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李丹;陈威
非内眼术后并发的恶性青光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在临床上诊断困难。现报告晶体不全脱位并发闭角型青光眼误诊为恶性青光眼一例,以资借鉴。 患者,男性,60岁,左眼疼痛性视力下降伴头痛恶心呕吐1天。5年前因车祸致左颜面裂伤,当时未行眼部检查,视力正常。入院专科检查:视力右1.0左0.1,眼压右15 mm Hg(2 KPa)左10/1.5=63.90 mm Hg(8.52 KPa),右眼正常,左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极浅,瞳孔6 mm,房闪(±),晶体轻度混浊。诊断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恶性青光眼?处理措施:球后注射2%利多卡因2 ml,按摩眼球,20%甘露醇500 ml快速静滴,碳酸酐酶抑制剂500 mg口服,2%匹罗卡品眼液滴眼1/5 min,持续2 h。经治疗后眼压降至15 mm Hg(2.0 kPa),但前房仍很浅,虹膜小环以外与角膜内皮相贴,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logy microscope, UBM)显示后房存在,晶体位置未见明显异常,睫状体前移外旋,睫状体上腔渗漏。局部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点眼,同时行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切穿虹膜后,前房轴深约1.5 ck,周边1/4 ck,前房仍不形成,此间眼压时有升高,50 mm Hg(6.6 KPa)左右,口服高渗剂50%甘油盐水,1%匹罗卡品眼液缩瞳后降至正常。2周后复查uBM,显示除颞侧外房角关闭,颞侧前房角钝圆,前房轴深0.8 mm,颞侧前房稍深,睫状体轻度增厚,360°晶体悬韧带存在。B超:晶体厚右3.6 mm,左4.8 mm,眼轴长右23.12mm,左22.7 mm,鉴于前房极浅,眼轴较对侧短,晶体大,考虑左眼为恶性青光眼,并施行美多丽散瞳试验,瞳孔散大8 mm时发现10∶00~14∶00上方晶体赤道部,上方晶体前倾,与角膜内皮接触,立即仰卧,2%匹罗卡品缩瞳。该患者随后行左晶体摘除+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周边虹膜切除术中发现上方180°晶体悬韧带断裂,术后病人视力1.0,眼压正常,前房形成,房角开放。
作者:刘兵;李丹;陈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便秘已成为老年病中一种高发性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约为30%,便秘由于能引起胃肠及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而危及到老年人的健康。目前研究认为老年特发性便秘的发生不但与食量和体力活动减少、饮食中缺乏食物纤维、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胃结肠反射减弱、直肠敏感性减低、直肠肛管解剖及功能异常等有关,而且新近有研究认为胃肠激素在慢性特发性便秘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有迹象表明,血胃肠激素参与控制结肠的动力,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在慢性特发性便秘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胃肠激素与老年便秘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本文现就慢性特发性便秘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晶;杨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对危重病人内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5例因脑血管病昏迷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纯静脉药物治疗)和研究组18例(静脉药物治疗+经胃管行肠内营养),一周后观察患者SGPT、PaO2、PaCO2、BUN、血WBC的变化及消化道出血率。结果对照组SGPT、血白细胞值明显高于研究组,PaO2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消化道出血率(65%)明显高于研究组(22%)(P<0.05)。两组所有病人BUN及PaCO2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危重病人及早给予胃肠营养有助于保护胃肠功能,防止肠道细菌及毒素易位,从而减轻全身炎性反应,防止多脏器功能不全。
作者:许瑞佳;关小宏;胡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拉米呋啶是一种脱氧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全称 2',3'-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核苷,简称:3TC),临床上该药早用于爱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近几年来,临床研究发现[1~5]:3TC可迅速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复制,使血清HBV DNA转阴,同时还可促进HBeAg血清转换,血清ALT正常,肝组织学改善和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HBV感染药物,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新和有前途的药物之一。在其临床应用过程中,人们同时也发现3TC的临床疗效与某些因素有关;了解和认识3T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选择治疗病例,制订佳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脑蛋白水解物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方法按常规方法用犬和大鼠进行长期毒性实验。结果用药动物体重、主要器官重量、血液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血液生化学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蛋白水解物无毒副作用。
