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广州地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 广州市微量元素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446X
  • 国内刊号:44-1396/T
  • 影响因子:0.35
  • 创刊:199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SCI、CA收录
  • 医药卫生综合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食管动力障碍调查

    目的:调查研究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食管动力障碍的临床特性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7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诊断调查出现食管动力障碍的发病情况和动力障碍类型,并比较食管动力障碍患者和食管动力正常患者的酸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以及平均食管酸清除时间(EAC)指标。结果食管动力障碍发病率64.37%,较食管动力正常率高(P<0.05);食管动力障碍类型中无效低压弱蠕动收缩60.71%,较完全性失蠕动收缩和片段蠕动均高(P<0.05);食管动力障碍组酸反流次数(6.1±3.3)次、酸暴露时间(36.4±8.3)min、 EAC(7.1±2.4)min/次,较食管动力正常组均高(P<0.05)。结论食管动力障碍类型多以无效低压弱蠕动收缩为主,酸反流次数、暴露时间和EAC异常过高可能是导致食管动力障碍的危险相关因素。

    作者:李萍;邱忠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在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治疗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对63例慢性宫颈炎合并 HPV 感染患者,经循证护理,分别于6个月和12个月追踪 HPV 清除率。结果63例经循证护理的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HPV清除率分别为41.3%(26/63)和58.7%(37/63);42例对照组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HPV清除率分别为28.6%(12/42)和58.7%(17/42)。结论对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缩短了宫颈炎治愈时间并提高HPV清除率。

    作者:陈彩香;黄水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前、后路手术治疗颈脊髓损伤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前、后路手术治疗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颈脊髓损伤患者,抽签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9例采用前路手术治疗患者记为前路术组,另外39例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记为后路术组,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结合术后有效随访比较治疗综合效果。结果前路术组手术时间(75.4±10.2) min、术中出血量(206.3±31.5) mL较后路术组明显较低,术后1年颈椎功能JOA评分(14.4±1.8)分较后路术组显著较高(P<0.05);前路术组不良结果发生率5.13%较后路术组低(P<0.05)。结论同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特点,且能有效减少术后不良结果的发生,对病情康复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玉霞;黄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胎儿脐带血铅水平与钙、锌、铁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胎儿脐带血中的铅与钙、锌、铁的含量以及两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398例脐带血铅和钙、锌、铁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98例脐带血铅和钙、锌、铁的质量浓度分别为铅(37.96±17.78)μg/L、钙(1.51±0.29) mmol/L、锌(30.01±11.14)μmol/L、铁(8.63±1.39) mmol/L。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铅与钙(r=-0.563, P<0.01)、铅与锌(r=-0.424, P<0.01)有相关性,铅与铁无显著相关(r=0.018, P>0.05)。结论随着胎儿体内血铅水平的上升,二价元素钙、锌含量有下降趋势,即中毒元素铅会干扰胎儿体内的必需二价元素的代谢。

    作者:黄健红;刘紫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头孢呋辛钠治疗老年肺气肿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头孢呋辛钠治疗老年肺气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3月到2015年8月广东省潮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8例老年肺气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以前收治的5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将2015年后收治的5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头孢呋辛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X线胸片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 P<0.05。结论头孢呋辛钠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陈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探究在治疗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效果以及术后安全性,评估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做出指导。方法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杭州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5月—2014年6月间收诊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氨氯地平合并缬沙坦组40例(实验组)和单纯缬沙坦组40例(对照组)。测定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包括患者血压水平变化、空腹血糖、饭后2h血糖以及胰岛素等指标,记录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压水平下降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空腹血糖等指标对比对照组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联合氨氯地平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血压下降水平、血糖前后变化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缬沙坦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建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护理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湖北省团风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腹部手术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降低黏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几率。

    作者:熊芙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CEA、 CA19-9检测诊断老年胃癌的价值探讨

    目的:对应用血清CEA、 CA19-9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胃癌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广丰县中医院收治的患有胃癌疾病和胃部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各60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人资料60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EA、 CA19-9水平进行测定,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和两项指标的阳性率。结果研究1组的血清CEA、 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研究2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研究2组的血清CEA、 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1组的CEA、 CA19-9水平检测阳性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研究2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研究2组的CEA、 CA19-9水平检测阳性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患有胃癌疾病的老年患者的血清CEA、 CA19-9水平会异常升高,临床上可以将其作为老年胃癌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周斌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对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探究

