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大清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百草枯中毒致肺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百草枯中毒致肺损害患者38例,按照口服量大小分成3组,分别在24 h、48 h、72 h、96 h、120 h进行CT检查。结果:死亡5例,肺水肿7例,肺纤维化18例,胸腔积液6例,磨玻璃影14例,胸膜肥厚5例,肺渗出性改变3例;百草枯的肺损害程度随口服量的增加及病情的逐渐进展而提高,造成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增加。结论:在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应用CT检查能够有效检出肺纤维化,对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功;陶玉仙;张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阿普唑仑与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失眠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右佐匹克隆治疗,乙组采用阿普唑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00%,和乙组治疗总有效率的7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TESS评分低于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显著低于乙组的24.00%(P<0.05)。结论:阿普唑仑和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疗效相当,但右佐匹克隆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性更高。
作者:朴影;李宁;白海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成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急性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急性期组患者30例,稳定期组患者31例及正常对照组人群30例,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期组患者CD4+细胞、CD4+/CD8+百分率明显降低,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P<0.01)。急性期组与稳定期组比较,CD4+细胞的百分率稍低于稳定期组(P<0.05),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P<0.01),CD4+/CD8+明显低于稳定期组(P<0.01)。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急性期病情判断、临床治疗和观察是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旭光;付嵘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损伤中的效果。方法:收治口腔颌面损伤患者136例,根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伤口及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伤口及口腔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损伤中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口腔颌面伤口愈合,改善患者口腔功能,还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陆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整体护理方式。方法:收治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55例,均予以整体护理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3例出现皮下红肿,2例出现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护理后,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整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治疗安全。
作者:庹必灿;范红;黄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段的1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常规。结果:标本离心前后2 h 的 APTT 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前后放置4 h 的TT及AP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前标本采集方式及标本放置时间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作者:胡长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围产期不同高危因素对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妊娠期单一高危因素产妇所产的早产儿239例作为观察组及健康母亲所产的早产儿54例作为对照组。根据产妇妊娠期不同高危因素将观察组分为5组,比较各组的凝血功能。结果:妊娠高血压组、胎盘早剥组PT、TT、APTT、FDP、D-Dimer值高于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胎盘早剥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胎膜早破组APTT值高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组及前置胎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均可加重早产儿的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吉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收治瘢痕子宫产妇364例,分为阴道试产组与剖宫产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80例产妇实施阴道试产,成功72例,成功率90%,其余292例产妇实施剖宫产术。阴道试产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在明确评估和掌握产妇阴道分娩指征基础上,全面监测产妇阴道分娩过程,能够提升阴道分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凌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α-1b干扰素在治疗CHB过程中的远期疗效。方法:收治慢性乙肝患者600例,试验组采用α-1b基因重组干扰素进行治疗,参照组未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及各项指标转阴率高于参照组,试验组纤维化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α-1b远期持续对患者产生效应,试验组的HBV转阴率随时间增加而上升。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CHB患者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抑制肝脏纤维化。
作者:石淑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甲组采用干扰素治疗,乙组采用炎琥宁治疗,丙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结果:甲组有效率73.33%,乙组有效率70.0%,丙组有效率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殷丽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病区环境整洁度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提高病区环境整洁度为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影响病区环境整洁度的原因,制定对策进行整改,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本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病区环境整洁度。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标准化护理流程的制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善了病区环境,提高了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罗宣;万丽莉;温太平;周瑶;罗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快速心律失常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试验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有效率、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周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冠心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正五聚蛋白-3的影响。方法: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组加用冠心泰丸。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 IMT 厚度及 PTX-3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的 IMT 厚度及PTX-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泰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正五聚蛋白-3水平。
作者:曾宪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泌尿系统梗阻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82例,对比静脉肾盂造影、磁共振尿路造影、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3种检查方法对诊断泌尿系统梗阻的定位准确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统梗阻总定位诊断准确率100%,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全方位了解病变,有利于清晰、有效显示病变。
作者:熊洪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疗效。方法:收治老年痴呆症患者6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敏;莫绍琴;金茜;张睿;郭庆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现场管理理论引入护理工作中,构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对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服务,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实施现场管理后,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都显著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显著。
作者:谢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CT影像及X线平片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收治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60例,对其均行 X 线平片及 CT 影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 扫描检出率94.1%,高于 X 线的58.8%,CT扫描检查时间较长,检出率与检查时间与X线平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X线平片为检查基础,结合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可对骨折细节及椎管受累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作者:周亚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造成心肌超微结构、功能、代谢及电生理方面等一系列不可逆性损害,进而导致患者并发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再灌注损伤的产生,探讨其损伤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天睿;苗云波;张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脑活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和新生儿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蔡春琼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对腹股沟疝患者分别选择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以及传统修补术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腹股沟疝患者60例。平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对比两组效果以确定佳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加以观察对比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腹股沟疝患者,临床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安全性高。
作者:吴志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