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特点及其与听力下降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42例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耳鸣患者其中上升型组30例,下降型组81例,平坦型组31例.所有患者行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包括耳鸣频率、响度、小掩蔽级(minimum masking level,MML)和残余抑制试验(residual inhibi-tion,RI),并填写耳鸣残疾量化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耳鸣匹配频率0.125 kHz 9例,0.250 kHz 11例,0.5 kHz 7例,1.5 kHz 3例,3 kHz 3例,4 kHz 41例,6 kHz 31例,8 kHz37例.上升型听力曲线中24例耳鸣频率位于0.125 ~0.5 kHz,下降型听力曲线中78例位于3~8 kHz;②耳鸣响度0 ~5 dB SL 68例,6~ 10 dB SL41例,11 ~ 15 dB SL24例,大于15 dB SL 9例.3组患者耳鸣平均晌度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53,P<0.05);③掩蔽曲线重叠型45例,汇聚型81例,分离型5例,间距型10例,拮抗型1例.3组掩蔽曲线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471,P>0.05);④残余抑制试验完全阳性11例(7.7%),部分阳性91例(64.1%),阴性40例(28.2%).3组残余抑制试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7,P>0.05);⑤THI得分中1级10例,2级37例,3级44例,4级44例,5级7例.3组THI得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8,P<0.05).THI得分和听力曲线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45,P=0.368).结论 ①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耳鸣频率与听力下降大频率一致,平坦型曲线组多位于高频或低频;②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掩蔽曲线类型以汇聚型和重叠型为主,残余抑制试验阳性,提示药物治疗不能改善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耳鸣可辅助以声治疗;③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自觉耳鸣严重程度,即THI得分,与耳鸣响度测试结果不一致,提示心理因素对耳鸣主观感觉的影响较大,需辅助心理治疗.
作者:陈秀兰;秦兆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7,USP7)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科确诊的喉癌组织标本73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52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SP7在喉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73例喉癌组织中,61例(83.5%) USP7呈阳性表达,较癌旁组织阳性表达(19/52,36.5%)显著升高(x2=29.1446,P<0.05).病理分型中,肿瘤分化程度越低,USP7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 喉癌组织中USP7的高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对晚期USP7阳性表达喉癌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周芨;邓世山;刘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自行设计的上颌-额-颞手术入路,行颞下窝肿瘤手术切除,观察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上颌-额-颞手术入路切除的12例颞下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评价上颌-额-颞入路切除肿瘤的效果.结果 12例患者手术中切除肿瘤顺利,手术后并发症轻微.结论 对于巨大颞下窝、翼腭窝肿瘤,涉及侧颅底者采用上颌-额-颞入路可以顺利切除肿瘤.此手术入路可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保护面神经,同时便于制取颞肌瓣充填组织缺损.
作者:郭玉兴;郭睿;张雷;郭传瑸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游离桡侧前臂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中的应用及提高其成功率的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采用游离桡侧前臂皮瓣修复腭、颊、舌、口底、颞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患者24例,分析术后皮瓣成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提高前臂皮瓣成活率的重要环节.结果 23例游离桡侧前臂皮瓣成活,总成活率为95.83% (23/24),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发生率为4.17% (1/24),受区和供区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3/24).结论 严格的术前皮瓣筛选、细致的皮瓣制备技术、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加之有效的术后监测,可提高游离桡侧前臂皮瓣的成功率.
作者:陈曦;李进让;郭红光;袁伟;刘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将2004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3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法、预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3例患者发病部位均位于皮下唾液腺周围;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及比例均增高,1例患者伴有肺损害,1例患者伴有湿疹,3例均未见蛋白尿.3例木村病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结论 手术治疗可以作为头颈部木村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吕海丽;王振霖;张名霞;刘俊其;司晋源;张云云;张秋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鼻腔填塞手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对21例萎缩性鼻炎患者采用羟基磷灰石鼻腔填塞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随访3个月至4年,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21例患者中有效率达90.48%.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排异情况.结论 羟基磷灰石鼻腔填塞手术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疗效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赵锐;刘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食管异物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误诊误治原因进行总结,从而提高对老年患者食管异物的诊治水平.方法 2007年7月~2013年6月共收治65例老年食管异物患者,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予以诊断与治疗.结果 食管镜取出45例,胃镜取出14例;治愈出院58例,1例术后因并发症转重症科.结论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本身基础病及辅助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导致老年食管异物患者易被延误诊治及产生严重并发症,因而需要重视预防老年食管异物及更加全面、细致的诊治.
