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673-016X
  • 国内刊号:43-1449/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200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13年4期文献
  • 大黄酸-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释药性能研究

    目的:制备大黄酸固体分散体,考察其分散状态及其释药性能。方法:以水溶性聚合物泊洛沙姆188为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大黄酸固体分散体,以热重、红外分析法对其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释药性能。结果:优选得到大黄酸:泊洛沙姆188的佳比例为1:5。导数热重法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不存在药物结晶;红外光谱法分析表明大黄酸与泊洛沙姆188未发生化学反应;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其在30min内药物释放达90%左右。结论:大黄酸-泊洛沙姆188型固体分散体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及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曾晓丹;刘英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野菊花总黄酮的闪式提取工艺优选

    目的:优选野菊花总黄酮闪式提取工艺。方法:以野菊花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探讨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野菊花总黄酮闪式提取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为60%、料液比为20:1,提取时间为1.5min,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闪式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李树华;邓春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喂养干预对婴儿湿疹的影响

    目的:对湿疹婴儿随机进行不同方式的喂养干预,跟踪观察湿疹发生情况,探讨喂养干预对婴儿湿疹发病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3月就诊的符合条件的120例湿疹婴儿随机分为蛋白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组(HA组 n=60),婴儿普通配方奶粉组(CMF组 n=30)及母乳喂养组30例,三组均观察3个月,观察3组婴儿湿疹发生情况和检测血SIgE水平。结果:与CMF组相比,母乳喂养对婴儿湿疹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奶粉可改善婴儿湿疹的临床症状,与母乳喂养组及CMF组对比,HA奶粉喂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组喂养前后SIg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喂养可以治疗婴儿湿疹。

    作者:丁健;陈伟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药物干预对高龄患者早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预后影响

    目的:探讨药物干预对高龄老人早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的预后影响。方法:对18例(36眼)早期NT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16眼),不予药物治疗,治疗组10例(20眼),给予常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随访18月,记录患者视力、眼压、视野及眼底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8月,对照组视力较用药前下降,视野旁中心暗点范围扩大,杯盘比值上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视力较用药前提高,眼压明显下降,13眼视野旁中心暗点范围缩小或消失,杯盘比值无变化。结论:NTG可导致视功能进行性恶化,尽早药物干预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作者:颜美荣;李正贤;周一鸣;彭晓;张景瑶;佘永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磁共振扩散成像动态ADC值量化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癌模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对于疾病进展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SD大鼠250只建立肝癌模型72只,诱导(0±1w)、8±1w、12±1w、14±1w分别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DWI动态检测,每期随机50只资料完整且超声和DWI同时发现肝硬化或肿瘤及病理HE染色证实与影像学表现一致的处死入组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病理证实为正常肝实质、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细胞癌的DWI信号逐渐升高,肿瘤活性部分多为高信号,坏死区呈相对低信号,b=50 s/mm2总体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晚期-肝癌ADC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100s/mm2时总体ADC值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鼠肝硬化、肝细胞癌DWI成像具有特征性,DWI成像在发现、诊断、评估与追踪肝硬化、肝细胞癌评价、随访中,特别是评估肝硬化晚期-肝癌阶段疾病进展具有潜在重要价值。

    作者:王柯懿;袁友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Brand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Brand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24 h后的效果。方法:71例患者随机分为操作组和假操作组,操作组使用Brandt法治疗,观察有无眩晕和呕吐。结果:操作组中27人治疗24 h后无眩晕和呕吐;假操作组33人中的5人无眩晕和呕吐。结论:Brandt法能快速有效地治疗PC-BPPV。

    作者:李中秋;王军胜;李雪清;高正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胰岛素泵治疗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与QT间期的关系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泵降糖治疗中血糖变化与QT间期的关系。方法:对30名在我院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电脑血糖监测,并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电监护,记录8~20时每小时的血糖平均值和QT、QTc平均值,对不同血糖水平组(显著高血糖组,血糖>20mmol/L;高血糖组,血糖10~20 mmol/L;正常血糖组,血糖4~10 mmol/L;低血糖组,血糖<3.9 mmol/L)的QT、QTc进行比较,并对血糖和QT、QT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血糖组对比,低血糖组QT、QTc均延长(P<0.01),显著高血糖组QT间期较血糖正常组延长(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但低血糖组QT、QTc和血糖均显著负相关。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低血糖和显著高血糖均可导致QT间期延长。

