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测量并比较分析鼻咽癌两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并确定其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外放边界.方法 73例鼻咽癌患者采用头枕+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35例和发泡胶+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38例均实施调强放射治疗,在治疗摆位纠正前进行锥形束(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共429次,其中头枕+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组201次,发泡胶+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组228次.将获得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得到X、Y、Z轴方向上的平移及旋转误差,并对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 头枕+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组在X、Y、Z轴上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1±0.08)、(0.15±0.12)、(0.12 ±0.10)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59°±0.53°、0.84°±0.62°、0.61°±0.51°,外放边界分别为0.33、0.46、0.37 cm;发泡胶+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组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9 ±0.07)、(0.13 ±0.09)、(0.11 ±0.10)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55° ±0.49°、0.69°±0.51°、0.58°±0.46°,外放边界分别为0.28、0.39、0.35 cm.采用发泡胶+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组和头枕+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组在Y轴上的平移及旋转角度误差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发泡胶+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鼻咽癌患者,可减小其在Y轴(头脚)方向的平移及旋转误差.CBCT可精确地测量出摆位误差,对外放边界的确定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庆;刘侃;谢慧轻;尹龙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蛋白在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laryngophayngeal reflux,LPR)患者声带黏膜表达的差异,探讨其与声带黏膜屏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将因声带白斑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26例患者按24h双通道测酸结果分LPR组和非LPR组,两组各13例.术中分别采集声带黏膜标本.HE染色观察声带组织病理学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声带黏膜紧密连接的形态学、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与ZO-1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发现LPR组声带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较多,上皮结构完整性较差;电镜下观察到LPR组紧密连接附近的电子致密物质明显较少,紧密连接形态学明显改变.Western blot示LPR组Claudin-1和ZO-1两种蛋白表达减少(P<0.05).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发现,LPR组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ZO-1在细胞浆内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咽喉反流物可以导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相关蛋白功能表达异常,细胞间连接结构遭到破坏,细胞间隙扩大,声带黏膜上皮的通透性增高,可能是声带白斑黏膜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吴昆旻;李泽卿;朱春晖;马莉;安静娟;陈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领弧形切口功能性颈廓清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5月~ 2016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2侧术中采用低领弧形切口行颈廓清术(Ⅱ~Ⅵ区).统计低领弧形切口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及颈部各区淋巴结清扫数,并通过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感觉与美容满意度.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低领弧形切口行改良根治性颈廓清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淋巴结清扫彻底性、颈部感觉功能保留良好、颈部皮肤牵拉影响小、外观满意度值高的优点.缺点是手术时间略长,但熟练掌握后可明显缩短.结论 对伴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采用低领弧形切口手术方式,能保证手术的彻底性,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同时改善患者颈部感觉及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凯;闵翔;张思林;严丹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acromial artery perforator,TAAP)是近年来应用于颈部和咽部组织缺损的新技术,本文分析使用TAAP修复颈咽部缺损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5月~ 2017年4月诊治20例TAAP修复咽瘘、咽部黏膜缺损和颈部皮肤缺损.本组患者年龄48 ~ 68岁,平均年龄53岁.下咽癌切除+全喉切除10例,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7例,颈部皮肤缺损3例.咽部黏膜缺损4.5cm×3 cm~6.5cm×5 cm,颈部皮肤缺损5.5 cm×4cm~8 cm×6 cm,皮瓣大小6cm×4 cm~8 cm×6 cm.结果 18例术后皮瓣成活,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没有出现皮瓣坏死,其中15例行下咽黏膜修复的患者,术后2~5周恢复经口进食并行术后放疗,剂量60 ~ 67 Gy.另2例术中发现穿支血运障碍,更换成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缺损.随访3~36个月,1例术后14个月出现胸段食管癌,1例术后18个月出现纵膈淋巴结转移,均予以放化疗,1例术后1年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予以化疗,余病例无复发.结论 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因为邻近颈部、血管相对恒定、皮瓣薄适用于修复咽部黏膜和颈段食管缺损;胸肩峰动脉为血管蒂的一蒂双岛的TAAP和胸大肌皮瓣同时修复复杂的颈部皮肤和咽部黏膜缺损.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细小,穿越锁骨下隧道时穿支区域和血管蒂不能扭曲,发现皮瓣血运异常应及时更换其他修复方法.
