及该蛋白的功能.方法 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计数AR小鼠的打喷嚏、挠鼻次数,分离、提纯并体外培养AR小鼠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中的nuocyte细胞,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性检测该细胞Orai1蛋白的表达,以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定量检测该细胞Orai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量,将小鼠重组(recombinant,rm)白介素(interhukin,IL)-33加入nuocyte细胞培养基,检测其中IL-5和IL-13蛋白及其mRNA的浓度,然后再将Orai1蛋白抗体加入nuocyte细胞培养基,再次检测其中IL-5和IL-13蛋白及其mRNA的含量.结果 小鼠AR模型打喷嚏和挠鼻次数较正常小鼠显著增多,OVA诱导NALT来源的小鼠nuocyte细胞被鉴定为CD3CD4CD8CD19CD11bCD11 cFcεR1 (lineage)-ICOS+,该细胞表面表达Orai1蛋白,其蛋白和mR-NA含量均较正常小鼠显著升高,rmIL-33加入nuocyte细胞培养基后,IL-5和IL-13蛋白及其mRNA的浓度均明显增多,而加入Orai1蛋白抗体后,其浓度出现下降.结论 nuocyte细胞表达Orai1蛋白,该蛋白的干预抑制nuocyte细胞的正常功能.

    作者:蔺林;陈峥;戴飞;魏瑾瑾;汤欣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腮入路及其拓展术式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颈腮入路及其拓展术式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4月行经颈腮入路手术治疗的29例咽旁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颈腮入路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肿瘤,1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离断再复位切除侵犯颅底咽旁隙巨大复发性多形性腺瘤,2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部分切除暴露咽旁隙切除侵犯颅底的多形性腺瘤,22例颈腮入路将下颌骨前上牵拉暴露颅底咽旁隙并切除该部位肿瘤,2例颈腮入路结合内镜辅助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神经来源肿瘤.结果 本组29例患者皆成功手术,其中恶性肿瘤2例,良性肿瘤27例;27例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25例,复发神经来源肿瘤2例.25例多形性腺瘤病例中3例为复发多形性腺瘤;本组病例均无出血、张口受限等不良并发症.复发良性肿瘤病例中2例行术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1个月皆拔除气管套管.2例颅底咽旁隙复发恶性肿瘤中手术后短存活时间为1年7个月,长3年.结论 颈腮入路不仅适应于大部分咽旁隙肿瘤的切除,而且可以根据肿瘤的性质和累及颅底的范围进行适当拓展,以实现有效切除肿瘤和保证重要解剖结构的安全.

    作者:缪陶林;刘业海;吴静;吴开乐;赵益;童步升;高潮兵;李亦凡;王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收集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诊断为咽旁隙肿瘤的患者13例,根据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径路,全麻后,沿术前设计切口切开组织,暴露肿瘤,在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肿瘤,其中经颈侧径路7例,经口径路6例.术中出血前者约40ml后者约80 ml,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接受了60Gy剂量放疗.结果 13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示良性肿瘤12例(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2例、脉管瘤1例、脑膜瘤1例),恶性肿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13例患者随访2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 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能清晰暴露深部不可直视的肿瘤,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手术局部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邓月;程寅;徐亚平;陶绮蕾;杨子轩;刘环海;郎军添;廖建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甲状舌管癌的临床诊治并文献复习(附2例报告)

    目的 通过对甲状舌管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和准确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报道2例甲状舌管癌患者的诊治过程,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2例患者术前均被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常规行Sistrunk手术,术后病检1例为甲状舌管乳头状癌,另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合术中所见后诊断为甲状腺舌管乳头状癌,2例术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均正常,复查甲状腺超声未见明显恶性肿瘤特征,均未行甲状腺手术治疗,1例未做任何其他补充治疗,随访8年无局部复发和转移,另1例行甲状腺素抑制治疗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甲状腺舌管癌临床罕见,术前易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术前超声及增强CT有助于诊断,需病理确诊,手术方案的制定需综合考虑,病理分型决定其预后.