    作者:伍媛;刘翠中;梁力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赤芍801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as/fasl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赤芍801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fas/fasl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RA患者关节液原代培养获取FLS,分别用浓度为0、4和64μg/mL的赤芍801作用24h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分别采用RT-PCR和SYBR Green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as/fasl的表达。结果:逆转录PCR结果显示,fasl mRNA在RA FLS中未被检测出,fas mRNA在RA FLS中有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fas mRNA相对表达量在4μg/mL赤芍801刺激24h后增加无统计学意义。但在64μg/mL赤芍801刺激24h后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赤芍801可体外诱导RA FLS fas mRNA表达上调;未检测到fasl mRNA在RA FLS中的表达。

    作者:蔡勇;彭爱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HS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DHS和解剖型锁定钢板(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5月~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3例,根据内固定物种类不同分为A、B两组。 A组(28例)采用DHS内固定,B组(25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A、B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的情况。结果:两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和解剖型锁定钢板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两者各有优缺点。

    作者:周志刚;彭成忠;张勇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兔脾内肝细胞移植的磁共振示踪研究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增强的磁共振显像应用于兔脾内肝细胞移植示踪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钆贝葡胺作为磁共振显像的顺磁性对比剂,对兔脾内有活性的移植肝细胞进行示踪,并对兔脾进行HE染色。结果:磁共振信号分析显示:平扫时各浓度组信号无增强,延迟期各浓度组均有增强信号,延迟期的信号强度从103组到108组依次增强;平扫时各时段组信号无增强,延迟期各时段组均有信号增强灶,延迟期的信号强度从1天组到32天组逐渐减弱。病理分析显示:各浓度组脾内均可见肝细胞,从103组到108组肝细胞数量依次增加,对照组脾内无肝细胞;各时段组脾内均可见肝细胞,从1d组到32d组肝细胞数量依次递减,对照组脾内无肝细胞。结论:钆贝葡胺增强后延迟期的磁共振显像能够应用于兔脾内肝细胞移植的示踪。

    作者:刘飒华;何爱清;刘丽华;李灼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GEs对兔软骨细胞TNF-α和MMP-13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兔软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AGEs与兔软骨细胞共孵育48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TNF-α和MMP-13的mRNA表达量,试剂盒方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AGEs与兔软骨细胞共孵育的同时,分别加入AGEs受体的抗体(Anti-RAGE)及核因子-κB(NF-κB)的特异性阻断剂PDTC处理,同法检测TNF-α和MMP-13的mRNA表达量。结果:与AGEs共孵育48h后兔软骨细胞TNF-α及MMP-13表达明显增多,CAT、SOD活性降低,MDA、ROS含量增多,均呈浓度依赖性;分别加入Anti-RAGE 及PDTC 处理后软骨细胞TNF-α及MMP-13表达明显低于AGEs单独处理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Es能诱导软骨细胞TNF-α和MMP-13表达增多,其机制与激活RAGE,诱导ROS生成增多,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陈铖;马翅;张莹;肖钧;蔡巍;谭海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结果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近三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特点及与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三年来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U)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三年共行胃镜检查23593例,诊断为PU的为3765例,检出率为15.96%,其中DU为2604例,GU为834例,其他溃疡327例;(2)PU患者平均年龄为47.6岁,DU以41~60岁居多;GU及其他溃疡以50岁以上居多;(3) PU患者男女之比为2.29:1,其中DU男女之比为2.11:1,GU男女之比为2.52:1;(4)DU与GU两者之比为3.12:1;(5)溃疡大小:直径小于1cm为2641例,1~2cm为969例,大于2cm为155例,(6)PU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的检出率为72.56%。结论:(1)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胃溃疡次之,其他溃疡少;(2)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年,胃溃疡和其他溃疡以中老年居多;(3)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4)良性溃疡大小多在2cm以下;(5) PU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较以往减少,但仍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蒋海兵;刘鹏;盘利莉;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BubR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BubR1基因在紫杉醇治疗肿瘤中的作用。方法:构建针对BUBR1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RNA载体,导入人肝癌细胞株HepG-2,转染48 h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印迹法评价RNA干扰效果;BubR1表达下调的肝癌细胞及对照组细胞用不同浓度(1、3、10、30、100、300、1000和3000 nmol/L)的紫杉醇处理,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shRNA-BubR1可有效抑制BubR1的mRNA、蛋白水平以及内源性表达。 MTT结果显示,BubR1表达下调的细胞在不同浓度紫杉醇作用下的增殖抑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下调BubR1的表达能增强肝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作者:刘斌;刘婧;刘卓然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甲氨蝶呤不同给药方式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甲氨蝶呤不同给药方式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180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均分为A、B、C 三组,A组患者给予MTX小剂量连续肌肉注射配伍米非司酮治疗,B组患者给予MTX单次肌肉注射配伍米非司酮治疗,C组给予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行异位妊娠囊穿刺注药杀胚术配合MTX一次性肌肉注射配伍米非司酮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第4 d、7 d、10 d、14 d血β-HCG下降率、妊娠包块直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明显低于B、C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C两组治疗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7d、10d、14d血β-HCG下降率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C两组血β-HCG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及治疗后14 d异位妊娠包块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单次肌肉注射或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行异位妊娠囊穿刺注药杀胚术配合MTX一次性肌肉注射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和血β-HCG改善情况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MTX单次肌肉注射操作更简单,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作者:刘娟波;吴燕萍;李艳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IL-21、MMP-2与TIMP-1在哮喘小鼠小气道及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布地奈德干预后的影响