作者:陈净华;张凯扬;黄晓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对喉气管瘢痕性狭窄的T形硅胶管扩张成形术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7例气管或喉瘢痕性狭窄采用T形硅胶管扩张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外伤是引起狭窄的主要原因,纵形剖开狭窄的气管段,于狭窄处纵行栅栏状切开瘢痕,选取一适当大小形型号的T形硅胶管放入,对喉气管狭窄处进行扩张成形,1年后拔管.结果 6例1年后顺利拔管,未再出现呼吸困难情况;1例因其他原因保留扩张管.结论 对喉气管瘢痕性狭窄患者采用T形硅胶管进行扩张成形术是比较可靠且稳定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肯定、有效.
作者:邓毅;陈尔东;吴元庆;王俊;陈荣荣;徐进敬;王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检测喉咽鳞状细胞癌(喉咽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DNA及其亚型的表达,探讨HPV感染与喉咽癌的关系及在喉咽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检测36例喉咽鳞状细胞各亚型HPV DNA的表达.对照组为35例喉咽黏膜细胞,其中取自声带息肉患者26例,会厌囊肿患者9例.结果 喉咽癌组36例中HPV DNA检出者6例,HPV DNA检出率16.7% (6/36)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0,P=0.036,P<0.05).喉咽癌组高危型HPVDNA检出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23,P=0.068,P>0.05).喉咽癌组低危型HPV DNA检出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P>0.05).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HPV感染与喉咽鳞癌有关,HPVDNA检出率为16.7%;HPV DNA阳性的喉咽鳞癌患者中以高危型HPV为主,占83.3%.
作者:卢国伟;葛瑞锋;孙彦;李薇;华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运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制作人工材料支架修复兔甲状软骨缺损,寻求一种重建甲状软骨的新途径.方法 运用泡沫凝胶注模法制备多孔HA,以冷冻吸附法将Ⅰ型胶原、rhBMP-2沉淀于HA支架上形成rh-BMP-2/Ⅰ型胶原/HA复合材料.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实验组以Ⅰ型胶原、HA、rhBMP-2为材料,对照组以Ⅰ型胶原、HA为材料,分别进行甲状软骨缺损的原位修复,观察并评估其修复效果.结果 HA体积分数为50%的多孔支架材料孔隙率为(50.54 ±3.02)%,孔隙孔径为100~200 μm.大体观察见术后7周时,实验组支架材料降解完全,被片状骨性组织所替代,新生骨切面呈黄白色,质地较硬,且新生骨质与对侧未切除甲状软骨边缘紧密结合;对照组支架仍只见纤维结缔组织包膜.组织学检查见实验组术后3周材料降解,手术区域软骨母细胞增生伴成软骨区域形成;术后7周可见软骨细胞增生及软骨骨质形成.对照组3周、7周可见软骨缺损边缘软骨母细胞增生,少量成熟软骨细胞聚集,缺损中央区未见成熟软骨细胞.结论 rhBMP-2/Ⅰ型胶原/H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骨诱导和骨传导性好的材料,可作为一种新型甲状软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作者:张龙城;胡万青;曹高翔;林文彪;陆梦漪;韦干观;陈昊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中鼻甲不同术式对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择期鼻内镜下行鼻窦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60例(94侧),根据术中对中鼻甲处理情况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保留组38例(56侧)行中鼻甲成形术,切除组22例(38侧)行中鼻甲切除术.利用Lund-Kennedy评分法对鼻内镜检查结果进行量化,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鼻塞、脓涕等主观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2个月复查,保留组35例(51侧)患者中鼻甲颜色和形态恢复较好,32例患者嗅觉出现不同程度恢复;切除组18例(28侧)患者原中鼻甲的位置鼻中隔出现增厚,并出现中隔鼻甲,仅12例患者嗅觉出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两组患者Lund-Kennedy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保留组患者Lund-Kennedy评分低于切除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鼻塞和流浓涕症状VAS评分分布均好于治疗前(P<0.05),保留组患者流浓涕症状轻度和中度比例显著高于切除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行中鼻甲成形术有助于术后鼻腔正常功能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鼻塞、流脓涕等主观症状,建议术中予以保留中鼻甲.