    作者:胡丽敏;阎志毓;张彤;崔子赟;黄江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锥体束CT影像评估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植入耳蜗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距离,并对植入电极清晰度进行评价,探讨锥体束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后植入电极影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CI手术患者35例,所有患者在术后行植入侧锥体束CT扫描,仪器为(VATECH) PaX-Uni3D高分辨锥体束CT,管电压为:89 KV,管电流为:4.0 mA;并分别做垂直及平行于蜗轴轴位的冠状及斜矢状位的MPR图像和三维图像;计数植入电极数、测量电极深度、离蜗轴距离、评估电极位置,并进行电极清晰度的评价.结果 锥体束CT可清晰显示耳蜗内电极矩阵走行,可测量电极植入深度和计数电极个数;测得植入电极共766颗,平均(21.88 ±2.17)颗;测定电极植入深度的平均值(19.37±1.96)mm,对比术中实际测定深度平均值(19.31±2.03) mm,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生对电极清晰度的评价一致性良好(t=-0.502,P=0.619).结论 锥体束CT能显示植入电极位置、深度、计数植入电极数及测量离蜗轴的距离,可应用于临床CI术后对耳蜗内植入电极的评估.

    作者:方军杰;胡宝华;王建锋;丁忠祥;孙微;干放;郑建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Tiam1蛋白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T淋巴细胞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Tiam1蛋白在98例喉癌石蜡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并统计分析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Tiam1蛋白的表达与喉癌的淋巴结转移(P <0.001)、临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P=0.027)、组织病理学分级(P=0.020)及复发(P =0.003)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iam1高表达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P=0.001)和5年总生存率(P<0.001)均明显低于Tiam1低表达组;而且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iam1蛋白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头颈鳞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发现Tiam1高表达并有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其它(Tiam1低表达或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1)及Tiam1表达水平(P =0.020)为喉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Tiam1在喉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且其高表达与喉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Tiam1可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对喉癌的复发及预后具有评估价值.

    作者:朱伟谕;王爽;李仕晟;刘家佳;杨新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的15例咽旁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梗阻感、打鼾及发声含糊等,但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显示咽旁隙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肿瘤.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后均无面颈部皮肤切口瘢痕,无一例出现术区感染、出血、声嘶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4年,肿瘤均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咽旁隙肿瘤的有效方法.通过内镜系统的辅助,该术式有效的解决了视野暴露小、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存在盲目性等弊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及美容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国平;刘芳;严飞鹏;周剑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ervical necrotizing fasciitis,CNF)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外科医生对坏死性筋膜炎的认知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咽喉科201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1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接受紧急手术,其中10例患者接受了1次清创手术,6例患者接受了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10例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结果 16例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均痊愈.其中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行坏死性纵隔炎,经颈部清创术联合胸腔镜手术及药物治疗均痊愈;10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出院前气管套管均拔除,均无气管狭窄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2 d,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情况良好.结论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的颈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彻底清创、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及配合全身支持治疗是诊治的关键所在.

    作者:石嘉俪;王颖;周争;邓星程;刘君;李吉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额筛气房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解剖学特征

    目的 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l 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 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 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颜丙会;陈伟;张烽;张勇;许莉;王志颐;薛飞;江满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声带颗粒细胞瘤合并声带息肉1例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软组织肿瘤,发生于声带的GCT较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普通的喉镜等检查难以与声带息肉等区分,当声带GCT合并其他声带病变时,易单纯误诊为声带其他病变.我院收治声带颗粒细胞瘤合并声带息肉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志刚;文连姬;徐艳萍;于丹;张慧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段颈内动脉异位伴喉癌1例

    正常的颈内动脉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位于颈动脉三角的浅部,沿颈外动脉外侧后行,与咽升动脉及喉上神经相隔,沿咽隐窝外侧上行,直达颅底.因先天性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颈内动脉畸形,在临床中较为罕见,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略,在行气管插管或行支撑喉镜手术时如不加以注意,则可能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本文报道了颈段颈内动脉异位合并声门型喉癌1例,术后患者愈合良好,使得临床医师对于颈部颈内动脉血管的变异有更深刻的了解,避免发生危险的并发症.

