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分析大庆地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变应原谱.方法 采用德国Mediwiss变应原检测系统,检测大庆地区明确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975例,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4岁),青年组(15 ~35岁),中年组(36~ 55岁)和老年组(≥56岁).变应原分为吸入性和食入性二组,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大庆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要吸入变应原是蒿/矮豚草470/975(48.2%),柏榆梧桐柳桦栎杨榛/白蜡/梧桐309/975(31.7%),户尘螨231/975(23.7%),苋/藜/葎草/蒲公英194/975 (19.9%);主要食入变应原是腰果/花生/黄豆208/975(21.3%)和贝/鱼165/975(16.9%).儿童组的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高于其他3组(P<0.05);儿童组的混合变应原阳性率高于其他3组(P<0.05);吸入组变应原在特异性IgE 1~2级阳性率低于食入组变应原(P<0.05);吸入组变应原在3~4级阳性率高于食入变应原(P<0.05);吸入组变应原在5~6级阳性率高于食入变应原(P<0.01).老年组特异性IgE 0级的阳性率高于其他3组(P<0.01);老年组5~6级的阳性率低于其他3组(P<0.01).结论 大庆地区主要吸入变应原是蒿/矮豚草、柏榆梧桐柳桦栎杨榛/白蜡/梧桐、户尘螨和苋/藜/葎草/蒲公英,主要食入变应原是腰果/花生/黄豆和贝/鱼.儿童患者较成年患者发生食物变应的可能性大.儿童更易受多种变应原致敏发生混合过敏.吸入变应原的致敏强度高于食入变应原.老年组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力弱于儿童、青年和中年组患者.
作者:张丹;于青华;宋永欣;邢福勇;许金泉;王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种保守方法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6月诊治的184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69例)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2周、鼻用激素和黏液促排剂3个月;B组(57例)采用药物联合鼻腔冲洗;C组(58例)采用药物联合鼻腔分泌物吸引,各组总疗程均为3个月.3组患儿均以VAS评分法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和15个月行主观症状评分,以Lund-Kennedy评分法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6和15个月行鼻腔鼻内镜检查评分,根据VAS和Lund-Kennedy评分于第3、6和15个月行综合疗效评定;分析3组6、15个月综合疗效下降与治疗方法、症状未控制和未完全控制的关系.结果 3组综合疗效均于第3个月达到大,其中C组>B组>A组;同组第6、15个月与第3个月比较疗效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第6个月与第15个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6个月疗效下降与治疗方法、病情部分控制和未控制比例相关(R值分别为0.638、0.572,P<0.05);15个月疗效下降仅与治疗方法相关(R=2.046,P<0.05),与病情部分控制和未控制比例则无相关性(P=0.170).结论 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以单纯的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易复发,辅以鼻腔盐水冲洗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而联合鼻腔分泌物吸引疗效显著复发少;治疗结束后适宜的随访时间为3个月.
作者:沈翎;林宗通;林兴;杨中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L-5及其受体IL-5Rα在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患者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89例CRSwNP患者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在摘除的鼻息肉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将患者分为ECRSwNP组(n=41)和对照组(n=48),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利用HE染色计数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表达,利用RT-PCR技术检测IL-5和IL-5Rα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结果 ECRSwNP组患者变应性鼻炎史比例、双侧鼻息肉比例、鼻窦累及数、鼻息肉病变程度评分和Lund-Macka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RSwNP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总IgE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每个高倍视野嗜酸性粒细胞平均计数为(36.5±14.2),远高于对照组患者(1.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146,P =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生化指标中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呈正相关(r=0.703和0.652,均P<0.05);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IL-5 mRNA和IL-5Rα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IL-5 mRNA相对表达量与IL-5Rα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454,P=0.003).结论 IL-5和IL-5Rα在E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中表达量显著增加,可能与ECRSwNP发病及进展有关.