    目的:通过观察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来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 CAG)的96例患者,同时对这96例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疗等相关指标,以了解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冠心病组和对照组HbA1c水平比较可知,冠心病组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严格控制高血糖,降低HbA1c水平,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才友;胡淑燕;吴小燕;吴罚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困难及异位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分析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困难和异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南昌市第三医院置入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86例,对其PICC置管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导管送入困难以及异位现象的原因。结果86例患者中,导管送入困难和异位7例(8.14%),3例至上腔静脉,3例导管异位,1例失败。结论导致导管送入困难的原因包括体位不正确、情绪紧张、血管选择不当以及评估不充分。对此,需重点加强血管条件的评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

    作者:孙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与观察组(47例),分别采取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喘息、发热、咳嗽等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5%和95.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较对照组,观察组喘息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3.6±1.8)、(4.2±1.6)、(2.6±2.2)、(7.5±1.8)]d明显更优(P<0.05)。结论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相当,莫西沙星在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叶艳珍;罗惠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原子荧光法检验环境空气中汞的含量

    目的采用原子荧光法检验环境空气中汞的含量。方法建立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研究微波消解前处理效果,并进行精密度、准确度以及样品实验。结果样品空气中汞的含量为1.44、1.09、1.82 ng/m3。结论原子荧光法检验环境空气中汞的含量前处理简单,样品消解完全,回收率高。

    作者:连颖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丁酮、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正丁醇、乙苯

    主要针对研究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丁酮、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正丁醇、乙苯质量浓度。该法线性范围0.2~1630μg/mL,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1~0.7 mg/m3,加标回收率96.43%~98.5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法灵敏度高、精密度与准确度好、并且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在满足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能大大缩短采样时间和分析时间。

    作者:张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子宫出血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2个月连续服用米非司酮12.5 mg/d,对治疗前后的子宫体积大小变化情况、血清激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闭经,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且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治疗后子宫内膜的厚度明显小于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子宫体积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FSH、 LH、 E2、 P等指标改善显著(P<0.05)。结论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使用方便,疗效肯定,副反应少,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间入住孝感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治疗满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仅有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治疗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部栓塞;对照组患者共有1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出现肺部栓塞,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同时治疗组患者及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胡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总胆汁酸与血清酶类指标联合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

    目的:对应用血清酶类指标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肝脏疾病的肝脏功能实施评价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抽取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中医院收治的患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的患者各62例,在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资料62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甲乙丙丁4组。对4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酶类指标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测定结果。结果甲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丙组、丁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丙组研究对象的γ-甘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硫酸酶水平明显高于乙组、甲组、丁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丙组研究对象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甲组、乙组、丁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上患有肝癌、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的患者的血清酶类指标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以将上述指标作为对上述几种进行鉴别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

    作者:郑玉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HIV-1 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ELL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抗体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将382份脐血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和化学发光法对所选标本进行检测,包含丙肝抗体、梅毒抗体、 HIV-1/HIV-2抗体检测。结果采用ELLSA检测后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丙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2%、0.79%、1.05%。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丙肝抗体3种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0.79%、1.05%、1.31%。标准抗体品梯度稀释后再进行检测,将此3种抗体稀释程度为10 pg/mL,三组抗体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其结果均为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式进行检测的只有梅毒抗体呈阳性,其余两项均为阴性。结论化学发光法作为临床进行血清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丙肝抗体检测的首选方案,此检测方式具有更高的灵敏性。

    作者:张巧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经皮中空螺钉内固定与张力带内固定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探讨经皮置入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内踝骨折( Ashurst和Bromer分类的内翻内收型骨折Ⅰ度)的临床实用性,收集60例闭合性内踝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A组予传统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B组予闭合复位经皮置入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采用Takakura踝关节评分系统来评价疗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许国胜;欧阳永宁;苏财有;陈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量元素与脑卒中(4)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正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困难。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的微量元素失衡及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四个方面阐述了微量元素与脑卒中的关系。

    作者:秦俊法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