作者:陈杰;黄文孝;李赞;宋达疆;钟外生;张海林;谭平清;包荣华;李晋芸;崔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是主要诊断依据,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未放、化疗.结论 头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误诊、漏诊,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与肿物发生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分泌激素情况有关;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手术及随访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作者:焦新芳;龚巍;陈琳瑶;蒋卫红;章华;张俊毅;唐瑶云;邱元正;张欣;黄东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显微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新生儿舌根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本科2011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1例新生儿舌根囊肿患儿进行治疗,观察患儿预后,并进行随访.结果 21例新生儿囊肿均完全切除,患儿无明显咽痛、出血等并发症,吸奶、舌根运动及发音功能不受影响.随访6个月至3年,无一例复发,治愈率100%.结论 显微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新生儿舌根囊肿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燕青;林少蓉;林海鹏;洪铭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支撑喉镜下超声刀切除会厌囊肿的麻醉方法、手术效果,总结经验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 2015年1月诊治的42例会厌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全身麻醉下采用超声刀切除会厌囊肿,术后随访1年,行电子喉镜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1例患者均达到治愈,1例出现会厌萎缩.结论 超声刀切除会厌囊肿出血少,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但术中操作应仔细,避免大面积热损伤而出现术后患者疼痛、会厌萎缩的可能.
作者:张鹏飞;李宏慧;姚小宝;李化静;闫金凤;张建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不同下鼻甲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双侧下鼻甲的同一术式处理.A组72例,行双侧下鼻甲骨黏骨膜下骨质部分切除术;B组66例,行双侧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6及12个月的恢复以及疗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鼻阻塞视觉模拟评分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阻力检测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远期疗效优于B组.结论 两种术式都保留了下鼻甲的黏膜以及舒缩功能的血窦组织,在进行有效减容的同时,保留下鼻甲正常的功能,但从远期效果来看,下鼻甲前端黏骨膜下入路骨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明显好于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对于下鼻甲黏膜下组织增生或(和)下鼻甲骨质增生所引起的鼻阻塞均有良好的效果,值得适当放宽手术适应证.
作者:谭国杰;林颖;于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3例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例)予以常规抗病毒激素等支持对症处理,观察组(1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比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起效时间、平均疗程,测定面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面神经功能分级、起效时间、平均疗程以及面神经传导速度上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疗效好,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刘畅;杨雅骊;郑荣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乏氧因子-1 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雌激素受体理(estrogen receptor α,ER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88例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HIF-1α、ERα和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三者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HIF-1 α、ERα和MMP-9三者阳性率(70.45%,62.5%和84.1%)均高于癌旁组织(P <0.01);PTC组织中HIF-1 α、ERα和MMP-9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在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Ⅲ~Ⅳ期病例3者阳性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Ⅰ~Ⅱ期病例(P <0.05或P<0.01);ERα阳性率在直径>2 cm的病例高于直径≤2 cm者(P <0.05);HIF-1α与ERα、HIF-1α与MMP-9阳性率呈正相关(均为P<0.01);ERα阳性率与MMP-9也呈正相关(P<0.01).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HIF-1α、ERα高表达可能通过MMP-9参与PTC的临床进程.
作者:田薇;薛刚;吉建敏;魏洁;吴靖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原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收治的16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及真菌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63例患者中,有136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83.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铜绿假单胞菌(29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2株)为主,真菌6株.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感染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不同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同,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作者:李明;廖剑绚;沈宝茗;江青山;刘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声门型喉癌喉前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改进喉癌规范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 2015年12月手术方式治疗的73例声门型喉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早期喉癌和中晚期喉癌之间、喉前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局部复发和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73例声门型喉癌患者中喉前淋巴结阳性率4例,阳性率5.47%(4/73).中晚期喉癌(Ⅲ期、Ⅳ期)比早期喉癌(Ⅰ、Ⅱ期)更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喉前淋巴结转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前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与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喉癌较早期喉癌更容易发生术后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阳性比阴性更容易发生术后淋巴结转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喉癌较早期喉癌更容易发生术后局部复发;喉前淋巴结阳性比阴性更容易发生术后局部复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前淋巴结阳性比阴性组生存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前淋巴结转移在中晚期喉癌中发生率较高,应常规予以清扫.发生喉前淋巴转移的患者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局部复发几率均增加,预后较差,提示需要术后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
作者:蔡志良;林忠豪;陈缪安;李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Vogt's三联征即癫痫、智力低下和面部皮肤皮脂腺瘤[1].有研究报道TSC患者的睡眠疾病发生率为58%[2].本文就小儿TSC睡眠监测分析1例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儿,男,11岁.出生后1个月开始出现间断性抽搐,9月龄时由父母抱其来诊,表现为急性起病,反复发作,突发突止,无热抽搐,抽后嗜睡,醒后反应如常,智力、体格发育落后.