作者:高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21~70岁,病程在1周内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纯音测听全部频率听阈升高,0.5、1、2、4 kHz平均听阈≥81 dBHL).采用统一治疗方案,前列地尔注射液+舒血宁+腺苷钴胺+激素和高压氧治疗.将不同治疗时间、不同频率听力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52例,其中男22例(42.31%),女30例(57.69%),连续用药1周、2周和3周总有效率分别为38.46%、57.69%、65.38%,组间听力改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48,P=0.018).第2周和第3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650,P=0.420).第2周和第3周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0.865,P=0.451).第2周和第3周总显效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44,P =0.1622).治疗3周后各频率听力恢复情况比较,不同频率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0,P =0.032),其中低频0.25 kHz痊愈率为46.16%,0.5 kHz痊愈率为34.61%,明显高于其它频率.不同频率间总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33.243,P<0.001).不同频率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008,P<0.001),其中0.25、0.5 kHz总有效率均为78.85%.经过3周治疗后,不伴有眩晕的极重度聋患者总有效率为77.78%,痊愈率为26.92%,伴有眩晕的极重聋患者总有效率为52%,痊愈率为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11,P=0.051);但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05,P=0.0000).结论 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连续治疗3周可明显改善患者听力,且低频区听力恢复要好于高频区.不伴有眩晕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痊愈率要高于伴有眩晕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
作者:张红茹;孙艳萍;陈涵;赵丽英;吴文;白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新型MLK鼻内镜评分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手术前后的应用.方法 使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51例CRS患者进行研究,术前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和Lund-Mackay CT评分,术中录制鼻腔检查过程.术后3个月召回患者进行鼻内镜随访并录像,同时完成上述评分.所得录像由两位双盲耳鼻咽喉医生分别使用MLK(Modified Lund-Kennedy)、LK(Lund-Kennedy)及DIP(discharge,inflammation,polyps)评分进行评估,分析3种内镜评分系统的重测信度和评分者信度,比较它们与其他主客观评价的相关性,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MLK评分手术前后的重测信度和评分者信度良好(ICC >0.75),均高于LK和DIP评分.同时与其他两种评分均有较高相关性(r>0.79,P<0.01).术前MLK评分与CT评分有较高相关性(r=0.60,P<0.01)且高于DIP评分.术后MLK评分虽与VAS有较低相关性(r=0.30,P<0.05),但低于LK评分.患者术后各种主客观评分数值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MLK评分与CT、LK及DIP评分均显著相关,较之有更高的信度,可能更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张凌浩;李慧媚;骆雅梅;徐唱;肖惠雯;武鹏;王珍珍;黄振校;杜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鼻内镜下上颌窦前、内侧壁切除术在治疗KrouseⅢ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 ~ 2014年诊断为KrouseⅢ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43例,均在鼻内镜下行上颌窦前、内侧壁切除术,观察分析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鼻内镜上颌窦前、内侧壁切除术可完全切除上颌窦内乳头状瘤.21例患者行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22例行上颌窦前、内侧壁切除术.其中26例患者切除鼻泪管,13例患者下鼻甲全或者部分切除.术后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8个月.3例患者复发,8例患者诉鼻腔干燥,2例患者溢泪,3例患者癌变.结论 鼻内镜下上颌窦前、内侧壁切除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Krouse Ⅲ型)安全有效,该手术方式术中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术后随访利于观察术腔,术后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Krouse Ⅲ型)的常规手术方式.
作者:戴琪;蔡国遇;刘全;余洪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程度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探索他们系统性炎症、下气道炎症及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方法 募集门诊NAR患者262例,参照ARIA指南根据鼻炎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轻度组145例、中-重度组117例,均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比率、诱导痰EOS比例、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及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结果 ①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支气管激发试验、FeNO阳性率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2%vs2.1%;10.3% vs 2.8%;72.6% vs 29.0%;P <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 vs17.9%,P>0.05);②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FeNO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4.0)%vs 1.5(2.1)%;35.8(25.9)ppb vs 16.3(17.0)ppb,P<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无统计学差异[1.0(1.8)% vs0.5(1.3)%,P>0.05].结论 ①不同程度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存在差异,中-重度NAR患者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全身及下气道异常;②中-重度NAR患者更易出现下气道异常,临床医师应予重视.
作者:季俊峰;王秋萍;张勇;王志颐;吴昆旻;许莉;陈伟;薛飞;江满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腺样体切除术(或同时行扁桃体切除术)并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89例进行总结分析.患者分为两组:A组单纯腺样体肥大者47例,B组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者42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糖精试验以获得黏膜纤毛清除时间(mucociliary clearance time,MCT),手术中测量鼻腔的长度后计算出黏膜纤毛清除速率(mucociliary clearance velocity,MCV).另将3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一次糖精试验获得纤毛清除时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鼻腔黏膜纤毛清除时间及清除速率,分析腺样体切除术对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MCT分别为(13.64±3.26) min,(9.04±1.78) min;B组术前及术后的MCT分别为(15.85±4.63) min,(11.90±2.70) min.A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MCV分别为(2.81±0.73) mm/min、(4.16±0.82) mm/min;B组术前及术后的MCV分别为(2.45-0.75) mm/min、(3.35±0.83) mm/min.正常对照组的MCT及MCV分别为(7.24±2.03)min,(5.53±1.79) mm/min.两组手术前后的MCT及M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腺样体切除术可以改善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
作者:毛敏;张建国;陶爱林;刘雪婷;马钊恩;黄映红;廖礼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特点,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6月~ 2013年6月住院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调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2013年1 ~6月38例患者使用SNOT-20及VAS量表,调查其鼻内镜手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真菌球型鼻窦炎男女发病率分别为30.1%及69.9%,发病年龄为54.08±13.86岁,单侧上颌窦发病率为85.6%,糖尿病发病率为15%,显著高于国内成人发病率(P<0.05),术后6个月SNOT-20及VAS量表评分显著减低(P<0.01).结论 真菌球型鼻窦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患者多发,以单窦特别是上颌窦为主,糖尿病是发病危险因素之一,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雪盛;钱进;李厚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月~ 2013年6月3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295例,合并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87例.改良切口与传统Killian切口不同,改良的手术切口位于鼻中隔软骨前方.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对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同期行下鼻甲成形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合并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先行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后再同期行鼻窦手术.结果 3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手术时间为8 ~ 35 min,中位手术时间20 min;术中出血量10 ~80 ml,中位出血量为30 ml;鼻中隔成形术后随访6 ~12个月,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鞍鼻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保留了较完整的鼻中隔支架,手术方法简便,术中鼻中隔黏膜张力小,术野清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能安全有效地矫正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微创手术的新方法.
