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在中国香猪咽腭部注射医用冰袋内容物建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动物模型的方法、模型上气道软组织形态学和病理生理的变化.方法 将12只雌性中国香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模型组行咽腭部注射医用冰袋内凝胶状物,对照组咽腭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4周用多导睡眠仪监测动物的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AI)、低通气次数(H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低血氧饱和度(SaO2);行上气道CT扫描;术后12周取咽部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上气道CT扫描示:模型组的软腭区、舌骨区测得气道小截面积分别为:(50.44±1.23)mm2、(21.23±3.10)mm2;前后径分别为:(8.95±0.29)mm、(3.71±0.49) mm;左右径分别为:(6.57±0.82)mm、(7.00±1.35)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模型组AHI、低SaO2分别为(23.00±1.41)%、(75.69±0.5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病理组织学显示:注射物周围包膜完整,没有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结论 咽腭部注射医用冰袋内凝胶状物可以成功建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动物模型,具有可靠、稳定和安全的特点.可应用于OSAHS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和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王雪梅;周燕;汤凤莲;陈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靶向乳腺癌的多西他赛壳聚糖纳米粒,改善多西他赛的体内分布,提高其安全性和抑瘤作用.方法 采用酰化反应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壳聚糖纳米粒.采用分散-交联法制备空间稳定性多西他赛壳聚糖纳米粒(CS-DTX)和主动靶向乳腺癌的空间稳定性多西他赛壳聚糖纳米粒(RGD-CS-DTX),并测定其包封率和物理性状.构建乳腺癌细胞MCF-7的荷瘤裸鼠模型,分别尾静脉注射多西他赛注射液(商品名为艾素)、CS-DTX和RGD-CS-DTX,分析它们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及抑瘤作用.另外,分别向昆明小鼠尾静脉注射艾素、CS-DTX和RGD-CS-DTX,观察各药物的大耐受量(MTD).结果 成功构建主动靶向乳腺癌组织的多西他赛壳聚糖纳米粒,包封率为95%以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外观基本呈圆整状且均匀分散,CS-DTX与RGD-CS-DTX的粒径分别为(84.2±22.6)nm和(95.2±28.5)nm.药物动力学结果表明,多西他赛壳聚糖纳米粒剂型相比艾素有较好的长循环作用,且RGD-CS-DTX和CS-DTX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组织分布检测显示,RGD-CS-DTX的肿瘤组织靶向效率较CS-DTX及艾素均有提高,而其他器官中药物分布相对降低.多西他赛壳聚糖纳米粒两个剂型的大耐受量均高于艾素.体内抑瘤实验结果显示,以相同的多西他赛剂量给药,RGD-CS-DTX相比CS-DTX及泰素,其抑瘤作用更明显(P<0.05);且RGD-CS-DTX以低剂量给药或延长给药间隔,均能达到优于CS-DTX及泰素的抑瘤作用.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靶向乳腺癌的多西他赛壳聚糖纳米粒能改善多西他赛传统剂型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提高了多西他赛在体内的安全性和抑瘤作用.
作者:李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μ阿片受体(OPRM1)基因A118G多态性与酒精依赖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延边地区朝、汉族男性酒精依赖组(103名)和健康对照组(95名)OPRMI基因A118G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和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 酒精依赖者和对照组之间的OPRM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酒精依赖的发生与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无关联性.
