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鼻咽癌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以及与微血管密度分布的关系,探讨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Ius二步法,检测50例鼻咽癌和26例炎性鼻咽部黏膜组织间质微血管密度(micro vascular density,MVD)的分布,并检测Shh的表达.结果 ①Shh在鼻咽癌组织中较鼻咽慢性炎症组织明显呈高表达(P<0.05);②鼻咽癌中Shh阳性组MVD均值26.441±6.239,高于Shh阴性组15.667±4.899,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肿瘤细胞Shh表达与MVD相关,即MVD值随着Shh表达而增高;③鼻咽癌组织中Shh蛋白表达率与MVD均与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Shh可能促进鼻咽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Shh和MVD有可能成为判定鼻咽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姚利;聂国辉;蔡智;陆兴;刘凤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采取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66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影像、手术及随访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46例(SimpsonⅠ-Ⅲ级),次全切20例(SimpsonⅣ级).1例患者术后死于颅内感染,25例患者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9例在末次随访过程中明显改善或消失.结论 手术治疗目标是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针对累及不同区域的肿瘤选择不同入路,实现岩斜区脑膜瘤的个体化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作者:吴雷;祝新根;沈晓黎;涂伟;郭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眶颧入路治疗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和操作技巧,以提高全切率,降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 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蝶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症状、影像学、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率等.结果 蝶眶脑膜瘤患者眼球突出和局部疼痛是主要的发病症状,少数可伴有视力轻度下降.肿瘤长径3~7 cm,平均4.5 cm.18例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orbito-zygomatic approach,OZ)入路开颅,3例翼点开颅保留眶缘、仅磨除肿瘤周围骨质(其中1例术后52个月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21例患者其中切除14例(66.7%),近全切除6例(28.6%),部分切除1例(4.8%).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瞳孔扩大3例(14.3%),术后3个月复查时症状消失;1例偏瘫,后肌力恢复至Ⅳ+级.结论 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入路,蝶眶处的脑膜瘤可良好显露;硬膜外预先处理肿瘤基底,血供可大大减少肿瘤出血;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可获满意的肿瘤切除效果和生存质量.
作者:严勇;陈菊祥;徐涛;徐汉冲;王洪祥;黄麒霖;卢亦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DM)在内镜经鼻翼腭窝、颞下窝解剖中的应用.方法 12例(24侧)成人头部标本灌注后经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3D-DM,然后在3D-DM辅助下对翼腭窝、颞下窝进行内镜解剖,对头部标本解剖与3D-DM视野及相关测量进行比较.结果 头部标本解剖与个体化3D-DM下视野高度一致,相关测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3D-DM为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翼腭窝、颞下窝提供详尽解剖数据,可以术前模拟翼腭窝、颞下窝解剖,对该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具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何海勇;李文胜;郭英;蔡梅钦;罗伦;张保豫;王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技巧,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7月~ 2014年7月手术治疗35例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患者,其中31例行基础远外侧入路,4例行扩大远外侧部分枕髁磨除入路.总结该部位脑膜瘤的病理解剖特点、临床特征、手术技巧及术后注意事项.结果 肿瘤全切32例,近全切3例.术后短暂性脑神经功能障碍15例,永久性脑神经功能障碍2例.肢体运动障碍6例.5例患者术后暂时行气管切开.无1例死亡.结论 后组脑神经、椎动脉及脑干是该区域肿瘤术中保护重点;远外侧入路是该区域肿瘤首选,适当的枕髁磨除有利于肿瘤的充分暴露.
作者:刘宁;王鹏斐;韩松;杨亚坤;闫长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国内扁桃体切除术方法的调查,了解国内扁桃体切除术方法的应用状况,以推动该领域技术方法的合理应用.方法 通过电话、面询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广西(省内组)和国内其他21个省市(省外组)共82家地市级以上的医院进行扁桃体切除术方法的调查,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 目前国内使用的扁桃体切除方法有剥离法、挤切法、单极电刀法、等离子法、激光法、超声刀法6种.省外组6种方法全部采用,其中单独使用多的方法是剥离法(25%),73.1%医院使用冷切法,67.3%医院使用热切法.省内组使用的方法有单极电刀法、等离子法、剥离法、超声刀法4种,单独使用多的方法是单极电刀法(46.7%);无医院单独使用冷切法,100%医院使用热切法.与省外组相反,省内组单独使用以及总体使用情况,热切法均高于冷切法.结论 国内目前扁桃体切除术方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总体使用情况,冷切法均高于热切法.应积极推广紧跟国际先进走向.