作者:李杰恩;唐臻臻;王扬;刘金兰;姚东方;周永;黎木兰;杨颖;陆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鼻中隔的气化比例及特点,为鼻中隔矫正、涉及鼻中隔的蝶窦及中颅底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1年1~5月诊治的120例患者行鼻窦CT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检查设备为64排螺旋CT(GE,美国),轴位扫描层厚为1.5 mm,层间距为1.5 mm,冠状位层厚为2 mm,层间距为2 mm.结果 鼻中隔气化一般发生在筛骨垂直板与蝶嵴(嘴).筛骨垂直板的气化率极少,仅占3.33% (4/120),其中3例筛骨垂直板与鸡冠联合气化;蝶嵴(嘴)气化比例较高,占21.67% (26/120).筛骨垂直板气化是由额窦气化而来,引流入额窦;蝶嵴(嘴)气化由蝶窦气化而来,引流入蝶窦.结论 鼻中隔气化来源于额窦气房及蝶窦气房的扩张,其中筛骨垂直板气化较为少见,在鼻颅底外科处理鼻中隔时须注意这一解剖变异.
作者:刘锦宇;刘启桐;闫占峰;刘锦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上颌窦口黏膜固有层病理学改变与鼻内镜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意义的病理学指标以指导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方法 选取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50例,术中取所选上颌窦口黏膜,进行HE染色,观察其固有层腺体面积与炎细胞数量2个病理学指标,术后6个月利用SNOT-20量表和Lund-Kennedy评分对所选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的好坏与黏膜固有层腺体面积直接相关(P<0.05),而与固有层炎细胞数量无直接关联(P>0.05).结论 黏膜固有层腺体面积是反映鼻窦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患者预后情况,对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燕萍;薛刚;刘延彬;魏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长期鼓膜置管(3年)治疗Ⅱ级和Ⅲ级鼓膜膨胀不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104例(108耳)Ⅱ级和Ⅲ级鼓膜膨胀不全患者进行长期鼓膜置管(3年)治疗,其中Ⅱ级65耳,Ⅲ级43耳,随访5~8年,分析比较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鼓膜形态变化.结果 108耳术前0.5~4 kHz平均听阈为43.5 dB,术后5~8年为22.3 dB,仅2耳复发,其余鼓膜形态良好.所有患者均无鼓膜萎缩或穿孔,无化脓性中耳炎、感音神经性聋等并发症.结论 长期鼓膜置管(3年)治疗Ⅱ级和Ⅲ级鼓膜膨胀不全安全有效,可防止复发和避免中耳胆脂瘤的发生.
作者:宋向阳;刘宏;梁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1月~2013年1月行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患者22例,其中6例患者保留一侧杓状软骨,16例患者保留双侧杓状软骨,术后通过下咽钡餐及纤维喉镜检查,观察新喉状态;术后进行进食训练并观察进食功能的恢复时间.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误咽,经训练后全部恢复正常饮食.结论 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时,应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喉组织,尽量恢复其自然位置,有利于减轻术后进食呛咳,缩短进食训练时间.
作者:王霞;许尧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全麻与局麻下行乳突根治术电钻噪声对非手术侧耳听力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乳突根治术治疗的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97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全麻组(n=51)和局麻组(n=46).分别于术前(T0)、术后1 d(T1)、术后14 d(T2)和术后30 d(T3)利用纯音测听仪对不同频率下非术侧耳骨导听阈值进行测定,利用耳声发射测试仪分别对不同频率下左右耳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检测,并调查患者对术中知晓及满意度.结果 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T1时2、4、6和8 kHz下非术侧耳骨导听阈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相比,两组患者T2和T3时2、4、6和8 kHz下非术侧耳骨导听阈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时相比,两组患者T3时0.5、1、2、4、6和8 kHz下非术侧耳骨导听阈均无差异(P>0.05);同一时点与局麻组相比,全麻组患者T1时4、6和8 kHz下非术侧耳骨导听阈低于局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和T3时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T1时2、4、6和8kHz下非术侧耳DPOAE引出率均降低,且局麻组患者T2时2、4 kHz下非术侧耳DPOAE引出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时相比,两组患者T3时非术侧耳DPOAE引出率均无差异(P>0.05);与局麻组相比,全麻组患者T1时2、4、6和8 kHz下非术侧耳DPOAE引出率均高于局麻组,且T2时2、4 kHz下非术侧耳DPOAE引出率高于局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3时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对术中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局麻组的39.1% (P<0.05).结论 乳突根治术中电钻噪声可导致非术侧耳可逆性噪声性听力损伤,全麻下手术操作可减轻电钻噪声损伤.