    作者:鞠欣;金永德;金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腔黏膜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根据有无鼻息肉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和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鼻息肉组织常见有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增多,根据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CRSwNP分为两个亚型: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with nasal polyps,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sinophil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将慢性鼻窦炎分为: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non-eosinophilic,NECRS).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形成、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嗜酸性粒细胞在鼻窦炎鼻息肉炎症趋化、息肉形成、分型和预后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者:孙燕;罗志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LncRNA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且不能编码蛋白质的RNA.LncRNA可通过表观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多种调控方式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近来研究发现多种LncRNA在喉癌中异常表达,可作为喉癌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标志物.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数个与喉癌关系紧密的LncRNA进行综述,期望为喉癌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邓陈虎;马俭;张丙文;邢奋丽;高志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美两国头颈部肿瘤规范化诊疗差异浅析

    通过从中美两国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入手,对比中美头颈部肿瘤发病原因、多学科团队构成、诊断原则、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常见头颈肿瘤治疗原则及随访要求等方面差异,并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和对我国肿瘤专业临床医师的启示.未来肿瘤治疗的方向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任何指南均不能作为临床诊疗的唯一标准.美国NCCN指南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循证医学范例,参考NCCN指南对于规范我国肿瘤治疗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医疗发展不均衡,我们在强调肿瘤诊疗规范化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地区经济条件、医疗水平以及患者个人综合情况进行精准施治.

    作者:张莹莹;Jun-Li Luo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听神经瘤治疗策略

    听神经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颅底良性肿瘤,常见症状有单侧感音性听力下降等.目前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包括定期随访观察、手术切除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途径包括经乙状窦后(枕下)入路、经迷路入路及经颅中窝入路等.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因此,针对不同患者采取合适治疗方式十分必要.

    作者:夏寅;张文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巨大实性高血运听神经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和总结巨大实性高血运听神经瘤的临床显微手术技巧,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6年8月手术的21例巨大实性高血运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操作技巧,总结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面瘫情况及其余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大径62 mm,小直径40 mm;肿瘤全切6例,近全切除15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面神经功能H-B 1级7例,2级7例,3级5利,4级2例;共济运动障碍者2例.术后2年以上随访H-B 2级患者有3例恢复至1级.结论 合理控制出血是切除巨大实性高血运听神经瘤的关键步骤,内听道后壁的精细打磨、面神经扇形扩张平面的确认与保护是保留面神经功能的重要步骤.

    作者:刘宁;韩松;杨亚坤;韩明阳;韩劲松;闫长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囊性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策略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囊性听神经瘤69例.所有囊性听神经瘤均行手术治疗,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61例(88.4%),次全切除6例(8.7%),部分切除2例(2.9%);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4例(92.7%).术后2周采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其中Ⅰ-Ⅱ级47例(68.1%),Ⅲ-Ⅳ级16例(23.2%),Ⅴ-Ⅵ级6例(8.7%);术后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4例(5.8%),术后实用听力保留患者4例(5.8%).结论 囊性听神经瘤应尽量早期积极手术,在充分保护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力争全切肿瘤.同时术者丰富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超声刀、激光刀、电生理监测等重要工具的应用,是保障囊性听神经瘤手术效果和保全神经功能的关键因素.

