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张晶;王琳;李刚;刘军
肺栓塞(PE)正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近十年来随着介入器材和技术的发展,介入在诊断和治疗PE中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
作者:吴林霖;颜志平;罗剑钧 刊期: 2009年第35期
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xtrapontine myelinolysis EPM)是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 CPM)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比较少见,约占CMP的10%,容易误诊,现我院收治1例脑桥外髓鞘溶解症合并缺氧性脑病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海燕;齐昕;程国宏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产妇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6例产妇明确诊断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选择27例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辅以取栓、溶栓等综合治疗,术后随访.结果 27例均成功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置入时间15~41天,平均24天,取出时拦截有血栓17例(62.9%),24例(88.8%)在预期时间一次取出.3例(11.1%)因拦截有较大血栓经再次溶栓后取出,取出后随访3~6个月,并行抗凝治疗,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结论 临时性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减少产妇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患病治疗期间肺栓塞发病率及死亡率,并能避免永久性滤器置放的中远期并发症.
作者:李刚;李海青;刘善坤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介入法对输卵管性不孕症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26例输卵管阻塞不孕症,应用输卵管专用同轴导管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如果发现输卵管阻塞或粘连,则马上行输卵管再通术.结果 126例经输卵管造影诊断232条输卵管阻塞,经导丝疏通后开通224条,治疗成功率为96.9%.随访两年,126例,官内妊娠52例,妊娠率达41.3%,输卵管妊娠2例,异位妊娠率3.85%.结论 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有效方法,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霍成存;肖训生;李建东;刘道信;季光辉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通过DSA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对5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5例患者中,3例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形成,其中1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表现为切口处血管出血.5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止血效果,术后随访均无再次出血.结论 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原因.介入栓塞治疗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具有疗效快,安全性高,损伤小,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
作者:赵云;谢春明;杨敏玲;庞宁东 刊期: 2009年第35期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射频消融术已成为不能外科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方法.由于这两种介入疗法的局限性,术后常出现肿瘤病灶的残存或复发.因此准确地评价TACE及RFA术后疗效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及MRI在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术后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CT及MR对肝细胞癌TACE及RFA术后的评价作简要综述.
作者:黄文薮;朱康顺 刊期: 2009年第35期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肝脏、淋巴结病变、胰腺病变、肾脏病变CT灌注成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肝硬化和肝癌的MR波谱分析;肝癌的介入治疗及CT引导下介入治疗等20余项新技术.
作者:相海泉 刊期: 2009年第35期
患者,女,69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1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后行头CT,MRA及其他相关检查,MRA示左侧椎动脉V段80%狭窄,狭窄段长约13mm,右侧椎动脉纤细,行全脑血管造影同MRA结果符合,遂行全麻下椎动脉颅内段支架置入术.
作者:张跃伟;周军;李闯;马强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76例B-CS患者肝静脉变化情况、手术前后下腔静脉和门静脉主干内经或血流量进行了检测,同时在术中测量了下腔静脉压力和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的变化.结果Ⅰa型21例, Ⅰb型6例,Ⅱ型23例,Ⅲa型17例,Ⅲ b型9例.62例主肝静脉病变,副肝静脉(肝右后下静脉等)和(或)尾叶静脉扩张30例,肝内出现肝静脉交通支47例.肝后段下腔静脉病变53例.介入治疗23例,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血栓取出术5例,下腔静脉转流术16例(包括腔-腔和腔-房人工血管架桥术),门-腔分流术28例(肠-腔、脾-腔和脾-房人工血管架桥术),脾-肺固定术4例.介入和下腔静脉转流术后下腔静脉内径变窄和压力明显下降(P均<0.05);分流术后FPP降低(P<0.05).术后门静脉主干内径缩小(P<0.05),平均流量和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开放人工血管后短时间内(30分钟)可见肝脏从边缘开始质地变软,颜色由暗转红.近期随访(出院前)下腔静脉通畅,其远端扩张缓解,人工血管通畅.16例上消化道出血或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进行胃镜复查,12例曲张程度减轻,4例消失.结论 B-CS表现有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其特点结合病变类型,可指导临床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测(评估)治疗效果.
作者:党晓卫;徐大千;张瑞芳;朱岩举;马亮亮;许培钦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恶性骨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31例恶性骨肿瘤患者,原发性骨肿瘤10例,转移性骨肿瘤21例.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微波消融治疗,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20~80W,持续时间5~30分钟.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肢体功能改善,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均下降.CT复查肿块均缩小,治疗有效率(CR+PR)10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45.2%、3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恶性骨肿瘤安全、可行、有效.