作者:郑莉;许志飞;倪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因右耳听力下降6年余,口角歪斜1个月余而入院.患者自诉缘于6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伴耳鸣,为搏动性,与脉搏一致,无耳流脓,无头晕、头痛等.近1个月出现口角向左歪斜,右眼不能闭眼.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右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松弛部隆起,鼻咽未见占位.口角向左歪斜,右眼不能闭眼,面瘫评级HBⅣ级.辅助检查:纯音听阈检查示右耳极重度听力下降,听力损失90 db.中耳乳突CT平扫检查示:右侧面神经水平段、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结节影,大小约为0.9 cm ×0.6 cm,鼓室盖破坏(图1、2),耳部MRI平扫示:右侧面神经水平段、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异常结节影,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大小约为1.0 cm ×0.6 cm,边界清楚,结合CT,考虑为面神经鞘瘤可能性大(图3、4).
作者:金雪玲;黄小燕;罗五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头颈部范围包括颅底到锁骨上、颈椎前区域;头颈部肿瘤主要指有类似解剖位点和起源位点的肿瘤,包括:口腔、鼻腔、咽部、喉部、唾液腺及局部淋巴结等肿瘤[1].其中,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常见的起源于鳞状上皮的头颈部恶性肿瘤.HNSCC作为全球第六大人类原发性肿瘤,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500 000人,总体5年存活率不高于50%[2].
作者:曹宸;卢琳琳;陈合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高精度质谱技术、高通量检测技术以及深度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在多个水平同时进行组学分析成为可能[1-3].蛋白质基因组学(proteogenomics)是指在大规模的蛋白质及基因的水平上研究动态变化的蛋白质及翻译后修饰、组成与表达,并对基因转录过程中的表达或突变进行探究[4],从而揭示蛋白质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它是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的联合[5].肿瘤是机体DNA损伤后被异常激活或基因重建出现DNA突变和修复缺陷的一种疾病,其产生与发展可能涉及到基因、转录、翻译及翻译后修饰等多个分子生物水平[6].近来蛋白质基因组学技术相继被应用到肿瘤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肿瘤蛋白质基因组学(onco-proteogenomics) [7],即利用蛋白质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肿瘤,分析患者的肿瘤细胞、组织的基因及蛋白质表达,通过与正常人的蛋白质基因组对比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及突变基因.不仅可为癌症的预防、早期诊断、疾病监测寻找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肿瘤标志物,并有助于选择肿瘤的治疗方法与监测患者治疗的耐受性[8-9].本文就近年来蛋白质基因组学在肿瘤相关的研究进展作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黎啸啸;梁旭俊;陈主初;张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为第一鳃沟的遗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无继发感染,通常不需处理.对于反复发生感染的瘘管,传统的做法是先控制急性炎症,局部有脓肿者予以切开排脓,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彻底切除.但这种治疗方式需多次门诊就诊,且切开排脓后需反复换药冲洗脓腔疼痛明显,治疗周期往往需1~3个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于医疗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治疗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此,我科从2014年开展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一期切除手术,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郑立岗;虞幼军;陈抗松;王博琛;赖彦冰;刘振;王跃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声带息肉常好发于声带前中1/3交界处,是引起发声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发病主要原因为嗓音的滥用和误用,另外上消化道及咽喉反流对声带息肉的发生及发展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纤维喉镜下切除息肉,但由于患者咽反射不停活动,易导致正常息肉不能切除干净,有时伤及正常声带.全麻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已成为治疗声带息肉的常规手术,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常遇到一些患者在常规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difficult laryngeal exposure,DLE)有部分声带息肉位于声带前端,特别是位于前联合处,常规支撑喉镜难以很好地暴露声带前端及息肉,导致术中可能无法将声带息肉切除彻底,有时还造成正常声带组织的损伤,以及上切牙损伤、咽侧壁黏膜软组织、舌根部裂伤、术后患者感舌体麻木等表现.而多功能支撑喉镜则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徐向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少见,而且病理类型繁多.针对单一病理类型的多中心的研究缺乏.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通常以手术为主,辅助以放疗,化疗作用有限.鼻-鼻窦恶性肿瘤的总体预后不佳.本文总结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特别是内镜经鼻手术在切除鼻腔鼻窦颅底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及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进展.介绍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评估和治疗策略以及随访的规范建议.
