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5-8982
  • 国内刊号:43-1225/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91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3
  • 全年订价:12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2000年、2002年二次被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年36期文献
  • 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下对早期釉质龋的纳米结构分析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观察早期釉质龋的纳米结构变化,为龋病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颗因正畸拔除的新鲜前磨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与正常对照组(B组),A组暴露于人工脱矿液中4d制备早期龋模型后,两组均制备纵断与横断面样品,在三维显微镜下进行光学、激光彩色及3D图像观察.结果 光学图像可见A组表层完整,表层下白垩色,B组无此分层;激光彩色图像观察到A组表层釉柱晶体排列紧密,釉柱间质正常,釉柱鞘清晰连续,表层下晶体溶解,排列混乱,釉柱间质增宽,釉柱鞘不连续,B组结构正常;3D图像更清晰显示了A、B两组的微结构形貌.结论 三维显微镜能够更清晰的显示早期釉质龋的表层及表层下的微晶结构,表层的相对完整性与再矿化有关,表层下以微晶体脱矿为主,是脱矿与再矿化连续动力学过程.

    作者:许立侠;郭红延;郭红梅;孙丽梅;徐红梅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隐丹参酮对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和CYP2C9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对Chang肝脏细胞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CYP3A4、CYP2C9表达的影响,明确丹参主要成分对CYP450酶的作用,以阐明基于CYP450酶隐丹参酮与其他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为临床合理使用含隐丹参酮的丹参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CCK-8法考察隐丹参酮对Chang肝脏细胞活力的影响,以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范围;通过Western bloting法考察隐丹参酮在给药后1、3和7d对Chang肝脏细胞中CYP3A4和CYP2C9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定量RT-PCR法考察隐丹参酮对Chang肝脏细胞中CYP3A4和CYP2C9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给药1d,隐丹参酮对CYP3A4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但随时间延长,给药3d和7d,隐丹参酮可抑制CYP3A4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给药1、3和7d,隐丹参酮对CYP2C9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连续给予隐丹参酮可抑制CYP3A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临床在连续使用含隐丹参酮时,需要关注其与CYP3A4底物药物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

    作者:王彧杰;王蓉;王媛媛;原永芳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水药酢浆草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性研究

    目的 探讨水药酢浆草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CCl4模型组、酢浆草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和CCl4模型组给予生理氯化钠溶液,酢浆草低、中、高剂量组给分别给100、300及600 mg/kg酢浆草灌胃,连续5d.于末次给药2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给予0.3% CCl4花生油溶液稀释、按0.02 ml/g的剂量皮下注射,在中毒后16h取血和肝脏组织,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肝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结果 与CCl4模型组小鼠比较,不同剂量酢浆草治疗组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LT、AST及TNF-α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肝组织中CAT、GSH及SOD水平不同程度升高(P<0.05),MDA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 水药酢浆草对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酢浆草降低氧化酶活性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陈应康;罗国忠;田培燕;叶劲松;杨小军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DC-CIK联合靶向治疗及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DC-CIK联合靶向治疗及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9月就诊于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的3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DC-CIK联合靶向治疗及化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4周期—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4周期)为联合治疗组;选取临床资料相近的同期进行靶向治疗及化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4周期—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4周期)的3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功能、近期疗效、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成功培养患者的DC-CIK细胞,其中的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细胞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 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细胞分泌IFN-γ、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各T细胞亚群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IL-2、IFN-γ水平较治疗前稍降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RR为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2%,与对照组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力食欲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DC-CIK联合靶向治疗及化疗晚期乳腺癌安全有效,可以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焦兰;陈芬;江千秋;唐澍;秦玲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G252A多态性与川崎病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 (TNF-β)基因G252A多态性与川崎病发病及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对100例川崎病患儿与92例健康儿童TNF-β基因G252A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川崎病组TNF-β基因G252A位点AG、AA、GG基因型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4.86,P>0.05),川崎病组A、G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5),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CAL)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7和0.59,P>0.05).结论 尚未发现TNF-β基因G252A位点基因型分布与川崎病的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存在关联性,但川崎病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较健康对照组高.

