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04年11月~2016年3月期收治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9例(110眼)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5例,女14例;年龄6 ~65岁,平均年龄27岁.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手术的总体视力改善率为55.5%(61/110),其中有效率21.8%(24/110),显效率33.7%(37/110);术前视力有光感者视力改善率达100%(24/24),无光感者为44.2%(38/86);没有病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变差.手术时间距离受伤时间<3d者视力改善率为59.5%(22/37),3~7d为53.3%(32/60),>7d为53.9% (7/13);术中切开视神经鞘膜者视力改善率为50.0%(4/8),不切开者为55.9%(57/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视力与患者的手术预后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术前视力、外伤到手术间隔的时间以及术中是否行视神经鞘膜切开均不是影响患者手术预后的显著因素.结论 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有效手段,且外伤至手术的时间及术中是否行鞘膜切开与手术预后无显著相关.
作者:苏小妹;邱前辉;詹建东;许咪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af-1激酶抑制蛋白(Raf-1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RKIP)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通过与癌旁组织RKIP的表达比较,分析RKIP在下咽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以及癌旁下咽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下咽鳞癌及13例癌旁下咽鳞状上皮组织中RKIP的表达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x2检验及Wilcoxon检验.结果 RKIP在下咽鳞癌中的表达低于癌旁下咽鳞状上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4).RKIP在有转移的下咽癌中表达低于无转移的下咽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0).RKIP在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的下咽癌中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下咽癌的分化程度与RKIP的表达有关,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RKIP低表达及缺失有关.
作者:赫莉;陈艳红;冯志星;韩海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体外脂质体2000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eactor-3,NT-3)转染BMSCs,为内耳移植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 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豚鼠BMSCs并传代,取P3代做生长曲线图,流式细胞仪上检测BMSCs的表面标志物CD29,CD90以及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②按照不同质粒-脂质体配比介导pEGFP-N1-NT3转染P3代BMSCs,转染后48 h计算转染效率,选择佳配比将pEGFP-N1-NT3质粒转染P3代BMSCs,转染后1、3、7、14 d,观察其荧光表达情况;③转染后3d的BMSCs提取蛋白,Western Blot验证NT-3蛋白表达.结果 ①全骨髓贴壁法获得细胞数量多,增殖快,传代可以纯化细胞.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29和CD90阳性表达,CD45阴性表达,符合BMSCs特征;②不同配比中质粒:脂质体为4μg:12μl时转染率高,为佳配比;③转染后48 h荧光表达较强,7d荧光表达但较前明显减弱,14 d基本未见明显荧光表达.Western Blot验证NT-3基因成功表达.结论 ①全骨髓贴壁法可以成功培养出增殖快,细胞纯度高的BMSCs;②脂质体法成功介导NT-3真核质粒在BMSCs内表达,BMSCs可能作为内耳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作者:秦华丽;张杰;蒋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REDCap数据库在嗓音外科临床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其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 构建并设计REDCap嗓音疾病数据库结构,采集患者基本资料、个人及职业用声史、相关疾病、体格及电子喉镜检查、嗓音检测分析、嗓音障碍指数量表简化中文版、手术相关资料、病理结果、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收集每位患者入组、手术、术后1周、术后3周、术后2个月及术后1年6个数据收集点.总结2016年7月~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DCap嗓音疾病数据库使用情况.结果 REDCap嗓音疾病数据库包含10张工具表,3个随访模块、6个事件采集点构成,可实现多地点多终端同时输入,可实现医疗数据录入、质控及权限管理,可构建随访工作日历.104例行嗓音疾病患者资料录入到REDCap数据库,102例患者完成术后1周及3周随访,98例患者完成术后2个月随访,失访6例.98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无误.结论 REDCap嗓音疾病数据库涵盖了嗓音疾病基本流程,可有效用于嗓音医学研究数据收集、整合,保证了临床资料完整性和及时性,并降低了患者失访率.
