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定才;张信红;裴斐;王辰允;王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物.以往的研究将PK、PD分隔开来评价疗效和设计给药方案,但因抗生素作用对象不是人体组织细胞,而是细菌,所以要综合考虑药物、人体、细菌三者之间相互关系.PK/PD综合参数正是反映三者关系、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梁蓓蓓;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了解院内真菌感染与药物应用的关系,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我们对我院的2002年1-12月出院病例中发现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军;洪波;须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向倩;王睿;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陈騉;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对33株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抗菌药物对33株ESBL菌(其中20株大肠埃希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均比单独应用明显左移.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65%为协同作用,25%为相加作用,10%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38.46%为协同作用,61.54%为相加作用,无相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ESBL菌对加替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头孢美唑较稳定.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后MIC明显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加强.
作者:贺密会;裴斐;周筱青;王睿;柴栋;方翼;常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甲硝唑为人工合成的硝基咪唑类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抗厌氧菌感染的治疗,由于口腔科厌氧菌感染率很高,而口服甲硝唑除对胃肠道的刺激外,还对心、肝、肾、血液系统有一定的损害,因此近年来甲硝唑的外用制剂在口腔科发展很快.已从含漱剂、凝胶剂、膜剂、甘油剂、糊剂、散剂等一般剂型发展为根据临床需要,按其用药部位要求研制的特殊剂型,如牙用栓、牙线、棒剂、明胶海绵剂等,并且有了缓释棒、缓释膜、缓释粘附片等新型控释制剂.这些制剂在治疗急慢性牙周炎、牙髓炎、牙龈炎、牙槽感染等口腔感染疾病中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就甲硝唑外用制剂在口腔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徐红;侯永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UIC值,计算FIC指数.结果:左旋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后,左旋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NRSE的HIC50均有明显降低,同样头孢硫脒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HRSE的NICm亦显著下降.FIC指数范围主要在0~1.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药物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
作者:刘爱萍;宦定才;刘爱华;裴斐;张信红;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估连续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GCP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10名18~40岁健康男性受试者参加连续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耐受性试验,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mg,每日1次,连续10日.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等,实验室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结果:入选受试者给药后及给药期间体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有两例受试者出现GPT、GOT轻度升高,可能与药物有关,停药一周后恢复正常.结论:10名健康受试者连续次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10日,每日400mg,可安全耐受.
作者:方翼;王睿;裴斐;柴栋;朱曼;梁蓓蓓;王锡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肿瘤是一类威胁人民健康,危及人民生活的严重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肿瘤.抗肿瘤药物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我院住院药局所有计算机出库的肿瘤药物,进行了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作者:郭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单剂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健康受试者分别依次单剂口服200mg、400mg、600mg 3个剂量的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分别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2.028±0.362 mg.L-1、3.749±0.446 mg.L-1、4.876±0.569 mg.L-1;t1/2β分别为7.489±0.806h、7.063±0.890h、7.735±0.8701h;AUC0~t分别为12.24±1.51mg·h·L-1、26.02±3.38 mg·h·L-1、39.22±6.57 mg·h·L-1;原型药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61.90%±7.70%、60.90%±5.70%和58.74%±13.49%.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口服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甲磺酸加替沙星在200mg~600mg剂量范围内药物体内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作者:王睿;裴斐;方翼;朱曼;王中孝;柴栋;王锡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成为各种癌症的首位.经过各国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肺癌已经进入综合治疗年代,手术、放疗、化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三大支柱.目前中晚期、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虽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仍不能令人满意.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不高,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5年、10年远期生存率等许多问题仍需解决.近年来中医中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加入到肺癌临床治疗的行列中去,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发挥其灵活使用的作用,对晚期肺癌的治疗能有效的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恶病质作用,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我国许多从事肺癌中医研究的学者在肺癌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就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孙艳;张燕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用鲎试剂检查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细菌内毒素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浓度为7.5mg/ml时不干扰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胶反应.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检测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中的内毒素.
作者:王晓蕾;吕晓川;白林;高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4期)
作者:刘又宁;王睿;余秉翔;段蕴铀;高和;张洪玉;孙铁英;张建鹏;王洪武;张沂;张歆刚;刘庆锋;攀毫军;柴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作为糖肽类药物的主要品种,对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活性,在临床治疗学上占据重要地位.通常用于由G+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所致的感染,更是药物治疗所依赖的后防线[1].但是与其他抗生素一样,随着临床应用时间的增加,已经出现了对其中介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文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2年9~12月应用万古霉素类药物的113例次临床病历,旨在了解临床的用药状况,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延长药物的应用寿命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作者:郭代红;郭文苹;刘敏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喹诺酮类(4-Quino1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喹诺酮类药物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取得了飞跃进展,某些新一代喹诺酮的抗菌作用与疗效可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媲美.头孢菌素结构修饰中侧链与尾链由于愈变愈繁,成本也随之愈来愈高,主核的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因而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等特点,形成了竞相开发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上竞相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重点药物.现就其发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对33株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抗菌药物对33株ESBL菌(其中20株大肠埃希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均比单独应用明显左移.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70%为协同作用,30%为相加作用,无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38%为协同作用,62%为相加作用,无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ESBL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头孢美唑较稳定.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后MIC明显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加强.
作者:常红霞;裴斐;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本代药物中的分子中均有氟原子,因此称为氟喹诺酮.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在很低的药物浓度下即可显示高度抗菌活性;使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和组织内分布广,组织渗透好,浓度高,可治疗各个系统或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半衰期长(3~7h);无交叉耐药性,对某些耐药菌株仍有高度的杀菌作用等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欢迎.为提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资料综述如下,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以及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目前对深部真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使用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进行介绍.
作者:尹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了解和掌握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感染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以抗感染药物的每日约定剂量(DDD)和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消耗为指标,对9年来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强;于勇;姜玲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梁蓓蓓;王睿;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