作者:周永;李雪;谢声权;黄轶;宾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总结鼻麻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 报道一例鼻麻风,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 鼻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鼻黏膜致病,主要病损包括鼻黏膜浸润性增生肥厚、鼻麻风结节占位、鼻部骨质破坏致残致畸、全身片状皮损、周围神经炎等.鼻腔分泌物与组织抗酸染色可查见麻风杆菌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鼻腔手术加联合化疗可临床治愈.结论 鼻麻风是细菌感染性、慢性传染性、肉芽肿性疾病,可引起鼻腔多种症状体征、全身皮损、周围神经损害甚至致残致畸,但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临床易误诊漏诊.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和联合化疗是临床治疗关键.
作者:冯燚源;杨洪斌;甘卫刚;杨靓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iR-98对鼻咽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的miR-98 mimic(及阴性对照)转染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CCK-8检测其体外增殖能力的改变,划痕愈合及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鼻咽癌细胞的体外迁移及侵袭潜能变化,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98可能的靶基因,并经双荧光素酶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靶基因.结果 MiR-98过表达能抑制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的体外生长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miR-98对MTDH具有直接靶向调控作用.结论 本研究表明miR-98能够靶向MTDH调控鼻咽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增殖及侵袭能力.
作者:佘笠;谭浩蕾;朱刚才;魏明;陈昌瀚;皮雷鸣;刘观成;张叠阔;黄东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RNAi干扰Twist基因对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株增殖、侵袭力及E-钙黏蛋白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株,分别转染siRNA-Twist(siRNA-Twist组)、阳性对照siRNA-GAPDH(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错义链(阴性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Twist和E-cad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Twist和E-cad蛋白表达,MTT比色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中E-cad甲基化表达.结果 siRNA-Twist组细胞中Twist mRNA和Twist蛋白表达量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Twist组细胞中E-cad mRNA和E-cad蛋白表达量均高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siRNA-Twist组细胞转染48 h~96 h时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Twist组细胞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P检测结果显示,siRNA-Twist组细胞中E-cad甲基化扩增条带呈弱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而非甲基化扩增条带呈阳性.结论 特异性抑制Twist基因表达可能通过影响E-cad甲基化而上调E-cad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有望为喉鳞状细胞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孙志宏;齐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构建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齿状突切除术对颅颈交界区(craniocervical junction,CCJ)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Oc-C2的正常上颈椎实体模型,然后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常规齿状突切除模型及保留C1前弓的微创齿状突切除模型,进而在有限元软件ABAQUS v6.9.1.中分析各种模型的生物力学差异,从而得出齿状突切除术中保留C1前弓的生物力学优势.结果 常规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较Oc-C1显著,各向活动度增加分别为前屈23%、后伸97%、侧弯231%、轴向旋转349%;对Oc-C1的稳定性同样有明显影响,其中Oc-C1后伸活动度影响大,增加达196%.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明显缩减C1-C2轴向旋转活动度的增加,实验中仅出现轻度代偿性的活动度减少;而其他方向活动度仍有异常的增加(Oc-C1后伸活动度增加167%、C1-C2侧弯活动度增加181%).结论 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显著,但对Oc-C1的活动度同样有明显影响.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保护脊柱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但仍存在脊柱不稳定因素.
作者:谢天浩;张新元;刘征;王在贵;伍杰;徐国政;马廉亭;骆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延安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主要变应原的分布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生物共振技术对252例拟诊为AR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2例患者中242例(96.03%)呈阳性反应,对所有呈阳性反应患者的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常见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艾蒿、萎蒿,屋尘螨,谷螨、粉螨,毛菌霉、甲醛,花草类混合物等.结论 粉尘螨、艾蒿、蒌蒿、屋尘螨、谷螨、粉螨,甲醛是延安地区AR患者主要的变应原,改善患者居住环境,避免接触变应原至关重要.
作者:任艳荣;刘涛;史龙泉;张艳;杨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和观察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与改良乳突根治术联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与改良乳突根治术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改良乳突根治术.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 (58/60)优于对照组的75% (4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干耳时间为(37.5±8.97)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2±10.9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听力较前有提高的患者为95%(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5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与乳突根治术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过程中解除中耳病变的速度较快,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听觉能力.
作者:谭东辉;邓忠;罗铭华;曹小国;龙志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与初发感染性耳前瘘管显微镜下整块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52耳)耳前瘘管并感染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进行手术,术前先探查瘘管的位置与方向,在莱卡F40显微镜下充分显示病变组织与瘘管并整块切除.结果 显微镜下手术治愈率98.1%,有效率100%.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各种瘘管的效果满意,创伤小,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作者:陈凯;孙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鼻翼肿物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32例患者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6~ 76岁,病程3个月至3年.所有患者行鼻翼肿物切除后,根据鼻翼部分缺损的大小,为改善鼻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应用鼻唇沟岛状皮瓣一期修复鼻翼肿物切除后鼻翼缺损.患者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结果 患者均一期愈合,皮瓣无坏死,鼻翼外形满意,前鼻孔无狭窄,瘢痕不明显.随访3个月至5年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鼻翼肿物切除后鼻翼缺损,方法简单,成活率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鹏凌;龚晓华;卢俊;廖玲凤;帅晋婧;耿少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鼻骨骨折及鼻中隔偏曲同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处理技巧.方法 对58例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同期鼻内镜下行鼻骨骨折复位术和鼻中隔成形术,其中男43例,女15例;年龄17 ~ 59岁,平均年龄28.6岁.均为闭合性鼻骨骨折.58例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58例患者中51例为优,7例为良.鼻外形矫正满意,鼻功能恢复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可同期手术,但对并发症的防范不能忽视.
