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吴玉萍;林小洁;曾敏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冠状动脉介入, 并发症,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1-10月进行冠心病伴有糖尿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跟踪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指标(收缩压及空腹血糖),并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应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观察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74%(t=-2.409,P=0.008);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值明显接近正常值,观察组临床指标(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比照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采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测,观察组经过测评总分及各个维度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维持患者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值趋于正常、降低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预后康复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且患者应用效果佳,临床医疗成本降低.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为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涉及多个神经解剖区域,既可出现典型的运动障碍表现,也与诸多非运动症状有关,包括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为心血管适应机制不能代偿从卧位到直立位时减少的静脉回流出现的临床症状,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有关.OH为PD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之一,患者可出现体位性头晕、晕厥、全身乏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导致跌到和外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纤维受损是PD患者发生OH的主要原因,其他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的增长、疾病严重程度、病程等,此外,近期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低瘦素水平和低体重指数可能也与PD合并OH有关.去除诱因和非药物干预应作为患者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治疗也有助于改善症状,但这些方案并非专门针对PD合并OH的患者.对于PD患者,应根据其个体情况制定方案.药物治疗虽有效,但可导致或加重卧位高血压(supine hypertension,SH)——OH的常见合并症,可使治疗复杂化.本文就PD合并OH的诊断、发病机制、管理与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沛萱;李双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86例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血清肿瘤活性因子[甲胎蛋白(AF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A199]、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的变化以及患者生活质量与近期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AFP、MMP、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FP、MMP、CA199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CD3+、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3+、CD4+、CD8+、CD4+/CD8+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IgA、IgG、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gG、IgM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症状/不良作用及社会功能评分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近期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明显降低大肝癌患者肿瘤活性因子水平,增强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德东;石小军;王哲;袁登高;蔡挺;张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炎症介质对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目的 探究相关促炎症因子对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 stem cells,BMSC)移植的转归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5年11月3日-2017年5月3日来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82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常规支持治疗)、B(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组,各41例,采用ELISA实验分析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症因子INF-γ、IL-1、TNF-α、IL-6、IL-4和IL-12的变化以及B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增生活力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TNF-α显著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治疗后2项指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52,P<0.001);B组患者经治疗后INF-γ、IL-1、TNF-α、IL-6、IL-4和IL-12显著降低,且除IL-6外,均显著低于A组治疗后血清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47,P<0.001);B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vs.治疗前:43.9% vs.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76,P=0.022);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为极度减低的百分比显著降低(治疗后vs.治疗前:19.5% vs.4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32,P=0.032).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增强骨髓增生活力,改善造血环境,可以作为白血病备选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杨天新;蓝建平;金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热应激干预诱导产生HSP70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 通过施加热应激干预,检测大鼠血清血脂、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活性氧(radical oxygen species,ROS)、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表达水平,探讨热应激干预处理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AS组、H+AS组(ni=10).Control组予基础饲料饮食;AS组实验开始第1天一次性维生素D3(6×l05 U/kg)腹腔注射给药,每隔30 d给药1次,共给药3次+高脂饲料饮食进行AS动物造模;H +AS组于AS动物造模期间,隔天1次,施加热应激干预至造模时间结束.14周后颈总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脂、HSP70、ox-LDL,Fenton法测定ROS以及观察动脉血管病理改变.结果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Control组比较,AS组血清TC[(31.87±3.79) nmol/L vs.(14.14 ±2.95) nmol/L]、TG[(226.00±17.09) μmol/L vs.(106.10±17.57) μmol/L]、LDL[(169.17±18.75) μmol/L vs.(96.55±13.92)μmol/L]、ox-LDL[(26.68±3.52)μg/L vs.(9.92 ±3.10) μg/L]明显升高(P<0.01),病理示动脉内膜增厚,可见泡沫细胞,典型粥样斑块形成;与AS组比较,H+AS组血清TC[(28.30±2.99) nmol/L vs.(31.87±3.79) nmol/L]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168.68±26.17) μmol/L vs.(226.00±17.09) μmol/L]、LDL[(137.47±16.30) μmol/L vs.(169.17±18.75) μmol/L]明显降低(P<0.01),HSP70[(673.39±130.93) ng/L vs.(324.96 ±57.34) ng/L]明显升高(P<0.01),但是ROS水平也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示动脉内膜钙盐沉积,但未见典型AS斑块形成.结论 热应激干预的方式在表观上具有抑制大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效果,可能与诱导产生的HSP70在发病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陈飞;杨单;辛采美;陈佳妮;卢越;邱伟军;翁启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上海市城区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调查上海市城区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提供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7月-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440名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顾者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照顾负担量表(zarit burden interview,ZBI)、社会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和自制一般人口社会学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总分为47.93±13.03,呈中等程度负担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负担在患慢性病数量、失能时间(个月)、Barthel指数、照顾者年龄、照顾者文化程度、照顾者是否在婚、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每日照顾小时数、照顾者自评健康状况等级、家庭月收入等变量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Barthel指数、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关系、照顾者自身文化水平、失能老人患慢性疾病情况、每天照顾小时数是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多元相关系数R=0.812,决定系数R2=0.659.结论 上海城区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处于中等水平,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来自失能老人以及照顾者多方面.社区护士应同时评估失能老人和主要照顾者的情况,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作者:李艳;黄永霞;赵爱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浅析加拿大家庭医生培养体系