作者:赵春雷;杨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黏膜下下鼻甲骨切除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肥厚性鼻炎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16~66岁,手术方法为鼻内镜下鼻阈进路粘膜下切除双侧下鼻甲骨,全程扩大总鼻道的容积.随访半年至2年,采用主观评分(视觉模拟量表)及鼻声反射评价手术前后鼻塞程度.结果 术后鼻通气主观评分白天平均降低3.68分,夜间平均降低3.59分.鼻声反射检查,术后鼻气道阻力(NAR)降低3.74 cm H2O/(L·min),鼻腔小截面积距前鼻孔距离(DCAN)后移0.75 cm,鼻腔小截面积(NMCA)扩大0.25 cm2,鼻腔容积(NCV)增大4.19 cm3,近期观察无1例鼻塞症状复发.术后不良反应小,3例(3.75%)鼻腔干燥,6例(7.50%)鼻腔分泌物增加.结论 鼻内镜下鼻阈进路黏膜下下鼻甲骨切除术,切口小、操作简单、安全,不破坏黏膜,不影响下鼻甲黏膜生理功能,较传统下鼻甲手术效果更好.
作者:利伟军;邓泽义;谢民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岁,均为单侧发病.根据鼻内镜与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范围,病理检查确诊;按Krouse分级方法进行临床分级;鼻侧切开术25例,鼻内镜下手术82例,手术创面均行电凝炭化处理.术后随访1~5年,观察患者疗效.结果 107例NIP患者术后总复发率13.08%(14/107);鼻侧切开术25例,复发率12.0%(3/25),鼻内镜手术82例,复发率13.4%(11/8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5,P>0.05).其中Ⅰ级34例,复发率为5.88%(2/34),Ⅱ级42例,复发率为9.52%(4/42);Ⅲ级31例,复发率为22.58%(7/31);不同分级患者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侧切开术、鼻内镜手术均为治疗NIP的有效方法.手术创面电凝炭化处理,是防止肿瘤细胞残留或术中种植而致的复发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彻底切除肿瘤、严格的术后随访及定期的鼻内镜检查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苏少武;刘及;杨培新;谢飞虎;吴创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papilloma,NIP)起源于鼻腔schneiderian上皮,是一种少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物,具有局部侵犯、易复发、可恶变的特点.明确NIP的病因、治疗以及复发和恶变的特点,一直是临床上的研究热点.1854及1855年,Ward[1]及Billroth[2]首先报道了这种病变.然而,直到1938年,Ringertz等[3]才确定了本病的组织学特性和临床特点.
作者:梁青壮;李德志;徐震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右耳廓肿块6年,近期2个月生长较快,于2012年7月入院.患者既往无耳外伤史、手术史、耳疾病史,病程中右耳无疼痛,无溃烂,肿块周围无感觉异常,患者无听力下降,无耳鸣.查体:全身无明显异常,右耳甲腔见约一色淡红实性包块,表面光滑,大小约1 cm ×0.8 cm ×0.5 cm,质地韧,无压痛,皮温无增高(图1),右外耳道及鼓膜无异常.
作者:罗宏伟;王春花;张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术后10年复发者少见,以眼睑水肿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则更少见,2012年12月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因右眼睑反复水肿伴乏力1个月于2012年12月3日入院.10年前患者曾因右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在我科行鼻瘤体切除术,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
作者:李丽萍;吴平;杨晓红;代学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小儿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所致,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及药物[1-2].本文针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使用热毒宁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作者:赵艾君;曾慧敏;苏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多种多样.根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HS)的分类,鼻源性头痛包括鼻-鼻窦炎所致头痛和黏膜接触点性头痛两种,后者是因为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而导致的一类顽固性头痛[1].我科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因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的鼻源性头痛90例,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明;张长春;商胜利;闫伟;徐淑芳;李玲玲;李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耳廓假性囊肿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不尽相同.我科2006年9月~2013年3月采用耳廓假性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5例,其中男33例,女2例;年龄28~68岁,病程10 d至8周.
作者:聂军;张汉武;程文武;周斌;颜家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发病率可高达5%~6%[1].腺样体和扁桃体切除是治疗儿童OSAHS主要的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可达90%以上,然而部分儿童,在完成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后,病情缓解欠佳,呼吸暂停及鼾声不能完全缓解[2-3].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部分患儿除了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外,还同时存在管扁桃体肥大,如手术时未切除管扁桃体,患儿的症状缓解欠佳,我院曾收治此类患儿10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贾艳秋;侯艳鹏;邰旭辉;桑月红;徐振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随着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的开展和日益普及,多数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的临床治疗获得了长久稳定的疗效.但是不可否认,部分CRS即便经过包括FESS在内的综合治疗以后,其疗效仍差强人意,原因何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免疫学因素,包括先天遗传性因素所导致的免疫异常.