    目的:检测哮喘小鼠小气道及肺组织IL-21、MMP-2与TIMP-1的表达及布地奈德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分析IL-21与MMP-2、TIMP-1及MMP-2/TIMP-1比值的相关关系。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36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TRL组)、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激发哮喘组(OVA组)、布地奈德干预组(OVA+BUD组)。观察各组小气道及肺组织HE及Masson染色情况;免疫组化检测MMP-2、TIMP-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IL-21的表达。结果:HE及Masson染色结果示哮喘小鼠模型制作成功;OVA组MMP-2与TIMP-1的表达、MMP-2/TIMP-1比值高于CTRL组与OVA+BUD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RL组与OVA+BUD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VA组IL-21的表达低于CTRL组与OVA+BUD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RL组高于OVA+BUD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A组IL-21的表达低于CTRL组和OVA+BUD组;OVA组MMP-2、TIMP-1的表达及MMP-2/TIMP-1比值高于CTRL组和OVA+BUD组。布地奈德干预后,IL-21表达上调,MMP-2、TIMP-1的表达与MMP-2/TIMP-1比值降低IL-21与MMP-2、TIMP-1的表达及MMP-2/TIMP-1比值呈负相关。

    作者:傅丹;旷寿金;贺亮;徐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解剖法肝切除53例,非解剖法肝切除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谷草转氨酶(AST)、引流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缘是否无瘤。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脏器功能、肝癌分布、解剖变异和切肝范围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与非解剖法肝切除组比较,解剖法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流量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时间延长(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达到切面无瘤的标准。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具有手术打击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渗出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仍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王永刚;吴金术;蒋波;刘初平;沈贤波;彭创;田秉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白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将92例放疗过程中出现了三级放射性口腔炎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予以白细胞介素11溶液联合地塞米松溶液交替含漱,对照组则用地塞米松溶液含漱及抗生素静滴,每日对口腔溃疡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的溃疡愈合有效率为93.4%,疼痛减轻的有效率为95.7%,而对照组则为81.4%和84.8%,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细胞介素11联合地塞米松含漱治疗放射性口腔炎疗效较好,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作者:郭戈杨;罗英;李宇;杨晓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咽拭子MP快速培养法和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MP-IgM抗体同时检测248例呼吸道感染小儿患者,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8例患儿中,快速培养法检出21例阳性,阳性率22.98%;ELISA法检出MP-IgM阳性25例,阳性率27.42%,两种方法检测阳性检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0.819>0.75, T=12.982,P=0.000);以临床诊断结果评价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绘制ROC曲线,AUC快速培养=0.880,AUC血清MP-IgM=0.820。结论:MP快速培养快速简便,较血清MP-IgM检测更适用于早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及免疫缺陷患者的诊断,与血清MP-IgM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MP的诊断效率。