    作者:曾才秀;詹霞;袁海斌;李青;谢圭;谢纲;杨作成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持续果糖饮水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机制

    目的 探讨果糖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单纯饮水的正常对照组,10%果糖饮水组,10%果糖+精氨酸饮水组.实验时间为4周,期间,分析血清促胰岛素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4周后,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分析各组小鼠肝脏活性氧簇(ROS)水平.结果 10%果糖饮水导致小鼠发生胰岛素抵抗,果糖干预不影响小鼠血清GIP和GLP-1水平,但肝脏组织ROS水平升高(P<0.05);10%果糖+精氨酸饮水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没有显著变化,血清GLP-1水平升高,肝脏组织ROS水平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10%果糖饮水使小鼠肝脏组织ROS水平升高,而血清GLP-1水平不升高,无法发挥GLP-1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终升高的ROS引起小鼠胰岛素抵抗.

    作者:徐志伟;常晓彤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海带多糖对超重环境下微波辐射损伤的防治

    目的 探讨海带多糖对超重环境下微波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超重环境下微波损伤模型,通过灌胃给予20 mg/ml海带多糖(低剂量组)和40 mg/ml海带多糖(高剂量组),观察防护效果.结果 血浆中超氧阴离子在模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海带多糖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在模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OX)在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碳(NO)、一氧化碳合酶(NOS)和还原型合胱甘肽(GSH)在模型组、低剂量海带多糖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组织匀浆中,过氧化氢酶(CAT)在模型组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在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H-POX在模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SH在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带对超重微波的过氧化损伤的防护的调节可能通过CAT及GSH-POX的清除和增强还原型GSH的抗氧化来实现,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姜艳霞;吕士杰;徐俊杰;罗军;张巍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转染骨髓干细胞后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体外靶向抗瘤作用

    目的 探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体外转染骨髓干细胞(BMSCs)后对U251脑胶质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作用.方法 利用Transwells小室研究骨髓干细胞的肿瘤迁徙性.将携带TRAIL的质粒体外转染人骨髓干细胞,采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MSCs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强度.将转染的BMSCs与U251细胞体外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的BMSCs诱导U251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BMSCs具备向肿瘤细胞的迁徙性.转染后的骨髓干细胞表达、分泌TRAIL,且干细胞凋亡情况无变化.将转染后的BMSCs与U251细胞共同培养,可明显提高U251细胞的凋亡率,BMSCs TRAIL+U251组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体外实验中,利用BMSCs肿瘤迁徙的特异性,将BMSCs作为基因载体,可提高TRAIL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靶向抑癌作用.

    作者:李伟;王道奎;王增武;宋仁兴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唑来膦酸联合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唑来膦酸联合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接受持续内分泌治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仅进行内分泌治疗及药物止痛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血清ALP值变化,生活质量Kamofsky评分、疼痛缓解评分(VAS),并对治疗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血清ALP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Kamofsky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内分泌治疗较单独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更优越,不良反应并无显著增加.

    作者:罗晓辉;刘建舟;门群利;巨育泉;索杰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直肠癌患者行直肠低位双吻合微创外科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行直肠低位双吻合微创外科的效果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175例行直肠低位双吻合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90例开腹完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差异,并比较其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吻合口瘘、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CRP、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低位双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有效提高保肛率的前提下,可降低吻合口瘘及肠梗阻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刁海鑫;吴文溪;邓勇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脊柱负荷增加对腰椎骨质增生及腰椎间盘病变影响的CT研究

    目的 探讨脊柱负荷对腰椎骨质增生及腰椎间盘病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42例腰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病变患者的CT表现,其中研究组173例,对照组169例.结果 ①腰椎间盘病变: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以不对称性椎间盘膨出(109/173)发病率高,对照组以对称性椎间盘膨出(62/169)发病率高.②腰椎骨质增生,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病例,腰椎体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病变顺序无差异,骨质增生为:椎体前缘、椎体侧缘、椎体后缘.腰椎间盘病变为:腰4、5,腰5骶1,腰3、4,腰2、3,腰1、2.④两组病例,腰椎体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病变发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负荷与腰椎骨质增生及腰椎间盘病变发病率呈正相关.

    作者:杨毅;陈彪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自拟益气健脑方与针刺联用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自拟益气健脑方与针刺联用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5例),分别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健脑方与针刺联用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评分)、Fugl-Meyer肢体综合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ADL-Barthel)指数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ADL-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益气健脑方与针刺联用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可有效改善受损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且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效果确切.