作者:侯倩;江真;刘卿;任慧;李革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增强MRI联合DWI序列对喉癌和下咽癌患者的甲状软骨受累诊断价值,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术中的具体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头颈外科197例住院并行手术的原发喉癌及下咽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MRI检查,以组织病理学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增强MRI对喉癌和下咽癌患者的甲状软骨是否受累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如果MRI判断为甲状软骨受累,还进一步判断肿瘤侵犯甲状软骨范围;影像学结果与病理对比分析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所得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63例患者(32.0%)甲状软骨受肿瘤侵及.MRI判断肿瘤侵犯甲状软骨与病理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7%、78%、97%.MRI判断肿瘤侵犯甲状软骨内板与病理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 、82%、61%、96%.MRI判断肿瘤侵犯甲状软骨外板与病理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 、84%、57%、97%.MRI对于甲状软骨内板和外板受累诊断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62和0.60.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喉癌或下咽癌是否侵犯甲状软骨的术前诊断中,可以采用常规序列联合SE-EPI扩散加权成像弥散序列的MRI诊断.同时应用MRI对肿瘤侵犯甲状软骨范围进行诊断具有可行性.
作者:李海洋;陈晓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可视喉镜在声门暴露困难患者喉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采用可视喉镜辅助喉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牙齿松动发生率、软腭裂伤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Cormack-Lehane(C-L)分级方法,20例患者中属于Ⅲ级声门暴露困难者15例,Ⅳ级声门暴露困难者5例.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牙齿松动发生率、软腭裂伤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平均评分分别为(17.20 ±3.33)min、(3.30±1.17)ml、0%(0/20)、0%(0/20)及(1.35±0.93)分.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可视喉镜在普通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患者的喉显微手术中声门暴露充分,手术时间短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易星;吴学文;唐瑶云;冯永;魏明;徐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汉化版鼻腔鼻窦结果测量22条量表(sino-nasal outcome test-22,SNOT-22)对后组鼻窦病变患者术前评估的意义,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 收集后组鼻窦病变患者5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样汉化版SNOT-22量表对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及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汉化版SNOT-22量表总评分、维度评分.分析后组鼻窦病变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状况、鼻窦CT Jorgensen分期评分与汉化版SNOT-22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后组鼻窦病变患者的生存质量(QOL)状况明显得到改善,术前鼻窦CT Jorgensen分期评分与汉化版SNOT-22量表评分之间存一定正相关性.结论 汉化版SNOT-22量表能有效评估术前后组鼻窦病变患者的QOL,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同时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
作者:曹长兴;杨秀海;熊世珍;彭维晖;聂敏;梁秋林;冯超;易烛光;吕艳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Titan对初筛未通过的听力高危新生儿进行复筛,评价Titan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听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23例(446耳)初筛未通过的听力高危新生儿在出生后第40天左右(前后不超过3d)应用Titan分别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声导抗检测;AABR、OAE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通过,声导抗检测采用1 KHz探测音,鼓室压低于-50 dapa、声顺<0.3 ml认定为异常;统计数据,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AABR复筛通过436耳,复筛通过率为97.76% (436/446),OAE复筛通过348耳,通过率为78.03%(348/446),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81.59,P<0.05);声导抗检测异常者共81耳,异常率为18.16% (81/446),其中在AABR复筛未通过10耳中存在声导抗检测异常者共1耳,异常率为10% (1/10),OAE复筛未通过98耳中存在声导抗检测异常者共57耳,异常率为58.16% (57/98),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6.64,P<0.05).结论 Titan是一款集AABR、OAE、声导抗检测于一体的新型听力检测仪器,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并能及早评价患儿的中耳功能,鼓室负压、咽鼓管功能不良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欧阳顺林;王金辉;褚玉敏;卢川;李献清;张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摩拉联合扩血管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 2016年10月120例(128耳)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60例(66耳)给予摩拉治疗以及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12 d;B组患者60例(62耳)单纯给予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12 d.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B组的74.19%,经比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摩拉联合扩血管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赵东;代林林;徐平;周彬;王春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鼓室注射甲强龙补救治疗全聋型突聋的疗效.方法 55例经初始系统治疗2周无效的全聋型突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单耳发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鼓室注射甲强龙±口服甲钴胺)和对照组(口服甲钴胺),其中实验组26例,对照组29例,两组行相对应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纯音听力阈值.结果 实验组纯音听力阈平均值为(59.88±9.54) dB,对照组为(67.62±7.63) dB,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8,P=0.002),实验组听力改善(18.08±10.06)dB,高于对照组的(11.48 ±6.34) dB(t =2.869,P =0.006).结论 常规系统治疗无效的全聋型突聋患者采用鼓室内注射甲强龙,可以明显改善听力,提高疗效,值得推荐.
