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7-1520
  • 国内刊号:43-1241/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7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1996年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编校优秀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4年4期文献
  • 新型肿瘤靶向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在裸鼠头颈移植瘤MRI诊断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叶酸-羧甲基壳聚糖-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folic-acid o-carboxymethyl chitosans superamagnetic nanoparticle,FA-OCMCS-SPIO-NPs)在头颈移植瘤MR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雌雄各半的20只BACB/C裸鼠为动物模型,皮下种植KB细胞(人口咽癌细胞)4周后,建立KB细胞移植瘤模型,取荷瘤成功的16只裸鼠MRI平扫后,按数字随机法分为FA-OCMCS-SPIO-NPs组(实验组)和羧甲基壳聚糖-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OCMCS-SPIO-NPs(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尾静脉注射FA-OCMCS-SPIO-NPs,对照组尾静脉注射OCMCS-SPIO-NPs,并进行MRI增强扫描.T2WI图像比较增强前、后信号强度,结合HE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评价FA-OCMCS-SPIO-NPs在头颈移植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实验组FA-OCMCS-SPIO-NPs增强前后,T2WI肿瘤区域信号强度较平扫信号降低27.2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组织普鲁士蓝染色阳性,HE染色有大量散在SPIO聚集;对照组OCMCS-SPIO-NPs增强后,T2WI肿瘤区域SI与平扫比较信号无明显下降(P>0.05),普鲁士蓝染色阴性,HE染色亦未见SPIO聚集.结论 FA-OCMCS-SPIO-NPs可以提高头颈肿瘤MRI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作为理想的对比剂而用于头颈移植瘤的MRI诊断.

    作者:陈志喜;范彩霞;刘阳云;周文芳;叶雪萌;张金平;熊奇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患者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9年8月~2011年12月我院拟接受鼻内镜手术的49例鼻息肉患者数字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鼻息肉切除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42,P<0.05);随访1年后复查治疗组1例复发(3.85%),对照组4例复发(17.39%),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657,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脓涕、嗅觉减退、头痛、鼻塞等并发症发病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Lund-Mackey、SNOT-20评分、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ECP浓度、EOS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鼻息肉患者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预后;其机制与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有关.

    作者:卢信民;倪群;耿兴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NADPH氧化酶在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听觉系统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OX)在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外周听觉系统耳蜗和中枢听觉系统听皮层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老年性耳聋氧化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48只1个月龄雄性Spragua-Dawley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各24只.D-半乳糖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 mg/kg),连续8周;对照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8周.造模完成后,取两组大鼠外周听觉系统耳蜗和中枢听觉系统听皮层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NA氧化损伤生物标记物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普遍缺失(common deletion,CD)和NOX基因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NOX蛋白表达;应用Taqman PCR检测mt DNA CD.所有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D-半乳糖组和对照组大鼠相比较,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8-OHdG的表达在耳蜗和听皮层组织中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341、10.589,P均<0.05);NOX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在耳蜗组织中明显增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491、18.983,P均<0.05);NO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在听皮层组织中明显增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48、8.219,P均<0.05);mtDNA CD的累积在耳蜗和听皮层组织中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796、7.901,P均<0.05).结论 在听觉系统老化过程中,NOX是活性氧的重要来源,可能是导致老年性耳聋氧化性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杜政德;胡璟;李烁;刘成;刘林;高春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相关性探讨