作者:卢俊;梅余霞;杜松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相关氧减程度与保留悬雍垂的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an-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疗效相关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行H-UPPP的OSAHS患者多导睡眠监测图(polysomnography,PSG)结果.所有患者均因上气道存在解剖狭窄,经评估后按治疗方案接受手术.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PSG,按照指南[1],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用SPSS 13.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患者术前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期(no 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以及血氧低于90、85、65时间(CT90、CT85、CT65)分别所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等参数的差异.结果 21例术后AHI较术前下降≥50%以上,有效率为41.2%.在REM期低血氧高于NREM期的患者中,有效率是83.3% (15/18);而在REM期低血氧低于或等于NREM期的患者中为18.2% (6/33).结论AHI较低的患者易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和NREM期相比,同一患者REM期的氧减时间延长、以及该期呼吸暂停继发氧减程度严重者,术后更加难获得治愈.
作者:韦岑;袁伟;吴铖林;潘安妮;韦黎明;蒙青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30%~40%.由于位置较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分型复杂,动脉瘤形态各异,瘤体指向多样,周围有回返动脉及供应下丘脑的穿支动脉起源或经过,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较多[1].目前,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有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在临床的应用越发广泛.经鼻内镜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我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全国首例经鼻内镜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跃飞;刘卫平;费舟;贺晓生;赵悦;高大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2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40年,近2年包块逐渐长大而入院.肿物初为蚕豆大小,一直未就诊.体格检查:左颈部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可触及一直径约3 cm×4 cm×5 cm大小肿物,活动度差,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表面无红肿及破溃,无触痛,咽喉部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左颈部肿块40年性质待查.颈部MRI提示:左侧颈动脉鞘外侧胸锁乳突肌下大小约3.4 cm×3.1 cm×5.6 cm团状混杂信号影,边缘可见包膜,其内可见分隔及细小迂曲流空血管影像,病变与邻近结构分界尚清晰,左侧腮腺下极被推挤左移,病变段邻近左侧颈总静脉显示不清,颈外肌间隙内见多发小淋巴结影(图1).
作者:刘滢;张志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翼管神经切断术首先是由Golding Wood(1961年)[1]提倡并临床使用,曾于七十至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外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但受当时手术器械落后的限制,翼管区解剖结构的研究报道少,手术远期复发率高,手术并发症严重,使当时的手术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及电刀、电凝手术器械的发展,翼管区解剖结构文献的大量报道,国内外学者对内镜下手术治疗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及变应性鼻炎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大量肯定的疗效评估.本文对近年来翼管神经切断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会厌囊肿位置浅显,传统手术可在表麻间接喉镜下用喉钳摘除,或者全麻支撑喉镜下行喉钳会厌肿物摘除术.前者具有盲目性,容易复发;后者麻醉风险高.从实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考虑,我科近年采用了局麻监视系统下动力切削系统加微波电凝术切除会厌囊肿共52例,临床疗效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春妮;王国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文献报道全球约有6亿例患病[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避免或减少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内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等,以及使机体发生免疫耐受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作者:谭国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泪道阻塞性疾病属于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文献报道该病种占到眼科门诊人数的约3%[1].各个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由于泪道系统结构狭窄常常好发,尤以中老年女性多见[2],而婴幼儿在出生后由于鼻泪管下端的Hasner瓣未能破裂而形成膜性阻塞,泪道系统处于封闭状态,所以婴幼儿泪道阻塞也很常见.由于此类疾病并非直接致盲,常常不被患者重视,而对难治性的泪道阻塞患者治疗手段简单、疗效欠佳,有些医生也并不愿意涉及该领域.
作者:王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翻阅各级各类医学杂志,包括《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及其系列杂志[1],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每一期都有精彩的案例报道.有的杂志甚至干脆以个案报道为主.案例报道不是点缀而是医学发展的使命使然.从“个别”到“一般”,或者说从“个性”到“共性”,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便发展到分子生物学和精准医学的时代,案例报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不揣知识浅薄,就此从3个方面略加探讨.
作者:赵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