作者:金基德;朴金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基于多重PCR和反向斑点杂交原理,建立快速检测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耐药性的膜芯片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根据HBV基因序列设计探针并制作膜芯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检测3种HBV标准菌株和38例HBV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和耐药性,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低检出限.对深圳地区187例HBV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耐药性检测,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8例HBV临床分离株和3株HBV标准株鉴定结果与测序法完全一致,3株非HBV病毒和11株非HBV标准菌株无阳性显色,该方法准确性达到100%,低检出限为103 copies/ml.深圳地区187例HBV临床分离株以B型为主,占57.8%,C型占37.4%,未测出D型.187例HBV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突变率为26.2%,以rtL180M+rtM204V/I为主,占67.3%,其次为rtM204I,占16.3%.临床HBV耐药株以C型为主,占65.3%,B型占34.7%.结论 用膜芯片检测HBV基因型与耐药性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性及特异性高的优点,评价指标符合临床实验要求,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唐曙明;李爱敏;陈海霞;杨自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DNA修复基因ERCC1、ERCC2单核苷酸多态与草酸铂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PubMed、维普数据库以及CNKI数据库全面检索2000-2010年间发表的关于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草酸铂治疗结直肠癌疗效关系的队列研究,按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相关信息,应用Revman 4.2软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Peto法)或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RR值及95%可信区间,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 本研究纳入国内外8篇合格文献,其中ERCC1 118位点5篇(包括了534例患者),C/C的总反应率为79.19% (175/221),C/T和T/T的总反应率为67.73%(212/313);异质性检验显示,x2=5.32,P=0.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RR值为1.24,95% CI(1.11,1.38).XPD/ERCC2 751位点3篇(包括了261例患者),C/C的总反应率为57.53% (42/73),C/A和A/A的总反应率为64.89% (122/188);异质性检验显示,x2=11.52,P=0.003,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合并RR值为0.93,95 %CI(0.43,1.97).将入选文献的研究对象按人群来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RCC1 1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进展期结直肠癌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仅见于亚洲人群.漏斗图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 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中ERCC1 118位密码子基因型C/C化疗敏感性优于C/T或T/T基因型,尤其在亚洲人群中,这种敏感性尤为突出.而ERCC2 751位密码子C/C基因型化疗敏感性与C/A或A/A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刘尚辉;范婷;肖莎;逯晓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对该病的诊治经验尚显不足,为提高其诊治水平,需加强对PNET的认识.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NET患者临床资料,进一步认识PNET的临床特征、诊断手段和治疗方式.结果 收集该院2000年至今确诊的PNET患者共14例,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51.8岁.7例为胰岛素瘤,7例为无功能性PNET.2例经腹部B超,12例经腹部CT检查发现肿物.1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2例患者为临床确诊.随访时间长为13年,短为1年,平均随访4.6年.1例患者发现胰腺占位5年后发生胰腺内多发转移,2例患者术后5年发生肝转移,长效生长抑素(善龙)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其余11例患者随访期间病情平稳.结论 影像学检查在PNET初始诊断和后期的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腹部CT检查是常应用的检查手段;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生物治疗(生长抑素类似物及靶向药物)对PNET患者具有重要作用;PNET病程缓慢,但具有恶性潜能,应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付志方;焦红梅;王艳君;刘新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双侧钢板在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Ⅵ型)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观察组)和双侧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治疗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Ⅵ型)的患者中抽取了6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随访12~32个月,平均23个月;对照组随访10~29个月,平均19个月.结果 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Merchant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5,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Ⅵ型),功能恢复佳,疗效满意.笔者经过对本院病例资料的分析和实际情况,认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目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Ⅵ型)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骨折合并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与缺损患者及陈旧性骨折病例.