    加拿大家庭医学发展较早,对加拿大家庭医生培养体系进行分析介绍,着重于从家庭医生“4+4+2”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全日制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综述.加拿大通过多个层面完善家庭医生培养体系、持续职业开展、倡导及制定执行一系列的严格标准,从而确保了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借鉴加拿大家庭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讨比较了两国家庭医师培养特点、教学组织方式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加拿大家庭医生培养体系中的优势表现在:①培养制度步骤清晰、阶段目标和路径明确;②行业协会作用巨大,政府规划,大学培养,分工明确;③家庭医生生源优秀,师资充沛,爱岗敬业,家庭医学发展条件较好.加拿大家庭医生培养的特点正是在于其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并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把教育培训同家庭医生持续终身的执业生涯统一起来.相比之下国内的家庭医生培养目标真正实现和家庭医学的理性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学习和借鉴加拿大家庭医生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教学理念,有利于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对于缓解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对高素质的家庭医生的急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伦;王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对人工流产的患者实施计划生育服务指导教育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对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实施计划生育服务指导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行人工流产手术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术后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生育服务的指导教育.比较2组患者在来院复查时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及主动避孕率,随访1年后患者术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及再次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比率.结果 患者手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主动避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教育后,来院复查时观察组避孕节育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为9.12±1.06,远高于对照组的6.03 ±2.15;观察组的主动避孕率为94.5%,对照组为76.4%;随访1年后观察组术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及再次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比率分别为2.1%、0.0%,远低于对照组的16.0%、12.0%.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对于人工流产的患者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教育效果显著,不仅普及了患者的避孕节育知识,提供了患者正确的主动避孕方法,还能降低术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和再次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比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殖健康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尤爱霞;邓志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PDCA循环模式对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规范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规范化的影响,探寻提高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 将2015年1-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273例急诊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12月接受治疗的243例急诊抢救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接受常规急诊抢救护理的患者,试验组为在基础急诊抢救护理的基础上接受PDCA护理的患者,将2组在护理计划与执行计划记录内容不相符、医护记录时间或内容不一致、小结事件报告错误、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记录出量不吻合、入量记录不吻合的例数进行比较,同时对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护理计划与执行计划记录内容不相符、医护记录时间或内容不一致、小结事件报告错误、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记录出量不吻合、入量记录不吻合、手术患者信息、手术部位标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以及手术标识错误率分别为8.1%、10.6%、6.6%、5.5%、13.9%、7.3%、2.9%、3.7%,对照组分别为11.9%、14.0%、9.9%、8.2%、18.9%、17.3%、10.7%、9.9%,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例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72.0%(175例)和95.9%(233例),对照组分别为55.7%(152例)和82.1% (224例),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模式可以使神经外科急诊抢救记录更加规范化,护理质量规范化.

    作者:徐瑞琦;杨硕;山丹;黄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干预柔红霉素致小鼠心肌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柔红霉素介导的小鼠心肌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FDP组、EGCG组,每组20只,其中FDP、EGCG两组分别灌胃给予FDP与EGCG 40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时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NS).给药一周后,除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NS)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给予柔红霉20 mg/kg,给予柔红霉素48 h后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为100%,而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存活率明显下降(60%),且其血清心肌酶指数升高(P<0.01);FDP组、EGCG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存活率升高(90%),而心肌酶指数均有所降低(P<0.01),其中EGCG组心肌酶指数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FDP及EGCG可减轻柔红霉素对小鼠的心肌毒性,而EGCG疗效相对FDP可能更佳.

