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基因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和不同缺氧条件下HIF-1α、锌指转录因子(Snail)及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SW480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生长增殖和侵袭迁移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SW480细胞缺氧模型,设计合成HIF-1α的小干扰RNA并将其转染入细胞内于无氧环境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生长增殖活性,Transwell法检测体外侵袭迁移能力,RT-PCR检测HIF-1 α、Snail及E-cadherin mR-NA的表达.结果 MTT显示无氧组和阴性对照组生长增殖活性增加,基因干扰组降低(P<0.05);体外侵袭实验显示无氧组、阴性对照组侵袭迁移率增加,基因干扰组降低(P<0.05);RT-PCR检测显示无氧组、阴性对照组HIF-1 α和Snail mRNA表达升高,E-cadherin降低,基因干扰组HIF-1 α和Snail表达降低,E-cadherin升高(P<0.05),且相关分析显示HIF-1 α与Snail呈正相关,HIF-1α与E-cadherin呈负相关.结论 缺氧及HIF-1 α可促进SW480细胞株的体外生长增殖活性,增强其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基因沉默HIF-1 α可抑制其体外生长增殖与侵袭迁移.
作者:卢先州;周明利;肖帅;李峰;刘龙飞;周筱筠;谢荣俊;李卫;龙建武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Huh-7、Bel-7402、MHCC-97H以及SMMC-7721中Heparanase的表达水平;设计及合成3条Heparanase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siRNA)并用于转染Heparanase表达高的一株人肝癌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验干扰效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MHCC-97H细胞中的Heparanase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4株肝癌细胞(P <0.05);siRNA3能瞬时下调肝癌细胞的Heparanase水平;siRNA介导的Heparanase基因沉默使肝癌细胞的增殖速度放慢,侵袭能力减弱,凋亡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癌细胞中,Heparanase基因的表达下调导致其生物学恶性程度降低,提示Heparanase基因可作为肝癌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作者:梁天成;付文广;雷正明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胰岛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NMDA受体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复制VD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20只)、模型组(20只)和假手术组(20只).治疗组经侧脑室注射胰岛素(1 IU/kg),模型组、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5μL.术后28 d开始行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术后1d及35 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NMDA受体表达量;术后35d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突触素表达量.结果 水迷宫实验提示治疗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模型组;术后1d,治疗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海马NMDA受体灰度值分别为(125.44+8.35)、(110.28+13.67)和(145.12+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6.54,P<0.05),大鼠海马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为假手术组的1.48倍,模型组为假手术组的2.28倍(P<0.05);术后35 d,治疗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海马NMDA受体灰度值分别为(155.63+13.48)、(170.79+11.13)和(139.12+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9,P<0.05),大鼠海马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为假手术组的0.72倍,模型组为假手术组的0.48倍(P<0.05);大鼠海马突触素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为假手术组的0.72倍,模型组为假手术组的0.46倍(P<0.05).结论 胰岛素可能通过调节VD大鼠海马NMDA受体及突触素的表达,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
作者:曾琳;谢明;游咏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卡泼肉瘤病毒(kaposis'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编码的复制转录激活因子(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or,RTA)调控宿主细胞Bcl-2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RTA转染的细胞、TPA诱导的KSHV阳性细胞Bcl-2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RTA对Bcl-2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节.构建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筛选稳定感染的BC3细胞,TPA诱导48h后,分别用PCR、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子DNA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RTA转染的细胞、TPA诱导的KSHV阳性细胞Bcl-2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增高.RTA反式激活Bcl-2基因启动子,这种激活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用RNA干扰技术抑制Bcl-2基因后,TPA诱导的KSHV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凋亡率增加,病毒子产生减少.结论 KSHV RTA能够调控内源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延缓溶解性感染宿主细胞的凋亡,并促进病毒子产生.