作者:张宇;高中;刘亚军;杨皖菁;周波;李丹;肖键;王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鼻腔牙的临床特点,并对儿童鼻腔牙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鼻腔牙的临床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 患儿男,4岁5个月,因右侧持续鼻塞1个月而入院,经CT及MRI提示右侧鼻腔异物,两次全麻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咽部探查术.结果 第1次探查未见异常,术后右侧鼻塞未见缓解;第2次术中切除右侧鼻腔底壁牙样物,术后鼻塞缓解,5d后鼻塞消失,病检示右侧鼻腔组织部分被覆鳞状上皮并呈息肉状增生,另一组织形似牙组织.随访1年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儿童鼻腔牙罕见,临床可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等,需与鼻腔异物、鼻石、肿瘤相鉴别,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郝丽丽;夏忠芳;徐忠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诊治方法及治疗结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 2015年12月诊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各种诊治方法的特点及疗效.结果 7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患者,治愈出院2例,转院行颈内动脉栓塞1例,已治愈.住院期间死亡3例,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积极的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针对出血原因及部位可采取治疗措施,包括预防性气管切开,不得已情况下的长时间填塞及颈内动脉栓塞,能够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后鼻出血的死亡率.
作者:陈净华;娄光明;黄宇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polyps,C RSwNP)手术后的主客观病情评估与年龄段、随诊时间的关系.方法 对192例CRSwNP行鼻内镜手术:鼻窦开放,息肉切除,下鼻甲射频消融下鼻甲骨骨折外移术,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术.将病例分为青少年组、成年组、老年组3个阶段,术后(0.5、1、3、6、12个月)随诊,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随诊时间进行主观病情评估(VAS评分)及客观检查及评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采用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段同一随诊时间和同一年龄段不同随诊时间在术后的主客观病情评估的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段的鼻塞、鼻漏的VAS评分在不同时间(术后3、6、12个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面部胀痛感(术后1、3个月)各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nd-Kennedy内镜评分在术后0.5、1个月青少年组与其他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复查鼻内镜下水肿、囊泡、分泌物等比年长组要明显.结论 术前应着重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主观症状、术前检查进行评价,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凯;孙艳;钟胜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右眼视物模糊伴胀痛2周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患者同时伴有溢泪、畏光、复视,无面部隆起、眼球突出及牙痛等不适,精神状态良好,体力及进食可,睡眠一般,体重及大小便正常.
作者:兰忠;杨一兵;丛林海;汤勇;张帆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MPC)早是由Billroth于1889年报道,指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患者体内的同一或不同器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至今仍是一种罕见的癌症,通常被临床医生忽视.现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喉癌合并甲状腺癌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黄超;李仕晟;尹丹辉;李京鲲;王林;李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因右耳耳鸣2月余,加重伴听力下降1周,门诊以耳聋待查收住院.患者诉自幼左侧耳聋,家族中外婆、母亲均自幼单侧耳聋.查体: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标志清楚.纯音测听示右耳平均听阈75dBHL;左耳平均听阈120 dBHL.
作者:白治丽;杨花荣;张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3D打印是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的模型基础上将特定的材料逐层打印,构建所需三维实体的一种数字化技术[1].3D打印技术早由Chuck Hull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起初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汽车和航天工业.