    作者:丁杰;都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自我效能是患者为完成相关目标所具备的信念,自我效能的效果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浙江省中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锻炼自我效能量表(SER)评定患者自我效能情况,根据评分将其分为及格组52例和不及格组40例.观察2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社会支持评分变化,并分析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及格组患者年龄明显低于不及格组(t=-2.325,P=0.022),及格组患者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明显高于不及格组(Z=-2.070,-2.274;P=0.038,0.023);及格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不及格组(t=-6.972、-6.142,P<0.001),社会支持评分明显高于不及格组(t=8.683,P<0.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社会支持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自我效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较低,年龄、抑郁、社会支持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自我效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规范化护理措施,加强术后康复教育,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

    作者:洪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表达DNA修复因子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

    目的 探究DNA修复因子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方法 单细胞克隆实验筛选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Westem blot实验检测耐药细胞中BRCA2分子的表达水平;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下调耐药细胞内BRCA2的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实验探究BRCA2表达水平与耐药细胞细胞凋亡及自我更新能力间的关系.结果 成功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高表达BRCA2;为探究高表达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相比于正常耐药细胞,BRCA2下调细胞内6孔板单个孔内细胞克隆大于20个细胞的克隆数降低5倍;而细胞凋亡Tunel实验显示,其中相比于正常耐药细胞,光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RCA2下调细胞凋亡比率上调6倍.结论 本研究首次初步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高表达BRCA2,且特异性下调耐药细胞内BRCA2促进细胞凋亡及自我更新能力降低.以DNA损伤应答分子为切入点,发现DDR(DNA损伤应答)与EGFR之间的联系,以期为今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庄顺红;胡慧仙;章敬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4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及漏诊率较高,本文通过探讨PG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从而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6年3月24例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PG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PG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PGL患者就诊前均有消化系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如腹痛、腹胀、黑便、消瘦、呕血等临床表现,但缺乏特异性.PGL的发生部位以胃窦为主,诊断上存在一定的漏诊与误诊,CT提示肿瘤性病变为83.33%,第一次胃镜下取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仅76.19%.24例PGL患者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主,14例,占58.33%;其次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9例,占37.50%;1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占4.17%.此外,本次研究分析中发现胃淋巴瘤患者中感染过乙肝病毒的达58.33%,其中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高达25.00%.结论 PGL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恶性肿瘤,胃镜下活检仍然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DLBCL患者治疗仍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CHOP)方案为主,MALT可以行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预后个体差异较大.PGL的发生是否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需要进一步完善大样本、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尹清明;董卫国;田山;廖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无创通气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次数和持续时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估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次数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及对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65岁以上稳定期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简单随机分组随机分为NPPV组和无NPPV组.NPPV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2组均检测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RP和IL-6水平,检查肺功能、动脉血气、6 min步行距离(6MWD),记录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GRQ).所有病例跟踪随访12个月.结果 12个月后,NPPV组吸药前后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动脉氧分压(PaO2)、SGRQ、6MWD较无NPPV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PPV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COPD急性加重次数、加重持续时间、BNP较无NPPV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NPPV组CRP、IL-6分别低于无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PD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与CRP、IL-6、COPD严重程度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与吸药前、后FEV1%pred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OPD急性加重次数和未应用无创通气及COPD严重程度有关.结论 NPPV耐受性较好,降低了COPD加重次数和持续时间,其原因可能和CRP、IL-6表达有关.

    作者:王同生;苏秀丽;孙瑜霞;毛毅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浆Hcy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郑州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6例特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纯音听阈值、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血浆Hcy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纯音听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纯音听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3% (P <0.05).结论 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特发性耳聋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浆Hcy水平,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李晓娜;李玉杰;于敏;黄炜;李冬枝;朱晓凤;范凯慧;赵梓博;马琼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胸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胸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危因素,以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 分析从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32例胸外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有无出现感染进行分组研究,共36例患者出现感染,纳入感染组;其余在围手术期未出现感染,为非感染组,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感染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结果 432例胸外科老年患者中出现36例患者感染(8.3%),其余患者在围手术期未出现感染(91.7%).共感染例次为41例次.其中下呼吸道发生24例,约占感染例次的58.5%,上呼吸道发生5例,约占感染例次的12.2%,表皮切口发生3例,约占感染例次的7.3%,深部切口发生4例,约占感染例次的9.9%,胸膜腔发生3例,约占感染例次的7.3%,泌尿道发生2例,约占感染例次的4.8%.通过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患者的感染与年龄、是否有吸烟史、住院时间、危险因素评分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5.527、8.569、4.159、7.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患者的性别、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 年龄、有无吸烟史、住院时间、危险因素评分是胸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危易感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提供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对策.