作者:高建明;Erle S.Robertson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体外ERCC1反义寡核苷酸(ERCC1-ASODNs)对人卵巢癌细胞耐药株SKOV3/DDP生长周期、增殖及侵袭力改变的影响及其逆转顺铂耐药的机制.方法 将设计合成的特异性ERCC1-ASODNs片段以及无义寡核苷酸序列(NSODNs)转染至SKOV3/DDP细胞后实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FACS)检测细胞生长周期,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及对顺铂敏感性的差异,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ERCC1mRNA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转染前后其侵袭力的改变.结果 ERCC1-ASODNs可下调SKOV3/DDP细胞的ERCC1基因的表达;抑制其细胞的生长;促使其细胞周期发生改变,S期细胞增多,G0/G1期细胞减少;转染后SKOV3/DDP细胞的侵袭力减弱,穿过基质膜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运用ERCC1反义寡核苷酸能特异、高效抑制靶基因ERCC1的表达;且减弱卵巢癌耐药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增强其对顺铂的敏感性.
作者:周英琼;梁梦;黎雁英;李运千;陆竞艳;田佳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构建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重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其在无BDNF分泌的HEK293A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上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提供更多基础方面的研究资料.方法 ①以供体质粒和pAdEasy-1腺病毒系统作为底物构建人BDNF重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并包装病毒,检测滴度;②将含人BDNF基因的腺病毒液(A组,实验组)及未含任何基因片段的空白病毒液(B组,对照组)分别转染HEK293A细胞,同时设立空白组(C组),72 h后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③采用RT-PCR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中BDNF基因mRNA表达情况;④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成功构建人BDNF重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经过包装后病毒滴度为1.74×108 pfu/mL;②B、C两组细胞BDNF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细胞BDNF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C两组细胞BDNF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蛋白表达相对OD值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BDNF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不仅明显提高了BDNF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同时还为其进一步应用于创伤性脑损伤的体内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丛明;李谌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db/db小鼠脂肪组织锌alpha2糖蛋白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8周龄SPF级雄性db/db小鼠28只,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每组14只.8周龄SPF级雄性db/m小鼠作为对照.干预组予以罗袼列酮10mg/(kg·d)灌胃4周和8周,其余各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内脏脂肪组织锌alpha2糖蛋白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留取部分新鲜脂肪组织置于10%甲醛溶液HE染色,光镜观察脂肪细胞形态.结果 自发性糖尿病db/db小鼠的摄食量、饮水量、体质量增加值、内脏脂肪量、体脂比、血清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db/m小鼠(P<0.05).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大于非糖尿病db/m小鼠,脂肪组织ZAG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因子PGC-1 α、NRF-1、NRF-2、mtTF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db/m小鼠(P<0.05).罗格列酮干预db/db小鼠4周或8周后除血清TC水平无明显变化外,上述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改善db/db小鼠的糖脂代谢,且能够通过上调ZAG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因子PGC-1 α、NRF-1、NRF-2、mtTFA的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内脏脂肪积聚.
作者:肖新华;李芬;冉莉;周峻林;李菡;杨靖;刘江华;文格波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肺腺癌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实验、细胞黏附实验、细胞迁移实验、Matrivge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A549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半定量RT-PCR方法、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苦参碱处理后的A549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MMP-9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0.1250、0.2500和0.5000 g/L苦参碱处理组均能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均P <0.05);0.1250 g/L和0.2500 g/L的苦参碱能抑制A549细胞黏附能力(P<0.05);在0.0625、0.1250和0.2500 g/L的苦参碱能抑制A549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P<0.05),下调MMP-9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抑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苦参碱在体外能抑制A549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抑制侵袭转移的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的表达有关.
作者:栾兆吉;诸兰艳;刘芳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 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患者需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共21例.重建FA图及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各项异性FA值、DCavg值,同时测量双侧大脑脚的FA、DCavg值.运用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 急性脑梗死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18±0.08)、(0.36±0.14),DCavg值分别为(4.95±1.14)×10-3 mn2/s、(8.41±1.21)×10-3 mm2/s,急性期锥体束受累患者双侧大脑脚水平锥体束FA值、DCav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移位、变形和中断,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症状相关.结论 FA值与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可无创显示脑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有助于判断运动功能受损情况及预测预后.