    作者:田青;姜小秋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心理疗法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中的运用

    目的 观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及接受与承诺疗法(ACT)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焦虑及忧郁等心理症状的效果.方法 将66例植入ICD的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观察组34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运用CBT及ACT的原理,通过端正认知、积极面对现实、互相帮助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从逃避症状的心理转化为顺其自然地顺从症状及接受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复查及心理辅导.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抑郁及焦虑症者少且程度轻;ICD放电次数治疗组有下降趋势.结论 运用CBT结合ACT治疗可减少植入ICD的患者忧虑、焦虑等精神障碍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有助于防止及缓解患者恐惧、焦虑及忧郁等不良心理障碍.

    作者:马骏;邓豫;徐琳;张金霞;邱健;傅锐斌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相同病理分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相同病理分期ⅡA期食管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78例ⅡA期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因素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度、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类型、吻合部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法,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总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83%、49.44%和37.64%.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长度、肿瘤部位和手术方式为ⅡA期食管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度和肿瘤部位是ⅡA期食管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相同病理分期ⅡA期食管癌手术患者预后受肿瘤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综合评估.

    作者:刘尚国;齐博;赵宝生;秦秀广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长沙市城市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现状研究

    目的 评估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的现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患者400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被管理高血压患者明确接受所在辖区管理的369例,实际管理率为92.2%;达到规范管理标准的65例,规范管理率为16.2%;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51.5%.接受社区规范管理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高于不规范管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管理的规范管理情况有待提高,需重点关注管理质量的控制.

    作者:杨书;张娟;陈律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应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后路小切口下应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12月对该院4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体位训练,术后早期指导康复锻炼,行高强度的腰背肌锻炼,讲授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及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评价.结果 术后3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患肢麻木、无力加重,经护理干预后痊愈.无感染及融合器脱落移位发生,未出现护理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4.5±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2.8±3.5)分,平均改善率66.4%,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3.68±1.8)分下降为末次随访时的(0.78±0.6)分.末次随访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结论 小切口下应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新型微创的治疗方法,术后可早期腰背肌锻炼;采用早期、高强度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腰背痛,提高疗效.

    作者:严晓云;李玉伟;温艳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早期糖尿病肾病伴高尿酸血症的血压变异性特点及相关分析

    目的 分析比较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早期糖尿病肾病(HDN)和尿酸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non-HDN)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探讨尿酸与早期糖尿病肾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HDN患者,观察其24 h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特点,并与70例基线特征相似的non-HDN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结果相比较;分别将两组的尿酸值和相应的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HDN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高于non-HDN组;②血压变异性指标:HDN组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明显大于non-HDN组,(P<0.05);③HDN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NBPD)为(6.03±5.16)%,低于non-HDN组的(7.95±4.42)%,(P<0.05);④HDN组非杓型血压比例为80%,高于non-HDN组的61.4%,(P<0.05);⑤HDN组尿酸与nSBP-SD(R=0.376,P<0.01)、24 hSBP-SD(R=0.327,P<0.05)均有显著正相关,与NBPD呈负相关(R=-0.344,P<0.01);non-HDN组尿酸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早期DN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生理性昼夜血压节律减少,尿酸与收缩压变异性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可能是早期DN血压变异性增高的危险因素.

    作者:杜渊;黄德芳;李春庆;杜浩昌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血栓标志物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效果

    目的 探讨血栓标志物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新确诊的491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3个月内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为VTE组(29例)和非VTE组(462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不同静脉血栓风险分层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A)、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WF:Ag)、血栓前体蛋白(TpP)、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各血栓标志物水平对患者发生VTE的预测效果.结果 VTE组的D-D、FⅧ:A、vWF:Ag、TpP显著高于非VTE组,而AT:A、PC:A、PS:A显著低于非VTE组(P<0.05),且随着临床分期和静脉血栓风险层级的增高,该现象更加严重.D-D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918,佳阳性阈值是1 501.6 ng/ml,此时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分别是0.966、0.773和0.73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化疗、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和D-D水平是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除了D-D以外的其他血栓标志物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效果不甚理想,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恶性肿瘤的分期和血栓风险分层相关,对患者初诊3个月内的VTE风险的预测价值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小军;魏娟;王建云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同步化学药物治疗疗效及毒副反应分析