作者:刘剑锋;杨大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中央区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该病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 ~2015年40例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按照Simpson分级40例患者其中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壁者22例行Simpson Ⅰ级切除16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腔者6例行Simpson Ⅰ级切除4例(肿瘤致窦腔完全闭塞),SimpsonⅣ级切除2例(肿瘤未使窦腔完全闭塞);位于中央区皮层深部只侵犯大脑镰者5例均为Simpson Ⅰ级切除;位于中央区皮层凸面只侵犯矢状窦者7例,其中只侵及窦壁者5例Simpson Ⅰ级切除3例,Simpson Ⅱ级切除2例,侵入窦腔者2例均行Simpson Ⅳ级切除.以上40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5年,Simpson Ⅰ级切除的28例患者均无复发;Simpson Ⅱ级切除8例者其中7例无复发,1例随访半年后肿瘤复发,予以伽马刀治疗后肿瘤消失;Simpson Ⅳ级切除4例随访1年后肿瘤均有所增长,均予以伽马刀治疗,之后失访.术后出现偏瘫者10例,随访1年后完全恢复者6例,4例部分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 静脉窦等的血管影像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地保护功能区皮层结构及回流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提高全切率,降低致残及复发率,避免死亡.
作者:李凌;黄红星;邹叔骋;罗宗晚;李创华;刘博;张卫民;刘坤;刘华;钟小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颅底内镜相关的颈内动脉解剖进行观测,为安全实施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对8具成人尸头颈内动脉分别以内镜术式和大体方式解剖,观察颈内动脉和周围结构之间关系,并做相关解剖测量.结果 颈内动脉前膝位于蝶窦外侧壁后上和视神经压迹向内下约成60度角方向、鞍底外侧,其水平段和面神经鼓室段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前部和Ⅲ、Ⅳ、Ⅴ等脑神经相邻,后部和耳蜗相邻出破裂孔.结论 颈内动脉和耳鼻结构密切相关,其各段都可通过密切关联结构进行定位,了解该区域结构之间关系对安全开展颅底内镜手术意义重大.
作者:朱杭军;张建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为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年6月~ 2017年6月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病例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美罗培南,并行全身应用美罗培南组(简称引流组)12例,其余单纯全身应用美罗培南组(简称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生化变化及治愈率.结果 治疗后3d及1周,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定量均降低,脑脊液葡萄糖均升高,引流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治愈率91.7%,对照组为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组死亡率8.3%,对照组死亡率22.2%.结论 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美罗培南,并行全身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能够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作者:吕海丽;严波;王振霖;杨晓彤;危维;曹连杰;刘俊其;李谱;张秋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颅骨过度气化较为罕见,通过介绍诊治的颅骨过度气化患者,了解颅骨过度气化的发病机理.方法 分析颅骨过度气化患者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颅骨过度气化发病机理可能与颅咽管功能障碍、球阀机制及Valsalva手法有关.颅骨过度气化多表现为颅骨气腔形成、局部膨隆、局部骨质破坏等,可涉及颅盖骨、颅底骨、上颈椎等部位.局部部位的过度气化及骨质缺损可通过手术治疗获得确切疗效.结论 颅骨过度气化较为罕见,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进一步认识可为相关学科医师正确识别本病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康暐;潘亚文;赵贤军;杨鹏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如何在内镜经鼻颅底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中,针对不同的出血方式采取科学的综合止血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161例颅底良性肿瘤患者,全部患者行内镜经鼻手术入路.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2014年2月之前住院的病例74例,未采取新材料、新技术止血措施的为对照组.术中血管出血主要应用双极或单极电刀电凝止血,创面渗血主要采用纱条、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2014年2月以后住院的患者87例,采取新型止血材料以及射频等离子刀等新技术止血措施的为实验组.实验组采取综合止血方法,如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供血血管,术中尽可能先解剖分离相关责任血管,以射频等离子刀予以切断、凝结;切除肿瘤时,以射频等离子刀切割、凝结交替进行,逐步分离肿瘤;手术创面毛细血管渗血,采取速即纱(Surgicel)压迫止血、或射频等离子刀凝结止血;海绵窦等大的静脉窦出血,采用速即纱或Surgiflu/Surgifoam填塞止血.对于术中的出血量、止血方法、手术时间,进行记录、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实验室化验检查、颅底CT及MRI检查、部分患者行头颅DSA检查.对照组患者中,术中出血量50~2 100 ml,平均410 +50 ml;手术时间50 ~310 min,平均120 +20 min.实验组患者中,术中出血量50~1 600 ml,平均280+ 50 ml;手术时间45 ~ 220 min,平均90+ 20 min.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相比较,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都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与肿瘤的性质、部位、血供相关,肿瘤血供丰富、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复杂者,出血量较大;与肿瘤的大小无关;与手术时间无关.结论 熟练掌握内镜颅底外科相关区域的三维解剖,尤其是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是手术成功的前提;科学运用止血新材料、新技术,针对不同出血方式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以保持术野清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严波;危维;杨晓彤;吕海丽;张秋航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