    作者:徐明忠;晏群;邹明祥;李虹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长沙市直卫生系统重症医学科质量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评估本系统重症医学科医疗护理质量,探讨本系统重症医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本系统内各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度某一月份出院病历各10份,选择10项重症医学质量指标,由长沙市临床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抽调10名医疗、护理和药学专家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结果:本系统平均ICU住院日数3.23日、平均机械通气日数1.97日、平均压疮发生率0.00%、平均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1.75%、平均拔管后24 h内再插管率1.40%、平均转出ICU后24小时再转入率1.40%、平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0.00%、平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0.00%、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78.57%、平均转入ICU时APACHEⅡ评分17.77、平均转出ICU时APACHEⅡ评分17.08。结论: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质量监视系统、实时分析申报的数据,针对弱点加强培训和整改、促进本系统重症医学质量快速提高。

    作者:陈齐国;何彩霞;王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食物交换份法与血糖生成指数联合运用对妊娠期糖尿病病人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食物交换份法与血糖生成指数(GI)概念联合运用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血糖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我院产科门诊确诊为GDM单胎孕妇80例,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采用食物交换份与GI概念联合运用进行健康教育,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观察两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妊娠期并发症。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妊娠期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运用食物交换份法与GI概念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孕期血糖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江安;廖念权;唐雅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乳康汤含药血清对大鼠乳腺增生组织ER和PR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乳康汤防治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雌-孕激素联合造模形成乳腺增生大鼠模型,以乳结平作阳性对照,观察3个不同剂量乳康汤组大鼠乳头直径、高度和形态学变化,测定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P)含量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强度,检测模型大鼠细胞调亡比例。结果:乳康汤可使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乳头红肿或增生减轻,明显减少乳腺小叶腺泡数及腺导管上皮细胞层数,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2)、泌乳素(PRL)而升高孕酮(P)含量,对乳腺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抑制,促进细胞凋亡。结论:乳康汤可通过调节乳腺增生大鼠的激素水平,改善机体内分泌环境,使其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对大鼠乳腺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叶志雄;陈泳晖;肖柳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某医学院大学生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认知度调查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大学生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情况,为指导大学生合理膳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并通过调查为营养标签的完善及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积累资料。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院800名在校生,采用《某医学院大学生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认知度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度。结果:该医学院大学生营养标签知识得分为(55.72±15.6),对营养标签知识总的认知度和意识度不够。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及户籍等情况下高校学生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其合理膳食行为的形成,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膳食,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杨双波;吴媛妮;夏彦昌;刘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5,7-二甲氧基黄酮对K562细胞凋亡和l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5,7-二甲氧基黄酮(DMF)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变期细胞系K562细胞凋亡和调控livin基因表达作用。方法:体外培养K562细胞系细胞。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livin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livin蛋白表达。结果:DMF(5、10、20μM)增高K562细胞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P<0.05)。 DMF有效降低K562细胞liv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DMF诱导K562细胞凋亡作用与其下调livin基因表达相关。

    作者:杨剑岭;曹晓正;何丽华;杨剑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g-NORs与人头发毛囊细胞活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男女性头发毛囊细胞增殖活性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测定,定量分析男女头发、白发与黑发性的活性与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50名男女老少性的头发,提取毛囊细胞,用核仁银染制片,显微镜下分别计数1100个男女老少及白发毛囊细胞核并统计Ag-NOR的数目。结果:年轻男女毛囊细胞活性相差不大,而老人白发与年轻人的头发毛囊细胞活性相差较大。结论:我们的实验说明AgNOR颗粒数目对细胞活性具有较高估测价值。

    作者:方峥;唐文;吴安花;向玲丽;叶合生;胡琦;杨粤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d5F35-IκBαΔN重组腺病毒对K562/DNR细胞耐药性逆转的研究