    目的 研究紧密连接蛋白中闭合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2009年武夷山标准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同时以22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收集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中IL-4、IFN-γ,术中取AR组和对照组下鼻甲黏膜,行免疫组化检测Occludin的表达,比较两组间Occludin表达强度,并对两组患者血清中IL-4、IFN-γ与鼻黏膜Occludin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平均含量(53.65±20.63)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5±9.50) ng/L,而变应性鼻炎组血清IFN-γ平均含量(19.38±11.2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80.26±65.10)n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Occludin表达评分(2.78±1.96)较正常组(5.59±2.86)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Occludin蛋白的表达强度与IL-4含量呈负相关(r=0.783,P<0.05),与IFN-γ含量呈正相关(r=0.748,P<0.05).结论 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表达强度明显下降,提示其表达下降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黄朝平;张建辉;朱力;唐嗣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舌下含服和皮下注射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及单纯药物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免疫机制.方法 收集能坚持治疗并定期随访的螨过敏变应性鼻炎儿童9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成3组,SLIT组(30例)、SCIT组(3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30例).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总IgE、螨特异性IgE、特异性IgG4的含量.结果 经过2年的治疗,SLIT组和SCIT组患儿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VAS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免疫治疗组总IgE和螨特异性IgE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但血清中螨特异性IgG4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儿童AR,采用SLIT和SCIT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减少药物使用,变应原特异性IgG4的增高可作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参考指标.

    作者:邹小量;杨枝芳;莫侨;朱胜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上颌窦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上颌窦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上颌窦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结果 4例患者均采用上颌骨切除术,其中1例为上颌骨扩大切除,1例患者行术前放疗且剂量大于60 Gy.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复发,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上颌窦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为低度恶性肉瘤,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困难,确诊需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根据病灶范围行上颌骨切除或扩大切除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作者:叶飞;黄桂球;傅敏仪;陈玉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喉垂直部分切除术3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治疗喉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 2010年6月收治的36例声门型喉癌及跨声门型喉癌行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声门型30例,跨声门型6例.26例行喉垂直部分切除术,10例行喉扩大垂直部分切除术.8例同时行功能性颈廓清术,20例行择区颈廓清术,8例探查患侧Ⅱ、Ⅲ区淋巴结未予颈廓清术.8例(T2N1M0,T3N1M0)声门型喉癌术后6周联合放疗.结果 随访满3年患者31例,死亡2例,失访5例;随访满5年患者28例,死亡3例,失访6例.3年生存率80.55%,5年生存率69.44%.结论 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声门型喉癌的有效术式,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作者:陈瑞坤;许海波;黄前进;刘良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颞下窝A型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颅骨标本颈静脉孔及周围重要结构和在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窝A型入路,获得相关的国人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例颅骨标本测量颈静脉孔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距离;应用10例尸头标本对颞下窝A型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和测量.结果 ①颈静脉孔外口距茎突根(4.17±1.99)mm、距茎乳孔(6.06±1.71) mm、距舌下神经管(2.41±1.23)mm;②面神经鼓室段长度(9.66±1.41)mm、乳突段长度(16.08 ±2.15)mm、面神经锥段距外半规管(1.08±0.41)mm;③颈静脉球距面神经乳突段(6.56±1.81)mm、距后半规管弓峰下缘(3.67±1.27)mm;④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长度(10.36 ±2.31)mm、水平段长度(19.41±2.02) mm;⑤后半规管弓峰下缘距寰椎横突(31.22±1.93)mm、乙状窦垂直臂距下颌关节(19.17±1.51)mm、乳突尖距岩尖(53.91±4.82) mm.结论 颞下窝A型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后部及迷路下区特别是颈静脉孔区,适用于切除迷路下区及颈静脉孔周围病变.

    作者:代红磊;张兆刚;孙士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乳头状甲状腺癌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前下部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lymph node between sternocleidomastoid and sternohyoid muscle,LNSS)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PT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计数LNSS数目,计算该组淋巴转移率,测定转移淋巴结长径.对性别、年龄、甲状腺肿瘤长径、原发灶侧别、肿瘤部位、多发癌灶、颈前带状肌侵犯、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等7个因素与颈前下部LNSS转移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出现该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l4.3%;转移淋巴结共29个,平均长径(0.5±0.1 2)em.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比较,LNSS转移的患者同时发生颈中央区及颈侧区多发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P<0.05),肿瘤侵犯颈前带状肌较常见(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大小、原发灶侧别、肿瘤发生部位、多发癌灶比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和带状肌侵犯的PTC患者易同时发生LNSS转移.

