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螺旋CT等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价值研究

王承波;毕小霞;郑雅宾;陈红林;朱丽英;沈铁柱;王海娟

关键词:胆囊穿孔,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螺旋CT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38例的CT表现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术前诊断为亚急性胆囊穿孔32例,诊断准确度为84.2%.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亚急性胆囊穿孔CT表现初期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部分可见双边征,胆囊内胆汁密度升高,胆囊周围筋膜反应性增厚;后期为胆囊体积减小,胆囊壁局部缺损,胆囊周围脓肿形成,少量胆囊周围积气、腹腔积气,少量腹腔积液等.超敏C反应蛋白表现为,初期显著升高(高者>39 mg/L);后期升高幅度显著降低(均<18 mg/L).结论: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诊断准确度较高.
人民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军队慢性疾病诊疗信息的数据挖掘研究

    本文报告了通过建立慢性疾病信息数据库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相关疾病数据信息的统计查询、循证医疗设计,可用于军队平战时慢性疾病的辅助诊疗.

    作者:姚远;刘丽华;徐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微波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50例

    血管腔内微波(EM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项微创治疗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新技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们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微波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50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下肢静脉曲张150例,男88例,女62例;年龄19~69岁,平均43.9岁.单侧88例,双侧62例.

    作者:董瑞;鲁建国;杜锡林;张章;臧莉;李江斌;樊东;赵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军队干休所空巢老人常见健康问题及对策

    本文重点分析了军队干休所空巢老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并对目前能够采用的可行性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殷明;王远;潘雅东;田艳霞;许萍;杨维东;汤远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及颈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60例,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3组各20例.A组锁骨内1/2骨折,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锁骨外1/2骨折,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锁骨内外1/2骨折,采用颈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观察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C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A、C两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锁骨内1/2骨折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锁骨外1/2采用颈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作者:孙丽娜;赵军舰;武菁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及对妊娠结局影响的观察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7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妊娠期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分为观察Ⅰ组(血小板计数<50×109/L) 17例和观察Ⅱ组[血小板计数(50~99)×109/L] 53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血小板正常妊娠妇女7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MA)分别占77.1%、8.6%、7.1%和2.9%.观察组阴道分娩率2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3% (P<0.05);剖宫产率61.4%,与对照组的55.7%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Ⅱ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观察Ⅰ组(P<0.05);剖宫产率与观察Ⅰ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8.6%,与对照组的2.9%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贫血发生率1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4%,对照组无一例发生新生儿窒息;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Ⅰ组产后出血、产后贫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观察Ⅱ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较多,以PAT为多见,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不同,妊娠结局亦显著不同.

    作者:王娇娇;王心;尚丽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军队干休所家庭病房的建立及管理体会

    军队干休所老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患病种类的增多,医院有限的床位已难以满足其长期住院需求.迫切需要其医疗保健机构转变工作模式,即医疗保健工作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由“单位保健式”服务向“家庭医师式”服务转变.本文重点介绍了军队干休所家庭病房的建立及相关管理体会.

    作者:许萍;王永莉;潘雅东;杨维东;汤远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战时循环系统伤病发生的特点及救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现代战争呈现出了新的特点:(1)新型武器的应用,包括爆炸性武器、高速轻武器和燃料空气炸弹等;(2)生物致伤因素多样化,包括射线、热能、冲击波、机械力、微波、次声和激光等;(3)武器毁伤效应倍增,损伤范围广、程度重,伤类、伤型增多,伤情、伤部复杂,伤势严重.这些新特点给军队医务人员的战场救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系统伤病发病率的逐步上升,在各国军队中也表现出了这一趋势[1].我们回顾分析了战时循环系统伤病发病特点和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灿;张必利;赵仙先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12例

    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们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12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18~42岁.病程1~4周.均符合玫瑰糠疹诊断标准.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全身照射,隔天1次,剂量依据换算表从15 s开始,每治疗1次增加15 s;复方青黛丸口服,每次6 g,每天3次,直至斑疹消退,表皮脱屑.严重瘙痒患者加服抗组胺药物.治疗期间避免饮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作者:吴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本文针对医院感染控制(感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完善医院感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感控管理人员业务培养和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感控工作认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作者:王伟勇;邢鲁艳;袁玉兰;胡瑛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肺癌脊髓转移误诊为急性脊髓炎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主因咳嗽、咳痰带血2个月,胸腹以下感觉减退18 h,加重伴双下肢无力7h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及咯血,每次约10 ml,劳累后明显,无胸闷、气短,声音嘶哑,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约1个月后出现腹胀、食欲减退、乏力.之后15天出现胸腹部以下感觉麻木,次日胸腹部麻木加重,且出现双下肢无力、无法行走,无大小便障碍,以“急性脊髓炎”收入我科.入院6h后,右下肢无力明显加重,并出现小便费力、无大便等自主功能障碍表现.查体:肺部呼吸音粗糙,右下肺呼吸音低,心腹未见异常.

