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5-8982
  • 国内刊号:43-1225/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91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3
  • 全年订价:12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2000年、2002年二次被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年12期文献
  • 癫痫大鼠血清和脑脊液的CGRP水平及其在海马组织的表达

    目的 观察大鼠痫性发作后各时间点血清、脑脊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的变化及其在海马组织的表达,以探讨CGRP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动物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8只),采用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建立癫痫动物模型.在痫性发作后6h、12h、24 h、72 h、1周抽取血液和脑脊液,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用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GR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血清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在痫性发作后6h逐渐降低,在24 h低.KA致癫痫后24 h、72 h及1周,大鼠海马CA3区和齿状回CGRP蛋白大量表达,伴随大量神经元丧失、尼氏体减少.结论 CGRP与癫痫关系密切,血清和脑脊液CGRP水平可用作反映癫痫所致脑损伤的早期生化指标.

    作者:俸军林;蒋静子;李浩;鲁建华;林小慧;汤希凡;吕高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溪黄草抗乙肝及抗肿瘤活性成分的体外筛选

    目的 对溪黄草抗乙肝抗肿瘤活性部位进行初步筛选,为进一步分离活性成分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在HepG2.2.15细胞模型上对三种不同方法萃取所得的溪黄草提取物进行抗乙肝活性筛选,以用于进一步分析提纯.用MTT实验检测细胞毒性,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分泌及乙肝病毒DNA含量.然后,用硅胶柱色谱法进一步提取分离活性大的提取物,用MTT和ELISA检测所分离各组分的抗乙肝活性.后,在MCF-7,BGC-823和HepG2细胞中检测细胞毒性大的三个组分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乙酸乙酯萃取分离所得的提取物抗乙肝活性大,可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的HBsAg、HBeAg抗原的分泌,并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被用来进一步分离提纯.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14个组分,其中A3和A5组分对HBsAg有较好的抑制作用,A9组分对HBeAg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均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且治疗指数均比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要高.A6,A7和A11组分细胞毒性大,对不同的肿瘤细胞有不同的抑制活性.结论 溪黄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及其分离成分具有很强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从而具有很好的抗乙肝病毒活性,进一步提取分离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纯化而具更强的活性.此外,一些分离成分对不同的肿瘤细胞还有很高的细胞毒性,具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本实验为溪黄草在临床的使用及其作为潜在的高效抗乙肝和肿瘤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何颖;李辉莹;康丽群;张秀珍;胥洪鹃;刘欢;陈玉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三羟基异黄酮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Gen)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MTT法、Transwell、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三羟基异黄酮作用后,SMMC7721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侵袭能力及其Snai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Genistein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同一时间不同浓度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有明显差异(P<0.01),相同浓度下作用48 h和72 h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24 h组(P<0.01).低毒剂量(10μmol/L)三羟基异黄酮作用SMMC7721细胞30、60、90和120 min时,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降低(P<0.01),各时间点细胞的黏附抑制率分别为29.22%、27.35%、26.58%和24.19%.10μmol/L三羟基异黄酮作用SMMC7721细胞24 h后,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抑制率分别为54.79%和55.42%.10μmol/L三羟基异黄酮作用SMMC7721细胞3、5和7d后,细胞Snail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0.05).结论 三羟基异黄酮能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低毒剂量的三羟基异黄酮具有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黏附、迁移和侵袭的能力,其抗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可能与下调细胞Snail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伟;潘一峰;彭瑛;张阳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加味五味消毒饮提取物对小鼠角叉菜胶炎症模型的作用

    目的 制备加味五味消毒饮提取物,并观察其安全性以及对小鼠角叉菜胶炎症模型的作用.方法 用大耐量法测定的提取物安全限度,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效果.实验分为6组,即生理盐水组(NS组)、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5 g/kg),加味五味消毒饮提取物小剂量组(10 g/kg)、中剂量组(20 g/kg)和大剂量(40 g/kg)等3个用药组(均为折合生药剂量,下同).小鼠按0.2mg/10g灌胃给予不同药物7d后,用0.5%的角叉菜胶致炎造模,于致炎后30~180min分别量取测定足周长后,处死小鼠,分离血清测定TNF-α和IL-6水平.结果 本提取物小鼠的大耐受倍数相当于人体的150~225倍;与模型组相比,在10~40 g/kg剂量范围内,在致炎后30~180min的各时间段,能减轻致炎足爪的肿胀程度(P<0.01 或0.05).同时,40 g/kg和20 g/kg提取物可抑制小鼠的TNF-α和IL-6水平(P<0.01或0.05).结论 加味五味消毒饮提取物毒性低,具有较强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作者:向敏;王建梅;顾瑶华;张雅琴;高振宇;吴萍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髋臼后壁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2月~2009年2月,16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在我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平均年龄39岁(21~65岁).记录患者一般特征、骨折粉碎程度、伤后到手术时间、合并伤、并发症以及临床结果.用改良Merle D'Aubign é评分和Matta放射学评分分别测量临床和放射结果.结果 161例患者,平均随访5年(3~9年),结果优75例(47%)、良41例(25%)、可12例(7%)、差33例(20%).解剖复位共113例,结果优良为110例(97.3%),非解剖复位共48例,结果优良为6例(12.5%).年龄<55岁的143例(88.8%),临床结果优良为113例(79.0%),≥55岁的18例(12.2%),优良为3例(16.7%).结论 伤后手术时间延迟、复位质量差以及骨折粉碎程度均能影响临床疗效.