    作者:张海林;陈杰;黄文孝;包荣华;谢李;王俊琦;李晋芸;谭平清;钟外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诊治分析(附16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9 ~2013年诊治的16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其中4例患者采用鼓室探查及鼓膜置管术,9例采用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开放、鼓膜切开置管及鼓窦口通风引流术,3例采用开放式乳突切除及听骨链重建术.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其中2例行单纯鼓膜置管术患者术后半年复发,再次采用完壁式乳突切除加后鼓室切开及鼓膜置管术,同时置入鼓窦口通风引流管,观察1年未复发.其他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依据临床特点和CT诊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重建通气引流通道.其中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及鼓窦口通风引流对保存患者听力、防止病变复发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晖;王宇娟;王鑫;景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31例环甲膜切开术临床分析

    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会厌炎、头面外伤多发颅底骨折、脑中风、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缺氧危及患者生命时快速建立呼吸通道是有效重要的抢救措施.建立呼吸通道的方法常见有气管插管术、环甲膜穿刺术、环甲膜切开术、常规气管切开术以及快速气管切开术等,每种手术各有特点.2004年6月~ 2013年6月我院对31例急救患者进行环甲膜切开手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明;李志辉;李玲玲;闫伟;徐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皮瓣转移在感染期耳前瘘管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如需要手术,一般主张在非感染期进行[1].但有的患者耳前瘘管反复感染,虽然经过引流换药等持续治疗,仍没有足够的感染间歇期,不但患者痛苦,也给常规手术带来困难.2006 ~2012年我们利用局部皮瓣转移的方法,对35例处于感染期的耳前瘘管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振宇;刘景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40例疗效分析

    腺样体是儿童时期重要的免疫器官,腺样体出生时已经发育,6~7岁时发育到大,一般在10岁以后会逐渐萎缩[1].腺样体肥大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是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鼾症、听力下降的常见病因,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2].传统的腺样体切除手术采用经口行腺样体刮除术,手术在盲视下操作,易造成腺样体残留和引起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201 1年1月~ 2012年6月我科应用鼻内镜经口行腺样体切除术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飞虎;刘及;杨培新;吴创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耳内镜下行带蒂上皮瓣鼓膜修补术11例临床体会

    耳内镜下进行单纯的鼓膜修补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1].我科2011年8月~2013年4月,共对11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性)患者行耳内镜下带蒂上皮瓣鼓膜成形术,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1例,其中女7例,男4例;年龄21 ~47岁,平均年龄34岁.紧张部中央型小穿孔6例,紧张部中央型中穿孔 3例,紧张部边缘型小穿孔2例.

    作者:王许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鼻咽癌临床观察

    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高,放射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由于鼻咽癌细胞自身生物学行为特点不同及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剂量限制,放疗后残留对放射线不敏感肿瘤细胞是复发的主要原因.鼻咽癌复发患者单纯化疗缓解率低,远期疗效不佳,分子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为鼻咽癌复方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蒋骑;黄俊辉;胡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耳内镜下外伤性鼓膜穿孔的诊治

    耳部外伤往往引起鼓膜穿孔,鼓膜小穿孔可自行愈合,而大穿孔常需修复处理.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科门急诊收治30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耳内镜下进行修复,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鼓膜大穿孔 30例(耳)患者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7~41岁,平均年龄32.5岁;病程1 h至5 d,平均2.5 d;右耳18例,左耳12例.其中掌、拳击伤27例,爆炸性伤2例,挖耳损伤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电子耳内镜及纯音测听检查,纯音测听均显示患耳为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所有患者鼓膜穿孔前后径≥3 mm,有明确外伤病史,无颅脑损伤或其他严重合并伤,无中耳炎病史、伤耳无继发感染征象,伤前患耳听力基本正常.