作者:郭晨阳;胡鸿涛;黎海亮;姚全军;程洪涛;宗登伟;郑琳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索微波刀凝固治疗肝癌等实体瘤单刀的较佳治疗技术参数,以便提高疗效.方法 使用冷循环微波刀进行离体猪肝治疗实验,借鉴实验结果用70W~75W,10分钟~15分钟治疗人体转移性及原发性肝、肺、肾癌共11例.结果离体猪肝凝固范围(纵径×横经)分别为:70W,单刀,5分钟为3cm×2.3cm、10分钟为3cm × 3cm,15分钟为4cm×3.2cm.75W,单刀,15分钟为4cm × 3.8cm;70W,双刀,15分钟为4cm×6cm.11例人体肿瘤其近期疗效为:CR2例(18.2%),PR4例(36.4%),SD3例(27.3%),PD2例(18.2%).结论 冷循环微波刀治疗实体瘤局部疗效确切,且微创、副作用少而轻、简便易行,可用于凡可定位并能穿刺到位的多种实体瘤,并可与化疗等疗法有机结合.对于肝肿瘤单刀70W~75W,10分钟~15分钟大有效凝固范围(纵径×横经)为3-4cm×3-3.2cm,故以170w,15分钟较为适宜.对于大径<3cm的病灶单刀一次性治疗即可,对于大径>3cm的病灶以单刀多点叠加治疗可提高疗效且经济而实用.只要布针(刀)合理无盲区必有可靠疗效,若留盲区便有残存,复发或进展即难免.
作者:何续逊;夏月琴;孙雪琴;陈艳;董正宇;金诚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术中监测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41例患者术中监测的情况.结果 41例室性早搏患者中,起源于右室36例,起源于左室5例,39例消融成功,2例放弃消融.共发生迷走反射2例,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副反应2例,无心包压塞.结论 术中认真做好心电图监测、放电监测、并发症监测及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监测,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彤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PR重建在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对2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MPR重建,对卵圆孔进行精确定位并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然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位于卵圆孔内,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引导卵圆孔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淼;朱瑞明;刘垒;于朝阳;林肖彬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采Seldinger技术对11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先行动脉造影,对阳性病例行栓塞治疗,对阴性病例行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8例栓塞病例完全止血;3例灌注病例Z例立刻止血,1例12小时内止血,3天后因多器官衰竭、DIC而死亡.结论 介入治疗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疗效迅速、可靠.
作者:郑小宁;余开湖;杨德平;王升忠;刘姝莉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例先后行放射治疗及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68岁.病理证实其肝脏原发肿瘤为肝细胞癌.外科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15个月CT或MRI检查提示不同部位骨转移瘤,伴不同程度局部疼痛.其中1例为胸骨上段转移瘤;1例为右第十前肋局灶性膨胀性骨质破坏;2例右髂骨区出现不规则骨质破坏并有软组织肿块;另1例第4腰椎骨转移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及神经根压迫症.5例患者均先后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及不同方式的介入治疗.联合治疗前后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分级,并以影像学复查评价转移灶局部治疗效果.结果 5例患者治疗前其疼痛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联合治疗后完全缓解(VAS评分降至0分)2例,明显缓解(VAS评分降至1~3分)1例,中度缓解(VAS评分降至4~6分)1例,无缓解(VAS评分仍为7~10分)0例.5例患者联合治疗后AFP下降均>50%.影像学复查提示骨转移病灶局部骨质破坏基本停止,软组织肿块明显缩小.病人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不依赖镇痛药物的前提下基本可达到无痛睡眠,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结论 放射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谭国胜;张冰;李鹤平;范惠双;杨建勇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比较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UHCC)与单独TACE治疗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国内关于TACE+RFA与单独TACE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肝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4.2软件,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个实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单纯TAOE相比,TACE+RFA的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高,差异有显著性(=1.36、1.78及2.61,<0.01).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的远期疗效较单独TACE治疗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范文哲;李家平;李鹤平;王于;谭国胜;陈志辉;向贤宏;陈伟;杨建勇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动脉药金植入系统治疗肝癌发生堵塞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材料与方法 107例晚期肝癌患者行介入手术经皮经股动脉或经皮经锁骨下动脉于肝固有动脉内植入动脉药盒系统107个,进行随访,主要对动脉药盒系统堵塞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预防与处理方法.结果 动脉药盒系统植入术后的发生堵塞有8个,发生事为7.48%(8/107),经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冲洗动脉药盒系统或/和高浓度尿激酶溶液动脉药盒系统内推注(部分在胃肠X光机或DSA机下进行)后复通率为75.00%(6/8).结论 在胃肠X光机或DSA机下进行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冲洗动脉药盒系统或/和高浓度尿激酶溶液动脉药盒系统内推注是处理堵塞的有效办法.
作者:刘冠霖;林润;谭世奇;蓝健军;陈伟;李鹤平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微导管在肝癌化疗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微导管对35例肝癌患者行供血动脉超选择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35例共行化疗性栓塞68次,术后血清AFP下降大于50%者29例(82.9%),肿瘤缩小大于50%者9例(25.7%):肿瘤缩小在25~50%者19例(54.3%),其余患者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肝癌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杜志泉;许成平;刘兆丰;Liu Zhao-feng 刊期: 2009年第35期
目的 评价糖尿病足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13例患者,累及血管包括股浅动脉、腘动脉和胫、腓动脉,其中7例行血管内球囊成型治疗,6例行腔内支架植入术,同时结合控制血糖,局部换药等治疗措施.结果所有患者血管内治疗均获成功,所有患者肢体血供明显改善,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结论 DSA血管造影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程度、范围.介入治疗能改善患足的血供,从而预防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郭鹏;谢春明;杨敏玲;庞宁东 刊期: 2009年第35期
随着对比剂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高龄、有严重合并症患者中的应用,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容量不足等患者,使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成为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占发病率的11%.本文主要介绍有关CIN发病机制方面的实验室研究进展、CIN危险因素等方面的重要临床资料的研究进展以及防治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娄明 刊期: 2009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