作者:季鹏;袁晓毅;朱瑞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用标准长方案进行IVF助孕的224例PCOS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两组,肥胖组(BMI ≥24.0)60例,对照组(18.5≤BMI<24.0)164例,分析两组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①肥胖组BMI及基础睾酮(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促性腺激素(Gn)总量、Gn用药、促排天数、获卵数、2PN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平均孕周、胎儿平均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GDM)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肥胖PCOS患者易伴有高雄激素血症,且妊娠期并发症GDM发生率增加,对其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娄华;王兴玲;孙丽君;管一春;缑洋;王雪梅;李巍巍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通过99mTc标记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乳腺癌相关抗原(CA15-3)、血清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KP)的检测探讨对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同时进行血清CA15-3、TRACP5b、B-AKP测定.结果 ①乳腺癌癌骨转移组CA15-3、TRACP5b、B-AKP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②多发骨转移组CA15-3、TRACP5b、B-AKP水平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5).结论 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CA15-3、TRACP5b、B-AKP检测对于乳腺癌骨转移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史焕新;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静脉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引起胆囊假性结石的超声表现.方法 观察24例静脉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引起胆囊假性结石的超声诊断特点.结果 胆囊假性结石声像图特点:胆囊不大,无相关胆囊结石的腹痛症状,多数为泥沙样结石;结石较疏松,后方声影较浅,随体位改变光团常出现松散改变,且移动较慢.停用头孢曲松钠后不需作任何治疗,结石在短期内自行消失.结论 静脉使用头孢曲松钠会产生胆囊假性结石,B超检查能清晰显示胆囊结石,真假胆囊结石通过B超检查及随诊复查并结合用药史能作出正确判断.
作者:王群梅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舒利迭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和N-乙酰半胱氨酸.结果 两组在6 min步行距离、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等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对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运动耐量、改善呼吸困难、减缓病情恶化有显著疗效.
作者:杨慧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通过健康促进干预研究,为提高肾移植患者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移植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评价健康促进干预后肾移植患者依从性的变化.结果 健康促进干预策略实施半年后,服药依从性、生活习惯依从性、自我监测依从性、随访依从性、依从性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自我监测依从性评分变化大.结论 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肾移植患者依从性.
作者:张红;张赛;段朝军;苏涛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率振荡(HRT)指标与血压变异性(BPV)指标的变化特点,探讨HRT指标和BPV指标对高血压并发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对4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不良室性心律失常患者(A组)、4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B组)和45例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分别计算3组的TO、TS、各时段平均血压值和各时段BPV指标.结果 高血压合并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O值增加,TS值降低,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及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BPSD)明显增加.结论 HRT与BPV可作为自主神经受损的评价指标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时新艳;郭红霞;赵晓东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视觉训练对伴调节滞后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方法 伴调节滞后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6例(252眼),年龄10~15岁,平均(12.86±2.45),等效球镜(-2.5 ~-5.5)D,平均(-3.62±1.55)D,将上述患者分为A、B两组.A为实验组62例(124眼),B为对照组64例(128眼).A组除给予规范的医学验光配镜外,同时给予视功能训练干预.B组仅给予规范的医学验光配镜.1年后复查两组患者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调节滞后量,对比两组患者有无差异.结果 1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近视度数增加量减少,眼轴长度增长减少,调节滞后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视觉训练可以有效地控制伴调节滞后的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作者:岳辉;任秋锦;梅颖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应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正常人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共116例(116眼)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将其分为3组:A组36例,年龄21~40岁;B组41例,年龄41~60岁,C组39例,年龄61~80岁.采用Cirrus H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以长度为6mm的扫描线段对黄斑中心凹行180°方位扫描,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由中心凹向鼻侧及颞侧每隔500 μm直至2 500μm的脉络膜厚度.并分析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平均厚度为(275.27±58.20)μm,由中心凹向鼻、颞侧脉络膜厚度逐渐变薄,至鼻侧2.5mm处为(174.21±48.75)μm,颞侧2.5 mm处为(233.75±57.64)μm.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74,P <0.01).结论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可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
作者:赵海滨;刘二华;谭钢;李洁慧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及其与牙周病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170例(按照血糖控制良好、不佳分为A、B组),无2型糖尿病的牙周病患者98例(C组),测量牙周袋探诊深度(pD)及附着丧失(AL),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TNF-α、IL-6浓度.结果 A、B、C3组AL、PD、IL-6、TNF-α、MDA水平依次降低,SOD依次升高,血清MDA分别与HbA1c、AL、PD、IL-6、TNF-α呈显著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影响MDA的主要因素有HbA1c、AL、PD、IL-6及TNF-α.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受到氧化应激损伤,并加重牙周局部炎症反应.