作者:高玉民;李治淮;朱美财;付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注射复方甘露醇治疗颈动脉系恢复期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947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455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92例。治疗组给予病灶侧颈动脉注射复方甘露醇注射液3~5次。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年随访时按照欧洲卒中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患侧肢体水肿及消肿情况和病灶侧颈动脉的血流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颈动脉注射复方甘露醇治疗颈内动脉系恢复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刘宏利;宋东林;关小宏;胡爱民;罗南辉;许瑞佳;曾益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左侧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时有发生,但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常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报告一例由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疗经过如下: 患者男性,5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3年,伴血便1月余,于1999-08-19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间断发作,每于进食不当或进食油腻食物时易发,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提示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入院前一个月,无明显诱因上腹痛加重,伴持续性暗红色血便,当地医院急诊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止血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入院时查体:贫血貌,脾脏于左肋下3 cm处可及。辅助检查: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脾大(厚7.2 cm,长径15.9 cm,脾静脉1.1 cm,门静脉1.4 cm),胰腺呈不均质改变,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两次胃镜检查,第一次因出血量较大,无法诊断,第二次胃镜可见在胃底体交界处后壁,3 cm×4 cm范围的略呈扁平球状的曲张血管,可见新鲜渗血。胃镜诊断:局灶性胃底体病变不除外静脉曲张或蔓状血管瘤。化验检查:总蛋白52 g/L,白蛋白31 g/L,肝功及转氨酶正常,血红蛋白69 g/L,红细胞2.6×1012/L,白细胞3.3×109/L,血小板110×109/L,血沉5 mm/1 h,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阴性,血尿淀粉酶正常,全套肿瘤标志物均阴性。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仍有持续性黑便,于9月8日转外科急诊手术。术前诊断: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拟行胃底贲门血管离断及脾切除术。术中探察所见:肝脏质地柔软,无结节及硬化表现,腹腔内中等量腹水,各脏器呈贫血貌,脾脏肿大,脾门部周围血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剪开胃结肠韧带,触及胰腺体尾部大小无明显异常, 但质地坚韧,结节状,术中疑为胰腺癌并腹腔内转移,造成脾亢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随即决定行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拟行脾切除术,但分离脾脏时,因脾门周围粘连明显,造成脾门部大出血,无法切除脾脏,止血后,于胰腺结节部取活检后关腹。术后胰腺病理报告为:纤维脂肪组织及慢性炎症改变。术后随诊一年,病人生活可自理,复查B超及CT仍未见明显占位。
作者:唐杰;曹传平;王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9岁,高级工程师,不全左利。家人代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3 h后(当日早8点)蹲位起立时左上肢突然活动障碍,语言不利,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四次;1 h后左上下肢全瘫,血压高达200/100 mm Hg(27/17 kPa),2.5 h后完全失语,双目紧闭,左上肢阵发抽搐。送院途中静点20%的甘露醇100 ml,肌注利血平1 mg。既往史:高血压病、冠心病20年,平素间断服用心痛定;阵发性房颤10余年,胃、十二指肠溃疡2年,曾有出血史。家族史:父母均有高血压,死因不详,其哥因脑出血死亡。查体:血压150/70 mmHg(20/9 kPa),面色苍白,抬入病房,口角有呕吐物,双肺呼吸音略粗,偶有心律不齐。