作者:郭晓辉;刘锋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后重建修复对口腔肿瘤切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设计使用两种不同问卷,调查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内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和头部、颈部的性能状态量表.2010年1月-2012年12月92例因口腔癌在本院接受损伤修复术的患者均被纳入本次研究,但只有35例(38%)无病生存患者进行后评估.采用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缺陷,咀嚼,吞咽,言语理解)量表对3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6和12个月)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秩和的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并比较术前术后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和头部和颈部的性能状态量表评分差异.结果 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下降,6个月和12个月后逐渐改善.大多数患者(77%)在术后12个月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功能.患者咀嚼功能明显恶化(P<0.05),接受下颌骨阶段性切除术的患者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咀嚼功能与下颌骨切除术相关(P =0.038).此外,修复类型是影响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总分的独立因素(P =0.038),游离皮瓣修复患者预后更好.尽管晚期口腔癌患者预后极差,但修复技术对维持生活质量满意度有重要作用.结论 术后口腔修复重建对改善口腔肿瘤切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鲍光辉;刘静;裴赛敏;张俊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经验.方法 回顾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治疗54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术后均予左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4例(7.41%)发生近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面部蚁爬感、手足麻木和手指抽搐,经连续补钙后症状消失,无1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发生.随访1~3年未发现结节复发.结论 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王松祥;阮立为;钱霄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女性妊娠期合并肾积水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1年,大庆龙南医院78例妊娠合并肾积水患者,其中59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11例采用膀胱镜下输尿管置管,8例采用输尿管镜术+弹道碎石的方法治疗.结果 78例患者肾绞痛症状均得到缓解,肾盂积水不同程度减少,77例治疗后顺利完成妊娠,1例因恐惧药物和手术影响胎儿自行终止妊娠后完成输尿管镜碎石.结论 轻度和中度妊娠期肾积水合并肾绞痛者经保守治疗大部分可以获得缓解,妊娠合并肾绞痛反复发作或重度肾积水的患者采用经膀胱镜输尿管置双J管引流术效果良好,输尿管结石妊娠患者输尿管镜弹道碎石效果可靠、生理干扰少、损伤小、对胎儿比较安全.
作者:张万峰;姜德智;李明;王贵平;丁晓晖;王洪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9月,该院进行分娩的160例产妇,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每组各80例,对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第一产程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剖宫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3.0±2.0)min vs (7.0±3.0)min、第一产程时间(5.5±0.5)h vs (7.0±1.0)h均明显缩短,镇痛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剖宫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均P <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中,具有镇痛效果佳、安全性高等特点,明显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董丽萍;蔡莉;刘虹;柴建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加巴喷丁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癌性疼痛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中晚期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及接受加巴啧丁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疼痛介质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加巴喷丁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后,平均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中重度疼痛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加巴喷丁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后的5-HT、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加巴啧丁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后的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精神健康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有助于减轻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受,降低疼痛介质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野;赵丹;伞洪敏;王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并发肾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18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并发肾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的主要症状为术后患者持续性血尿,2例严重者并发失血性休克;均行肾动脉造影诊断为肾动静脉瘘;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6例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外科手术患肾切除;术后血尿、腰部不适症状随即缓解或消失,随访6个月~5年,症状无反复.结论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并发肾动静脉瘘虽然少见,但如果出现,应及时处理;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是其诊断的金标准,肾动脉栓塞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出血严重、栓塞治疗无效者,应果断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切除患肾,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于泓远;董潇;崔小鲁;刘贤奎;孔垂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接受贝伐单抗为基础放化疗之前采用贝伐单抗联合XELOX方案诱导化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符合条件的患者经MRI判定具有高度直肠腺癌风险.治疗方案为贝伐单抗(7.5 mg/kg)联合XELOX(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诱导化疗4个疗程(21天/疗程),随后放疗(50.4Gy)联合贝伐单抗(5 mg/kg,每2周1次)和卡培他滨(825 mg/m2,第1~15天,每天2次)放化疗.放化疗后6~8周手术,临床研究主要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结果 2007年7月-2008年7月期间招募了47例患者.45例接受了手术的患者中,16例患者达到了pCR(36%,95%可信区间:22.29%~51.27%),另外有17例(38%)Dworak肿瘤消退3级,44例(98%)进行R0切除术.诱导化疗期多数发生了3级或4级不良事件,包括腹泻(11%)、乏力(4%)、中性粒细胞减少(6%)和血小板减少(4%).11例(24%)需再次手术介入.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XELOX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切实可行,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可控,但建议密切关注外科并发症.
