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长河;龙江;孙剑瑞;宋来君;魏新亭
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简单而且有效,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现总结我院2005-2007年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的67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资料与方法男38例,女29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6岁.
作者:谈亚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难题之一,而Nogo-A的发现和认识让人们看到了攻克这一难题的希望.自2000年成功克隆出Nogo基因以来,人们对Nogo-A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抑制作用及其原理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在这些研究中,发现了Nogo-A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
作者:李俊君;熊南翔;赵洪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胶质瘤主体位于皮质运动区的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6~70岁,平均42.6岁.头痛头晕15例,肢体偏瘫或单瘫19例,癫痫发作8例,感觉障碍7例,吐字欠清3例,精神症状4例,视力下降2例.
作者:刘窗溪;韩国强;熊云彪;王俊;赵谦;林军;姚倍金;杨承勇;王超;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院2004年2月至2008年4月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坠积性肺炎24例,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男15例,女9例;年龄53~75岁,平均67岁.术前GCS评分3~7分,均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同时行对侧开颅血肿清除11例;合并外伤性气胸创伤性湿肺3例,脾破裂切除1例.术后常规治疗,第2-3天行气管切开术,术后9-17 d发生坠积性肺炎.肺部X线拍片CT检查确诊.
作者:任日军;刘文涛;吴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MRI视束水肿样变的诊断和治疗学意义.方法 下丘脑视路胶质瘤19例、鞍上生殖细胞肿瘤13例、脊索瘤9例,均为初诊且肿瘤压迫视交叉和(或)视束,回顾性分析MRI上视束水肿样变的特点.结果 视束水肿样变在下丘脑视路胶质瘤、鞍上生殖细胞肿瘤、脊索瘤的阳性率分别为36.8%、46.2%和0%,肿瘤大小及术前视觉功能障碍在视束水肿样变阳性和阴性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束水肿样变近2/3在术后早期即可消失或减轻.结论 视束水肿样变不是颅咽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在手术满意切除肿瘤后,视束水肿样变多可消失或减轻,否则需考虑肿瘤视束内浸润或其他原因,特别是下丘脑视路胶质瘤.
作者:张喜安;漆松涛;方陆雄;潘军;樊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急诊手术治疗疑为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36例病人,体会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2岁,平均62.5岁;发病时间1-23 h.临床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随着意识丧失、病情危重为主要表现.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Ⅲ级15例,Ⅳ级21例.
作者:邹积典;郭庆雷;苘辉斌;肖华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病人由于麻醉、创伤、颅压高、保留气管插管、外界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在麻醉恢复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利于护理.我院中心ICU于200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应用咪哒唑仑治疗手术后出现躁动的病人87例,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现做如下报告.
作者:徐颖;蔡卫新;苏丹;石广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405例颅内脑膜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37例脑膜瘤术后复发,其特点表现为患者年轻、术前存在癫痫、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旁及鞍结节、蝶骨嵴、颅眶沟通等颅底部位、体积大、不规则形、瘤周水肿明显或瘤内存在低密度、手术切除程度低或病理级别高.结论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癫痫、肿瘤部位、大径、形状、瘤周水肿、病理类型以及手术切除程度等.
作者:张泽立;刘玉光;王宏伟;杨洪安;李峰;李新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MRI显现脊髓中央纵向丝状液性管腔,提示脊髓中央管轻度扩张的意义.方法 总结30例MRI检查显现脊髓中央纵向丝状液性管腔,横径1~2 mm的意义,并排除脊髓积水的已知病因.结果 均合并有脊柱畸形,以脊柱侧凸为主.临床症状和电生理检查未提示有脊髓神经损害.讨论 MRI显现丝状脊髓中央管,提示其轻度扩张,与脊髓积水不同,无临床神经损害症状和进展,不需要积极干预,可直接进行骨科矫形手术.
作者:王嵘;邱勇;张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术后视力改善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单眼为对象,分别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切35例,次全切10例.术后视力改善54只,无明显变化24只,恶化12只.统计分析显示术前视盘改变、肿瘤与视神经关系、侵及方向、年龄、视力下降时间及程度、肿瘤大小、质地及切除程度与术后视力改善密切相关(P<0.05).结论 术前视盘改变、肿瘤与视神经关系、侵及方向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主要的因素.
作者:王传伟;范晓勇;宁丽萍;曲福军;杨扬;刘玉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以及各种脊柱固定技术的应用,如果治疗及时,椎管内肿瘤所致的完全瘫痪和功能丧失将大大降低,甚至是能够避免的.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手术处理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现提出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作者:范涛;王忠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胶质瘤放射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人选初发的胶质瘤患者,术后给予肿瘤局部普通外放疗,在放疗前与放疗中期分别行弥散磁共振扫描,患者放疗结束后1个月再次行增强磁共振扫描判断其治疗效果.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效果患者间弥散磁共振参数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进一步判断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各疗效组患者治疗前病变ADC均值、治疗中ADC均值、ADC差值、治疗前累积ADC值、治疗中累积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PR组的ADC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各组患者的累积ADC变化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累积ADC变化百分比早期判断这部分患者放疗疗效的正确性为92.7%,其发现进展病例的准确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1.9%和96.2%.结论 利用弥散磁共振技术可早期判定胶质瘤患者的放疗疗效,累积ADC变化百分比是预测胶质瘤放疗效果的可靠参数.