专科检查:轻度嗜睡,频繁打哈欠,完全感觉运动性失语,双眼向右凝视,瞳孔左3.5 mm,右2.5 mm,光反应存在;左中枢性面舌瘫,针刺左面部无反应;肌张力右侧适中,左侧增高,腱反射右侧适中,左侧亢进;肌力右侧V一级,左侧0级。右霍夫曼征和左巴彬斯基征阳性,颈强二横指。头颅CT(发病后2.5 h):脑萎缩、陈旧性脑梗塞、未见出血灶。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不正常心电图。(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TII、III、avF略呈倒置, Tv3~v6双向,余各导联T波普遍低平)。(2)胸前导联均出现u波,并高于其T波。血糖7.1 mmol/L,胆固醇6.49 mol/L,甘油三酯1.39 mmol/L,LDH 230 u/L。初步诊断:(1)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右颈内动脉系统)。(2)高血压病III期。(3)冠心病(心肌缺血、阵发性房颤)。(4)胃十二指肠慢性溃疡。
作者:常蜀英;靳英;刘新明;谢仁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院感染在急性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发生率较高,成为其常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探讨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我们对80例急性白血病诱导治疗期间医院感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994年7月至2000年7月我院共收治急性白血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5~64岁,平均36岁。其中初治54例,复发18例,难治8例。化疗前常规应用小苏打、硼酸漱口;肠道消毒药氟哌酸、氟康唑;1∶2000洗必泰坐浴。初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采用DA或HA方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用VDLP方案诱导治疗,复发或难治白血病采用中剂量阿糖胞苷加单剂量米托恩醌的治疗。中性粒细胞<0.5×109/L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感染部位进行病原体检测及药敏实验。医院感染以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
作者:王恒湘;纪树荃;阎洪敏;朱玲;薛梅;刘静;陈惠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男性,46岁,因发作性右上肢抽搐一周入院。患者于7月11日突发右上肢强直性抽搐,伴口角向右侧歪斜,持续约半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缓解后右上肢无力,约30 min后肌力方可恢复。以后每日发作次数渐增多,约20余次,睡眠时亦可发作。患者有糖尿病史7年余,平素口服“优降糖、血糖平”治疗。发病前两周起因工作繁忙未按时服药,致血糖升高,在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FBG)18.3 mmol/L,尿酮体阳性,诊断为“糖尿病酮症”,予胰岛素治疗一天,自诉血糖低14.7 mmol/L,抽搐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000-07-18来我院门诊,门诊查FBG19.8 mmol/L,尿糖, 尿酮体(),以癫、糖尿病酮症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脑梗死、癫病史。入院查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①常规:色泽清亮,总细胞38,无白细胞及单核细胞等;②生化: Cl-118 mmol/ L,GLU 2.9 mmol/L,PRO 159 mg/L。脑电图示右颞叶可见少数散在性不典型阴性小棘波,头颅CT及MRI均未见异常。入院后2次查血Ca2+2.2~2.3 mmol/L,甲状旁腺B超未见异常。入院后予口服苯妥英钠0.2 g,3/d, 3 d后无效停药,主要以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点纠正酮症。入院后第二天尿酮体(±), 第三天尿酮体完全消失,血糖下降,波动在17.5~23.6 mmol/L,仍频繁右上肢抽搐发作, 每日20余次, 继续增加胰岛素剂量, 血糖渐降低,当血糖维持在9.5~10.8 mmol/L时,发作 2~3/d,当FBG降至6.7 mmol/L、早餐后2 h血糖8.8 mmol/L时,无抽搐发作,观察4 d病情稳定出院。出院诊断:糖尿病酮症。讨论 糖尿病酮症在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口干、多饮、乏力、嗜睡、烦躁、厌食、恶心、呕吐等。而此病例是以发作性右上肢抽搐为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并以“癫”为第一诊断收入院,但口服苯妥英钠治疗无效,却随着血糖水平的逐渐好转,抽搐发作次数减少至消失,病情得以控制。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血糖过高(常超过55 mmol/L), 使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导致脑细胞内严重脱水,或由于酮症、酸中毒、酸性代谢产物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癫样发作。因此,在临床上如不注意,有误诊为癫的可能。但根据病人有糖尿病史,血糖高,酮症,尿糖强阳性,不难做出诊断,得以正确治疗,而不一味应用抗癫药。临床上对这种特殊发病形式的糖尿病酮症应引起注意。