    作者:陶春平;张新玲;田婷;孙桥熔;黄俭仪;於荣铸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42例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诊之一,约占急诊的1/3.鼻出血量多者可达数百毫升,甚至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科收集2009年9月~2012年12月住院的42例鼻出血患者,鼻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9年9月~ 2012年12月住院的鼻出血患者42例,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46 ~ 73岁,平均年龄61.9岁;23例为右侧鼻腔出血,19例为左侧鼻腔出血.其中31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徐进敬;初亭;吴元庆;戚建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听性脑干反应对外伤后听觉损害的诊断意义

    耳外伤后患者主述听觉障碍者比较多,由于外伤可以造成鼓膜穿孔及中、内耳出血等病变,故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本文应用纯音测试与听性脑干反应检查相结合,并辅以心理疏导的方法对108例耳外伤患者进行听力评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1月~ 2012年7月因外伤进行听力检查的患者108例,其中男83例,女25例;年龄14 ~ 67岁,平均年龄(29.3±7.24)岁;病程1h至半年.其中掌击伤56例,车祸35例,爆炸伤11例,摔伤6例.排除以往有耳部病史.

    作者:卢新阁;李桂芳;宋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道异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道异物定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7月经螺旋CT气管支气管三维重建定位诊断气道异物140例,根据异物存在位置、形态及其与气道管壁的空间关系制定取出方案,行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结果 全部病例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异物存在,其中139例异物嵌顿位置、形态与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相符;1例右支气管异物术中见异物移位于主气管内.全部病例顺利取出异物.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定位诊断气道异物有较大价值;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直接依据.

    作者:张新海;胡伟;孙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腭部肿瘤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腭部肿瘤的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的52例原发于腭部的肿瘤进行临床分析.52例中良性肿瘤37例,以多形性腺瘤多见;恶性肿瘤15例,以腺样囊性癌多见.所有良性肿瘤均经手术治疗,恶性肿瘤采用手术或手术加放疗,同期行局部缺损修复.结果 良性肿瘤中32例随访3~5年,无一例复发;恶性肿瘤15例患者随访3~10年,其中3例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是腭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肿瘤术后辅助放疗,可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安新山;曹文栋;张志梅;张玲染;李宁;任国英;王德超;张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完整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12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方法和完整保留鼻中隔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6月鼻内镜下行较完整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128例,根据偏曲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切口部位.鼻中隔软骨部单纯偏曲和/或上颌骨鼻突偏曲行偏曲侧Killian术式切口,复杂型偏曲均行左侧Killian术式切口,筛骨垂直板C型偏曲、棘突和梨骨嵴或棘突行偏曲前方0.5 cm处切口.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128例鼻中隔偏曲均一次性得以矫正,其中治愈112例(87.5%),好转16例(1 2.5%).所有患者术后双鼻腔通气良好.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具有视野清晰、微创、精准等优点,对不同类型鼻中隔偏曲选择个性化切口和术式可完整保留软骨支架、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忠;谭东辉;罗铭华;龙志清;吴依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滚转检查方法,确诊HC-BPPV32例,对该组患者实施Barbecue翻滚法复位,其中2例嵴帽结石患者首先采用Gufoni法复位后转化为管结石,后经过Barbecue翻滚法复位,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32例患者中,1次复位痊愈23例(包括2例嵴帽结石患者),2次复位痊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无效者为水平半规管结石复位中转化为后半规管结石患者.总治愈率为90.6%,总有效率为96.9%.结论 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好,简单易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颖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功能性手术在治疗腮腺尾叶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通过与传统术式比较,探讨功能性手术在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2例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38例)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功能性术式组(34例)行C形切口,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行肿瘤及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酌情行胸锁乳突肌瓣整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 ~5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复发、涎漏、口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术后暂时性面瘫、Frey 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少,优于传统术式.