    作者:舒凯;朱明欣;孙守家;杨正明;雷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

    目的 探讨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颈静脉球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由同一术者经迷路径路手术治疗的7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和效果.结果 72例患者中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为29.2%(21例).术中所有颈静脉球均予清楚暴露.为充分显露桥小脑角,降低50例颈静脉球的高度,其中颈静脉球破裂4例,均为高位颈静脉球(3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1例通过止血纱布和骨蜡填塞止血).肿瘤直径为(2.4±1.5)cm,手术全切7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72例,均未出现后组脑神经功能异常.术后一年随访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面神经功能HB-Ⅰ~Ⅱ 66例(91.7%),HB-Ⅲ~Ⅳ 6例(8.3%).结论 经迷路径路手术中恰当处理颈静脉球,可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同时降低颈静脉球破裂和误伤后组脑神经的风险.

    作者:陈哲;朱伟栋;汪照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听神经瘤MR影像学特点与术后残留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前MR影像学特点与经乙状窦后入路术后残留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24例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临床及MR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存在病灶残留分为残留组及无残留组.影像征象包括侧别、肿瘤大小、囊实性、内听道T2WI是否可见脑脊液信号影、是否存在周围水肿、是否压迫邻近脑组织等因素并与术后残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侧别、肿瘤大小、囊实性、是否压迫邻近脑组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听道T2WI是否可见脑脊液信号影、是否存在周围水肿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是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听道T2WI无脑脊液信号影(OR=3.617,95%CI=1.330~ 9.838,P=0.012)及存在周围组织水肿(OR=0.293,95%CI=0.111~0.774,P=0.013)为术后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内听道无脑脊液信号影及存在周围组织水肿为术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以上两点,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同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从而减少术后残留,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郭玥;张绍森;夏寅;高培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相关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对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Ⅱ,NF-2)相关听神经瘤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994年12月~ 2008年12月行伽玛刀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60例NF-2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2~59岁,中位年龄30岁.60例患者的120个听神经瘤中,14个单纯行开颅手术,13个处于动态观察中,其余93个听神经瘤中74个单纯行咖玛刀治疗,19个开颅术后再行咖玛刀治疗.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00个月(12~ 245个月),NF-2相关听神经瘤的肿瘤控制率为77%,3、5、10及15年累积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6%、94%、80%及70%.远期听力保留率为25%,3、5、10及15年累积听力保留率分别为89%、81%、47%及19%.结论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能长期控制中小体积NF-2型相关听神经瘤的生长,但肿瘤控制率及听力保留率低于散发的单侧听神经瘤.Wishart型较Gardner型发展快疗效差,基因表型是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

    作者:孙时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脑CTV评估听神经瘤与岩上窦关系的价值

    目的 探讨颅脑CT静脉成像(cerebral CT venography,CTV)术前评估听神经瘤与岩上窦、岩上静脉关系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前CTV资料及临床资料,由2位放射科医生判定肿瘤的大径、岩上窦引流类型,以及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的节点与内听道后上壁的位置;进一步判断肿瘤与岩上窦的关系,分析岩上窦及岩上静脉保留情况及术后静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对比肿瘤与岩上窦关系、岩上窦引流类型、岩上静脉汇入点的不同组别间肿瘤大小.结果 按岩上窦引流类型分为3型:完整型、内侧型、外侧型;其中27例(90.0%)患者岩上窦为完整型;2例(6.7%)为外侧型;1例(3.3%)为内侧型.根据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的节点与内听道后上壁的位置,分为内侧型、中间型、外侧型;11支(35.5%)岩上静脉汇入点为中间型;13支(41.9%)为内侧型;7支(22.6%)为外侧型,其中有1例患者发现两支岩上静脉,分别为内侧型、中间型.25例(83.3%)患者岩上窦走行于瘤体外侧,其中4例岩上窦受压;5例(16.7%)患者岩上窦走行于瘤体上方,岩上窦无受压.肿瘤大径在不同肿瘤与岩上窦关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岩上窦、岩上静脉完整保留,术后无静脉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脑CTV可术前评估听神经瘤与岩上窦关系,有助于减少术中对岩上窦、岩上静脉的损伤.

    作者:欧洁琳;卓沛;李知晓;谢芳芳;孙贤婷;陈伟;陈登明;廖伟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