作者:吴石白;朱西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正确选取和维护旁路血管的经验,以防止旁路血管的阻塞、保证手术的成功。方法采用不接触取血管技术制取旁路血管材料,术后积极抗凝同时维持正常血压和血糖。结果 7例冠心病患者术后循环稳定,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术中采用不接触取血管技术,操作仔细、轻柔,术后积极抗凝是防止旁路血管阻塞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候迈;万士杰;王维新;于鲁峰;秦斌;仲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本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技术评估缺血心肌局部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超声心动图记录心肌缺血(Is,28例)和志愿者(Con,30例)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TMF)及左室基底部,中部和心尖部三个水平面15节段TDI。结果两组间左室射血分值相近;Is组TMF舒张早期减速度时间和等容舒张时间延长(P<0.01);E/A比值增加(P<0.01);Con组TDI示左室基底部与中部心肌舒张早期舒张速度(mE)高于心尖部(P<0.05),缺血节段mE降低,局部早期舒张减速度时间和等容舒张时间延长;Is组异常显示率TDI高于TMF(93%:64%,P<0.01)。结论 TDI可无创检测左室局部舒张功能,其异常显示率高于TMF
作者:王文清;刘金耀;郭华朝;王新宴;宁波;石津生;杜军;刘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曲反向是颈椎X线照片常见的征象。为了解其是否对脑功能产生影响,本文对我院1995年5月至2000年6月发现有颈曲反向的47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人组:共47例,男11例,女36例;年龄10~68岁,其中30岁以下17人(36%),30~50岁23人(49%),50岁以上7人(15%)。对照组:选择47名与病人组年龄、性别相近的正常人。两组均行颈椎X线正侧位平片和EEG检查。 用日本4 418脑电仪,按10/20系统放置电极,采用单双极描记,时间不少于15 min。TC 0.3 s,HFF 70 Hz,纸速30 mm/s。EEG采用黄远桂诊断标准[1]。颈椎曲度变化采用Borden测量法判断[2]。 病人组47例中,EEG 37例异常。健康对照组仅1例异常,见表1。从表中看出,颈曲反向组EEG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5)。颈曲反向组EEG特点:(1)枕颞后区一侧α波减弱;(2)额中央顶可见短程波或低幅快波;(3)轻度异常以下EEG多见。
作者:黎建民;喻梅;常蜀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检查疼痛刺激神经生长因子基因(NGFmRNA)在大脑的变化,探讨硫酸镁对疼痛刺激时大脑皮质N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成年Balb/c雌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每只腹部皮下注射10% MgSO4 500 mg*kg-1,B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0 min后每只小鼠左后肢掌面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40 μl。随后在3 h、6 h、12 h、24 h(每时间点4只)各时间点处死取样。另设未处理组(n=4)不经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在设定时间处死小鼠取大脑皮质提取总RNA,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为内参照,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脑皮质中NGFmRNA表达水平。结果(1)NS组Formalin注射后3 h大脑皮质NGFmRNA水平升高不明显,第6 h增幅大,约为正常值的5倍,12h为2.5倍,24 h仍比正常值高2倍。(2)MgSO4组Formalin注射后3 h大脑NGF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第6、12和24 h也比正常对照升高,但与NS组相比升高幅度显著降低(P<0.01、0.05和0.05)。结论(1)后足注射Formalin能刺激Balb/c雌鼠大脑皮质过量表达NGF mRNA。(2)Mg2+能大部分阻滞NGF mRNA在大脑皮质的表达。(3)MgSO4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与其阻滞NMDA受体活性及Ca2+内流,抑制NGF mRNA在大脑皮质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国荣;赵建增;张晋东;孙家骧;蔡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CA125、CA199、CEA、AFP对肺癌、消化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IA法测定血清CA125、CA199、CEA、AFP、以CA125>35 U/ml、CA199>30 U/ml、CEA>15 ng/ml、AFP>25 ng/ml为阳性。结果 CA125在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的阳性诊断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意义(P<0.05)。CA199在肺癌、消化系统肿瘤中阳性诊断均有显著意义。在肝癌诊断中AFP与CA125、CA199灵敏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A199+AFP,CA199+CA125+AFP与其它单项检测的灵敏度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清CA125、CA199有助于诊断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在肺癌、肝癌诊断中CA125、CA199、AFP(CEA)两项联合检测很必要,但CA125、CA199对肺癌的检出特异性较差。