作者:孔刚;刘虹;龚志军;郭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和评估核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腕管综合征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腕管综合征(CTS)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序列及PROSET序列扫描,并进行多种重建及统计的分析.结果 PROSET序列结合常规MRI序列能够更好地显示CTS的腕管解剖结构及正中神经的卡压情况.结论 PROSET序列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序列,在评估CTS患者正中神经病变中更加准确,对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戈;张藜莉;邓刚;邓茂松;张淑慧;金光暐;曾庆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利伐沙班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VT早期诊断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 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观察组44.0%的DVT发生率,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早期诊断指标D-dimer、同型半胱氨酸和CRP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方面,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的有效方案,可以明显降低DVT发生率,显著降低DVT的早期诊断指标,并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作者:吴志刚;谢军;杨国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对156例鼻泪管阻塞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三种不同手术方式:A组行泪道激光手术;B组行鼻泪管支架植入术;C组行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术后随访,观察术后18个月时间的术后临床效果.结果 泪道激光术后的有效率为73.3%;鼻泪管支架植入术的有效率为88.3%;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有效率为98.3%.结论 三种手术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泪道激光手术操作简单,适合在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推广;鼻泪管支架植入术适合在条件稍好的地市级医院推广,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好的手术方法,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邓里;岳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和静脉注射丙泊酚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三种不同麻醉方案对腹部微创手术患者疗效与费用差异.方法 200例行腹部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及C组三组,分别给予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和静脉注射丙泊酚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三种不同麻醉方案,记录两组患者的插管、苏醒等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3天检测免疫反应指标.并对三组麻醉方案的麻醉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B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A组与C组(P<0.05);C组意识消失时间高于A组(P<0.05).三组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及术前、术后CD4+、CD8+、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诱导费用、麻醉维持费用、总费用及每分钟费用均明显高于A与C组(P<0.05),追加麻醉费用低于A组(P<0.05),与C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腹部微创手术麻醉方案中,在麻醉及麻醉恢复质量等相关情况下,静脉注射丙泊酚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是为经济的方案.
作者:鲁晓梅;宋歌;任建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不同水平的血清25-羟维生素D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检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测定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分析不同水平的血清25-羟维生素D与该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维生素D<20 μ g/L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衰竭器官数目、年龄、血培养阳性率、住院病死率、血肌酐水平等均显著高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30μg/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与住院病死率、APACHEⅡ评分、衰竭器官数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年龄、游离钙、IgG、血培养阳性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肌酐、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20μg/L是显著影响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 2.131,95%CI 1.192~3.810).结论 不同水平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对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存在差异,维生素D<20μg/L明显增加死亡的危险.
作者:陈伟;陈勉;胡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寻影响激素敏感转移性前列腺癌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预测因子.方法 纳入北京积水潭医院2006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激素敏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收集此5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这些患者进行规律门诊和住院随访.将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患者的预后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生存函数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末次随访时间为2014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34(9~83)个月.随访期间有17例患者进展为CRPC.患者内分泌治疗无进展生存时间曲线结果显示: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4(9~83)个月,1、2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4%、58%及4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leason评分(P =0.003)、基线PSA值(P=0.049)、碱性磷酸酶(P=0.021)、四肢骨转移(P =0.005)、内脏转移(P=0.006)为激素敏感转移性前列腺癌进展为CRP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Gleason评分、基线PSA、碱性磷酸酶、四肢骨转移及内脏转移为激素敏感转移性前列腺癌进展为CRPC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翟建坡;王建伟;李贵忠;王海;王海东;何峰;黄广林;满立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合成酶(HAS)家族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4例肝癌组织和24例正常人肝组织中各HAS亚型的蛋白表达.分析HCC组织中各HAS亚型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95例肝癌组织中,HAS1、HAS2和HAS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4%(51/94)、77.7%(73/94)和56.4%(53/94),其中HAS1和HAS2、HAS2和HAS3的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而HAS1和HAS3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HAS1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病、T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HAS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HAS3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 HAS各亚型蛋白肝癌异常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是肝癌生物治疗潜在的靶点.