    作者:房体刚;白云飞;项华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22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322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手术时机、Fisher's分级、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白细胞升高程度、感染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 Hunt-Hess分级、Fisher's分级、CVS、年龄、高血压(基础病)、手术时机、白细胞升高程度、感染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1),Hunt- Hess分级、Fisher's分级与预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 CVS、Hunt-Hess分级、Fisher's分级、年龄、感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CVS影响预后的危险度高.

    作者:黄国栋;李维平;纪涛;周云;陈蕾;付友增;高永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HPV分型检测对宫颈高度病变的筛查作用

    目的 观察HPV分型检测在宫颈高度病变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460例行液基细胞学及HPV分型检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细胞学结果≥ASCUS的患者行宫颈病理学活检.结果 257例HPV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5.87%),其中分型检测感染频度前6位分别为16、58、52、18、68、53型.208例宫颈细胞学异常,确诊宫颈高度病变62例,其中高危型HPV+与HPV-者分别为58例和4例(P <0.01);145例ASCUS,活检确诊宫颈高度病变39例,其中高危型HPV+与HPV -者分别为37例和2例(P <0.01 );45例LSIL,确诊宫颈高度病变12例,其中高危型HPV+与HPV -者分别为11例和1例(P <0.05); 18例HSIL,确诊宫颈高度病变11例,其中高危型HPV+与HPV-者分别为10例和1例(P <0.01).结论 随着宫颈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病变级别的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5).HPV分型检测对细胞学异常者宫颈高度病变筛查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鹃鹏;王一荃;童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单气囊小肠镜经肛进镜单人法和双人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经肛单气囊小肠镜快速抵达回肠末端的安全、有效的插入方法.方法 设气囊充气双人插入法组和气囊不充气单人插入法组,对两种方法内镜通过大肠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气囊不充气单人插入法是一种可行的、能安全有效地通过大肠抵达回肠末端的进镜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作者:李智;盛娟;左赞;何夕昆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比较

    目的 探讨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对231例浅表性膀胱癌行膀胱部分切除和经尿道化电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膀胱部分切除术113例,其中Ta 32例,T1 60例,T2 21例;经尿道气化电切术118例,其中Ta 35例,T1 63例,T2 20例.两组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随访3月~5年,膀胱部分切除组随访83例,复发27例,复发率32.53%;经尿道气化电切组随访92例,复发24例,复发率26.09%.膀胱部分切除组的复发率高于经尿道气化电切组.结论 对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经尿道气化电切术优于膀胱部分切除术.

    作者:刘平民;魏福奎;孔德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之间关系.方法 对205例可疑CHD研究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成CHD组和非CHD组;再对两组研究对象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非CHD组64例,CHD组141例,IMT分别为(0.75±0.11 )mm和(1.06±0.23)mm;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23.43%(15/64)和78.01%( 110/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0.90 mm)或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筛选冠心病的指标.

    作者:李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T引导下肺穿刺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在肺部肿块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的126例CT引导下肺部肿块穿刺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100%)均穿刺成功,117例(92.86%)获得明确诊断,气胸发生率为6.35%,出血发生率为14.29%.结论 CT引导下的肺部肿块穿刺是准确性高,安全可靠的获得病理学诊断的好方法,临床使用中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李玮;任华;张成伟;苏立伟;牛中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近10年的Pubmed电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17419例病例.按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分为1d组191例、2d组9448例、3d组174例和7d组76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7d组的VAP发生率与1d组、2d组和3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分别为2.40、1.40和0.81;95% CI分别为0.61~9.47、0.97~2.03和0.51~1.30;P值分别为0.21、0.07和0.39).结论 呼吸机管道每7d更换一次较为合理,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而并不增加VAP的发生率.

    作者:陈琳;蒋亚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早期血液灌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的探索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 SAP)患者血清IL-18、TNF-α及IL-10的变化,探讨早期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的治疗效果.方法 20例患者采取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组),同期22例患者未行血液灌流治疗(常规治疗组).测定和比较治疗后第1、3、7天血清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 两组IL-18、TNF-α、IL-1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灌流组住院天数比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血液灌流组死亡2例,常规治疗组死亡5例.结论 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SAP患者的血清IL-18和TNF-α,促进IL-10生成,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莫艳波;张国;王静;表强;史春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脑钠肽在早期糖尿病心肌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在糖尿病心肌病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发光分析法测定86例糖尿病心肌病、9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及92例正常人血清BNP水平.结果 糖尿病心肌病组及单纯糖尿病组HbA1C、TC、TG和LDL-C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均P<0.05);糖尿病心肌病组FPG及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糖尿病心肌病组FPG、LDL-C及BNP水平较单纯糖尿病组高(均P <0.05),且随着FPG和LDL-C水平的升高,血清BNP浓度升高(P<0.05).结论 糖尿病心肌病与BNP水平关系密切,测定BNP水平可作为预测糖尿病心肌病早期诊断和筛查指标之一;糖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心肌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杨生;张鲁宁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