作者:戴雨;戴大江;刘京旋;杨航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可调式切割针对肺内球形病灶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HiSpeed CT/i高档螺旋CT扫描机,扫描时间0.8~1.0 s,螺距1.0~1.5,层厚3~5 mm,利用机上自带活检程序(Biopsy),连续三层扫描。使用Magnum自动活检枪以18 G、20 G和21 G切割针,射程分别为15 mm和22 mm对52例肺内结节病灶行活检。结果螺旋CT引导下活检针在肺内滞留时间为10 s,自带活检程序使扫描准备时间为2 s。定性诊断率为96.15%(50/52例),并发症为21.15%。结论螺旋CT引导下可调式切割针能有效缩短活检针肺内滞留时间、提高定位准确度并减少并发症,适用于肺内球形病灶穿刺活检。
作者:宋云龙;张挽时;熊明辉;高和;笪冀平;王岳松;梁孟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军人皮肤病住院治疗的疾病谱,以利于下部队做好皮肤病防治工作,我们将近10年来军人住院登记完整的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 10年中收治军人皮肤病患者住院概况 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皮肤病住院治疗患者2 727例其中军人皮肤病住院治疗患者735例,男591人,年龄18~78岁,平均32.02岁,女134人,年龄15~77岁,平均32.33岁。住院军人中空军指战员672人,陆军指指战员56人,海军指战员7人。住院患者中有基层部队战士和机关干部以及干休所的老同志,其分布见表1。
作者:杨雪琴;樊建勇;张力军;李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心脏介入治疗前后微循环的血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指尖脉搏图波幅高度的变化反映微循环血流和心脏介入治疗的关系。结果 1.PTCA、PMR和显性预激组介入治疗后指尖脉搏图波幅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隐匿性WPW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PTCA组治疗前、治疗后指尖脉搏图波幅均高于PMR组(P<0.001);3.隐匿性WPW组治疗前指尖脉搏图波幅高于显性WPW组(P<0.001),但治疗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4.显性WPW组治疗前指尖脉搏图波幅高于PTCA组(P<0.001),但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管狭窄和心脏除极顺序的改变均可使微循环灌注减少,血管狭窄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心脏介入治疗后微循环灌注均有改善,但以PTCA和显性预激组更为明显。
作者:谈维洁;王文清;罗惠兰;卢才义;刘朝中;魏璇;黄丛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性,75岁。因咳嗽5周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于1999-05-17入院。因声嘶发现左侧声带麻痹。钡餐显示食管上段充盈缺损,外压3~4 cm,粘膜未破坏。支纤镜发现声门左侧一0.5 cm×0.8 cm小息肉,气管环结构消失,粘膜活检为慢性炎症,痰涂片未见瘤细胞。甲状腺B超:左叶下极3.6 cm×2.7 cm×4.1 cm低回声区,分布不均匀,边界欠规则。ECT:左叶下极不规则放射状稀疏,为冷结节。CT:左侧胸廓入口处、甲状腺下方见一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致密影,2.0 cm×4.0 cm×4.0 cm,CT值56.81~48.37 Hu,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气管、食管受压右移。1999-06-20转外科。查体:甲状腺左叶弥漫性肿大,6 cm×4 cm×3 cm,质硬,固定,边界不清,气管明显右移。手术探查见:甲状腺左叶及峡部一7 cm×4 cm×3 cm肿物,质硬、固定,无完整包膜,气管被肿物从前方、左侧包裹,侵及食管2/3周,并侵及颈椎横突,食管挛缩,肿物下方伸至胸骨后。冰冻活检为未分化癌。从气管前开始分离,肿瘤下部从胸骨后拖出,切除肿瘤容积的80%,唯食管后方的肿瘤与食管致密愈着无法分开。术后病理: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甲状腺球蛋白(-),细胞角蛋白(+)。术后放疗25 d。三个月后发现原切口下6 cm×5 cm×3 cm肿物。再次行癌灶切除,术中发现癌灶主要位于皮下,部分与气管愈着,从气管前整块切除,气管前可能残留米粒大瘤组织。术后病理同前。继续放疗25 d。2000-06-26因气管受压,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作者:周晓武;王石林;欧阳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评价喉及下咽癌术后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5例(术后1~120月共作了69次CT扫描)经喉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和异常的CT表现。结果 10例患者呈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改变,8例水肿或瘢痕形成,2例术后滞溜囊肿。25例有术后肿瘤复发或/和转移,包括局部肿瘤复发1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及远处转移2例。结论 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喉及下咽癌术后的正常和异常改变,判断有无肿瘤复发及其侵犯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