作者:郑顺昌;侯军才;程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突发性耳聋不同听力曲线类型患者的静脉给药治疗疗程及疗效,有助于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的适宜疗程提供依据.方法 82例(92耳)突发性耳聋患者给予改善微循环、溶栓、激素、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比较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的突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疗程.结果 低中频型治疗总有效率高(84.62%),治疗7d内有效率与治疗14 d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05);全频型治疗总有效率为59.70%,治疗7d内总有效率与治疗14 d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4,P<0.05);中高频型和高频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20%和57.14%.结论 低中频型听力损失的患者静脉输液治疗7d内恢复的可能性高;全频型听力损失的患者静脉输液治疗7~14d恢复的可能性高.
作者:刘国旗;董钏;袁婧;罗刚;李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下颌下腺肿物切除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4例下颌下腺区肿物的患者行下颌下腺腺体及肿物切除术,对于病理回报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同期行Ⅰ、Ⅱ、Ⅲ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12 ~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患者均完整切除下颌下腺腺体及肿物,其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暂时性损伤2例,感染1例,术后病理回报淋巴结转移2例,无舌下神经、舌神经损伤病例,无复发病例.结论 下颌下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神经分支的保护,层次清楚的局部解剖和严密止血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宏慧;张鹏飞;白艳霞;姚小宝;邵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动力切割器揭盖术与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术在治疗鼻前庭囊肿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2010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进行抽样,选取4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揭盖组(22例)行鼻内镜下动力切割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等离子组(22例)于鼻内镜下行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等离子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伤口愈合时间均低于揭盖组,且术后疼痛程度、面部肿胀程度均优于揭盖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治疗鼻前庭囊肿相比鼻内镜下动力切割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而言,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指数高,临床上应引起关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冀庆军;单亚萍;李大鹏;柴伟;黄辉;周明朗;蒋劲松;何苗;丁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1岁.因右侧鼻腔后鼻孔异物感半年入院,自觉后鼻孔有分泌物,不伴鼻阻及嗅觉减退,无耳闷、听力下降.曾于当地诊所就诊,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良好.入院查体:T37.4℃,P 114次/min,R 19次/min,BP 138/77 mm-Hg,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耳鼻咽喉科专科检查: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标志正常.
作者:张玲染;曹文栋;安新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也常常被称为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嗅觉减退以及头痛等,若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表现出持续增高的趋势.据统计,2012年,我国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高达10%[1].临床上传统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主要运用中药治疗,但是治疗时间长,而手术治疗该病的疗效显著,但是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多,笔者就慢性鼻-鼻窦炎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作简单综述,以期探寻到控制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正强;杜军;单智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鼻咽癌是中国南方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广东省高达30/10万[1].目前仍以放射治疗为主,化疗或中医中药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其5年生存率约为60%.尽管现代放疗技术不断改进,但是5年生存率改善不明显,原发灶的复发率达10% ~20%[2].原发灶复发的鼻咽癌患者再次放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14% ~ 50%[3],且并发症多.因此,一些学者探讨外科挽救性手术治疗模式的方法和价值,初步结果显示其疗效等于甚至高于放射治疗,而治疗的后遗症相对较少,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1].
作者:谭国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鼻中隔脓肿是鼻中隔软骨膜或骨膜下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极为少见,鼻外伤是常见的病因.笔者2014年2月~ 2015年8月在新疆莎车县人民医院五官科援疆期间,发现幼儿鼻中隔脓肿较上海明显多见,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小儿鼻中隔脓肿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5 ~6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7~16d,平均11.7 d.其中6例为摔伤,1例为击伤所致;1例有陈旧性鼻骨骨折,4例以鼻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例鼻塞,1例发热头痛.检查见外鼻压痛,均有鼻中隔黏膜充血及向两侧膨隆肿胀,触之柔软有波动感.
作者:何学斌;李文平;乔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包括显微手术、放射治疗、保守观察.随着听神经瘤生长规律研究的进展与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方式的选择争议不断.回顾近年来听神经瘤治疗的文献并结合研究结果,以神经功能保留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和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认为出现症状的听神经瘤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乙状窦后入路适应于大、中、小各型听神经瘤,肿瘤全切除率高,死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很好的保留面神经功能和听力,是治疗听神经瘤的较好选择.放射治疗是部分听神经瘤患者可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法.听神经瘤的保守观察需审慎.
作者:袁贤瑞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