    作者:郑利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某部幼儿园一起猩红热疫情处置分析

    2012年9月,某部幼儿园先后出现2例猩红热和1例疑似猩红热病例,由于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得当,及时控制了疫情蔓延.现将具体处置过程分析报告如下.1 疫情及处置过程首发病例女,5岁.9月10日下午2时午检时发现躯干部出现皮疹,伴咽痛,急送解放军302医院就诊,诊断为猩红热,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第2例病例女,5岁.9月14日出现发热、皮疹、咽部红肿,于9月16日经解放军302医院诊断为猩红热,收入院治疗.

    作者:蔡智斌;曹立军;季爱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每次3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51例,占91.1%;对照组46例,占8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41例,占73.2%;对照组35例,占6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常规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且安全.

    作者:周明生;张文;喻平;付东;张桃琼;郭刚;王瑜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视网膜血管炎14例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并发视网膜血管炎(RV)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报道相对少见.2006年10月-2012年6月,我们共诊治SLE并发RV14例,现将其临床特点、眼底检查所见和治疗转归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4例中,男1例,女13例;年龄14~51岁,平均31岁.确诊SLE至并发RV时间1个月内6例,12~60个月8例.入组病例均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作者:李亚红;李梦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鼻空肠管鼻饲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等的影响

    目的:观察鼻空肠管鼻饲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73例,根据鼻饲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行持续泵入肠内营养制剂鼻饲,观察组采用鼻空肠管,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比较两组鼻饲前及鼻饲后2周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鼻饲后2周,观察组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前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胀、反流、呛咳误吸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空肠管鼻饲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杏丽;杨丽娟;龚梅;高中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应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21例分析

    近年来,应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逐渐增多.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共收治头孢类药物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2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21例中,男18例,女3例;年龄21~72岁,平均47.5岁.其中,应用头孢哌酮10例,头孢哌酮舒巴坦7例,头孢曲松2例,头孢唑啉2例.均为静脉给药.用药当天饮酒15例,停药2~5天饮酒6例;饮酒量为50~250ml.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时间为饮酒后5 min~2 h,多发生在10~30min.

    作者:谢瑞奎;顾红霞;亓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干休所开展药学服务的做法

    1 掌握用药知识干休所卫生所在没有专业药师的情况下,临床医师注重了药品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等学习,了解临床药理学、药动力学知识,为老干部提供药学支持,确保老干部的用药安全有效.2 加强用药管理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按照《药品目录》管理使用药品,严格处方查对、调配、复核,定期盘点,保障老干部用药.医师主动深入到老干部家中巡察治疗外药品、自购药品、保健品、民间偏方药等情况,以避免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夏先波;戴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英国皇家海军潜水医师培训与认证制度简介

    潜水医师属于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丰富潜水高气压医学保障经验的专业人才.欧美国家《潜水规范》规定,进行大深度的潜水作业(如饱和潜水)必须有潜水医师在作业现场进行医学保障,即使进行其他潜水作业(如娱乐潜水)也必须有潜水医师为现场作业提供远程医学咨询和指导.欧美国家对潜水医师有成熟的培训与认证制度,一般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相关的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培训和认证.我国对潜水医师的培训与认证机制尚不健全,一般由相应的主管部门对所属潜水医学保障人员进行任命,如海军和交通运输部门分别对军地潜水医师进行资格确认,但培训与认证制度尚不完善.

    作者:王世锋;袁恒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仑磷酸钠联合常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95例

    骨质疏松症(OP)是老年人常见病,其主要特征是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身高减低和脊柱变形、骨折[1-2].2011年4月以来,我们采用阿仑磷酸钠联合常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9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选择经骨密度检查确诊的老年骨质疏松症95例,男43例,女52例;年龄78~98岁,平均87.2岁.均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疾病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且无相关治疗禁忌证.

    作者:侯振世;唐新华;张运卫;蒋正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75例

    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病率显著增高,特别是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以往称女性尿道综合征或女性尿急尿频综合征),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带来一系列包括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故OAB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1].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们采用索利那新联合金匮肾气丸治疗OAB 7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开尧;于美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分割剂量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分割剂量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肺癌骨转移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高分割放疗,即6MV-X线照射,3Gy/次,5次/周,共30 Gy/10次/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割放疗,照射方式同观察组,剂量为2 Gy/次,5次/周,共30 Gy/15次/3周.两组均同时给予唑来瞵酸4mg静脉滴注,每4周重复,共4个周期.观察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率和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6.1%、79.4%,治疗结束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0.6%、73.5%,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4.4%、41.2%,2年生存率分别为11.1%、9.5%,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两种不同分割剂量放疗联合唑来瞵酸治疗肺癌骨转移镇痛效果及生存率相似.

    作者:杨镇休;宋向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人民军医杂志

人民军医杂志

主管: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