    作者:郭杰峰;赵晓明;张思毅;罗小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CO2激光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CO2激光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利用CO2激光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2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声门型喉癌(Tis-T1),其中Tis 8例,T1a11例,T1b7例.结果 CO2激光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瘤体切除彻底,均未行管切开,术后反应轻微,无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至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CO2激光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可以微创、有效的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

    作者:李玉杰;于敏;赵春红;杨长君;黄炜;李晓娜;董玉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目的 比较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治疗不同程度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疗效.方法 137例尘螨过敏的患儿,按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为两组,“++”、“+++”组为A组(62例),“++++”组为B组(75例),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1年,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的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同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9例尘螨患儿完成1年SLIT,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0.34 ±1.25)、(2.85±1.47)分,B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1.24±1.55)、(3.74 ±1.66)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症状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同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分别为(1.37±0.35)、(0.45±0.27)分,B组尘螨过敏的患儿组治疗前后药物评分分别为(1.56±0.42)、(0.52±0.31)分,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药物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 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可以明显改善不同程度尘螨过敏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鼻部症状,减少对症药物应用,不同程度尘螨过敏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之间免疫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因此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对所有不同程度尘螨儿童变应性鼻炎患儿都有疗效.

    作者:聂明荣;陈彦球;周丽枫;王洁;陶佳;罗仁忠;刘碧霞;李玉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电子鼻咽喉镜在小儿心脏-声带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电子鼻咽喉镜在小儿心脏-声带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鼻咽喉镜对63例伴有声音嘶哑、呛咳或呼吸困难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进行检查.其中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间隔缺损35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缩窄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室间隔缺损2例.结果 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声带麻痹53例(84.1%),右侧声带麻痹3例(4.8%),双侧声带麻痹7例(11.1%).检查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电子鼻咽喉镜为心脏-声带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术后护理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丽玲;罗仁忠;黄萍;邹宇;黄桂亮;陈彦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鼻颅底相关手术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鼻内镜下颅底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8月收治的41例鼻颅底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伤性视神经病7例,脑脊液鼻漏11例,颅底肿瘤12例,蝶窦巨大囊肿8例,翼腭窝肿瘤4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结果 11例脑脊液鼻漏修补获得成功,视神经减压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愈合;12例颅底肿瘤手术,术中均能很好暴露肿瘤,1例术中损伤海绵窦,经处理后出血得到控制,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愈合,所有病例无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肿瘤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基层医院开展鼻内镜下颅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鹏举;沈莹;余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喉部分切除术后并发喉狭窄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 探讨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后并发喉狭窄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住院治疗的28例喉癌术后并发喉狭窄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根据引起狭窄的原因、狭窄的程度及狭窄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2例术后联合放疗引起急性喉梗阻患者予以激素、抗感染治疗;16例患者行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切除术;5例患者行喉裂开术;5例患者行多次及多种联合手术.结果 28例患者中26例拔除气管导管,拔管率92.8%;2例患者手术后瘢痕及肉芽组织增生造成再次狭窄,随访至今仍未拔除气管导管.结论 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切除术是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后并发喉狭窄的首选方法,合理的修复缺损并喉腔重建、积极抗感染及治疗胃食管反流将会明显的减少喉部分切除术后喉狭窄的发生几率.

    作者:全华涛;何剑;廖玲凤;康竞;张帅;黄东海;王行炜;唐瑶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进展

    De Kleyn于1944年首次报道了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它是耳科学的常见急症,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以内,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多发生于单侧,少数人双侧发病[1].美国的指南定义为突然发病(一般在3d),在相连的3个频率超过30 dB听力损失[2].突发性耳聋的自然恢复率在31%~65%,大多数在2周之内恢复[3].突聋的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扩张剂、血浆增容剂、抗凝剂、高压氧、抗病毒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应用于突聋的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黄春蓓;梁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