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董莉;宁荣萍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肿块,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对其临床多普勒彩超诊断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经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确诊乳腺肿块类型。结果86例患者中经过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现其中良性39例,恶性44例,检测准确率为96.51%。其中良性39例患者中血流情况等级比较其RI在0.41~0.65之间;恶性44例患者中血流情况等级比较其RI在0.72~0.89之间。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患者进行临床检测,其准确率较高,并且可以对患者的肿块边缘、轮廓、薄膜、回声等临床指标进行检测,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率,确定患者乳腺肿块的情况,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及MR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及MR检查,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MR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数据,以临床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该研究所选患者均为临床病理诊断确诊患者,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84.00%,椎间盘突出患者38例,椎间盘脱出4例;实验组诊断准确率为96.00%,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椎间盘脱出6例;组间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R检查的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的诊断价值,MR检查应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式。

    作者:袁增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牙周炎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口腔自我维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菌斑显示剂在牙周炎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口腔维护中的作用。方法整群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在医院进行义齿修复的62例患者共78颗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39颗种植体。在修复后的口腔自我维护中,对照组给予一般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菌斑显示剂,比较两组患者的牙周参数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结果种植体完成修复2周后,两组患者PLI、SBI、PD和菌斑指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3个月后所有患者观察组PLI、SBI、PD和菌斑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种植修复后1年内,观察组种植体周围粘膜炎平均发生率为45.6%,对照组为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口腔自我维护能够显著降低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使用菌斑显示剂让患者对菌斑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效果显著。

    作者:张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分析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确诊和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方法整群选择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冠脉成像,并在10 d后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为参照,50%狭窄为阳性,评估螺旋CT冠脉造影的准确性。结果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特异度为100%,准确度98.38%,k值为0.9611,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准确度接近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作者:吴作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还原性谷胱甘肽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疗效及经济学评价

    目的:探究还原性谷胱甘肽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疗效及经济学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182化疗药物引发的肝损害患者资料,根据用药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应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96例,设为A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86例,设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评价。结果 A组和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86.1%,成本分别为(798.3±43.9)元和(859.9±55.7)元,价效比为(870.8±41.6)和(999.3±66.9),A组成效比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相关性肝损害的疗效好,成本低,相对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应用价值更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阮志稳;崔亚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外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48例,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术后6、24、48 h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血流信号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与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显著改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强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七氟醚、丙泊酚及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及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2011年3月—2014年2月该院接受二尖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对比3组血浆c Tn I、CK-MB水平。结果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在麻醉诱导前血浆c Tn I、CK-MB水平无差异(P>0.05);主动脉开放后2 h、主动脉开放后4 h、主动脉开放后8 h时,七氟醚组的c Tn I、CK-MB水平明显低于七氟醚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P<0.05)。结论该次研究认为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时采用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能够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军政;常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不同产式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疤痕子宫经产妇再次妊娠进行阴道试产以及采用剖宫产的不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间该院妇产科收治的135例疤痕子宫的再次妊娠产妇,与同期收治的127例初产妇来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根据产妇情况分为疤痕组与初产组,然后统计并对比这两组妊娠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采取阴道分娩取得成功的疤痕组产程为(8.87±1.56)h,生产时的出血量为(152.23±20.56)mL,其新生婴儿的Apgar评分为(9.06±0.44)分;与采用阴道分娩取得成功的初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的产妇进行手术时间、产后的出血量和住院的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疤痕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部分适合采取阴道试产方式有疤痕子宫的经产妇,应以大程度地降低疤痕子宫经产妇的剖宫产率,达到优化妊娠产妇分娩的结局,提高该院妇产科工作的服务质量。

    作者:王长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的镇痛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前15 min,试验组给予地佐辛肌注,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安静平卧位(T1)、体位摆放时(T2)、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T3)的数字镇静评分(NSS)、VAS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在T1、T2上试验组VAS评分差异不显著;对照组T2时VAS评分较T1时高,P﹤0.05;试验组T2时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发生率3.33%,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减轻体位摆放时疼痛,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作者:石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出血后24 h内进行手术,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段出血后24 h外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设置为对照组。按照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为采取微创穿刺引流术的A组和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的B组。对比术后GCS昏迷指数。结果观察组的GCS昏迷指数为(14.57±1.3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1.09±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术后GCS昏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佳手术时机为出血后24 h内,手术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马金福;杨新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

    目的:研究分析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87例,通过DSA明确诊断颅内伴有动静脉畸形或静脉瘘,均通过微导丝与微导管塑型成袢技术超选治疗。结果1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微导管成袢技术塑型治疗,均成功完成手术操作,其责任动脉保留较为良好。术后即可造影结果中169例患者为稳定,13例为再通,5例为血栓形成。术后7例患者出现轻度血管痉挛,其中2例发生血管事件。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中17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达到5分,余下16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拉斯哥预后评分为3~4分。结论在治疗锐角血管或动脉瘤中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介入,手术成功率较高,并且疗效确切,安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季明;李瑞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aveolin-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基因蛋白Caveolin-1与胃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采用在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手术切除胃组织存档蜡块57例,组织学类型、分级和分期等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系统(2011),临床分期,I期9例,II期15例,III期28例,IV期5例。伴淋巴结转移的39例,无腋窝淋巴转移的18例。应用FCM(流式细胞免疫法)检测Caveolin-1在57例胃癌组织中的相关表达,以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dex, FI)表示结果,取因其它良性胃部病变而手术切除的正常胃组织12例作为对照。结果Caveolin-1基因蛋白在III,IV期胃癌中的FI值0.53±0.27,明显低于I,II期的胃癌FI=0.9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2,P=0.0297<0.05);Caveolin-1基因蛋白在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中平均FI值为0.51±0.21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的胃癌FI=0.94±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3,P=0.0294<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aveolin-1的低表达可能促进了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提示Caveolin-1可作为胃癌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并有助于胃癌的预后判断。