作者:付秀立;赵湜;毛红;王中京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5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非诺贝特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非诺贝特,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Ⅰ型前胶原(PCⅠ)、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和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非诺贝特组和常规治疗组的PC Ⅰ和HA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非诺贝特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非诺贝特组的PCⅢ和LN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常规治疗组的PCⅢ和LN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非诺贝特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降低(P<0.01,P <0.05),且非诺贝特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非诺贝特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心室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流速之比(VE/VA)显著增加(P<0.05),但常规治疗组的IVST和VE/VA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PAR α激动剂非诺贝特具有逆转CHF患者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作者:赵晓燕;苏金林;温旭凯;王海龙;吴波;姜培培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组织中MTA1、MMP-2、MMP-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50例宫颈癌标本中MTA1、MMP-2、MMP-7 mRNA表达水平,分析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MTA1、MMP-2、MMP-7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较正常宫颈组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TA1、MMP-7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TA1、MMP-2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正相关(P<0.05);③MTA1与MMP-2、MMP-7 mRNA的表达相关(r=0.367、0.504,P<0.01);结论 MTA1、MMP-2、MMP-7 mRNA表达上调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协同发挥作用;MTA1、MMP-2、MMP-7可能是宫颈癌发生侵袭、转移的主导因素.
作者:比丽克孜·艾克木;封敏;李秀梅;赵峻岭;顾丹今;高琦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其与CK-MB、Mb、cTnI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8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43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FABP浓度,同时测定CK-MB、Mb、cTnI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患者血清H-FABP、CK-MB、Mb、cTnI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ACS组患者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CK-MB、Mb、cTnI(0.825、0.648、0.735、0).758);H-FABP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K-MB、Mb、cTnI;H-FABP与Mb、cTnI联合检测的ROC曲线面积增大.结论 血清H-FABP浓度与心肌缺血损伤有关,H-FABP与Mb、cTnI联合检测对ACS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秋焕;谢婷彦;钟白云;冯斯斯;邓辉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前后血浆B型脑尿肽水平变化(△BNP)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女性疑似冠心病病例90例(除外心力衰竭),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为正常组39例和冠心病组51例,1周内所有患者行DSE,分别在试验前后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两组DSE前后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DSE前后△BNP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DSE后血浆BNP水平较DSE前显著升高(P<0.01);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DSE前后△BNP水平存在差异,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当DSE前后△BNP的水平>7.6 pg/mL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87.2%,AUC为0.896,95%可信区间为0.814~0.951.结论 DSE前后检测△BNP水平对女性冠心病诊断及评价冠心病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晖;颜友良;邹文;李秀丽;李顺辉 刊期: 2013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累及鼻咽部的Rosai-Dorfman病(RD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累及鼻咽部的RD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7岁8个月,以“发现双侧颈部渐大性肿物3个月”为主诉入院,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鼻咽占位,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镜检:第1次的鼻咽黏膜活检病变不典型,第2次淋巴结活检可见S-100蛋白阳性的吞噬细胞浸润.结论 累及鼻咽部的RD病罕见,临床易于误诊,需要与恶性淋巴瘤、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等相鉴别.
作者:陈一峰;张白凌;陈杰云 刊期: 2013年第2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ASAⅡ级.因肝转移癌,拟行肝部分切除术.既往8年前因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术,4年前于本院行降结肠癌根治术;否认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史;否认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术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动脉血气等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兰飞;王天龙;黄兵 刊期: 2013年第2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有腮腺区无痛性肿块2年,于2012年5月8日入院.查体:右耳垂下方可见一肿块,大小约3.0 cm×2.8 cm,质地中等,可活动,无压痛,皮肤无红肿,无面瘫,张口不受限.颈部及颌下未触及淋巴结.腮腺彩色B超回报:右腮腺内探及一低回声,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内部及周边可探及血流信号.胸片及腹部彩色B超未见明显异常.于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腮腺肿块及腮腺浅叶切除术.术中考虑腮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作者:谷艳玲;张治平;呼和牧仁 刊期: 201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