作者:赵长青;安云芳;陈同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诊断与治疗,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2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情况;符合(2010年AJCC分期)Ⅲ期15例;Ⅳ期7例.本组全部患者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术,5例患者行全颈淋巴清扫;9例患者行上颈部淋巴清扫.术后免疫治疗22例,放疗18例,化疗14例.结果 全组患者原发灶肉眼全切,病理报告均为恶性黑色素瘤.随访1~5年死亡20例,分别为1年生存者20例(20/22,90%);3年生存者7例(7/22,32%);5年生存者2例(2/22,9%).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目前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不佳,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首选,颈淋巴清扫应尽早施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广泛彻底的手术切除可望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作者:郑明奋;黄健男;刘华盛;肖平;张沈华;傅向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慢性鼻-鼻窦炎筛骨骨质的病理改变程度与患者主客观评分及肺功能相关性分析.方法 12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男70例,女56例,年龄23~ 57岁.取患者病变侧的筛窦骨质,行HE染色,并按Biedlingmaier分级方法分析骨质病理改变程度与VAS评分、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病理改变程度与VAS、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性,与FEV1、FEV1% FEV、PEF、FEV25-75改变成负相关.结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筛骨的病理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随着筛骨病理分级的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相应增高.筛骨病理改变可能与肺功能的改变呈负相关.
作者:王珍珍;武鹏;张露;黄振校;骆雅梅;李慧媚;张凌号;刘继丽;廖志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整体骨炎评分(global osteitis scoring scale,GOSS)与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准备行鼻内镜手术的CRS伴或不伴息肉的患者,通过Philips DICOM Viewer软件分析术前鼻窦CT,根据GOSS标准评分,以GOSS评分>5及GOSS评分≤5分成骨炎组和非骨炎组.收集病史(包括性别、年龄、CRS病程,吸烟、哮喘史、变应性鼻炎史、有无前期手术史、有无息肉、外周血EOS,评估VAS、SNOT-20、Lund-Kennedy、Lund-Mackay和GOSS评分,术后1年随访,再次评估术后各项评分,评判疗效,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骨炎组和非骨炎组间是否存在预后差异.结果 骨炎组与非骨炎组两组术前VAS评分、SNOT-20 评分、Lund-Kennedy评分及Lund-Mackay评分无明显差异;骨炎组较非骨炎组术后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1、2.241,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与SNOT-20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骨炎组与非骨炎组各组内术后较术前VAS评分、SNOT-20评分、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OSS评分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骨炎组术后1年疗效比非骨炎组差(P<0.05).术前GOSS评分与术后Lund-Kennedy评分和Lund-Mackay评分分别呈正相关趋势(r值分别为0.398、0.426,P值均<0.05).结论 GOSS评分影响CRS预后的客观指标(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 评分),CRS骨炎患者较非骨炎患者术后预后差.GOSS评分宜作为术前骨炎评判的标准及预测CRS预后的指标.
作者:林枫;周兵;成雷;黄谦;王明婕;叶婷;黄振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L-9在小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Balb/c小鼠建立卵清蛋白致敏的变应性小鼠模型,按激发时间分为6组(30 min、2h、6h、12 h、24h、48 h),同时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每组各5只小鼠.取各组小鼠鼻黏膜组织,利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IL-9在各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IL-9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9在实验组中随激发时间表达先增高后下降.结论 IL-9在小鼠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联.
作者:赵鹤;曹志伟;顾兆伟;柳萌;吴雄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外鼻皮肤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分析手术切除及缺损修复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收治的511例外鼻皮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切口、麻醉方法、缺损修复方法.结果 本组511例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1.09∶1,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不同性质肿瘤的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比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本组511例患者中,选择唇龈沟切口10例,梨状孔边缘切口6例,鼻小柱倒V型切口12例,前鼻孔内边缘切口3例,锯齿状切口3例,余均选择顺皮纹方向梭形切口.其中503例创面Ⅰ期愈合;5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局部换药后创面愈合;3例患者切口轻度感染,经局部换药处理后创面二期愈合.术后463例患者获随访3个月至5年,其中455例患者对外鼻形态满意,鼻外形轮廓及视觉效果良好,无鼻塞;32例患者失访;16例患者死亡(死于老龄、内科疾病).12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2例患者术后有复发,予再次手术切除.余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迹象.结论 对于外鼻病变的手术切除,需兼顾彻底及美容的原则.病变切除后的修复,综合考虑病变的部位、大小、深度、性质以及患者的年龄、意愿,选取合适的修复方法,多能获得1期修复,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赵冬菊;陈东;王珮华;吴晴伟;孙艺渊;石润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