    作者:唐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红蓝光照射联合美诺平颗粒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效果分析

    目的:对红蓝光照射与美诺平颗粒联合在中重度痤疮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整群选取的2014年5月—2015年5月该院诊治的94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均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前者予以红蓝光照射+口服美诺平颗粒治疗,后者予以口服异维A酸,均持续治疗2个月;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观察与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9%)比对照组(68.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了一些轻微不良反应(如灼热、脱屑、口干),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对中重度痤疮患者予以红蓝光照射联合美诺平颗粒,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卫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应用磁共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对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该院接诊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60例,其中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25例,结合患者的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对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进行核磁共振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联合应用评估,同时患者分别为粘连胎盘、植入性胎盘以及穿透性胎盘,结床分析。结果在胎盘植入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与磁共振和彩超联合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无合患者的病症分型对患者的磁共振图像进行临统计学差异(P﹥0.05),但结合患者的病理分型对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判定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透性胎盘的诊断中其应用价值高,而在粘连性胎盘的诊断中其应用价值则相对较低,数据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分型也有一定的应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吕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使用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在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共计106例,以上患者全部为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后自我循环康复,并且均是能够生存超过72 h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为53例。两组患者全部进行普通心肺复苏抢救,使用普通心肺复苏常用的急救药物;在心肺复苏自我循环康复后;实验组患者使用乌司他丁剂量为40万U/次,2次/d。对照组患者使用乌司他丁,剂量20万U/次,2次/d。然后观察所有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产生情况;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28 d之后的生存状况。结果经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33.3%(18/5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8.5%,31/53);该两组患者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74,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为73.6%;明显高于对照组(37.7%,20/53),该两组患者在治疗28 d以后的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5,P<0.05)。结论使用乌司他丁能够帮助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生存率;并且使用超剂量乌司他丁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小剂量要好,值得该院学习与应用。

    作者: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收治并确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试验组A: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同时口服甲硝唑;试验组B: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C:给予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结果观察3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和复发率,其中,A组、B组、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例(94%)、83例(83%)、85例(85%),治愈率分别为88%、68%、70%,复发率分别为16%、41%、39%,A组与B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效可靠。

    作者:兰丽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0人,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病患35人,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常规治疗,治疗组中的病患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中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中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治疗组脉搏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脉氧改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7±1.2) h vs(8.5±2.1) h]、持续稳定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3.5±2.8) h vs (16.7±3.2)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效果良好,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杨永华;秦春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针对单纯光疗或光疗联合白蛋白治疗足月新生儿重度黄疸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单纯光疗与光疗联合白蛋白治疗足月新生儿重度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度黄疸足月新生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光疗,研究组在光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至出院时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67.8±37.2)μmol/L和(157.2±33.7)μmol/L,说明研究组患儿胆红素的降低程度更高(P﹤0.05)。结论对重度黄疸足月新生儿采用光疗联合白蛋白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探讨多普勒超声、钼靶X线及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并探讨多普勒超声、钼靶X线、乳腺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8月收治的6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对这69例患者分别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钼靶X线检查以及乳腺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计算超声+钼靶+MRI、超声+MR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6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诊断,57例患者被确诊为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超声+MRI的敏感度为80.70%,特异度为58.33%,准确性为76.81%,阳性预测值为90.20%,阴性预测值为38.89%;超声+钼靶+MRI的敏感度为92.98%,特异度为83.33%,准确性为91.30%,阳性预测值为96.36%,阴性预测值为71.43%,其中两种联合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62、1.815、1.632、3.348,P>0.05),而两组的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408,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时,应对患者进行乳腺MRI、多普勒超声、钼靶X线联合检测,以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作者:张新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胸外伤并发气管破裂患者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胸外伤并发气管破裂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整群选取于2012年7月—2015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胸外伤并发气管破裂患者共21例。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施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接受手术后,痊愈率为90.5%,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均未出现支气管胸膜瘘、脓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胸外伤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确诊,给予相应的治疗,避免术后出现后遗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王永刚;张邦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及抗凝强度探讨

    目的:分析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并且对华法林的抗凝强度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2年1月—2014年6月来该院治疗非瓣膜房颤的患者中选出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对比组,共50例患者;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华法林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共60例患者。同时,将研究组中30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1.3-1.6之间,记作研究Ⅰ组;将另30例患者的控制在2.6-3.0之间,记作研究Ⅱ组。结果经过对各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3.66%)明显对于对比组(32.00%),并且研究Ⅰ组的终点事件发生几率(3.33%)要低于研究Ⅱ组(13.33%),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过程中,利用华法林抗凝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几率。

    作者:后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