作者:翁欢欢;谢民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之一,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AR主要有鼻阻、鼻痒、喷嚏及流清涕等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AR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如影响睡眠、学习及工作等,甚至使患者心理和精神状况受损,加重患者医疗负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作者:申迹;项锦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喉、气管及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急诊[1],少数患者出现Ⅳ度吸气性呼吸困难[2],如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抢救极易导致死亡[3].从2011年1月~2016年1月我科共收治小儿喉、气管及支气管异物75例,其中出现Ⅳ度吸气性呼吸困难8例,笔者等对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救治措施,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作者:周宜龙;石孟志;胡青;陈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临床急诊之一,治疗不及时可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出现心肺、呼吸衰竭等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1].气道异物常发生于儿童[2],1~5岁多见.气道异物的治疗基于准确快速的诊断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
作者:左冬至;耿宛平;何晓松;凌月福;刘强和;邓铭;刘观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颅底外科涉及到多个解剖区域、多种疾病和多个学科,是有挑战的学科之一.本文回顾近年来颅底手术入路的改良、颅底内镜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底外科的应用和颅底多学科合作,探讨颅底外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作者:刘志雄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侵袭性垂体瘤的特点和诊疗方法,以减少临床上对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 通过报道2015 ~2016年诊治的2例曾在外院误诊误治的侵袭性垂体瘤病案,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特点及诊疗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侵袭性垂体瘤因其侵袭性特点而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相似疾病,导致后续治疗方案的误差.目前该病尚缺乏统一、确切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检查,治疗上仍以手术为主,药物为辅,该病的手术全切率较低,易复发.结论 只有熟练掌握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才能避免临床上误诊误治.
作者:朱振潮;陈卓;彭杨;邱前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以颅底疾病为主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耳鼻咽喉科学留学生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科见习的首都医科大学2007级~ 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7名本科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参加见习.对照组(18名)采用传统授课方法,结合使用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例进行教学;实验组(19名)采用CBL法,使用颅底疾病病例教学.通过分析两组留学生的见习考核成绩及留学生对课程反馈的调查结果,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留学生见习考核成绩为(87.68±4.45)分,而对照组为(83.33 ±5.0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77,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留学生学习满意度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耳鼻咽喉科学的留学生见习教学中,采用以颅底疾病为主的CBL法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
作者:严波;危维;吕海丽;王振霖;张名霞;张秋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能够直视肿瘤、无脑组织牵拉,已广泛应用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提高了鞍上肿瘤及海绵窦区域肿瘤的切除率.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结合国内外该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0例均实现肿瘤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5例无任何并发症,4例出现1项并发症,1例出现2项并发症.仅1例术后新发视力、视野损伤;2例新发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新发垂体功能减退;2例术中保留垂体柄,垂体功能并未见明显变化;2例术后感染,予抗生素治疗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例在术后8、18个月垂体核磁示可疑复发,其余长随诊时间12个月复查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保留垂体柄的患者术后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比较乐观.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手术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作者:刘洋;邓侃;冯铭;包新杰;幸兵;连伟;王任直;姚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病例,探讨该入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总结2例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1例患者出现短暂轻度的后组脑神经损害及面神经不全损害表现(House-BrackmannⅡ级);1例患者原先后组脑神经损害表现改善,无面神经损害表现,听力保留;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2例患者面神经或后组脑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无肿瘤复发.结论 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操作简便,能在保护迷路的基础上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适用于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并向颅内脑池明显扩展的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
作者:简志宏;刘佳;廖华;刘仁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两种入路切除向中后颅窝侵犯的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两种入路治疗的24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手术入路选择为幕上额颞开颅为基础辅以硬膜间(Dolenc)入路,幕下开颅枕下乙状窦后开颅为基础的硬膜下入路.结果 经幕上组入路共16例,全切7例,次全切9例,经幕下组入路共8例,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2例.结论 额颞硬膜间(Dolenc)入路残存率、死亡率较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低,但肿瘤全切率及神经功能保留率较幕下入路低.
作者:李峤;段磊;袁国强;张祎年;杨虎;牛亮;代军强;赵国明;潘亚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