    目的:研究Ad5F35-IκBαΔN重组腺病毒对K562/DN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NF-κB p65活性分析试剂盒检测K562/DNR细胞NF-κB活性。结果:感染Ad5F35-IκBα△N腺病毒后,K562/DNR细胞NF-κB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从0.224±0.021活性单位/μg核蛋白降至0.132±0.015;凋亡率明显增高,从(10.4±1.5)%升至(43.2±4.8)%。结论:感染Ad5F35-IκBα△N腺病毒后,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增加K562/DNR细胞凋亡率,从而逆转K562/DNR细胞的耐药性。

    作者:刘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青年SD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青年SD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方法:出生4周的40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改良的高脂饲料,共饲养8周。观察对照组与模型组体重、Lee's指数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高脂饲养8周后,模型组平均体重、Lee's指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高脂饲料配方、迎合SD大鼠磨牙习性和混合喂养方式可以诱导青年SD大鼠营养性肥胖,致肥率达到83%。

    作者:曹翠玲;许之屏;伍光;马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湖南湘潭地区脑卒中数据库的初步建设及分析

    目的:初步建设具有湖南湘潭地区特点的脑卒中数据库,研究本地区不同年龄组卒中患者的人口学及危险因素构成等指标,为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参照成都卒中登记项目以及南京卒中注册登记项目,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调查方式,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间在湘潭地区多中心脑卒中登记项目中注册的2082例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病因学、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等资料,登记编码,建成数据库。结果:纳入数据库的2082例患者中,包括男性1230例(占59.08%),女性852例(占40.92%);其中,诊断脑梗死1431例(占68.7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1例(占6.77%),脑出血417例(占20.0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3例(占4.47%);平均年龄为65.71±10.06岁;青年组卒中(<45岁)192例(占9.22%),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心脏病、药物滥用、脑卒中病史;中老年组卒中(≥45岁)1890例(占90.78%),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卒中家族史、脑卒中病史、药物滥用,青年卒中与中老年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等均存在差异性。结论:湘潭地区不同年龄组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构成存在差异,故应根据年龄差别有针对性的开展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以医院为基础建立的多中心卒中数据库切实反映了湘潭地区脑卒中的现状及特点,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炜;毕家香;周利民;李蓉;唐蓉娥;叶湘漓;李启星;雷立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鼠H22皮下移植肝肿瘤模型构建及干预效果与分子机制初探

    目的:观察雷氏大疣蛛毒素、抗癌中药和有氧运动,对小鼠皮下移植H22肝肿瘤的干预效果及p53/p21信号通路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与分子机制探讨。方法:40只KM小鼠,以皮下移植法构建H22小鼠肝肿瘤模型。建模成功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雷氏大疣蛛毒素组,中药组,有氧运动组。各干预组于动物建模成功后第三天进行雷氏大疣蛛毒素、中药和运动干预。HE染色法对各组小鼠肝肿瘤组织进行显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突变型P53、P21、Bax及Survivin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肿瘤野生型p53、p21、Bax、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HE染色显示结果:雷氏大疣蛛毒素组,可见较大坏死区;中药组,细胞核较小,可见坏死区;运动组细胞排列疏松欠规则,出现坏死区和免疫细胞;模型对照组,无明显组织坏死,可见丰富的血管。②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21、Bax免疫组化中雷氏大疣蛛毒素组阳性表达高,而突变型p53、Survivin蛋白表达低,中药组、有氧运动组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③Real-time PCR检测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组、中药组、雷氏大疣蛛毒素组野生型p53、p21和Bax mRNA表达量提高,而有氧运动组、中药组、雷氏大疣蛛毒素组Survivin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雷氏大疣蛛毒素与抗癌中药、有氧运动三种干预手段,能有效提高野生型P53、P21、Bax 相关蛋白和mRNA的含量,降低突变型P53、Survivin蛋白和mRNA含量,发挥抑制H22肝肿瘤增殖的作用。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凌柯;罗赤苗;张国华;陈嘉勤;杨华;郑核;陈薇薇;王茂材;李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