作者:李守巍;邱小光;李少武;江涛;王忠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可解脱弹簧圈(GDC)的发明使介入治疗的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扩展.随着近十年来手术例数的增加,使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水平逐渐提高,治疗技巧逐渐成熟.
作者:徐翔;崔建忠;王大勇;王凯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例1 20岁,拳击运动员,拳击比赛时头部受伤入院.患者3周前因头痛停止训练,未做诊治.近几天参加比赛,1 h前在比赛时,头部被拳击伤,头痛剧烈入院.查体:浅昏迷.CT示右额顶颞枕硬膜下血肿,大厚度1.5 cm,中线移位1 cm,血肿信号不均匀,高低信号混杂,以低信号为主,呈慢性硬膜下血肿再次急性出血表现.
作者:亓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实质型囊性囊虫病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1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实质型囊性囊虫病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病灶内有头节的患者头节均被摘除,9例患者囊壁全部摘除,2例患者囊壁大部分摘除,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囊虫.随访3个月-6年,有癫痫的6例患者术后癫痫均控制良好,术前有颅高压的5例患者术后症状立即明显改善,术前有肌力障碍的2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肌力均恢复正常,有共济失调症的1例患者该症状亦明显减轻.失访1例.结论 脑实质型囊性囊虫病误诊率较高,但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王军;王运杰;欧绍武;王义宝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晚期显微手术夹闭的疗效并探讨中期治疗(4-10 d)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 d入院,且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的患者,41例接受中期动脉瘤手术夹闭,54例接受晚期手术夹闭(11-30 d),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 出院后6个月,中期组30例(73.2%)患者预后良好(mRS 0~2级),而晚期组为42例(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结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中期,积极闭塞动脉瘤可为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尤其是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
作者:童鹰;范卫健;谷军;潘剑威;万曙;周永庆;詹仁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报告2例成人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病例,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1例为58岁女性,进行性四肢无力10年;t例为18岁男性,进行性四肢无力半年.头颅CT和MRI示寰枕后脱位,斜坡下部压迫延髓,伴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手术包括:经口咽人路切除斜坡下部、颅骨牵引及二期经后路颅颈固定融合.结果 术后四肢肌力改善,延髓减压充分,小脑扁桃体复位,脊髓空洞缩小.结论 三维重建CT和MRI是诊断非创伤性寰枕脱位的好方法,前路减压联合后路颅颈固定融合对治疗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安全有效.
作者:许尚臣;张凯宁;邢毅;张虎;赵光宇;庞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征与形态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提出新的分型.结果 将下丘脑错构瘤分为Ⅰ~Ⅳ型:Ⅰ型错构瘤与下丘脑附着面小;Ⅱ型错构瘤与下丘脑的附着面宽大,此两型错构瘤均位于脚间池内;Ⅲ型为错构瘤骑跨于第三脑室底;Ⅳ型则错构瘤完全位于第三脑室内.本组Ⅰ型77例(36.0%),Ⅱ型26例(12.1%),Ⅲ型87例(40.7%),Ⅳ型24例(11.2%);性早熟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癫痫者的发病年龄;错构瘤大径的大小:Ⅰ型:13.57 mm(3~30 mm);Ⅱ型18.73 mm(8~38 mm);Ⅲ型:22.08 mm(9~70 mm);Ⅳ型:11.21 mm(8~16 mm).大径:Ⅲ型、Ⅱ型>Ⅰ型>Ⅳ型,表现有癫痫的错构瘤大径大于无癫痫的错构瘤;性早熟在Ⅰ~Ⅳ各型中的比例分别为54.8%、10.4%、33.0%及1.7%,性早熟多见于Ⅰ型,而罕见于Ⅳ型;痴笑样癫痫在Ⅰ~Ⅳ各型中的比例分别为3.1%、7.3%、66.7%及22.9%,痴笑样癫痫和癫痫主要见于Ⅲ型,而Ⅰ型罕见;无症状者(14例)在Ⅰ~Ⅳ各型中比例分别为50%、35.7%、7.1%及7.1%,主要见于Ⅰ型和Ⅱ型.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形态关系密切,新的Ⅰ~Ⅳ分型较好体现了这种关系.
作者:罗世琪;李春德;马振宇;张玉琪;甲戈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DTI中ADC、FA值可以区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组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分级;DTT图可以优化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方案,可大范围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
作者:陈建;万政强;施炜;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26例28个椎基底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16例基底动脉瘤,10例椎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顶部动脉瘤经翼点入路,5例基底动脉顶部和2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用额颞颧(切断颧弓、扩大中颅窝底)入路,4例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远外侧联合入路.10例椎动脉瘤中,4例椎动脉瘤采用乙状窦前(岩骨)和岩骨联合入路,6例取用远外侧-枕骨髁联合入路.11例术中临时阻断血管时间延长或可能影响开通血管患者行血管搭桥术,其中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2例,颈外动脉与大脑后动脉P2段移植搭桥4例,椎动脉移植搭桥2例,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搭桥3例.结果 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者: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9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0例,良好率为9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术后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生活不能自理;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术后穿通动脉闭塞引起中脑缺血,术后20 d死亡.结论 选择适合的颅底手术入路有利于术中获得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对于单纯手术夹闭困难的动脉瘤,用血管移植搭桥的方法,可以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出现术后脑缺血.
作者:石祥恩;吴斌;张永力;范涛;周忠清;李志强;孙玉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