作者:刘志坚;唐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病理活检组织厚切片抗酸染色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66例组织学HE光镜检查见典型或不典型结核形态学改变的病理活检组织,同时进行6μm厚切片及4μm常规切片进行抗酸染色,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μm厚切片抗酸染色总的阳性率为48%,典型的结核病(TB)总的阳性率为58%,不典型TB阳性率为35%.而4μm常规切片总的阳性率为30)%,典型TB阳性率为40%,不典型TB阳性率为15%,厚切片及常规切片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及病理活体组织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辅助组织厚切片抗酸染色,可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更确切的诊断依据.
作者:廖悦华;刘琼茹;黎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泥巴样胆囊结石的成分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7月对38例患者的泥巴样胆囊结石进行研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结石成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分析结石的微观形态.结果 38例患者B超检查结果显示:30例为胆囊结石(78.95%),6例为胆泥(15.79%),2例为泥沙样结石(5.26%).38例泥巴样胆囊结石FTIR分析判定为碳酸钙结石;其中28例(73.68%)为文石型,6例(15.79%)为方解石型,4例(10.53%)为方解石-文石混合型.光镜下主要见各种形态的碳酸钙结晶;其中有15例检出华支睾吸虫卵,检出率为39.47%.结论 泥巴样胆囊结石是一种碳酸钙型结石.
作者:罗振亮;乔铁;马瑞红;罗小兵;杨柳青;郑培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壶腹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并建立诊断模型.方法 用Ciphergen公司生产的PBSII/c型蛋白质指纹图谱仪和ProtienChip CM10蛋白芯片采集27例壶腹癌、30例对照组(良性胆道梗阻患者)血清蛋白质谱图,采用Biomaker Wizard 3.1版分析软件筛选差异蛋白.结果 发现壶腹癌患者与对照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有3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P<0.05),其中M/Z 6 583.93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63.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 =0.706;M/Z 8 612.67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80.0%,AUC=0.787.以此建立的壶腹癌的诊断模型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3.3%,AUC=0.86.通过蛋白质数据库检索M/Z 6 583和M/Z 8612分别得到2和4个候选蛋白.结论 利用SEL-DI-TOF-MS技术能发现壶腹癌患者血清中的特征蛋白,对壶腹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文广;向鑫;梁天成;丁银环;温剑;王开正;雷正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NAD)结合肠内营养(EA)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NAD组20例,NAD+EA组24例,分别检测干预治疗前后肿瘤细胞DNA非整倍体肿瘤DNA指数(DI),S期分数(SPF值),S+G2+M期PI值.结果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NAD组治疗后SPF值及PI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指数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EA+NAD组治疗后SPF,PI,DI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EA+NAD组治疗后SPF,DI值与NAD组和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值NAD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NAD结合EA能使肿瘤的增殖活性下降,从而使更多的肿瘤细胞被化疗药物杀死,提高了化疗有效率.
作者:黄晋熙;杨铁军;王程虎;周一;陈小兵;原伟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预约就诊自助流程的优化及功能设计.方法 通过基于全流程构架的预约系统,利用统一预约挂号资源池和集中式数据封装及调用机制等关键技术来实现门诊自助预约流程的优化.结果 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增加了患者的预约就诊途径,规范预约数据资源平台,降低数据接口成本,有效的提升了医院信息化水平和效率.结论 全流程的统一构架预约平台在门诊信息化上的应用,更加有效的实现了各预约平台间的数据及消息松耦合,为患者提供了更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规范了各大数据平台间的数据接口和流程.
作者:艾金;陈智;胡建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研究虚拟病例系统和标准化患者相结合的新型整合式教学方法(HTM)的教学效果.方法 448名医学生自愿参加测试以将学生分为两组:高分组(A组),低分组(B组).进一步将A组和B组的学生随机分为四组:A1(79人)、A2(86人)、B1(138人)和B2(145人).A1和B1组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而A2和B2组接受整合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束1周后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效果.结果 在学生反馈调查中,整合式教学在各方面均较优于传统教学方法(P<0.05),特别是在临床模拟方面.结论 整合式教学方法可更好地帮助医学生获得临床经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者:井然;杨天伦;张国刚;周巧玲;吴静;张赛丹;余国龙;余再新;周顶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