    目的 分析调强放射治疗(IMRT)同步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与单独IMRT两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宫颈癌的近、远期疗效及急、慢性毒副反应的差异,探索IMRT同步化疗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2例ⅡA~ⅣA期的宫颈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IMRT同步化疗组(同步放化组,34例)与单独IMRT组(单放组,28例),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及2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及急性骨髓抑制、急性胃肠道反应、急性泌尿系反应、慢性放射性肠炎、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的差异.结果 ①同步放化组近期完全缓解率为85.29%(29/34),2年总生存率为85.29%(29/34),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47%(26/34);单放组近期完全缓解率为78.57%(22/28),2年总生存率为82.14%(23/28),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43%(20/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同步放化组与单放组3、4级的骨髓抑制分别为32.35%和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3、4级急性胃肠道反应及急性泌尿系反应.慢性放射性肠炎、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同步放化组发生率分别为17.65%和5.88%,单放组发生率分别为14.29%、3.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IMRT同步化疗较单独IMRT未提高宫颈癌近期疗效及2年生存率,其终疗效,有待继续随访及进一步高级别临床研究.②IMRT同步化疗与单独IMPT治疗宫颈癌比较,急性胃肠道反应、急性泌尿系反应、慢性放射性肠炎及慢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未见增加,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唐滟;袁亚维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持续低效血液透析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感染性急性肾损伤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持续低效血液透析(SLED)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感染性急性肾损伤(SepticAK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例收集为入住SICU资料完整的2012 KDIGO2期Septic AKI患者57例,分为SLED组及CRRT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的血清肌值酐、血尿素氮、血清钾、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乳酸值、尿量、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28及90 d的病死率.结果 经过48 h的治疗,2组患者的血清肌酐值、血尿素氮、血清钾、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清乳酸值、尿量、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及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ED及CRRT均是治疗Septic AKI患者的有效措施,一定程度上SLED可以替代CRRT成为治疗Septic AKI患者的有效方式.

    作者:康凯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出血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关系.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脑出血组(159例)、单纯高血压组(145例)和正常对照组(152例),测定各组血清Cys 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并将各组按年龄构成分为青年组(20~44岁)、中年组(>44~59岁)、老年组(>59岁),分析不同年龄组血清Cys C水平的变化.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组及单纯高血压组血清Cys 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脑出血组血清Cys C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s C与TG、TC均无相关性(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及单纯高血压组中的老年、中年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均高于对应组中的青年组患者(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血清Cys 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Cys C水平与高血压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早期测定血清Cys C对高血压及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和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韩煜;薛维爽;石权;田力;滕伟禹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Transpalpebral diaton眼压计在闭角性青光眼患者的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Transpalpebral Diaton眼压计(TDT)与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在闭角性青光眼患者中测量值的差异,并观察比较年龄、角膜曲率、屈光度、CCT、眼轴、散光度数对两种眼压计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按就诊次序随机选取80例(80只眼)门诊闭角性青光眼患者行TDT(A组)和NCT测量(B组).同时检查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数、CCT、眼轴、前房角、散光度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及泪河高度测量等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CCT、眼轴、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按角膜中央厚度分为3组,B组在不同年龄间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4,P<0.05),而A组测量值在此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2,P>0.05),TDT与NCT眼压计测量的眼压平均值分别为(36.93±8.93)mmHg和(38.12±9.42)mmHg;两种测量方式的测量值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993,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眼压计的测量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测量值之差为(1.194±1.054).两种眼压计测量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NCT测量值与CCT、散光度数有关(P<0.05).结论 闭角性青光眼患者TDT测量值比NCT测量平均值偏低,且受年龄的影响,与CCT和散光度无关.

    作者:邵毅;李云燕;余瑶;胡佩宏;裴重刚;张颖;涂萍;高桂平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医学八年制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报告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全过程评定体系等教学改革措施,分子生物学在教学中落实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八年制医学教育为基础开展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者:吴坤陆;曾海涛;陈慧勇;萧小鹃;贺世鑫;李善妮;何庆南;刘静 刊期: 2015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