    作者:陈海燕;郑屹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氟西汀对抑郁障碍大鼠海马区域FGF-2、FGFR1及5-HT1AR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来观察氟西汀对抑郁障碍大鼠海马区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和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1A receptor,5-HT1AR)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敞箱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得分相近的SD健康雄性大鼠32只,体重210~ 290 g.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包括①抑郁模型组;②抑郁模型+氟西汀组;③空白对照组;④氟西汀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应激同时抑郁模型+氟西汀组、氟西汀组予氟西汀[5 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0.5%的羧甲基纤维素纳悬浮液灌胃处理,共21 d.21 d后,采用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指标评定大鼠行为学改变并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域的FGF-2、FGFR1和5-HT1AR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①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显示抑郁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模型+氟西汀组水平和垂直得分增高,排便粒数减少,糖水消耗增加(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组SD大鼠海马FGF-2 (22.21±7.23)、FGFR1(20.51±6.67)、5-HT1AR(22.61±5.49)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氟西汀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抑郁模型组比较,抑郁模型+氟西汀组FGF-2(42.44±8.01)、FGFR1 (42.50±9.30)、5-HT1AR(50.97±6.2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氟西汀可改善抑郁障碍大鼠的抑郁行为,其病理生理作用机制可能是与FGF-2、FGFR1、5-HT1AR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上调相关.

    作者:张亚萍;刘春艳;梁海燕;唐维国;何松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于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1例,其中行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开放双侧固定双侧减压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年.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至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腰椎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至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手术1年后ODI指数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1年后腿部、腰部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2组间腿部、腰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Ⅰ级31例,Ⅱ级16例,对照组Ⅰ级27例,Ⅱ级17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疗效满意,且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徐清平;宋登峰;何剑星;朱晓峰;胡细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依帕司他对其的影响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的特征及依帕司他对其的影响.方法 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2007年7月-2011年7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并与28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将4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帕司他组;依帕司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依帕司他治疗,观察治疗6个月后各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时域指标包括24 h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24 h内相邻的两个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占总心率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指标包括: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与高频的比(LF/HF)的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SDNN、SDANN、rMSSD、PNN50、LF、HF、LF/HF等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依帕司他组治疗6个月后HRV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RV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依帕司他可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陶少平;杭宇;陈学峰;周蓓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红外线热成像用于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对比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传统VAS评分法对带状疱疹早期诊断价值,探索一种方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早期诊断带状疱疹的诊断率.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7月20例于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疑似带状疱疹患者,一侧躯干区域出现神经痛症状但无疱疹,记录患者疼痛区域与对侧的红外线热成像图及VAS评分.测量两侧对称区域线温差△T(℃).2周内密切随访患者疱疹情况以明确诊断.评价指标诊断效能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两侧对称区域温差△T及VAS评分为检验变量,2周内随访是否出现条带状疱疹证实结局为状态变量,作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计算约登指数,寻找诊断界点为临界cut-off值.结果 2周内随访出现相关区域条带状疱疹的患者可确诊为带状疱疹,共13人.绘制ROC曲线图分析结果显示:在针对红外线热成像计算两侧对称区域线温差△T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诊断带状疱疹的临界值为0.85℃,约登指数为0.702;VAS评分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434,诊断带状疱疹的临界值为2.5分,约登指数为0.176.结论 在带状疱疹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但未出现疱疹时,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较VAS评分法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更有诊断价值,而且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姚益冰;谢可越;黄冰;姚明;张利;邓甲甲;费勇;倪华栋;陈国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1-10月进行冠心病伴有糖尿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跟踪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指标(收缩压及空腹血糖),并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应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观察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74%(t=-2.409,P=0.008);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值明显接近正常值,观察组临床指标(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比照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采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测,观察组经过测评总分及各个维度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维持患者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值趋于正常、降低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预后康复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且患者应用效果佳,临床医疗成本降低.

    作者:吴玉萍;林小洁;曾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